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一门综合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断创造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全面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集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其中包含了参观访问、角色扮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它们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针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应该
2、运用怎样的手段,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1、立足教材,明确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在品德课教学前,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确定好教学目标,走好实施新课程至关重要的第一步。目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它将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起着灵魂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任何活动都
3、不能以品德学科基本特点的丧失、教学目标的迷失为代价。品德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特别应注意以下几点:a、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时既要依据课标,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立足于学生的学情;b、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一定要放在全课、单元、全书,甚至全年的总体教学目标中思考,教学目标要有整体性、针对性、层次性、延续性;C、要整合时代、社会信息,结合一些道德、法律、心理、自然等内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d 、教学目标一定要细化、具体可行,不要说些学生无法达到的要求,不要摆死架子,为设计而设计。在教学目标确立后,我们品德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注意不要脱离教
4、材,也不要照本宣科。我们品德教师应该多问问自己:通过教学,学生能学到什么?在哪些方面可以获得发展?新的教学内容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哪些是需要老师帮助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什么问题?进行教学前,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在课堂中才可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长。2、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
5、活世界中感受、体验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在讨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要让学生有话说,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教学从一粒米说起时,我让学生走进生活展开调查:a 组在餐厅调查统计学生就餐时的浪费现象;b 组在洗手间统计学生用水情况;c 组在各班级调查统计学生浪费笔、本子的现象;d 组统计校园中浪费水、电的现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从自己的认知世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课堂与生活接轨,用生活中的例子引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抓住了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主
6、题的特点,即环境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因此,在课前进行布置,要求学生自己回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调查、分析和体验等,收集一些美好环境的图片和一些污染环境的严重性的资料;在课中,通过“这儿怎么了”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想象、讨论如何改变我们的环境,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把废品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精心创造变为宝,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环境。再如在教学 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时,我以豆豆的故事为切入点,通过故事大王讲故事的活动环节,把平时生活、学习中说谎话的故事讲出来,让学生在讲、听、议中,体验到说谎话确实害处大。这样,通过从生活到课堂,再从课堂到生活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将教材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相结
7、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3、走进社会,学会实践课堂教学要注重课外延伸,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生活。体验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经历或亲为,从中获得对客体的感受和感悟。实践活动是体验的载体,通过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开展实践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情感认知的同时,道德行为也能获得锻炼,让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实践,使知、情、意、行得到同步发展。a、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我在设计课外延伸时,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
8、规范,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b、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了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第一环节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如教学家人的爱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抚育之恩,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用品,像片等资料,观察爸爸或妈妈一天的作息,使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劳。听家长讲一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课堂上把生日快乐妈妈的吻等歌曲以及体现孩子们幸福生活的照片做进课件,整节课设计成幸福家庭列车旅游的大情境。在快乐家庭列车举行“家人抚育我” 这一教学环节时,让孩子们伴随着
9、音乐,讲述爸爸妈妈抚育自己的情景,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犹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自己成长中的事情就历历在目;“妈妈的一天”一环,随意点击某一个时刻,妈妈忙碌的身影就在课件中再现。在这种浓浓的、温馨的声像环境作用下,孩子们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精心抚育,并使体验得以内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了教学目标。像这样,通过自己收集、回忆、说说、画画和交流等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小事例,讲述爱的切身体会。“爸爸妈妈抚育我,我爱爸爸妈妈”的情感种子深深地播在孩子们的心中。它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跟传统的“老师要我尊敬父母” 的教学效果是无法比拟的。c、社会生活
10、的实践。品德与社会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把思想品德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 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周围人用水、节水情况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因为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学生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和方式作了精彩的汇报。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潇水
11、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很多生活垃圾,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村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西洲公园很多游人乱扔果皮纸屑,下面还有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气味特别难闻”整堂课因为有了学生的调查而趣味盎然。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4、优化教法,提高效率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求,实现知行统一。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所引用的材料,采用灵活多
12、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强化教育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a.明理激情导行方式。明理激情导行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模式,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助性的学习,它强调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而达
13、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小组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如在教留下我们的纪念一课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我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目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b.“问题讨论、合作”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了学生“悟理 讲理 用理”的能力。c.角色扮演方式。教学
14、中,通过设置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主要的是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或故事产生亲近感,加深内心的体验。如在教学家乡的名胜古迹时,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找家乡名胜古迹的资料,教学过程中让多位学生扮演小导游,手拿导游旗出场,逐一向“游客”介绍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把自己家乡的美好风光介绍给同学。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家乡,增进了对家乡的感情。5、注重评价,强化效果有效地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品德未必就能在课堂上生成,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效果,而且每个学生都具有复杂性,学生这方面表现得好,
15、可能另一方面表现就不尽人意。比如,他在学校表现好,而在家庭、社会上却办不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具有多元性、可持续性。 a、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应知识单一的分数、等级评价,可以多形式评价,如短语评价、动作评价、表情评价、竞赛评价等,还可以通过展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检测、评估。注意突出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综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意识。还可以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b.可持续性 一节课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能也到此结束。考虑到学生品德养
16、成的长期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持续性。在一个阶段或一个学期中,教师可以继续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多元的评价层面重新评价学生,以达到对学生全面的、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 周顺浅析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H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期刊 2015(8)4李桂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 )唐联开:大专文化,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五小学,邮编:425300,联系电话:13874666989 ,邮箱:311501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