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用心理学男同性恋群体性别角色特征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1同性恋性取向非病理化进程在中国已经10年,在国际上已经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每年有上百个城市举行宣扬同志权益和平等的“骄傲游行”。有关同性恋者的性取向成因,影响因素,发展过程,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社会压力,人们对此的态度问题得到了广泛研究。研究也发现,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异性恋者平均水平,神经质和精神质分数偏高,这是否与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差异有关前人尚未研究。2性别角色的结构分内隐和外显两个部分,内隐性别角色结构分为男性化女性化2个维度,外显性别角色结构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
2、分化4个维度。外显性别角色测验,经在大学生被试中施测发现,双性化和未分化多于男性化和女性化者;内隐测验中,男性还是将自己与男性特质联系,女性将自己与女性特质联系。那么,同性恋群体的性别角色状况如何,有待研究。3性别角色形成是一个认知过程,受到早期家庭教育、大众传媒等社会文化环境、自我期待等因素影响。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结构形成过程中,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性别角色,哪一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大,是否存在着与异性恋者的差异,可以进行研究。4一般民众对同性恋者性别角色的态度是怎样的,而同性恋者自身又是如何评价这种态度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二)意义1同性恋者性别角色问题研究,丰富了同性恋问题心理学研究领
3、域,利于人们对同性恋人群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形成正确的认知提供理论依据。2该问题研究可以提示家庭和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进行性别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别角色结构,实现性别自我同一性认同。3性别角色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有一定影响;2了解同性恋人群的性别角色问题,可以更好的了解这类人群的心理健康、人际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应正常生活,减少和消除民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侮辱等不良态度、行为,拥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4帮助同性恋者对自身增进了解,补充认知,塑造积极健康的形象,减少因自身形象而带来的负强化效应。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基本内容
4、1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了解性别角色的内容和结构维度,性别角色的理论模型,了解大学生内隐和外显性别角色结构状况,以及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确定研究方向和对象;2性别角色测验,分外显和内隐两部分。其中外显性别角色测验采用性别角色量表CSRI,共80个题目,分为男性正向、男性负向、女性正向、女性负向4个维度,每个维度20个题目,5点计分(2完全不符合,1,0,1,2完全符合);内隐性别角色测验采用IAT内隐联想测验,包含两个变量(属我词非我词;男性性别角色词女性性别角色词);3性别角色影响因素与评价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研究分家庭、社会文化、自我、同性恋
5、者对“异性恋对同性恋性别角色态度”的评价4个方面,问题为开放式;(二)研究假设与拟解决的问题1研究假设(1)男同性恋者外显性别角色与异性恋不存在差异,即双性化个体和男性化个体要比女性化和未分化个体要多。(2)男同性恋者内隐性别角色与异性恋折不存在显著差异,即男同性恋者内隐性别角色为男性特质。(3)同性恋者性别角色形成受社会文化规范因素影响最大。(4)男同性恋者对异性恋者态度评价偏向负性和否定,信任感低。2拟解决问题(1)问卷和IAT程序、访谈问卷的准备和检验;(2)同性恋被试的确定,取得合作减少抵触和防御;3(3)结果分析,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与程序问卷
6、调查和实验、访谈法被试同性恋人群工具CSRI性别角色量表、IAT实验程序、自编访谈问卷(二)技术路线实验程序IAT实验程序统计处理SPSS软件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第1415周(1261217)完成问卷编制、IAT实验程序和访谈问卷;第15周12171220开题论证;第16周12201226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修改;第1718周122719正式施测、实验、访谈;第18周至开学第2周111227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初稿。20102011年第二学期第3周22836递交论文初稿;第46周3743修改并完成第二稿和两篇外文翻译稿;第79周44424定稿并撰写工作小结;第1011周425508拟定答辩
7、书,准备并参加第一轮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8690;2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心理学报,2002,342168174;3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苹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23(1)99104;4王恩国,郭明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研究,2008,123235;5黄子杰,王志萍中国学生性别自我认同发展过程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4,17(1)2832;6李晓军,李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42631;7徐振华
8、,刘电芝,黄欣,刘金光,李宇青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心理科学,2010,3(1)219222;8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应用心理,2008,2(23)168174;9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3940;10袁立新,卢生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7047111ISABELLACRESPI2001SOCIALIZATIONANDGENDERROLESWITHINTHEFAMILYASTUDYONADOLESCENTSANDTHEIRPARENTSINGR
9、EATBRITAINDEPARTMENTOFSOCIOLOGY,CATHOLICUNIVERSITYOFMILAN,ITALY12BASOW,SA1980SEXROLESTEREOTYPESTRADITIONSANDALTERNATIVESMONTEREY,CA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13BEAL,C1994BOYSANDGIRLSTHEDEVELOPMENTOFGENDERROLESNEWYORK,NYMCGRAWHILL5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男同性恋群体性别角色特征研究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近些年被广泛研究的课题之一。随着文化的开放和社会包
10、容度的扩大,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性化,异性化现象存在,对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性别角色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性别角色的发展,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顺利融入社会并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建立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实现性别同一性认同,接纳自己的性别角色等,能够让个体更好的适应现实生活,实现健全的人格发展。1、性别角色研究的理论基础11性别角色的定义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BURGER等人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与自己生理性别相适应的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标准体现了一种社会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望。如,男性化的性别角色,应该具有独立、坚强的品质,而女性化的
11、性别角色,应该具有温柔、体贴等品质。美国心理学会和牛津大学2000年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引用了CARROLL和WOLPE为性别角色所下的定义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由一定的文化所认定的适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系统,同时还包括那些被看作是构成男性和女性的基本的态度和情感1。社会学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描述的是每个特定社会环境,对不同性别行为和责任的观念和期望。结合学者的观点,我认为对性别角色定义,应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性别角色不是个体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学习中习得的,这是一种认知活动的结果。社会文化的限定。性别角色标准都是由一定文化所认定的,每一种性别角色,
12、体现的都是社会文化对个体的要求。如中国文化认为的“谦逊”是男性的良好品质,但在西方文化中则并不这么认为。其内涵不仅仅包括行为,还有相应的情感和态度。态度决定行为,但很多行为并不能真正反映个体的真实想法,这种内在的,不易被察觉的态度和情感,能够比较客观的体现个体的性别角色。12性别角色的结构性别角色问题一经提出,人们便开始了其内在结构问题的探讨。6传统的性别角色模式认为性别角色概念是一维的结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分别位于维度的两极,每个个体均处于该维度的某一点上;而且,具有男性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1964年,ROS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
13、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BEM提出了与传统截然相反的两个假设1许多个体可能是双性化ANDROGYNOUS的,他们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2与其他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可能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在此基础上,BEM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即BSRIBEMSSEXROLEINVENTORY。SPENCE用中位数分类法划分了四种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这就区分了BEM原先“双性化”中包含的高得分与低得分的被试,而且BEM也同意这种划分方法2。在国内,钱铭怡3等人对性别角
14、色量表进行了重新制定,加入了男性和女性负性量表,形成了包含100个项目五个分量表各20项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并借此对大学生进行了施测,认为大学生中双性化个体、男性化个体、女性化个体、个体化的个体都有一定比例的存在。杨治良2等人提出,作为社会认知的一个方面的性别自我概念应该也包含一个内隐的无意识的成分,也就是说,性别角色存在外显与内隐的区别。通过采用钱铭怡等人的外显问卷,以及IAT内隐联想测验,认为性别角色的结构应该包括外显和内隐两个不同的方面,即外显性别概念包括男性正性特质、负性特质、女性正性特质、负性特质等4个方面,而内隐性别角色则只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经实验研究,发现性
15、别自我概念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一个内隐的性别自我概念和一个外显的性别自我概念,前者是一个一维的未分化的结构,后者是一个两维的结构,并且,二者相对独立。该结构较好地把以前的一维和两7维结构统一于一个双重结构模型之中。图4杨治良等对性别角色结构的研究结果13性别角色影响因素研究王恩国,郭明印4等人通过文献分析与总结法,归纳出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因素有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角色游戏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主导作用;大众传媒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导向作用。黄子杰,王志萍5等人的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形成,一方面依赖社会学习过程,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形成
16、的性角色观念对自身行为的对照比较和反省指导作用。另外,也有研究表明生物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态度、社会文化、认知因素等共同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6。徐振华,刘电芝7等人通过对未分化和双性化大学生访谈分析,指出家庭环境(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个性特点、父母的期待、亲子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玩伴、学校教育环境),以及自我期待等方面对个体性别角色发展带来的影响。性别角色建构说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人际、文化和社会的力量形成的。82、性别角色实证研究21大学生的性别角色现状付迎春,李娇丽8等人认为,大学阶段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时期,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性别角色在男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进校之后
17、性别角色在男女之间出现分化;总体说来,大学生具有传统性别角色发展趋向,即女生的女性气质不断增强,男生的男性气质不断增强,但男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性别角色化明显而男生性别角色发展相对平缓。另外,性别角色也存在专业上的差异,表现为文史类男生,其女性化程度显著高于理工类,理工类男生的未分化程度显著高于文史类男生。文史类女生和理工类女生性别角色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文史类是关于社会的科学,注重人文气息的培养,增进了人的情商和人际亲和力。而男性性别角色易受专业熏陶的影响,女性性别角色易受社会标准的影响。钱铭怡等研究发现,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外显层面上,对于中国大学生,男生双性
18、化者最多,女性化者最少;女生女性化者最多,男性化者最少。而杨治良的研究发现,在性别自我概念的内隐层面上,性别差异十分显著。这说明,在表面上双性化似乎日益为人所接受,但在内心深处,或曰无意识里,男生还是把自己同男性特质相联系,女生还是把自己同女性特质相联系,而且不管是正性的性别特质还是负性的性别特质。而在外显层面上,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对负性特质自评都很低,这说明了意识与无意识或超我与本我之间的冲突,也说明了在自陈式量表中,自我矫饰等的作用不可小看。22性别角色对个体生活的影响前人研究表明,性别角色对个体的生活有重要影响。杨炯,胡怀林1等人认为,性别角色对大学生两性交往质量有影响。在性别角色类型
19、与一般两性交往质量的分析上,男性化与双性化类型的个体能与异性进行更为自然、深入的沟通,也更容易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体验到满足感。这很可能是因为传统男性化特质往往更受社会推崇,某些特质如乐观、外向、豪放等可能对两性友谊的建立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因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而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贝姆认为,双性化者所表现出的适应性是由于个体对有关性别的判断较为自由,所以他们在活动中,很少考虑自己的性别。在异性交往中,他们可能因为超越了自身性别的传统限制、根据特定情境灵活表现两性特质而受到异性的欢迎。而女性化者由于比较缺乏传统的男9性特质,相对比较文静、含蓄,这可能会给两性交
20、往带来一定障碍。未分化者由于同时缺乏传统男性和女性特质,也可能造成沟通与交往上的不足。在交往态度上,由于女生和女性化者更可能具有和气、温顺等传统女性化特质,所以对异性表现出更多正向的态度。余小芳,邓小农9等人进行了性别角色与焦虑、抑郁的相关研究指出,双性化和男性化个体,比女性化和未分化者个体有更低的焦虑和抑郁水平、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卢立新10对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状况做了相关研究,得出结论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他在以外向性和情绪性为心理健康指标的考查中发现双性化个体最优,其次是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这一结果,与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综上所述,几些来心理学研究
21、者们对自信问题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今后研究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理论研究的同时编制出了许多测量工具,为研究的客观化、可操作性及可验证性提供了有力手段。但该领域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需要在未来研究中加以克服。31实证研究的缺乏前任研究较多的是性别角色的结构,并且制订了适合我国文化现实的性别角色量表,并从外显和内隐两方面建立理论结构。但在性别角色影响因素方面,实证研究十分缺乏,很少有研究者采用实验方法或者科学的测量手段了解具体的影响因素,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与性别角色之间的相关度有多少。32理论模型上的冲突近几年的研究趋向表明,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模型普遍被大多数研究者接受,并以实证研究证明
22、,但还是存在与一致性模型,男性化模型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原因之一可能是采用量表问卷的不同,一些西方研究者的问卷不一定适应中国文化,如原先BEM的性别角色量表中,对男性特质的描述多是积极的赞许词,但中国文化现实中里,这些赞许性的词语用的不多;中国人讲究含蓄,很少直接表达这种积极性的评价。33对特定人群的研究不足国内研究多采用外显的问卷法,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差异研究。这可能与大学阶段性别角色才获得大发展并逐渐稳定有关,但对于那些特定人群,如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假小子”、“娘娘腔”等,其性别角色没有积极的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也无从得知;作为教育者,应该对此有比较全面的认真,给予这些弱势群
23、体一定的关注支持。104、研究展望通过对近些年国内对性别角色研究的文献整理分析,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丰富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生活、教育中。41加强对实证的研究性别角色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的,必然受到社会认知、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但其中必定有一些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个体的心理健康成长,建立性别角色认同,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并在教育过程中多加注意,是十分必要的。另外,性别角色对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有一定影响,那在教育中应该注重对个体性别角色认同的培养,让个体能够顺利适应日常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42对特定人群的研究研究者了解到大学阶段
24、是性别角色逐渐确立并稳定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有很多个体没有及时的进行性别角色认同,甚至产生角色混乱;而同性恋等特定人群的性别角色如何,前人研究中并没有提及,性取向与性别角色之间是否存在相关这些都是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5、主要参考文献1杨炯,胡怀林,俞乐笑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8690;2蔡华俭,杨治良大学生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心理学报,2002,342168174;3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张苹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23(1)99104;4王恩国,郭明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研究,2008,123235;5黄子杰,
25、王志萍中国学生性别自我认同发展过程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4,17(1)2832;6李晓军,李阳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1)2631;7徐振华,刘电芝,黄欣,刘金光,李宇青大学生性别角色形成研究双性化与未分化个案的对比心理科学,2010,3(1)219222;8付迎春,李娇丽,牛宏伟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研究应用心理,2008,2(23)168174;9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3940;1110袁立新,卢生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7047111ISA
26、BELLACRESPI2001SOCIALIZATIONANDGENDERROLESWITHINTHEFAMILYASTUDYONADOLESCENTSANDTHEIRPARENTSINGREATBRITAINDEPARTMENTOFSOCIOLOGY,CATHOLICUNIVERSITYOFMILAN,ITALY12BASOW,SA1980SEXROLESTEREOTYPESTRADITIONSANDALTERNATIVESMONTEREY,CABROOKS/COLEPUBLISHINGCOMPANY13BEAL,C1994BOYSANDGIRLSTHEDEVELOPMENTOFGENDER
27、ROLESNEWYORK,NYMCGRAWHILL12本科毕业论文(20届)男同性恋群体性别角色特征研究13摘要【摘要】性别角色模型是一个外显二维正交,内隐一维未分化的双重结构。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关。本研究通过CSRI问卷、EPQ问卷和IAT测验,对169名被试施测,探究男同性恋群体性别角色特征,结果表明(1)男同性恋群体外显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中,未分化个体占32,男性化占28,女性化占23,双性化个体占16,与异性恋男性大学生有显著差异;(2)男同性恋者P、E、N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异性恋男女性,心理健康水平较低,L量表得分显著低于异性恋男女性;(3)样本群体中20名男同性恋内隐性别角色为
28、男性特质,与异性恋男性未发现显著差异,与异性恋女性有显著差异;(4)个人内隐性别角色,内隐为男性特质个体占70,女性特质个体占30,社会赞许性对外显性别角色有影响。【关键词】同性恋;性别角色;内隐测验;心理健康。ABSTRACT【ABSTRACT】GENDERROLEMODELISATWODIMENSIONALORTHOGONALEXPLICITL,IMPLICITONEDIMENSIONALUNDIFFERENTIATEDDUALSTRUCTUREMENTALHEALTHISEFFECTEDBYGENDERROLETHISSTUDYWASINFORMEDBYCSRIQUESTIONNAIRE
29、TEST,EPQQUESTIONNAIRETEST,ANDIATTEST,INCLUDING169SUBJECTS,ITSSAIDTHAT(1)EXPLICITGAYMALESEXROLEDISTRIBUTION,32OFUNDIFFERENTIATEDINDIVIDUALS,28MASCULINE,FEMININE,23,ANDROGYNOUSINDIVIDUALS,16,ANDISDIFFERENTOFHETEROSEXUALMALESGENDERROLETYPEDISTRIBUTIONSIGNIFICANTILY(2)GAYMENPERSONALITYSTRUCTUREANDTHEREA
30、REOBVIOUSDIFFERENCESBOTHTHENORM,P,E,NSCALESCO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HETEROSEXUAL,LSCALESCORESIGNIFICANTLYLOWERTHANHETEROSEXUAL(3)IMPLICITLENOVOTESTWITHINTHAT,GAYFORMALETRAITSRECESSIVEDONTROLE(4)FORMEDINGAYSEXROLESOFFAMILYANDCOGNITIVEFACTORSTHATINTERVIEW,UNDIFFERENTIATEDINDIVIDUALFATHERSTERN,SPOILI
31、NG,SELFEXPECTNEGATIVE,DUALGENDERININDIVIDUALFATHERDEMOCRACY,SELFEXPECTTHEPOSITIVE。【KEYWORDS】HOMOSEXUALITY;GENDERROLE;IATTEST;SELFEXPECTANCY。14目录摘要13ABSTRACT13目录141引言1511同性恋相关问题研究1512性别角色相关问题研究1613同性恋性别角色问题研究现状172研究方法1821被试1822研究工具18221性别角色量表CSRI182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18223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测量1923程序193结果分析2131外显性别角色结果
32、分析2132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分析2233内隐性别角色测验结果分析224讨论2441男同性恋与异性恋外显性别角色比较2442外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2443男同性恋与异性恋内隐性别角色差异2544男同性恋群体内隐性别角色与外显性别角色比较265结论27参考文献28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29151引言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在古希腊神话,以及中国商代、汉代以来的文献中,都有对同性恋的记载,如“余桃”“断袖之癖”“龙阳君”和“上帝惩罚索多玛”的故事等。从古到今,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一直都是比较温和的,只是对同性恋群体一直没有固定的称谓。1869年,匈牙利医生BENKERT首次提出“同性恋(
33、HOMOSEXUAL)”一词指代这种特殊性取向的人群,后传入日本,20世纪20年代由学者从日语翻译成中文“同性爱”,之后改称为同性恋,从此以一个固定的群体不断出现在研究者的作品和研究文献中;上世纪80年代,香港艺人林奕华首次使用“同志”一词称呼同性恋,将“同性恋”及相关概念中国化、本土化,并和“GAY”“LESBIAN”等西方词汇一起被人们了解,从此开始了华人世界讨论研究同性恋话题的热潮。11同性恋相关问题研究同性恋(HOMOSEXUAL)目前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学者们基本同意从行为表现、社会关系和身份等三个方面来界定个体的性取向。学者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同性性取向,只是多少的差异;性取向是一
34、种光谱式的连续体,即从一端的的异性恋(HETEROSEXUAL),逐渐过渡到双性恋(BISEXUAL),而到另一端的同性恋(HOMOSEXUAL),每个个体只是处于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如果个体在行为表现、社会关系和身份三个方面都指向与自己同性别,并认同自己具有的同性性倾向明显大于异性性倾向,则被认为是同性恋个体,但各种性取向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1。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英国等基督教、天主教国家,或埃及、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性取向少数派(双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占总人口的比例基本稳定在2到7之间。我国国家卫生部2004年对外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到4,至少有5
35、00万到1000万男同性恋。而李银河和张北川等人的调查报道则称,中国大陆的同性恋人口在3600万到4800万之间,女同性恋数量约是男同性恋者的一半2。近些年,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不断深入。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生理学家等,从先天遗传基因与大脑结构、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学派观点等方面探索同性恋性取向成因;影响性取向形成的家庭环境、认知因素,并用进化心理学理论模型探讨同性恋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3;同性恋的文化结构,同性恋群体亚文化,酷儿(QUEER)理论和福柯的理论观点解释同性恋现象有关问题,以及与异性恋者、跨文化领域的同性恋群体的比较2。研究并证实,男同性恋群体雄性激素显著低于异性恋男
36、性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智能结构趋向女性化,以语言智能为优势;男同性恋往往采用与女性相似的心理反应方式,与异性恋男性有显著差异4。另外,男同性恋人群的社会适应程度、人格结构和生理机制上,与异性恋存在一定差异,同性恋者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社会家庭压力,自我评价态度消极,自杀风险比一般人高,对待他人会更多地采用防御方式5。文学、艺术学者和社会学家认为,同性恋者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文学、艺术天分,同性恋男性比异性恋男性有着更细腻的情感和关怀,对女性的性吸引力更大1,但这些观点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得来,并未被更科学完善的实证研究证实。有研究结论表明,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相关性,未分化个体的心理健康
37、水平低,而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611;跨性别角色(女性化的男性个体,男性化的女性16个体)个体的自杀风险要比一般人高得多。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状况如何,是否与异性恋者存在差异,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与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或人格结构是否有联系前人尚未对此进行过研究,只是MARKSFRIEDMAN等人曾研究过,不合格性别角色的男同性恋个体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异性恋和合格性别角色同性恋者7,但该研究中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划分只是根据外显的EM性别角色量表来划分,但该量表受社会赞许性影响,被试可能不会表现出真实情况,可靠性得不到保证。12性别角色相关问题研究1964年,ROSSI首次提出性别角色“双性化”
38、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而非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编制了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并提出性别图式理论。但该量表只涉及性别角色很少方面,受社会赞许性影响很大,不能根据它判断一个人的性别角色。SPENCE以社会刻板印象为基础制定了类似的量表,认为性别角色是多维的,但她未能重复用于验证性别图式理论的研究。因此这两个量表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2000年,钱铭怡等人以社会刻板印象和社会赞许性为基础编制了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经检验,信效度良好8。在对380名大学生被试结果进
39、行分析后,确定了外显性别角色双维模型,即男性化和女性化是正交的两维,一个维度的两极分别是男性正性特质和女性负性特质,另一维度的两极是女性正性特质和男性负性特质。2002年,蔡华俭,杨治良等人利用IAT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探究内隐自我性别角色结构,研究结果认为内隐性别角色是一个一维的未分化的结构男性特质女性特质,同时检验了外显性别角色的双维结构,由此建立了性别角色的内隐和外显双重结构模型9,如图1。图1性别角色双重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认知因素两方面,其中家庭因素中父母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且父母的作用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与同伴的关系;认知因素中自我期待处
40、于核心地位。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通过直接教育、模仿、扮演体验3种途径获得性别角色统一性,而这三条途径都直接受到父母的影响,表明父母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庭因素和认知因素分别在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主导着其性别17角色的发展。家庭因素在幼年期对性别角色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而认知因素在青少年期,尤其是大学阶段性别角色发展与完善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出性别角色调节由外在到内在标准的动态变化过程10。在对异性恋中双性化和未分化个体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后发现,父亲在性别角色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双性化个体的父亲和蔼民主,对子女有较高成就期待,未分化个体的父亲严厉、专制或者溺爱,对子女的成就期待低;双性化个体多
41、采用积极自我期待,而未分化个体则采用消极自我期待。13同性恋性别角色问题研究现状以往研究者选取的被试,基本都是异性恋大学生,他们的性别角色分布及形成影响因素与同性恋者是否存在差异前人尚未进行研究。虽然KATHLEENKARAFITZPATRICK等人的研究表明,跨性别角色(CROSSGENDERROLE)个体的同性恋者,自杀风险比非跨性别角色异性恋和同性恋要高,MARKSFRIEDMAN的研究也证明,不合格性别角色(GENDERROLENONCONFORMITY)的男同性恋有更高的自杀风险;但他们的研究中提到的性别角色都是根据外显性别角色的划分。男同性恋者的外显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特征情况,内隐性
42、别角色特征,以及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值得研究探讨。本研究通过问卷了解男同性恋者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并比较与异性恋者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的差异;通过IAT内隐联想测验探讨男同性恋群体及个体内隐性别角色特点,比较内隐和外显性别角色差异,并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和量表得分,了解男同性恋者群体心理健康水平11,企图在男同性恋群体中,寻找与异性恋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类似的证据。182研究方法21被试全国范围内的男同性恋者共187名,其中169名参与了在线“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验,99名被试参与了外显“性别角色量表CSRI”测验,其中有20名参与了内隐联想测验和访谈。被试年龄在18岁到4
43、0岁之间。22研究工具221性别角色量表CSRI为了解男同性恋群体外显性别角色,选用了CSRI性别角色特征问卷。北京大学钱铭怡等于2000年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共100个项目,分为5个分量表男性正性词量表(M)、男性负性词量表、女性正性词量表F、女性负性词量表和中性词量表,每个分量表的题目各20个。参考前人研究文献,本研究选用了前4个分量表(共80题)。每个题目按5点计分,从非常不符合2、不符合1、一般0、符合1、到非常符合2进行自评。钱铭怡等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按照SPENCE中位数法进行计分,计算每位被试在男性正性词量表上的均数(M)和中位数(MM),以
44、及女性正性量表上的均数(F)和中位数(MF),将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MMM,FMF,女性化MMM,FMF,双性化MMM,FMF,未分化MMM,FMF四种。2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了解男同性恋群体心理健康水平,选用了EPQ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修订版,共88题),均是是否回答,有正反双向计分;分4个小量表,其中E(外倾性)量表21题,P(精神质)量表23题,N(神经质)量表24题,L(掩饰)量表20题。各分量表的说明如下P(精神质)量表P分高的人表现为不关心人,独身者,常有麻烦,在哪里都感不合适,有的可能残忍、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常抱有敌意,进攻,对同伴和动物缺乏人类感情。P分低的无
45、上述情况。E(外倾性)量表E分高为外向爱社交,广交朋友,渴望兴奋,喜欢冒险,行动常受冲动影响,反应快,乐观,好谈笑,情绪倾向失控,做事欠踏实。E分低为内向安静、离群、保守。喜瞻前顾后,行为不易受冲动影响,不爱兴奋的事,作事有计划,生活有规律,倾向悲观,踏实可靠。N(神经质)量表N分高,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往往有几种心身障碍。情绪过分,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动情绪后难以平复,如与外向结合时,这种人容易冒火,以至进攻。N分低,情绪过于稳定,反应很缓慢,很弱,又容易平复,通常是平静的,很难生气,在一般人难以忍耐的刺激下也有所反应,但不强烈。L(掩饰)量表原来作为分别答卷
46、有无效的效度量表。L分高,表示答的不真实,答卷无效。但后来的经验(包括MMPI的使用经验)说明,它的分数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而19不只是真实与否一个因素。例如年龄(中国常模表明,年小儿童和老年人均偏高)、性别(女性偏高)因素。223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测量为了解男同性恋群体及个体被试的内隐性别角色,编写了IAT实验程序。参照ANTHONYGGREENWALD等的研究设计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内隐性别自我概念12。测验中使用的自我词共10个(自我词和非我词各5个),如自己、本人、别人、张三;测验的属性词包括正性男性、正性女性性别特征词和负性男性、负性女性性别特征词各8个,如坚强、温柔、鲁莽、嫉妒
47、。所有属性词经预实验,从CSRI量表中选出,共32个。这样设计出的2个IAT分别是采用自我词和非我词与两类正性特征词设计的一般正性IATIAT1、采用一般性的自我词和非我词与两类负性特征词设计的一般负性IATIAT2。其中,IAT1测量的是正性内隐性别自我概念,IAT2测量的是负性内隐性别自我概念。测验的基本任务是要求被试对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的刺激词进行分类,每一个用于分类的词要么属于自我词或非我词,要么属于相容(如男性词)或相对(如女性词)的属性词。其中一种情况是自我词或非自我和相应的相容属性词标签出现在屏幕的同一边;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自我词或非我词和相容属性词按相同键如“F”键进行反应归类
48、,即进行相容归类;另一种情况,自我词或非自我和不相容属性词标签出现在屏幕的同一边,要求被试对呈现的自我词或非我词和不相容的属性词按相同的键如“J”键进行反应归类,即进行不相容归类;不相容归类和相容归类的反应时之差便为内隐态度强度的指标。IAT分为7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对自我和非我词进行归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第二部分要求对男性特征词和女性特征词进行归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第三部分对自我或非自我词和男性特征词或女性特征词进行联合归类,要求把自我词和男性特征词、非我词和女性特征词分别归为一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第四部分重
49、复第三部分;第五部分和第二部分基本相同,但反应的键与第三部分相反“J”键和“F”键;第六部分也是对自我或非自我词和男性特征词或女性特征词进行联合归类,但要求把非我词和男性特征词、自我词和女性特征词分别归为一类,并分别按不同的键“F”键和“J”键进行反应;第七部分重复第六部分;其中,第3、6部分为4、7部分的练习,第1、2、5部分既为反应方式的练习,又激活自我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联系,第4、7部分提供指标中采用的相容与不相容归类的反应时。不相容归类和相容归类的反应时之差作为内隐性别自我概念强度的指标。23程序在OQSS问卷平台编辑生成“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性别角色量表CSRI”,并通过QQ群、邮箱、MSN、男同性恋网站社区平台发布,向全国范围的男同性恋在线收集实验数据,问卷不涉及隐私信息,只要求填写年龄。其中部分性别角色量表数据通过同声公益组织活动现场收集,部分是在内隐测验前由被试当场填写。准备内隐测验的材料,通过EPRIME软件编写内隐实验程序,并经预测验检验实验程序可行性。并将EPRIME软件安装在杭州和宁波的两台电脑上,将编好的程序按指定路径安装后,邀请20宁波大学和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及周边的男同性恋被试在电脑上完成IAT测验。测验前先完成外显性别角色测验,问卷填写要求与在线测验一致。其中宁波地区男同性恋被试14名,杭州地区被试6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