1、第五章 地质灾害区划与分区评价第一节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分区评价一、评价思路与方法地质灾害发育现状是其易发性的客观反映,要想准确的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必须依赖遥感解译和野外实际调查工作,本着这一思路,此次调查十分重视对基础地质元素的搜集与分析,野外工作结束时已形成本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基本轮廓,即初步的定性分区结果;同时考虑到地质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通过对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诸多因素分析,采用半定量方法进行分区计算,作为对定性评价的补充,最后综合两种结果,形成本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区图。由于地质灾害易发性的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模糊性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复
2、杂性;如何将复杂的地质因素尽可能的定量化,使分析和评价结果最大限度的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是地质工作者广为探讨的问题。层次分析法(简称 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各学科模糊综合评判中得以广泛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最近的 30 多年内得到了惊人的发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等众多领域,借助 GIS 系统可以完成制图、数字地形分析、空间决策支持、空间分析统计等任务,在 GIS 平台上进行易发性区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传
3、统区划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精度不高以及主观影响大的不足。本次工作拟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 GIS 空间分析统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和区划,主要技术路线和方法如下:1、确定评价单元和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和各要素的权值。2、对各评价因子指标进行量化,并采用归一化数值变换方法统一量纲。3、在评价指标权值确定和数据归一化的基础上,利用 GIS 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与统计。4、经统计分析确定易发性区划的分界点,将评价结果分成不同等级。5、在 GIS 分析成图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修改完善,最终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二、理论与
4、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 T.L. Saaty 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系统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它把人的决策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模型化,并用数学手段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是一种对非定量事件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少必要的数据情况下,需要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定量化时该法非常实用。该方法适用于多准则、多目标或无结构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它按照各因子相互之间的内在支配关系,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因子的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进行层析排
5、序,确定各因子的相对重要性。(一)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 4 个步骤进行: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综合分统所析系涉及的目标、范围、准则,约束条件,确定综合评价体系中各因索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指标的隶属关系进行上下分层排列,形成危险性综合评价体系层次结构。2、将问题中的各个要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结构,以框架结构说明各层次之间的从属关系。3、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主要靠对各层次两两元素相互重要程度差异给出判断,并将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形成判断矩阵,即两两比较矩阵。该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权值确定过程中的关键。在构造判断矩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专家
6、发放问卷进行因子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打分,并用矩阵表示打分结果;4、检验层次分析结果如有误差,需对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通过专家意见进行调整,从新运算。(二)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信息是系统分析最基础的数据。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才能进行。层次分析法也需要有相应的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不同层次中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所做出的判断。通过引入适当的判断标度将这些判断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知阵。以便比较本层次各因素与某一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设 B 层次中的元素 Bi,Bz,Bs,.从与上一层次 A 中的元素 A 有关系,则可以通过判断知阵表示出来,如表 5-1-1 所示
7、。表 5-1-1 判断矩阵示意表A B1 B2 B3 BnB1 b11 b12 b13 b1nB2 b21 b22 b23 b2n Bn bn1 Bn2 Bn3 bnn表中 bij 表示对危险性综合评价而言 Bi 和 Bj 相对重要程度的数值表示。bij 的取值是根据表 5-1-2 的 T.Satty 1-9 标度含义来确定。表 5-1-2 判断矩阵元需 Aij 的 1-9 度标度法标度 含 义1 两个因子相比较,两者同样重要3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5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比较重要7 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非常重要9 两个因袭相比较,其中一
8、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极其重要2,4,6,8 介于上面两个相邻判断值的中间倒数 若 i 与 j 相比较的判断值为 bij,则 j 与 i 比较的判断值为1/bij(三)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根据判断矩阵,利用线性代数知识,精确的求出 T 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所求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本次评价采用和积法进行求解,具体步骤如下:1、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2、每一列经正规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3、对向量 做正规化处理,依次所得到的 即为所求特征向量。4、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max,式中:(TA)i 表示向量
9、 TA 的第 i 个元素。(四)一致性检验为避免其他因素对判断矩阵的干扰,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CR=CI/RI (1 )式中,CR(consistency ratio)为一致性比例。当 CR2000缓冲区面积(km2) 291.83 248.35 528.14 1285.43面积百分比(%) 12.40 10.55 22.44 54.61 灾害点数量 34 28 42 100灾害点密度( 个 /km2) 0.12 0.11 0.08 0.08 图
10、 5-1-1 断裂构造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图(二)地质灾害频率对天水市秦州区按 1km*1km 网格进行离散,形成 2534 个空间离散网格,依据灾害点在网格上的分布,进行基于 GIS 的统计。该计算包括单元面积上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地质灾害频率比:设第(i,j)单元内灾害频率为 f(i,j),单元面积为 S(i,j),单元内灾害的频率密度为 f(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 S,灾害总数为 f,总频率密度为 f ,则:第(i,j)单元格灾害频率比为: Rf(i,j)=f(i,j)/f其中,f(i,j)=f(i,j)/S(i,j) ;f=f/S。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设第(i,j)单
11、元内灾害体分布面积为 Ss(i,j),单元面积为 S(i,j),单元内灾害的面积模数为 s(i,j),整个研究区面积为 S,灾害点总面积为 s,总面积模数为s ,则:第(i,j)单 元 格 灾 害 面 积 模 数 为 : RS(i,j)=s(i,j)/ s其中,s(i,j)=s(i,j)/S(i,j) ; s=s/S。经计算可得,单个像元上最大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为 8。对空间灾害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一,可形成图 5-1-2 灾害发生频率归一化分布图及 5-1-3 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图 5-1-2 地质灾害频率比归一化图图 5-1-3 地质灾害面积模数比归一化图(三)坡度及坡度变率利用工
12、作区 1:5 万 DEM 数据提取坡度数据。根据前文中的分析,由于工作区内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分布于 1060之间的斜坡,10以下斜坡基本不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因此本次评价将 60以上斜坡的易发程度定义为 1,10以下易发程度定义为 0,将坡度数据进行 01 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坡度归一化结果图。坡度变化率是对地形基本因子坡度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的指标,由于斜坡拉张应力区的分布与斜坡坡度呈正相关联系,因此随着斜坡坡度变化率增大的斜坡坡脚地带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也不断增大,斜坡也就愈容易产生变形破坏。本次通过 DEM 对全区坡度变化率数据进行提取,然后进行 01 之间归一化处理之后参与评价。图 5-1
13、-4 坡度归一化图图 5-1-5 坡度变率归一化(四)坡向及坡形变率坡形可以利用地表的曲率进行描述和量化,直线形和凸型斜坡在曲率上的体现是曲率0,凹型坡和阶梯型坡的曲率0,因此,可利用 ArcGIS 平台从 DEM 数据中提取调查区地表曲率信息,(平面曲率 I、 激活坡向数据。 II、从【Surface】菜单中选择 【Derive Slope】命令。 III、生成平面曲率层面 Slope of Aspect然后进行斜坡坡形的归一化。由于滑坡和崩塌主要发育在直线型斜坡和凸型斜坡上,因此,当曲率0 时,坡面为凹型或阶梯型,易发程度最低;当曲率0 时,坡面为直线型和凸型,易发程度较高,按照曲率的大小
14、进行 01 之间的线性归一化,得到斜坡坡形指标归一化结果(图 5-1-6,5-1-7) 。图 5-1-6 坡向归一化图 图 5-1-7 坡形曲率归一化图 (五)海拔高程海拔高程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海拔高程影响了地下水的分布,特别是潜水层的分布,松散岩土体构成的斜坡体内的地下水多为潜水,高程越高,潜水分布越少,对斜坡的影响越小。另一方面,海拔高程对人类活动范围起控制作用,人类大多居住在海拔较低的河流沿岸,也多在海拔较低的地方进行生产活动,如开垦耕地。这些因素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因此,海拔高程也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考虑的因素之一。利用 DEM 的高程信息进行求解,最后进行栅格
15、化和归一化处理(图 5-1-8) 。图 5-1-8 海拔高程与灾害点关系(六)沟壑密度前已述及,沟壑密度是地形发育阶段和地表抗蚀能力的重要特征值,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次工作主要利用 ARCGIS 平台中的 Hydrology 工具集,基于工作区 1:5 万栅格 DEM 提取各流域单元的 沟壑密度(图 5-1-9) ,主要步骤如下:1、对工作区 dem 数据进行洼地填平。2、利用 GIS 水文分析,得到提取区域的水流方向矩阵、水流累计矩阵。3、给定不同集水阀值,将水流方向累计矩阵中高于此阀值的格网连接起来得到矢量的沟壑网络。4、对上一步提取的不同集水阀值下的沟谷网络依据与实际形态的拟合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提取水文网和沟壑流域网络最终的集水阀值。5、利用上一步确定的集水阀值分别提取水文网和流域沟壑网络,并计算各流域的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