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昆明冶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每所高职院校共同关注的问题。2008 年 7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在三年的示范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果示范建设启动以来,根据“立足冶金,突出有色,服务云南,面向西部,辐射东盟,着力培养矿业支柱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出了建成 6 支“名师领军、能教会做”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优秀教学
2、团队;提升和优化全校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双师队伍建设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平台,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带动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科研和技术服务、接受业务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职教师资培训,提高专业能力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使专业带头人成为专业能力强、教学业务精,善于学习、善于创新且具
3、备整合专业领域各种社会资源的,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高职教育专家。完善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兼职教师师资库,建设满足工学结合专业教学改革需要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东盟地区知名”的全国示范高职名校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通过国内外培训取证,使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经过三年的建设,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截止到 2010 年底,学校专任教师达到 555 人,中级职称人数达到 389 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为 346 人,其中教授 6
4、2 人。博士研究生 4 人,硕士研究生 257 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 人(其中 1 人为后备人才),省级教学名师 4 人,校级教学名师26 名,专业带头人达到 70 人,20082010 年,学校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的人数达到 374 人,“双师型”教师达到 478 人,省级教学名师 4 人,国家级教学团队 2 个,省级教学团队 4 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 3 个;六个重点建设专业聘请兼职教师 127 人,专兼教师比例达到 1:1,教师队伍专兼比例日趋合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充满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的具体措施(一)多渠道提升教师四种能力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1、鼓励在职进修学习,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关于鼓励教职工参加进修学习的暂行规定,鼓励教师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能力。2008 年至 2010 年,学校有 161名教师取得硕士学位,3 名教师取得博士学位。学校为取得高一级学历层次或获得学位的教师报销学费 125 万元。2、加强实践锻炼,增强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2008 年至 2010年
6、 12 月,有 70 名教师到企业锻炼;36 名教师到农村支教、挂职或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3、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提高职业能力制定津贴标准,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的培训取证,并依托国家 155 技能鉴定所开展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与鉴定,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2008 年,学校制定了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证,提高职业能力的政策,凡学校在职在岗教师取得与本人所从事岗位相符合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者,自批准的下月起,每月按技师 50 元,高级技师 80 元的标准发给津贴。2008 年2010 年,学校有217 人取得技师资格证,159 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证,截止到 2010 年 12 月,学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7、的教师达到 374 人。4、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教师到国内外院校接受短期进修、参加高职师资教育教学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示范建设期间,学校组织参加校内外、国内外学习培训的教师达 3000 人次,其中: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学习培训 128 人,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国内高职师资培训 150 人,教育部“ 西部计划”出国深造 10 人,国内高校访问学者 11 人。2010 年 8 月,我校与澳大利亚澳中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合作,从六个重点建设专业中选派 70 名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澳大利亚 Tafe Illawarra 矿业学院和 Tafe SWSI 学
8、院进行培训,学习澳大利亚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 NSWU 的采矿、选矿、冶炼、安全及环保等专业的校内实训条件;2010 年 7 月和 10 月选派两批教师到德国学习考察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选派教师到宁波、上海、厦门、成都等地参加教学能力、课程开发、精品课程建设等专业培训;参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培训;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人数达 50 多人次,均取得合格证书。有 70 多名教师参加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掌握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提
9、高。(二)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领军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示范建设期间,学校修订完善了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教学名师评选管理办法,2008 年至 2010 年,学校有 3 名教师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使我校省级教学名师达到 4 名;2010 年校级教学名师增加到的 26 名。学校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 4 个省级教学团队的负责人既具有教授任职资格又具有高级技师资格,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1、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10 年 7 月,学校冶金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 2010 年立项建设的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夏昌祥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团
10、队按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的要求,努力推进团队自身建设。根据冶金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抢抓机遇,更新观念,具备超前意识,培养一流人才,打造一流专业”的团队建设思路。并要求团队全体成员“依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团队建设,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国际合作等各方面跃上新台阶”。团队承担的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项目设计引导+实践环节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明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教材建设稳步推进,实训条件建设和师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2、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由校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叶加冕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11、专业教学团队于 2008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过三年的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叶加冕教授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矿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安全生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矿山组组长,云南省矿业协会理事和开采设计、地质灾害评估专家组成员,是云南省内和行业内有影响的金属矿开采技术和矿山安全生产专家。在其带领下,团队专任教师中新增省级专家 4 人,使团队中省级专家总数达到 7 人,广泛参与省内采矿、安全行业领域的各项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团队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团队成员翁春林教授在获得校级名师称号的基础上,2010 年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段永祥教授被确定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金属矿开采技术
12、专业教学团队配合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规划了 13 种核心课程教材和特色教材的编写任务,现已完成 5 种教材的编写工作,其余教材均计划于2010 年内完成编写出版工作。其中作为国家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的工程爆破教材获得中国冶金教育学会“冶金教材二等奖”。3、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2008 年,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命名为省级教学团队。云南省省级教学名师赵文亮教授是团队重要成员,2009 年云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赵文亮名师工作室”。在赵文亮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展开了理论探讨、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实验。赵文亮教授负责的测量工程重点专业,成为我省的第一个教
13、育部改革试点专业。该项目获得云南省教育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赵文亮教授主持的控制测量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后,已成功成为云南省首批国家精品课程之一。2008 年学校立项重点建设,团队获省部级奖 5 项;编著教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工程测量、数字测图、地形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等 5 部;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一门省级精品课程,经过 3 年的建设,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已成为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示范能力强”的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4、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教学团队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负责人高红武教授,是学校校级教学名师,教育部
14、高职高专环保与气象类教指委教学名师,团队重要成员学校目前唯一的女博士杨丽芳教授是全国冶金职教教学名师。该团队有 7 位“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精神,参与了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均参与了水污染治理技术、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环境微生物学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参与水污染治理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增强了教学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形成了具有良好合作精神,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2010 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云南省省级教学团队。5、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由校级教学名
15、师时思教授担任负责人。团队负责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准备、钢结构工程施工和工程计量与计价4 门课程被命名为校级精品课程;完成建设项目经济分析与评价、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3 门公开出版的特色教材编写;教学团队成员在建设期间,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厅级及以上课程立项 2 项。2010 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6、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是由省级教学名师龙志文教授担任团队负责人的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 3 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的专业群,由“双师”素质教师和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共同领
16、衔建设的重点专业,由专业群领军人物、校企结合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双师”素质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龙志文教授获得了“黄炎培全国教学名师”荣誉称号。为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如:让“双师型”教师优先参加教学科研课题,优先推荐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优先参与高职教材的编审,在职称评定和岗位竞聘等方面优先等,把实际工作中已经试行的建设理念变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双师素质,推动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再上新的台阶。(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本课题主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中
17、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寻求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以指导今后的实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 时间安排在 1999 年 11 月2002 年 7 月,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是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课题组实行联网沟通和联席会议制,摸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课题任务分解、分工,分析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并探索改进途径;第二步:时间安排在 2002 年 7 月2004 年 11 月,课题的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充实师资队伍力量,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训等多途径推进“双师型”队伍建设,整体提升职教师资水平;第三步,时间安排在 2004 年 11 月2005 年 12 月,课题的总结和推广阶段,合理配置教师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中等职高办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