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86101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大学《高等数学与普通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部分名词解释辑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北京大学吴泰然版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辑录(提醒:以下是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科目中的地质学部分历年考的一些名词解释,希望大家参考这个解释,并依据 这份材料完善书本上对该名词的解释,尽量在试卷上将每个名词解释答的详细,精准。北大普通地质学历年试题重复性很高,所以复习考过的这些名词,意 义非凡。祝大家成功!)一.名词解释1.地球体: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形体,即地球的真实形状。据卫星观测,地球南北半球不对称,北极凸出,南极凹进;中纬度南半球凸出,北半球凹进,形状不规则。2.古登堡面: 1914 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 2885 千米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变化,其中 纵波的速度明显下降,横

2、波完全消失,后来 证实这里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3.磁偏角:地球表面任一点的磁子午圈同地理子午圈的夹角。根据规定,磁针指北极 N 向东偏则磁偏角为正,向西偏 则磁偏角为负。磁偏角是指磁针静止时,所指 的北方与真正北方的夹角。4.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风化的结果,除一部分溶解物质流失以外,其碎屑残余物质和新生成的化学残余物质大都残留在原来岩石的表层。这个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就称为风化壳或风化带。5.新月形沙丘:单一风向下发育的简单沙丘形态,它的迎风面是穹状的沙物质堆积,不断被风蚀在顶部附近堆积,在背 风坡形成较陡

3、峭的滑落面,因 为两侧较低,前进速度较快,所以形成两翼。6.河流平衡剖面:又称河流均衡剖面。假定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总是使整个河床纵剖面方向趋于平缓,最终形成一个平滑的、下凹的曲线;河床各段的坡度恰好保证河流泥沙的正常运移,河流既不下切,也不堆积;这种理论的河床纵剖面称河流的平衡剖面。7.波切台:由于海蚀崖及其下部新的海蚀崖的继续形成的这种反复作用,使海蚀崖不断向陆地方向节节后退,海岸带不断拓宽,结果海蚀崖底部至低潮浅之间形成一个向海洋方向微倾斜的平面。8.推覆构造:由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和下盘组合而成的整体构造 。冲断层总体倾斜平缓,常呈上陡下缓的铲状或下陡上缓的倒铲

4、状,也可呈陡、 缓相间的台阶状。上盘为由远距离(数千米至上百千米)推移而来的外来岩块,称推覆体;下盘为较少位移的原地岩块,多发育于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区。9.绿片岩相:又称绿色片岩相,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低温区域 变质相。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片岩相+绿帘石+ 绿泥石+阳起石 (方解石);泥质岩石为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 黑云母+石榴子石(MnO18%)+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 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10.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的圈层在地表以下 70100 公里至地下 1000公里之间,位于地幔上部。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

5、低速带。据推 测,这里温度约 1300左右,压力有 3 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 软流圈。11.标准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12.侵蚀基准面:又称 侵蚀基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长河段的冲淤和平面上的变化。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通常分为两类:总的或永久的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及地方侵蚀基准面。13.

6、荒漠: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荒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缺乏、物理 风化强烈、 风力作用强劲、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流沙、泥滩、戈壁分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 纬1550之间的地带。14.石化作用:将古代生物遗体、遗迹保存成化石的各种作用,称为石化作用,主要包括:过矿化作用或浸染作用;置换作用或石化作用;炭化作用。15.蛇绿岩: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又称 蛇绿岩套,是 出 露 在 缝 合 带 中 的 一 套 镁 铁 一 超 镁 铁 岩 组合 ,是 大 洋 岩 石 圈 的 残 留 ,是 确 定 古 板 块

7、 边 界 的 重 要 证 据 。16.角 闪 岩 相 : 变质 岩矿物相分类的主要类 型之一。此相岩石是在中温到高温(最高 为 500)和中压到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温度和压力不太高时,形成 绿帘石-角 闪岩相岩石,温度和压力更高时,形成 麻粒岩相 岩石。角 闪石、透辉石、绿帘石、斜长石、铁铝榴石和钙铝榴石及矽灰石是角闪岩相岩石中出现的典型矿物。随著变质强度的增加,角闪岩相的特征性化学变化是绿帘石消失,斜 长石中钙成分增加。当发生变化的时候,原岩中的水一般消失。角 闪岩相岩石广泛分布在造山带中,这说明它们是在这些褶皱较深部位形成的。17.逆断层: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

8、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 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 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 倾角25)。根据 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18.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 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19.岩基:岩基(Batholith)是巨大的岩体(一般大于 100km2,甚至可超过数万 km2),处于山脉的核部,它们是由于大规模的深位运动而形成的,所以大片岩浆缓慢地冷却,形成结晶体大的岩石(如 花岗岩)。后来,它 们由于长期剥蚀作用而出露,成为广大的高地。岩基的边缘陡削地下降到未知

9、的深度,而 侵入体与之接触的 围岩常常由于热力接触而变质。20.相对地质年代:是指 地层的生成顺序和相对的新老关系。它只表示地质历史的相对顺序和发展阶段,不表示各个地质时代单位的长短。21.土壤: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具有肥力特征的,能 够生长 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22.上升泉:承压水的天然露头,地下水受静水压力作用,上升并溢出地表所形成的泉。如断层泉、承压盆地泉等都是上升泉。由承 压含水层补给的泉。泉口水流通常冒涌;但若通过松散覆盖物出露时,泉口附近的水流也可能呈下降运动。23.刃脊:是指由冰斗或两条相邻冰川的槽谷不断扩大、后退,

10、使相邻的冰斗或槽谷间的山脊变成刀刃状,这样的山脊称刃脊。24.沿岸堤:又称“ 滨岸堤”,是指由激浪流将沙或砾石以及贝壳碎片堆积在高潮线附近而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它的延长方向与岸线平行,高数米, 长数百米至数公里。是堤式海滩的组成部分,其前缘是砂质海滩。可以 单一出现(表示岸线的稳定),也可成为一组大致平行的堤出现。25.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主要分为陆相、海 陆过渡相和海相。26.构造窗:推覆体或大型逆掩断层的上盘岩席,在侵蚀作用下蚀穿断面,使下盘岩石局部出露地表。这种由上盘岩席环绕、四周以断层线为界的下盘局部露头,即称构造窗。27.

11、飞来峰:在 逆掩断层或辗掩构造中,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这样的老岩层称推覆体。当推覆体遭受强烈剥蚀,周 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叫 飞来峰。28.莫霍面:莫 霍 洛 维 奇 在 研 究 1909 年 的 一 次 地 震 时 发 现 ,某 些 地 震 波 到达 观 测 站 比 预 计 的 快 。在 该 界 面 附 近 ,纵 波 的 速 度 从 7.0km/s 左 右 突 然 增 加到 8.1km/s 左 右 ;横 波 的 速 度 也 从 4.2km/s 突 然 增 至 4.4km/s。其 出 现 的 深 度在 大 陆 之 下 平 均 为 33km,在

12、 大 洋 之 下 平 均 为 7km,平 均 深 度 为 17km,是 地壳 与 地 幔 的 分 界 面 ,称 为 莫 霍 面 。29.地 热 梯 度 :即“ 地热增温率”。指地球表面上的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升高的数值。地热增温率平均每深 33 米,温度 约升高 1。这一增温率至地下深处(地幔)时,则不按此规律进行。30.矿物:指由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它们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组成,呈固态者还具有确定的内部结构;它们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范围内稳定,是组成岩石和 矿石的基本单元。31.残积物:地表基岩经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后,逐渐形成与基岩不同的疏松物质,并残留在原地形成的堆积物。可分 为机

13、械风化残积物和化学风化残积物两类,前者主要由母岩机械破碎的岩屑或矿物碎屑组成;后者主要由化学风化形成。32.左旋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即规模巨大的 平移断层,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移动,如果当我们站在这种断裂的一侧,看另一侧的运动是从右向左, 这种断层叫左旋走滑断层。33.基座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 河流阶地。其中阶地上部由冲积物组成,下部由基岩组成,多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在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的阶地。34.泉华:溶解有 矿物质和 矿物盐的 地热水和蒸气在向地表上行的过程中,因温度、压力等条件发生变化所形成的化

14、学沉积物,它不仅能反映泉水的化学成分,而且能带出 水热系统深部和上行通道的重要信息。35.沙嘴:一端连接陆地,另一端延伸入开扩海域中的形体窄小的舌状沙、砾堆积地貌,由沿岸泥沙流输移、堆 积而成,大部分已经高出海面。36.岩株:出露面积不超过 100 平方千米的深成侵入体,平面形状一般呈不规则的浑圆形,与 围岩接触面比较陡,一般 认为下面与岩基相连,是岩基的分枝部分,常由中酸性岩组成。37.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山坡呈凹形陡坡,顶峰突出成尖角。38.袭夺:指分水岭两侧的河流,侵蚀作用较强一侧的河流先切穿分水岭,抢夺了另一侧侵蚀作用相对较

15、弱河流的现象。其中由于分水岭被破坏或迁移造成的河流袭夺,称为主动河流袭夺;由新构造运动等非河流因素引起的河流袭夺,称为被动河流袭夺。39.岩溶: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的长期溶蚀作用及形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其形成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即可溶性岩石,岩石具有透水性,水具有溶蚀能力和流动性。40.层间水:埋藏于两个 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41.构造湖:由 地壳运动内力的作用,包括地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等所形成的各种构造凹地,如向斜凹地、地堑及其他断裂凹地所产生的构造湖盆,经贮水、积水而形成的湖泊称为构造湖。42.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

16、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 为牛轭湖。43.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 自然现象。44.大陆架: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浅平海底,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范围从低潮线向海,直至坡度显着增大的大陆坡折处。45.成岩作用: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石的作用。一般包括沉积物的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 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等。46.节理:岩石中的

17、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是地壳上部岩石中最广泛发育的一种断裂构造。按成因,节理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非构造节理。47.解理: 指矿物晶体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破裂并 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可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极不完全解理或称无解理。48.下降泉:指由无压 含水层(包括潜水和 上层滞水)补给的泉。其水流在重力作用下呈下降运动,泉水动态受气象、 水文因素影响,有季节性变化。按出露的原因可分为: 侵蚀泉、接触泉、 溢流泉。49.冷凝边: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 在岩体边缘形成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50.捕掳体:如果围岩破碎,则岩块易混入岩浆,混入岩浆中的围岩

18、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融化,部分未融化的岩块则称为捕掳体,直径可超过数十米,也可小于数厘米,见于侵入体之边缘。51.香肠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 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52.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相对温暖时期,在此期间地球上冰川消亡或大规模退缩。传统划分的第四纪 4 次冰期,以 3 次间冰期相隔,如欧洲阿尔卑斯的群智民德间冰期、民德里斯间冰期和里斯玉木间冰期。53.杏仁构造:指具有气孔

19、构造的岩石,其气孔以后被矿物质(如方解石、石英、玉髓等)所充填形成的一种形似杏仁状的构造。这种构造往往为 喷出岩所具有。与气孔构造有发生上的关系。54.风化: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条件下,岩石在原地发生的崩解或蚀变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55.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是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56.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或海平面降低,引起河流强烈 侵蚀河床底部,造成下切现象,河床大幅度地降低,原先谷底的河漫滩就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形成阶地。57.大陆冰川:是补给区占优势的冰川,基本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块,又称

20、大陆冰盖或冰被,其特点是面积大、冰层 巨厚,可达数千米,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冰川呈盾形,中间最高,向四周呈 辐 射状流动。58.沼泽:是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水分几达饱和,生长有喜湿性和喜水性沼生植物的地段。 广义上泛指一切湿地,狭义上则强调泥炭的大量存在。59.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60.逆冲断层:逆断层中断层面倾角大于 45 度的断层。61.流星: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

21、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62.物理风化:指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常见的物理风化的方式有温差风化、冰劈风化、 盐类结晶与潮解作用和层裂作用。风化产物包括岩石碎屑、矿物碎屑。63.斜层理:是层理基本类型之一。由一系列倾斜层系重叠组成,层系之间界面较平直。层系由同向倾斜的许多细层重叠组成,细层与层系界面斜交。若相邻层系互相平行,各层系中的细层均向一个方向倾斜,称为单向斜层理。它是当沙浪向一方向运动时形成的,其细层的倾斜方向指示水流的下游方向,常见于河流沉积及其他流动水的沉积物中。若相邻层系相互交错,各层系中细层的倾斜方向也多变,称为 交错层理。备注: 1.同化作用、混染作用、逆冲断层等定义以课本为主。2.大家应继续把与本表相联系的同一系列的名词、问答列入,如考到“岩基”,就应想到把“岩株”、“岩床”等同一系列概念也记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