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1-文言断句.docx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211047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1-文言断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案1-文言断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案1-文言断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案1-文言断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案1-文言断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学案 1 文言断句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2016 年高考对文言断句的考查除了浙江省以主观断句的形式进行考查以外,其余都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如 2016 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山东卷和天津卷)。因此本学案主要针对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强化客观断句的技巧,掌握断句的方法。三步断句巧判断第一步:通读文段明大意断句前应先阅读文言文片段,弄清楚文言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要注意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典例 1】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语段断句。周 室 既 衰 诸 侯 恣 行 仲

2、尼 悼 礼 废 乐 崩 追 修 经 术 以 达 王 道 匡 乱 世 反 之 于 正 见 其 文 辞 为 天 下 制 仪 法 垂 六 艺 之 统 纪 于 后 世 作 孔 子 世 家 第 十 七。(选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解析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文段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的背景。其次,借助相似结构,利用动词“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答案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 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第二步:巧抓关键来断句通过第一步,将能断的先断开,化

3、大为小,缩小思考范围,再集中精力通过抓关键点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来说,关键点有两个:一是词语,二是句式。1.词语(1)根据标志词断句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一般要在前面停顿的 5 类词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一般要在后面停顿的 2 类词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或在前停顿,或在后停顿的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

4、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做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要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句首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2)根据谓语成分(动词、形容词) 断句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的词) ,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典例 2】 用斜线(/) 给下面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 匹 布 缚 胸 使 人 从 后 挽 之 扶 滕 侧 足 盘 跚 而 步 危 甚 刘 子

5、先 之 徐 子 与 余 相 去 数 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解析 画线语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缚、使、从、挽、扶、盘跚、步、去等。这些词语中可能做谓语的有:缚、使、从、挽、扶、步、去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答案 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 危甚/刘子先之/ 徐子与余相去数步2.句式(1)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如“者也”这一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 “不亦 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6、等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断句时很好的参考。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句子中的“如何”这一句式可用于准确理解句意并断句。(2)整句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是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比如: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故敢献之。(左传 襄公十五年)句中类似的词语是“子罕”和“玉人”,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断句。第三步:断后通读查连贯断完句后

7、,考生应通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贯,句间衔接是否自然圆合,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即时小练】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冷 斋 夜 话 云 白 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解 之 问 曰 解 否 妪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 则 又 复 易 之 故 唐 末 之 诗 近 于 鄙 俚。解析 文段中表明对话、引文的“云”“曰”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注意要分清第二个“曰”不是对话标志,是转述的内容,那么此处不能按对话来处理。“则”“故”是句首虚词。由此,可以进行断句。答案 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解之/问曰/ 解否/妪曰解/ 则录之/不解/

8、则又复易之/故唐末之诗/近于鄙俚。【参考译文】冷斋夜话说:白乐天每写成一首诗,一定叫一位老妇人读读,问她能理解吗,老妇人说理解了,就存录下来。(如果老妇人)不能理解,就又重新更改。所以唐朝末期的诗,风格上趋于粗浅通俗。突破客观型断句题近年来全国卷一直以客观型断句考查为主,一般是从选文中选取一段,去掉标点,设置的停顿一般为 8 处左右,难度不大。考生在解题时只要遵循“3步断句法”,熟练运用其中的技巧,同时巧用“排除法”即可准确选定答案。【即时小练】1.(2016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

9、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 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境

10、内百姓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答案 B2.(2016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 /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

11、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 /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解析 断句要充分把握前后语境,找到叙述角度和叙述主体,然后根据上下文意理清人物行为和事理,再根据句子结构、特殊词语和句式断开。此句是陈登云弹劾郑承宪说的话,陈述主体自然是“承宪”,“重惩”的对象是“科场冒籍”,据此排除 A、D 两项,“用以”二字表明前后构成目的关系,应断开,排除 B 项。答案 C3.(2016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 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

12、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 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 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然后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标点如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答案 B4.(2015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13、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B.宣和末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C.宣和末 /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 解题时,在通读的前提下,要抓住三点:一是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时在前边停顿

14、,做宾语时在后边停顿。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二是谓语,主要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一般情况下,出现谓语,就是一次停顿。三是特殊结构,如介宾结构后置,后边必须停顿。本题中,“高丽入贡”与“高丽入贡使者”看似都可停顿,然“高丽入贡使者”是一偏正短语,不是一个句子,在此停顿不合语法规范,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从语意上看, “宰相谓其所论”语意不完整,因此在此停顿不合语意,所以可排除 B 项。答案 A5.(2015新课标全国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

15、/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 /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 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解析 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根据词语词性、句式特点,利用排除法,便可准确判定答案。具体做题时,要充分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和句子结构等进行断

16、句,比较四个选项,发现突兀之处即予以排除。本题中“会周师定淮南所”与“会周师定淮南”,“定”为“平定”义,因此“会周师定淮南所”句意不通,据此可排除 A、B 两项。“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无主语,句子结构不完整,且“数见军旅护儿”句意不通,所以在“护儿”后断句错误,所以答案为 D。答案 D6.(2015重庆卷)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 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 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

17、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 惟一用巫/乃去不顾/ 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 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解析 首先,通读这段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D 项。“责”是“要求,索要”的意思,“信”是“相信”的意思,这两个词都是动词,所以不会同在一个分句里,从而排除 A 项。“去”是“离开”的意思, “不顾”是“不回头看”的意思,“自是”是“从此”的意思,所以“不顾”与“自是”之间应该断开,从而排除 B 项。故 C 项正确。答案

18、 C7.(2015山东卷)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 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 /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 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 /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 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 日以授斧钺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领接受任命后,国君

19、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是几件事,然后在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答案 C8.(2015湖南卷)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 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 /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 /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 这句话批判了那些在位但不作为的为官者。“何预我事”意思是与我有什么关系,要停顿;“自苦奚为”意思是自找苦吃干什么,要停顿;“此念”

20、代指前面那种想法,应和前面顿开。答案 A9.(2015广东卷)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B.危乱之世 /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 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C.危乱之世 /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 /而驱之必死/若是者/ 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 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解析 首先,通读文章,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矣”后面要断开,据此可排除 C、D 两项。“要之”是“总而言之”的意思,据文意,“人实为之要之”不通,排除 B 项。答案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