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实验室职业暴露预防措施及流程1、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规范预防原则,将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视为具有传染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2、实验室人员熟悉生物安全操作知识和消毒技术。3、不在实验室喝饮料、吸烟、吃食物、化妆和会客。4、实验室用品专用,不将私人和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5、工作时戴手套、穿工作衣和隔离衣,如手套破损应立即丢弃、洗手并戴上新手套。6、不用戴手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口唇、眼睛、耳朵和头发等。7、尽量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和器具,宜用不易破碎的材料制品,禁止用口吸任何物质。8、结束工作后,对操
2、作台消毒,如用消毒液清洗后,要干燥 20 分钟以上;操作时有标本、检测试剂溅出时应及时消毒,平时保持环境整洁。9、工作完毕,脱去手套后洗手,再脱去工作衣,用肥皂和流水洗手。10、遇意外事故,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并立即分别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报告上级部门。11、遇高危意外事故,除局部处理外,同时应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包括随访、检测、休息暂时离开原岗位 3 个月,按医嘱服用相关药物进行预防。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目的:制定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有效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和减少职业暴露后的感染率。2、适用范围:所有医务人员。3、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
3、不慎被乙肝、丙肝、HIV 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必要时去外科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4、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及时报告医院控感科,采静脉血送检验科,并且做好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等。必要时注射免疫高价球蛋白。5、被 HIV 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抽血查 HIV 抗体,必要时按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复查,同时口服贺普丁(拉米呋定)每日 1 片,并在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
4、等。6、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不明时,可使用基本用药程序。三、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流程1、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针对事故的类型立即进行紧急处理。2、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伤口处血液 。用 75%乙醇或其它消毒剂消毒伤口。3、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消毒剂浸泡,用 75%乙醇或其它皮肤消毒剂。4、粘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污染部位。5、衣服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服,进行消毒处理。6、污染物泼溅:小范围污染物泼溅,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和清洗。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到达事故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7、空气污染:发生
5、空气污染时,应当先进行紫外线消毒后在做实验。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一、职业暴露与血源性传播疾病(一)血源性职业暴露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血源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治病因子血源污染血液、体液的针头及其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潜在危险的情况。(二)常见的血源性疾病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的疾病或综合征。许多致病因子都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目前已确定的血液传播疾病有乙型肝炎、埃博拉出血热、梅毒、艾滋病、疟疾等,其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最为常见与突出。职业性接触血
6、源性疾病的医务工作者对此必须有足够的认识。1、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乙型肝炎是医务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肝病毒总的感染率高达 60%左右,乙肝表面抗原的携带率高达9.75%。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亿,乙型肝炎患者近 3 千万。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是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慢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血液中 HBV 浓度很高。实践证明,HBsAg 阳性的血浆稀释 1000 万倍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 HBV 感染。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内镜检查的医生、护士感染 HBV 较高。此外,日常生活接触、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亦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2、 丙型肝
7、炎病毒(HCV)人类对丙肝病毒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一般为 3%,受血者或接触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液的医疗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 50%-60%。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 的主要传播途径 50%可通过血液,10%可通过性接触,40%仍不十分明确,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近年来输血引起的丙肝时有发生,即使是最轻微的血液接触也可被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被感染的几率会大大增加。感染后,60%以上的丙肝患者会转变成慢性肝炎,其中约有 50%逐步发展成为肝硬化。3、 梅毒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据 WHO 估计,全球每年约有 1200 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
8、亚和次撒哈拉非洲。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所报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4、 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AIDS/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
9、毒(HIV)所引起的致病性慢性体液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 CD4+T 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最后并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已覆盖 31 个省、市、自治区,并以每年 30%的速度增长,据统计,我国艾滋病病毒实际感染人数已经近 70 万,艾滋病患者 8 万。据有关报导,确认由病人传染,使医务人员感染 HIV 的人数已超过 60 人,且不明原因的医务人员感染比例上升较快。因此医务人员面临着 AIDS 的挑战及职业感染的危险。(1)AIDS/HIV 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 AIDS/HIV 传染 AIDS/HIV 感染者的体液和组织液中存在艾滋病病毒,其中含病毒浓度高的
10、体液有:血液、血制品、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而唾液、鼻腔分泌物、母乳、汗液、泪液、尿液、粪便含病毒浓度低。有学者认为只有血液、血制品、精液、阴道分泌物证实与 HIV 传染有关。(2)ADIS/HIV 主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但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医护人员构成更大的威胁,此类感染者没有自觉症状,没有阳性体征,一如常人,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是每一个 HIV 感染者都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传染源,医务人员对此要有高度的警惕。(三)HBV、HCV、HIV 职业暴露后的危险概率医务人员因一次暴露血液,可能感染 HBV 的概率为 6%-30%;感染 HCV 的危险概率
11、为 0.4%-1.8%;感染 HIV 的危险概率为 0.3%。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HBV 的危险性明显高于 HIV 及 HCV。尽管 AIDS 对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是最低的,但是一旦被 HIV 感染,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美国 CDC 一组艾滋病职业损伤的调查报告显示:在 6135 例针刺损伤中,有20 例发生感染(0.33%) ;粘膜接触暴露 1143 例;1 倒感染(0.09%) ;皮肤接触暴露 2712 例,尚未发现感染(0) 。二、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与报告(一)局部处理:(1)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 5 分钟,如眼睛受到血液、体液喷溅,用生理盐水冲洗。 (2)如有伤口,应在伤
12、口近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消毒液如 75%乙醇或 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 (5)污染物的泼溅:发生小范围的泼溅事故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发生大范围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现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范围和程序。 锐器伤后处理流程(二)登记报告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暴露者即刻电话报告感控科或及时到感控科根据暴露的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暴露级别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报告与记
13、录医务人员被患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使用过的锐器伤伤冲洗消毒填写职业暴露表并报告感控科预防用药 风险评估 定期随访内容包括:(1) 暴露人个人资料(2) 时间、地点、经过(3) 暴露方式与经过(4) 部位、伤口类型(深浅、大小、有无出血)(5) 污染物名称(血液、体液、培养液等)(6) 损伤器具类型(7) 患者病种(乙肝、丙肝、HIV)和含有病毒的情况、是否接受治疗,何种药物治疗(8)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及用药的依从性情况三、职业暴露事件登记与风险评估职业暴露后登记与风险评估是职业防护管理的重要内容,由感染控制科具体负责。要建立专门的的职业暴露登记本
14、,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基本情况、暴露的种类、暴露是时间、地点、情形、原因、严重程度等进行详细的登记,同时对暴露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估。HIV 暴露后报告填写锐器伤登记报告表医院感染控制科 所在科室领导医疗科 市CDC组织风险评估(一)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及时报告感染控制科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见附件 1)(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一旦决定预防用药,应当在暴露 4 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 24 小时;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1、 暴露程度分
15、级:根据暴露类型、损伤程度、暴露量、暴露时间、部位等分三级。(1)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一级暴露: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短。(2)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二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发生以下情形时,确定为三级暴露: a、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b、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
16、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2、暴露源分级:根据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1)轻度: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 计数正常者。 (2)重度: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 计数低者。 (3)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为暴露源不明型。四、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一)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l、已知暴露者 HbsAg 和抗 HBs 均阴性,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同时完成乙肝疫苗全套注射,即 6 个月内完
17、成 3 次乙肝疫苗注射(0、1、6) ;并分别在暴露后即刻、4 周、8 周、12 周检测乙肝两对半,发现异常情况尽快报告预防保健科。2、暴露者抗 HBs 阳性,HbsAg 阴性,除 24 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 外,需强化注射乙肝疫苗一次。3、已知暴露者 HbsAg 阳性或抗 HBs 阳性,则可不予特殊处理,如抗 HBs 滴度低(10IUmI),需加强乙肝疫苗 1 次(5ug)。 4、不明确暴露者 HbsAg 阳性或抗 HBs 是否阳性,立即抽血检验核心 HbsAg 和抗原 HBs,并尽快给暴露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U,并根据检验结果参照上述原则进
18、行下一步处理。(二) 丙型肝炎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含有丙肝病毒的血液、体液的针头或玻璃刺伤皮肤时,立即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然后用流动的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 0.5%碘伏、75%酒精等消毒创面,24 小时内抽血检查丙肝抗体。对丙肝抗体阳性者,立即予干扰素行早期治疗。(三)梅毒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病人梅毒病毒阳性者,给予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生素预防治疗,推荐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 120 万 u/次,每周一次,连续三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停药后 1 个月、3 个月进行梅毒抗体检测。(四)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预
19、防用药建议表经皮肤或粘膜接触艾滋病病毒后预防用药的建议暴露源轻度 暴露源重度 暴露源不明暴露类型无症状,病毒载量低 有症状,病毒载量高 污染源不能检测1 级 粘膜和皮肤暴露量少,时间短 不需用药 不需用药2 级 粘膜和皮肤暴露量多,时间长 基本用药 基本用药无确定方案,如污染来源来自高危患者,或有高危患者3 级 皮肤刺割伤,伤口深,见血液强化用药 强化用药的地方,建议使用基本药物方案。2、用药方案: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方案和强化用药方案。基本用药方案: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服用 28 天。如双泰脂 200mg/次,每日 3 次,连续服用 28 天或拉米氟啶 150 m
20、g/次,每日 3 次,连续服用 28 天或参考抗病毒治疗指导方案。强化用药程序: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加用低那韦 800mg,3/日,连续服用 28 天。五、职业暴露后的监测与随访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应对患者和当事人进行相应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由有关专家和感染控制科提供咨询与随访监测。随访监测项目见表。职业暴露后的检测与预防暴露病种 检查项目 暴露后时间检查HBV 肝功能、乙肝五项 即刻,半年内每月检测一次HCV 肝功能,丙肝抗体 即刻,1、3、6 个月梅毒 梅毒抗体 即刻、3 个月后HIV HIV 抗体 即刻,4、8、12 周及 6 个月和
21、 12 个月六、职业安全与防护措施(一)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医务人员预防传染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以下防护措施: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1) 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2、。 (3) 进行内窥镜检查、拔牙、镶牙等与病人血液接触工作时,须穿防护衣、戴口罩、手套、防护镜。(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标本检测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5)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7)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二)锐器伤的预防措施(1)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2)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实施手术时操作者在手术过程中传递刀剪等锐器时应使用弯盘。(3)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套不可双手覆帽,可用单手技术。(4)操作完毕后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手术刀和其他尖锐物品立即标准预防措施戴手套适时戴口罩、护眼镜、面罩防护服装和屏障技术小心使用医疗器械医疗器械正确的消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