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上海高考作文一、原题回放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二、命题透视2018 年作文题宏观大气,颇具现实意义,沿袭了以往作文命题,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命题思路。而且有较大的开放度,让学生有话可说。就如老师们所说,2018 年上海高考作文是一道很温暖的题目。2016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较前两年有所改变,不再是“自由”与“不自由” 、 “坚硬”与“柔软”这样两个对立概念的思辨类作文,而是回归现实,让学生对当下“评
2、价他人的生活”的现象作出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2017 年作文是“预测”依然沿袭了社会现象评价类型。今年的“需要与被需要” ,依然要关联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心理评析和价值探讨。三、审题分析一是提炼关键词。从给的题干中筛选其中的关键词, “需要” “被需要” “自己的价值” 。 “需要”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需要的代表性理论。他把需要从高到低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被需要”则是指一个人渴望在他人的生活或者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发挥作用,能够给予支持和提供帮助。 “被需要”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
3、需求。这就需要在“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中追寻自我价值。题中的关键词是“被需要”的心态,那么,什么是“被需要”的心态?材料的开头两句话提出了两个关注点:其一,是“关注自身需要” ,这个“需要” ,包括维持个人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求。关注这个“需要” ,是生存必须,也是让自己获得幸福,活出个性的必须。其二,是“渴望被他人需要” ,这个“需要”的意义,在于“体现自己的价值” 。相对于自身,这一点更为重要,也应该是行文分析的重点。自我需要,被他人需要,这两者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虽然需要兼顾而论,但论述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后者。在思辨的同时,也应该有所偏重。二是剖析原因。 “人是社会关系的
4、总和” ,马克思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独立存在。正如南方周末在新年贺词中所言:“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独善其身越来越不可能。我们为自己奔忙,也给他人幸福。我们捡起一片废纸,也是在为自己清洁环境。你我都是社会生态链的一环,是休戚相依的命运共同体。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被需要”正是命运共同体的直接体现。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能只关注自身需要,还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成为“被需要”的人。三是辩证深层次关系。这次作文虽然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如果学生仅仅写出人都有关注自身需要和被他人需要的需求是不够的,关键还在于理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被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自身内在需
5、要,要不断提升自己,修炼自己,以能成就这高层次的需要。如鲁迅弃医从文,他把这种被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内心需要,知行合一。2、在满足被需要时,也不能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如最近热议的老人是否帮年轻人带孩子的问题。虽然年龄不再年轻,也要敢于追求自己内心的需求。3、关注被需要,但要避免“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不能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如慈善诈捐等现象。四、选好素材:(1)昭君自愿出塞,是因为她心里明白自己是被民族所需要的,她的”被需要” ,消弭了汉匈百年仇怨,为百姓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史可法坚守扬州,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身后的百姓所需要,为此杀身成仁而不惜。李时珍走遍山野,四处寻访
6、,编著本草纲目 ,是因为他明白自己被每一个百姓所需要,救助每一个百姓,是他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信念。无数英雄的存在,正式因为他们“被需要” ,被他人所需要,被社会所需要,被民族所需要,因“被需要” ,而绽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2)川航机长刘传建在飞机发生意外之际,他是在考虑自身的需要还是考虑乘客的“被需要”?叶嘉莹在 94 岁高龄之际捐出一千多万给到南开大学创立“迦陵基金”等,都是明确了自我的需要是要去不断提升自我,然后在一定的机缘中,他们更多的担起了一份责任或信念,去温暖社会,绽放价值。(3)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只有先行满足了自我的物质需要(比如人类的起源、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 ,才能更好的
7、实现“被需要” ,践行精神存在的升华,燃烧自己,进而温暖社会,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五、作文展示1、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 ”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 “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那就是完人
8、,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
9、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 ,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
10、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假“德” ,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2、谈被需要的心态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
11、渴求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题干中的“不仅而且”已然泄露天机:当今社会,空前丰裕的物质条件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而能够被他人需要、承认,反倒成了最为紧要的精神追求。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前来参加高考的 00 后而言,更是如此。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这并非杞人忧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城市化让人们永久性地身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联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都让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逐渐解体。我们常说,年轻
12、一代越来越有主见,但未曾关注到的,可能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当皮肤黝黑、颜值不高,却敢于表达自我的王菊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即引来万千羡慕而又振奋的目光。原因无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中最闪亮的存在,不是吗?用“被需要” 来驱散生命中的阴霾,自然无可厚非。于是,不少年轻人爱上了当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只求粉丝的点赞、公众的关注。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被需要”吗?须知,被需要,应源于自身真正的价值。当许多年轻人沉溺于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消磨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一位隐姓埋名 30 年,从不求功名利禄的 93 岁老人却受到了国人的瞩
13、目与尊敬。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追梦之路,至今不悔。没有舞台耀眼的灯光,没有粉丝递来的鲜花,但他,却永远被国家、民族“需要” 。而即将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会忘却曾经的理想?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世界的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成为重于泰山的存在,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自己被社会、被他人需要。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父母、朋友做起。走出考场时,我们将会迎
14、来他们关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相信,这一场景会永远烙印在你的心底,因为,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3、东南风起一“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二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
15、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 ”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三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孔明才得其用,
16、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4、需要与被需要“需要”与“被需要”似乎有着辩证关系,如果我是一个 18 岁高三学生,家境也不是太寒酸,看到此等莫名其妙的作文题,我会在考卷上写四个大字“去你妈
17、的” ,然后当天下午去个留学中介办理留学事宜。我出身在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或者说只抚育出有那种“经世致用” ,搞人际关系的那种低等哲学的国度,居然要在还没被女人开苞的年纪,就被要求这么思辨地去解读这个破题,我的知识水平,哲学水平,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到底是高考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高考,到底是老师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老师,这个神奇国度的教育,到底存在其主动的“需要”还是被动的“被需要”的问题。在我们语文课本里,唐诗宋词被给予了崇高的地位,但就是在号称我们文化鼎盛的宋朝,我们的文官被分成了两派,斗得惨烈,原因就是 1063 年宋仁宗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他的堂兄的儿子,又是他的养子,叫宋英宗的继位
18、了,然后关于宋英宗到底应该称先王为父,还是叫伯伯,朝廷形成左派欧阳修,右派司马光,为个“叫爸爸”的问题对撕 18 个月,其对文官体系的影响一直影响到了明朝,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本里面的“圣人” 的全部出息,写出来的句子洋洋洒洒,内心是奴才中的奴才,百姓面前自作高贵,权贵面前比狗还贱,每天拍一样的马屁,写一样的狗屁,今天还要我们新中国的一代背诵这个那个。我们需要学他们了?还是他们需要我们学,还是你们需要我们学?近三百年前,杨光先和比利时的南怀仁斗历法失败,灰头土脸归来,他呼吁“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躲在这种态度背后的动机,说穿了,不过是怕洋人 “收吾天下之人心“罢了。这帮人一方面
19、想要人家的文明,一方面又觉得要了危险,想来想去,决定还是不要好。 于是乎一波又一波语文老师打着民族的旗号,继续在“咬文嚼字”中寻找快感,这种猥琐的小心眼儿,投鼠忌器的谨慎,真是怪可怜的:他们怕这一变,连腐朽的老本也没有了。随后的晚请就出现了中国文字魔力的顶峰,叫“中体西用” ,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后被八个蛮夷胖揍了。我们痛定思痛,才从日本进口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汉语:“政治,社会,经济,哲学,等等” 。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可惜考我们的人并不发展,并不改造自己,到底是他们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他们,究竟是我们需要他们,还是我们被他们需要,这是我们心中无法自解的世纪难题。5
20、、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 ,自愿的“被需要” ,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
21、需要你去爱。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但是,有些人
22、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6、夜半沉思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 ,没了拂
23、面而过的“清风” 。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 ,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 、 “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在前行的道路上,时刻被“功利”驱使着。偶尔,心中的“圣贤”之气, “士人”之风刮来,使内心很矛盾,很痛苦。发现自己不再是“读书人” ,没有了浩然正气,赤子之心逐渐被灰尘所湮没。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沙滩上“捡贝壳”的孩子,随着捡的东西越来越多
24、,身上的包裹也就越来越重,难以前行。当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动了,便会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来,而千辛万苦捡的“东西”便会霍然消失。婆罗门说,左边布袋,右边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 ”人上之路,每个人都背负很多“布袋” ,当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负担就越重,甚至有时难以前行。 “功利”之人,当有一天“功利”消失,便发现没了“功利”自己也就没了前进的动力,逐渐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当一个人有了广阔的胸襟,便不会被身边的“布袋”所缠绕,又何来烦恼;没了欲望,又怎能被其他的“东西”所羁绊。人生百年,何其短暂,何须要让自己变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为圣贤,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诗书,有何等悠闲!傲立于高山之巅,抚琴一曲,弄箫断玉,卧看云卷云舒,又何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