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体育教育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选题的背景业余体校是在1955年,学习苏联的办校经验,以学校为基地,以业余训练为主要形式建立起来的,是我国训练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学校重视,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参加训练积极性高,教育和训练能同步进行,能够协调发展。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取代了1979年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发布的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所以现在所说的“少体校”,前身是青少年业余体校,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奥运冠军的摇篮,根据资料统计,世界冠军中有90的人都来自于少体校。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业余体校、
2、地方队和国家队的“三级体制”,成“金字塔”型,这种体制相对封闭、独立,具有专业化程度高、力量集中的优势,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01年至2005年期间,全国各级各类体校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3000余人,约占优秀运动队招生人数的93。在2001年至2004年奥运周期中,我国共获得391个世界冠军,其中95的运动员出自于各级各类体校;在2002年第19届盐湖城冬奥会上获2枚金牌的4名运动员和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取得32枚金牌的50名运动员,全部来自于体校的培养输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出现了滑坡,这严重制
3、约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不适应21世纪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了,少体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改革成果来看,曾有针对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作过探索与研究,并就如何完善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也有人侧重于我国研究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并在此背景下针对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系面临的改革问题从宏观经度出发做出阐述。但对新的社会背景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转型期,以我国少体校人才培养途径体系为主题,对其历史变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趋势以及重新构建的对策与建议等专门的理论论述和系统研究相对较少。由于
4、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少体校培养体系,国外对其的研究也少有涉及。因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队伍培养体系的创建历程,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探讨是完全有必要的。选题的意义一是加快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与世界体育教育事业接轨,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少年儿童在少体校学习期间既得到良好的体育专业的训练,又学到扎实、系统的基础文化课理论知识,培养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促进宁波少体校进行管理制度和训练教学制度的改革,应学生的发展,适合少体校学生的特点,是提高少体校学生学习效能的关键。三是有利于提高宁波少体校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四是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推动中国体育事业
5、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跟形势发展,为加快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与世界体育教育事业接轨,为培养出更过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少年儿童在少体校学习期间,既能得到良好的体育专业训练,又能学到扎实、系统的基础文化理论知识,培养出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调查研究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的现状。(2)根据宁波少体校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全国其他省市的现状调分析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3)争对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4)根据问题与原因,结合宁波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和可行的方案。(
6、5)对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未来的展望。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出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现状的影响因素及原因。(2)分析宁波市少体校的人才培养途径。(3)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所得的资料,分析宁波市少体校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措施。(4)探讨适合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的途径,提出推进的方案,并能实际应用。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方法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通过文献、INTERNET检索等方式,查阅国内外有关少体校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了解当前国内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2专家访谈法为了解宁波市少体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咨询一些优秀
7、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和教育部门官员及高校的专家、学者等,以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材料。3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问卷,以获得一些资料。4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相关分析。5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研究的技术路线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查阅相关资料,为开题报告做准备2010年12月13日至17日2开题报告2010年12月17日至30日3收集整理资料2011年1月1日至15日4设计调查问卷2011年1月至16日至23日5发放调查问卷2011年1月24日至
8、2月5日6回收调查问卷2011年2月21日至3月1日7整理分析材料2011年3月2日至8日8完成初稿2010年3月9日至30日9修改初稿2011年4月1日至11日10完成正稿2011年4月12至30日11论文答辩2011年5月五、主要参考文献1杨再淮,余询,金赤,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市场化的研究C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体育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20011681772金宗强,姜卫芬,王延军,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J山东体育科技,20023596113龚德贵,李艳翎,张垣,等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体育科学,20023535614袁伟民全面加强训练工作,为实现本世纪
9、末奥运争光计划而努力奋斗J体育科学,1999(31415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61116马志和浙江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路径J中国体育科技,2002843457冯庆梅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25268708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82869王雷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747610汪敏,李忠堂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成才体育学院学报,2005,315424411杨军,鲁磊,储娜河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影响因素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