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如何将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同时培养数学文化素养、开发智能?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走近数学名人运用教材中反映我国历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实例教育学生,如:战国时代的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充满了极限思想,墨子学派所著的墨经中,把“圆”解释成“一中同长” 与欧氏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欧氏要早 100 多年,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面图形的面积、运用割圆术算到圆内接正三千零七十二边形,
2、得出圆周率数值是 3.1416,沈括用自己制定的奉元历代替旧历,提出十二气历代替农历,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求得圆周率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他和他的儿子祖恒延解决了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得出了球体积的公式就是现在的公式 V=4/3r等。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介绍和研究其中数学家的成就和历史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热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课本中提到的古代数学家刘徽进行了研究。学生们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等方法了解到刘徽不仅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
3、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中一些问题的补充证明中,显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进小数概念的人,并用十进小数来表示无理数的立方根。在代数方面,他正确地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的法则;改进了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 3.14 的结果。刘徽在割圆术中提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这可视为中国古代极限观念的佳作。通过研究还知道了刘徽一生刚直不阿,在任何条件下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修正前人
4、的错误。他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也很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治学精神是大胆、谨慎、认真。他对自己还没有解答的问题,把自己感到困难的地方老老实实地写出来,留待后人去解决。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通过这样对古代数学家、名人的研究,使学生懂得我国不但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国人民也富有聪明才智。在原古落后的时代,便有如此伟大的数学家,有如此伟大的数学成就,而今科学这样高度发达,我们若不努力学习,真是愧对古人。从而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搜集数
5、学史料 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其中多为数学史料,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地介绍一些数学史知识,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3 倍多一些,这时教师适时引出圆周率,然后向学生介绍,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圆周率到底是多少。约2000 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里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 3 倍。约 1500 年前,中国有
6、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人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 31415926 和 31415927 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 7 位小数的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通过这段话的学习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时再向学生布置一项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古人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圆周率的计算历史、祖冲之的生平及故事等,利用专门时间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我国古代数学家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和圆周率的计算历史,更体会到了我们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的历史成就。再比如学习圆的认识 ,向学生介绍早在两千多年
7、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精确记载,墨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 , 这个发现比西方整整早了 1000 多年。我国古代对于圆的记载还远不止这些。在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 通过这样的介绍和研究,激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达到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欣赏传统图案我国传统图案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它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世界文明艺术宝库中的巨大财富。从那些变幻无穷,淳朴浑厚的传统图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的工艺水平和中华民
8、族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数学教材第十册图形与变换一课,展示给学生的有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年画、脸谱等等一些吉祥图案。在学习之前,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分别去查找了解战国时期的铜镜、唐代花鸟纹锦、瓷器、年画、脸谱的有关资料,每副图案的出处,年代、以及代表的含义或者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如唐代花鸟纹锦的纹饰是由大红、粉红、白、墨绿、葱绿、黄、宝蓝、墨紫等八色丝线织成的斜纹纬锦,构图繁缛,形象生动,配色华丽,组织严密,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描绘技巧上,都反映了唐代中期织造斜纹纬锦的高度水平。 经过对资料的了解和观察,学生发现图案的设计用到了
9、数学知识中的旋转和对称的手法,力求体现完美和谐,追求美好的生活。学生在欣赏精美绝伦图案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灿烂的纺织绘画艺术,感受到了数学中的美。解答千古名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部分数学题目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流传于世的千古名题,如“鸡兔同笼” 、 “长绳测井” 、 “藏题诗”等。通过对此类有趣题目的解答,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伟大祖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科学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数学领域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名著流传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漂洋过海传到日本等国,对中国古文明史的传播起很大
10、的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与古人一起经历了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像鸡兔同笼这样经典的数学问题还有很多,同学们不妨上网或到阅览室查查资料,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与古人一起遨游数学的海洋,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慧。” 这是我校一教师在教学思维训练“鸡兔同笼”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在结束“鸡兔同笼”这一课时以后,教师又找了几个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数学题目,再加上学生查到的一些题目,上了一节拓展课,如“一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 5 尺;若将绳 5 折测之,绳少 1 尺.求绳长和井深!”这样的“长绳测井”的题目,如藏题诗“李白大街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
11、完壶中酒。试问壶中酒,原有多少斗?”和“几个老头去赶集,半路买了一堆梨,每人一个多一个,每人两个少两梨,几个老头几个梨?”等,此类题目都是千古流传的古题、名题,集古文或诗歌与数学问题于一身,学生在题目的阅读理解和解题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探索交流中兴趣盎然,也领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古代计算工具人类在其文明进步中总有必要时时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以便从中发现自己遗失掉的智慧,为开拓未来添些目力和精神。对于新的科技发现和成果,我们当然要学要用,还要力争超越,然而惟其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古老文明为我们搭就的文明阶梯,使我们攀登文明新高有更坚实的基础。 大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内
12、容。在这一单元中,学生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了各种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以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对于算盘这种计算工具,学生比较陌生。教材中也只是简单地介绍了算盘产生的年代以及算盘算珠的简单认读。但是,我们认为算盘作为一种古代发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来说,有必要让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对古代的计算工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算盘的产生、发展、结构、如何用算盘进行简单的计算;什么是算筹、算筹的产生、怎样用算筹表示数、算筹与筹算等。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不仅了解到算盘是中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器,享有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美誉,而且还了解到算筹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计算工具,它是一种竹制、木制或骨制的小
13、棍。把算筹放在地面或盘中,就可以一边摆弄小棍,一边进行运算,算筹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通过学生的真实研究,学生对这两种起源于古代的计算工具,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丰富了学生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充分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另外,在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主要通过路线图让学生学会辨认路线图,并会画出路线图。说起辨认方向,学生最先可以想起辨认方向的工具指南针。作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 ,早已为我们所熟知,但关于“指南针”一些背后的历史,我们的学生却知之甚少。于是,结合本单元内容,教师设计了两项内容:(一) 、现在我们认识到的方位名词有:东、南、西、北。那么,古代表示方位的名词又有那些呢?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到:古代除了用东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还有以下 10 种方法:1以阴阳表示、2以五行表示 3、以五色表示 4以四季表示 5以四兽表示 6以左右表示 7以八卦表示 8以数字表示 9以天干地支表示 10以星宿表示。 (二) 、关于指南针。1、指南针的历史故事 2、指南针的起源 3、指南针的发明 4、指南针的发展通过这两项内容的了解,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古代方位词的认识,以及对指南针的发明、演变过程的研究,大大提高了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初步为学生揭开了古代传统的神秘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