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181019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答题方法大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1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2、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

3、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语文阅读答题(秘

4、籍、秘籍、技巧)公式2、突出、深化主题。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句子比较分析题:常见题意:原句换成改句行不行?或原句与改句哪个好?答题方法及步骤:、表明观点(行不行,哪个好) ;、分析原句优点;、分析改句缺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说明

5、内容) ,使读-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 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

6、 ,显得(好处) 。1、线索:(1)以人物为线 (2)以时间为线 (3)以人物为线 (4)以事件为线 (5)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线 (7)以题目为线 (8)明暗两线 2、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答题套路:如: 文章以 “”线索,中间串写了“” 、 “”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二理清记叙顺序。 1、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

7、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二)某句话的某个词可以换成另一个词吗?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3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形容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所以副词:不能,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对象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 ,换了之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 、推动情节

8、发展;() 、渲染气氛; ()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 () 、突出、深化主题。 1、关键句是指:主旨的句;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的句和过渡句。 2、作用: A、从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B、 从内容上,在开头: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留悬念,作铺垫。在文章结尾: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 等作用。 (3)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

9、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4)运用有修辞赏析语言: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 XX 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 ”;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 能)“” (套修辞作用) (修辞作用见附 1 ) (5)对文章语言的赏析: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 ”使文章写得“” 3、手法的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

10、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附 1: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

11、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4(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

12、、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二、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三、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四、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五、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六、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只要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一篇记叙文的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看标题信息” ,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 ,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在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中,到底是以哪个为主。

13、“抓记叙要素”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记叙文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理行文线索”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辨叙术方式” ,即辨析志读文章的主要采用顺叙、倒叙,有无间有插叙、被叙或追叙等叙述方法。“挖中心思想” ,目的是“理解作品的意义” ,这是记叙文在思想内容方面要达到的一个终极目标。“析表现手法” ,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自己的习作寻求借鉴。这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语文表达方式,象片、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手段,锤

14、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记叙文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阅读时间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记叙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一、说明文的分类: 1.事物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是什么? 2.事理说明文读完文章后了解了(说明对象)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二、把握说明对象: 1.看标题 2.看首尾段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如苏州园林 ,说明 “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15、格式:介绍了 _的_.) 如:死海不死 ,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高 “ 。 6.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 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5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三、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1.找原词原句。 若没有,则: 2.注意段意、中心句。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 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B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说

16、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2、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 6、下定义: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直观形象说明了。 8、作诠解:作诠释,用于解释被说明内容的成因及内在联系。 9、摹状貌:能使说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C.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 例如:准确地使用了“不但而”这一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的优越性。同时,用递进的句式还进一步突出了这一实用效果。 答题方式:不能,用

17、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说明内容) ,使读者_。 6.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题型: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 7. 题型:说明文中的主观题及其解答: (着重要表现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体现自己的价值观) 。 8. 题型:概括说明

18、对象的特点。 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9. 题型: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10. 题型: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11. 题型: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 语文阅读答题(秘籍、秘籍、技巧)公式6答题方式:(一般)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17. 题型:在说明的开

19、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引出说明的对象。 段中: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13.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事物的特点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和说服力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增强语气,强化内容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

20、抒情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练习词语本意,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 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15.文章用典的赏析一.丰富主题二.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16.句子语段的作用?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 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在任务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 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二.在文章开头: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度)4.为后文做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四.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做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扬后抑、预示性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