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87769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危机与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及心理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模式和心理机制一、危机和危机干预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理论或学派能够包括每一个人类危机的观点、模式和危机干预系统,亚诺希克(Janosik EH)提出的危机理论概念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詹姆斯(James RK)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简短的概述,包括亚诺希克的三种危机理论和新兴生态系统理论。(一)基本危机理论基本危机理论由林德曼(Lindeman E)和卡普兰(Caplan G)等创立。本理论对理解因亲人死亡所导致的悲哀性危机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他们认为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出现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可以通过短期干预技术对正

2、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干预。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回忆死去的人;认同于死去的人;表现出内疚或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些程度的紊乱;某些躯体的诉述等。林德曼主要是针对悲哀反应的即时解决,卡普兰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这一理论,将其结构扩大到整个创伤事件。他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所有的人都会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候遭受心理创伤。应激和创伤的紧急状况二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态。伴随着危机既有暂时的不平衡,也有成长的契机,危机的

3、解决可能会导致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自强的应付能力及减少消极的、自我否定性的和功能失调的行为。(二)扩展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继承了林德曼等的基本危机理论,同时,也吸取了一些其他较为先进的理论成分,如心理分析理论、系统理论、适应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等。1心理分析理论 认为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关于为什么一个事件发展成为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的固着可能是主要的原因。在受到危机情况影响时,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求助者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2系统理论 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而不只是单独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

4、应。构成系统的所有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的改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贝尔金(Belkin G S)进一步指出,该理论“涉及到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 ,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所影响。系统理论采用人际关系系统构建思维方式。传统理论仅将焦点集中于个体将发生的变化。3适应理论 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的思想和损害性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的作用。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性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意味着变化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以及构筑防御机制以帮助个体克服因危机导致的失能,并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在危机干预工作者

5、的帮助下,个体能够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化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样的新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达到危机解决。4人际关系理论 以科米尔(Cormier S)等所谓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安全,无条件的积极关心和天真。人际关系理论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如果人们将自我评价的权力让给别人,他们就会要依赖于别人才能获得信心。因此,一个人控制权的丢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人际关系理论的最终目的即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这样做会使人心中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重新获得能

6、力以采取行动应付危机境遇。 (三)应用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的应用需要有一个灵活的态度,每一个人和每一次危机都是不同的。因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将每一个人和造成危机的每一个事件都看作是独特的。布拉默应用危机理论将危机分为正常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詹姆斯从生态理论的视角提出了生态危机。生态危机(ecosystemic crises)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是生态失调的恶性发展结果。主要由人类盲目和过度的生产活动所引起。生态危机通常是由某个事件引起,该事件的后果几乎会影响到在环境中居住的每一个人。自然现象中的环境危机,如飓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海啸、

7、暴风雪、泥石流、干旱、饥荒和草原/森林大火等;生物学的生态危机,如流行性疾病、一个巨大的石油泄漏事故的影响等;政治方面的生态危机,如战争中,一个灾难性的难民危机,或种族清洗;经济方面的生态危机(经济危机) ,如二十世纪早期的经济大萧条。生态危机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种危机在潜伏时期往往不易被察觉,但危机一旦形成,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难以恢复。(四)生态系统理论随着危机干预作为一种专门治疗技术的出现,以及将研究扩展到危机的即时后果,危机干预工作者逐渐懂得,如果危机没有得到解决,不仅个体及其周边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会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个体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劫难逃。因此,在我国从学校到

8、国家已经在发展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危机干预的方法。危机干预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危机是整体生态系统之中的一部分,灾难性事件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生态结构,仅仅处理危机幸存者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因为灾难会造成整个生态组成系统的持久性损害,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各种人类服务与环境科学专家组成快速反应小队,以恢复稳定和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目前,危机干预的理论研究已逐渐从任务指向操作,将各种理论和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切合危机个体的需求。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危机个体。不局限于任何教条式的理论方法。二、危机干预的基本模式目前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是由贝

9、尔金等提出的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认为危机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危机干预的目的和策略是使个体恢复到原来的心理平衡状态。平衡指个人情绪是稳定的、受到控制的,心理活动是灵活的。不平衡则是指一种不稳定的、失去控制和心理活动受限制的情绪状态。当个体用以往的方式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会出现心理或情绪的失衡。危机干预应该使危机个体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从而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在危机刚刚出现时,个体措手不及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此时危机干预者的主要任务是使其情绪得到稳定,之后再进行干预使其获得应付危机的能力。只有当个体自己觉得情绪稳定时,并持续一周左右才能继续往下

10、进行干预,在此之前不宜分析个体产生危机的深层原因。平衡模式适合于危机的早期干预。2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源于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等人的认知疗法,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的形成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个体对应激事件的主观判断,人们对危机事件错误的歪曲的思维是干预的重要对象。通过校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帮助危机个体克服非理性思维与自我否定,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获得恢复平衡的信心。因此,危机干预者要通过角色训练等技术使危机个体变得积极主动,调动自我潜能恢复心理平衡。这一模式适合于危机趋于稳定后的危机个体。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psychosocial tra

11、nsition model)认为人是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以及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的产生也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危机应对和干预应从这三个方面寻求方法,要求从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种内部外部困难,帮助个体选择新的应对方式,善用各种社会支持与环境资源,重新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这一模式同样适合于已经趋于稳定的个体。三、危机干预的心理机制1危机产生的认知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人类思维的基本依据是图式,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经过相互作用,推动认知活动的发展,图式正是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构成更高一级的形式。其中,图式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

12、思考的方式,是个体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新信息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形成的心理活动架构。认知的发展依赖于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过程,同化是个体把外界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使之不断扩大;顺应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较低的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在危机事件中,突发的刺激情境对个体原有的图式结构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面对外界的刺激,个体会运用已有的图式和新信息进行融合,这个融合过程包括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同化过程中,个体把新的刺激信息纳入到原有图式之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若此过程获得成功,便可以

13、得到暂时的平衡,个体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新信息,个体便会调整自己去适应,调节原有的图式或重建图式,直到获得另一种平衡。此时,个体能够依赖自身资源去应付,尚不能产生心理危机。当个体经历了同化、顺应过程,启用社会支持和自身的各种资源还不能融合新信息,依旧无法运用惯有思维模式去应对当前情境,不能获得平衡,便会产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是帮助危机个体重建图式,使其获得新的平衡。2危机的应激状态 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当面临一种突如其来的刺激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应激,进入到应激状态。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危机事件的爆发,容易让个体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到应激状态,身心会处于

14、高度的紧张状态,即应激状态。由此,致使个体在生理、心理、情绪和行为方面会出现异常。生理方面出现心跳加速、面色绯红、出汗、颤抖和呼吸困难等;心理方面表现出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不稳定、过度反应、敏感等;意识模糊,判断能力下降,行为盲目,轻信他人,易冲动等。这些异常反应主要是个体对当前刺激情境的认知失调引起的,是心理应激导致的生理应激。此外,异常反应是有机体自身本能的反应,是无意识的,这种本能的反应会反作用于有机体的心理层面。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超过人们的心理阈限,应激状态受到破坏,形成强烈的心理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的异常症状。如果异常的生理反应过度,让有机体自身难以进

15、行调适,会直接导致有机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心理免疫机能降低,从而导致心理危机。在危机干预中,引导危机个体接纳生理应激反应,减轻生理应激对心理的刺激作用,采取心理放松技术,可有效缓减生理应激反应。3. 危机中的应对策略 在压力应对理论中,情境论观点认为:情境是影响应对的重要因素,在环境中的应对资源、个体对事件的评估会影响到个体的应对行为和结果。研究表明,正确的应对可以有效缓解和调节刺激对个体的压力、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同的应对策略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也不相同。具体来说,在危机事件中,个体受到了刺激情境的冲击,会迅速地对其进行评估和判断,考虑当前情境对自己有没有威胁。如果刺

16、激情境不会威胁到自己,个体不会出现心理危机。如果刺激情境会威胁到自己,个体会做出相应的应对反应,包括启动自身的资源、寻找外界资源等来应对目前的困境。当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成功处理了危机情境,个体不会产生心理危机。而当个体采用了各种应对策略,评估之后发现没有奏效时,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异常,此时便会发生心理危机。4危机与成长 处于危机的个体,其核心的体验就是绝望感和无助感。此时个体可能感觉陷入无法解释的问题或不能改变的处境当中,体验到不可避免的痛苦,他们一般不能看到痛苦之外的情况,更不能领会即将到来的好日子。每一次危机,其实也是一次分离情境的再现,因此,危机总是和丧失、变化、成长、哀伤相关联的,要经历一个失整合到再次整合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非创伤性危机,特别是发展性危机中,危机其实是与转机并存的,埃里克森(Erikson, Erik.H )人生八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