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1901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文献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体育教育城乡高年级小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比较分析研究一、本课题材料主要来源本课题研究的前期阶段,通过借阅图书、网络检索等途径先后搜集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资料和原始数据,其主要来源于(1)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专著;(2)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期刊;(3)与课题相关的学位论文;(4)通过查询“宁波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指导手册(2007年9月)”(电子版),整理归类课题所需的原始资料信息。二、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定义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

2、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

3、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

4、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第七,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体育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满足某种体育需要而进行的活动。它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即凡是与体育发生联系的行为活动,都可称之为体育行为。这些活动既包括体育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运动行为,也包括体育的组织、管理、宣传、科研、教学、消费、观赏等方面的行为活

5、动。体育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既受行为者内在生理、心理条件所制约,又受到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多方面的行为特征。三、体育教育的概况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EDU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体育。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

6、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

7、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中设置了“体操球”。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课”。四、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材料显示中国的体育人口比例仅为339,这个数字远不能与新西兰93、日本80欧洲80以上的体育人口比例相比。而339的中国体育人口,竟还是以老年人偏多。有数字显示,在

8、我国体育人口中7175岁的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年人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18,4145岁的仅占该年龄的总数67。通过这些数据可以说明,我们国家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比较淡薄,大多数人们都是到病了、老了才想起来要锻炼身体,平时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缺乏自身体育的主体性。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是人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学生而言,则是指他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按照个人对体育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体育习惯是学生在不断重复的练习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为方式,它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

9、和成长。从心理机制上来说,体育习惯是一种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和积累而形成的。所以说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良好的体育意识的基础上的。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性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致使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差,体育意识更令人担扰,在这种状况下体育习惯的养成就成了一句空话了。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来扭转这种现状,以达到“全民健身”的目标。五、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发展和趋势综上所述,小

10、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状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人自己习惯开展情况。换言之,如果小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将对我国整个体育习惯目标的实现,乃至“全民健身”的目标的推动作用。而且,如果不对小学生的体育意识与行为情况展开调查研究,基层小学的体育习惯开展的情况不明,问题不清,势必造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教育实施人员工作的盲目性,不利于“全民健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有关地方小学生体育教育现状及问题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理论、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类型选择、课程设置管理等方面,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指出体育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

11、出方案,以提达到“终身体育”、“全民健身”的目标。六、参考文献1孙良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参与能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0,(2)2杜春杰体育意识的特征及培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3刚红光秉承以生命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14李和永论影响学生健康的不良体育行为J河南农业教育报,2008,(1)5蒙彩娥上海市闸北区中小学生校外体育现状分析N体育科研,2007,(2)6李金生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29)7李庆贺云南省城乡高中生体育行为的外部干预因素对比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48谢晓丹王世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89于群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N新课程研究,2010,(2)10余建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0,(6)11任秀安,郭燕河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体育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以新乡焦作地区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文献综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