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2117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用心理学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虚拟交往VIRTUALINTERACTION和互联网空间被看作是青少年人际交流的另一个广阔场所,在此过程和空间中青少年能够发展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互联网空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在其中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得以产生、构建和对话。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匿名的认同试验。C

2、ROOK认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自我、构建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与获得自我认同。可以预见,随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增加,个体的某些或部分心理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中进行。2针对互联网使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互联网和个体心理这两个研究对象高度复杂,研究二者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一直以来,在这个研究领域都存在着互为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众多观点和结论。概括起来,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3ERIKSON(1958,1963,1968)在

3、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的功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将来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WATERMAN(1992)提出个体同一性构成了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认为个人同一性符合最佳心理功能的四个标准(1)有助于促进个人幸福感的提升;(2)有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3)有助于社会认可的获得;(4)有利于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际上,ERIKSON的理论是他对心理健康功能理解和关注的自然结果,每一个阶段的成分和相应的2品质都是在代表健康或最佳的心理功能的背景中讨论,同一

4、性危机的解决反映了精神的和谐状态以及个人的幸福感。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目的本研究试图探讨网络使用、自我同一性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并且检验自我同一性是否在网络使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调节效应。研究假设1大学生网络使用会影响其心理健康。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成正相关。3自我同一性是大学生网络使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调节变量。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A被试宁波大学的本科大学生200人,男生和女生各为100人,年级跨度从大一到大四。B研究工具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量表采用TAN等人编制的一个简易量表,将自我认同看作是从自我认同扩散到自我认同完成的连续体。问卷共12题目,

5、题目根据ERIKSON描述的自我认同的特征编写而成。问卷中对每种特征的描述都是成对的,采用的方法是迫选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因此,每题由两个描述自我认同的句子构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完成,一句表示自我认同扩散,采用迫选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期望效应的影响。记分规则为每题被试选择表示自我认同完成的句子记1分,选择表示自我认同扩散的句子记0分。问卷的总分表示被试自我认同完成水平,得分越高,则说明被试的自我认同完成水平越高。2网络使用问卷该量表考查了网络使用的时间、目的与方式、网络使用程度。对网络使用程度的研究,采用美国布拉德福德的皮兹堡大学的YOUNG1999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

6、诊断手册DSM一IV编制的互联网成瘾量表。该量表包含8个题目,采用两点计分,0代表不符合,1代表符合,5分及以上为成瘾,4分及以下为未成瘾。3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3测查工具,用来评价受试对幸福的陈述。本量表共有33项,其中1、3、6、7、7、9、11、13、15、16项为反向评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1996)对本量表进行了修订,并用修订后的量表测查了362名大学生。研究表明本量表比其它焦虑和抑郁量表的效能好。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本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这6个因子是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

7、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4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SCALE,SES)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以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由10个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1、2、4、6、7正向记分,3、5、8、9、10反向记分,非常符合记4分,符合记3分,不符合记2分,很不符合记1分。总分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编制。GSES由10个项目组成,按14级评分,总分的理论范围是10到40分,总分越高,

8、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王才康等人于2001年进行了GSES的中文版的修订与验证。对GSES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表明,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分半信度为090,间隔10天重测信度为083。对GSES各项目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GSES中文版具有单维性。(三)统计方案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需要进行的统计如下1对各个变量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了解大学生的一般情况。2对各个变量分别进行性别、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分析,需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3将网络使用程度和自我同一性、总体幸福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的方法。若相关显著,再进入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9、。4进行自我同一性的调节变量分析。需要以网络使用程度、自我同一性、网络使用程度自我同一性,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分层次回归分析。4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7至9月通过双向选择确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初步确定选题。2010年9月10月阅读文献。2010年11月16日12月4日与指导教师签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撰写并递交文献综述初稿;确定论文题目,撰写论文提纲及技术路线;撰写开题报告,并作开题报告准备。2010年12月13日12月17日开题论证会。2010年12月18日12月28日修改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2010年12月28日寒假结束收集资料,提交论文研究框架。2011年3月1日3

10、月12日向指导教师递交初稿。2011年3月20日4月6日修稿并完成第二稿和两篇外文文献翻译。2011年4月12日4月19日毕业论文定稿,完成相关材料填写,装订成册。2011年4月25日4月30日第一次论文答辩。2011年5月11日5月16日第二次论文答辩,确定论文成绩。五、主要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WWWCNNICCN2张国华,雷雳,邹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37393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KELSERS,MUKOPADHYAYT,SCHER

11、LISWINTERNETPARADOXASOCIALTECHNOLOGYTHATREDUCESSOCIALANDINVOLVEMENT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98,9101710314李宏利,雷雳等,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0,(4)3763815HOKYUNGKIM,KEITHEDAVIS,TOWARDACOMPREHENSIVETHEORYOFPROBLEMATICINTERNETUSEEVALUATINGTHEROLEOFSELFESTEEM,ANXIETY,FLOW,ANDTHESELFRAT

12、EDIMPORTANCEOFINTERNETACTIV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490500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1)64667JANEMBURNS,LAURENADURKIN,JONATHANNICHOLAS,MENTALHEALTHOFYOUNGPEOPLEINTHEUNITEDSTATESWHATROLECANTHEINTERNETPLAYINREDUCINGSTIGMAANDPROMOTINGHELPSEEKING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2009,4

13、5959758LAROSER,EASTINMS,GREGGJREFORMULATINGTHEINTERNETPARADOXSOCIALCOGNITIVEEXPLANATIONSOFINTERNETUSEANDDEPRESSIONJ,JOURNALOFONLINEBEHAVIOR,2001,12HTTP/WWWBEHAVIORNET/JOB/V1N1/PARADOXHTML9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293210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11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

14、认同和青少年心理健康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12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1521813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1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9689715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116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217徐红红,洪炜,188名医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

15、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4374618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9李雪平,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10410720李昊,王滨,李晏等,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教方式的关系J,中国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111061321陈军,樊嘉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8,43(3)35035322吴春华,张亮,谢守付,张国臣,李奕,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

16、(2)22122223潘琼,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7624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25鲁朋举,罗乐,胡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7)14014426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596527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53828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

17、果与分析J,1996,4(1)565729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115015730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12412831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917732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984007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摘要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是青少年期的中心发展任务,本文分别从自我同一性的与网络使用的

18、关系、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总结。关键词自我同一性网络使用心理健康1、前言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影响着青少年如何表征外部世界与表征自己。虚拟交往VIRTUALINTERACTION和互联网空间被看作是青少年人际交流的另一个广阔场所,在此过程和空间中青少年能够发展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概念。互联网空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在其中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得以产生、构建和对话。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

19、匿名的认同试验。CROOK认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自我、构建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与获得自我认同。可以预见,随着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增加,个体的某些或部分心理发展任务可能会转移到互联网空间中进行。针对互联网使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互联网和个体心理这两个研究对象高度复杂,研究二者的关系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一直以来,在这个研究领域都存在着互为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众多观点和结论。概括起来,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ERIKSON(1958,1963

20、,1968)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的功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将来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WATERMAN(1992)提出个体同一8感构成了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认为个人同一感符合最佳心理功能的四个标准(1)有助于促进个人幸福感的提升;(2)有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3)有助于社会认可的获得;(4)有利于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实际上,ERIKSON的理论是他对心理健康功能理解和关注的自然结果,每一个阶段的成分和相应的品质都是在代表健康或最佳的心理功能的背

21、景中讨论,同一性危机的解决反映了精神的和谐状态以及个人的幸福感。2、国内外研究现状ERIKSON的理论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稳固和连贯知觉。ERIKSON用认同危机来描述当这些青少年个体思考现在的自己是谁,决定“我能该做怎样的自我“时会体验到的那种混乱,甚至焦虑的感受。MARCIA将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划分为自我认同扩散、早闭、延迟和完成四种状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用户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依次为浏览新闻、搜索引擎、收发邮件,使用率分别为679、657和647。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各有不同,使得他

22、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与方式也存在差异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目的如人际交流与角色扮演等、工具性目的如做功课、信息搜索等、娱乐性目的如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雷雳、陈猛依据BRONFENBRENNER的生态学模型,从微系统、中系统、宏系统以及处于生态系统中心的青少年自身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提供了有关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方面的一些初步知识。总的来说,以往的理论研究认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互联网使用可能会给用户的情绪与情感过程带来消极影响。KRAUT等人对73个家庭的1

23、69名被试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在被试上网的最初一两年内,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会导致他们社会卷入的减少,即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使用者的社交规模逐渐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从而引起心理幸福感的降低。研究者据此认为,互联网使用可能取代了现实中的部分社会活动,从而降低了使用者的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效应。9EGGE和RAUTERBERG的研究发现,106的被试报告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如因为化费太多的时间上网而感到内疚、互联网是唯一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等等。此外,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发现互联网是某些人改变心境的工具(情绪低落时,或焦虑

24、时上网)。STOLL与TURKLE也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因为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崔丽娟,刘琳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互联网可能给用户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它也可能会给用户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THOMPSON、VIVIEN和RAYE发现,感知到的欣快感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相关。SPROULL和FARAJ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

25、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LAROSE等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是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社会心理效应关系系统中的关键变量。他们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建立的模型表明,互联网的高频使用和上网经验的积累等一方面可提高使用互联网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互联网对使用者的压力、一般生活压力和抑郁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强化社会支持系统而降低其抑郁水平。MARCIA(1993)指出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奠基于临床分析,经过25年的实证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概念更具临床的含义。如果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不能整合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导致个人的无目标感和无意义感,可

26、能处于弥散型同一性状态,甚至表现出障碍性行为症状,有许多心理障碍伴随着同一性失调,如同一性障碍和边缘型人格。因此,同一性形成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MARTINOEGOEDEETAL(1999)对1524岁的学生的纵向研究发现,同一性形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即同一性状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同一性形成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叶景山(2000)曾采用SCL90和同一性状况量表对40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同一性完成状况(A)和延缓状况(M)的得分与SCL90各因子得分之10间存在显著相关,不同同一性状况者的SCL90各因子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同一性完成状况者的心理症状得

27、分最低,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同一性延缓状况者的心理症状得分最高,心理健康状况最差,早期闭合状况者和同一性扩散状况者介于两者之间。陈香(2001)对151名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同一性地位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自我同一性扩散地位者,其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他地位者。郭金山(2002)对全国七个地区十所大学四个年级的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成就型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弥散型和延缓型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排他型与心理健康水平在某些方面呈正相关。而且不同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3、研究存在问题

28、及未来展望国内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虽已进行了十多年(张日昇,19911993始),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很不够,研究基本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介绍中,方法上多为进行定性分析,或简单的描述统计,或运用引进或修订的国外的测量工具进行相关研究。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叶景山,2000;陈香,2001;郭金山,2002),在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时候都是采用的SCL90量表,这个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是研究神经症和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或心理门诊中常用的一种自评量表,用于测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是很合适,已经遭到很多人的批评。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网络使用对心理

29、健康具有重大影响;自我同一性的功能决定了其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上述相关研究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反而得出了相去甚远甚至是对立的结论。据此我们也许可以推论,网络使用之所以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是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会受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调节,同样状况的网络使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因为用户不同的自我同一性而11存在差异。以后可以从这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0,WWWCNNICCN2张国华,雷雳,邹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

30、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37393KRAUTR,PATTERSONM,LUNDMARKV,KELSERS,MUKOPADHYAYT,SCHERLISWINTERNETPARADOXASOCIALTECHNOLOGYTHATREDUCESSOCIALANDINVOLVEMENT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1998,9101710314李宏利,雷雳等,互联网对人的心理影响J,心理学动态,2000,(4)3763815HOKYUNGKIM,KEITHEDAVIS,TOWARDACOMPREHENSIVETHEORYO

31、FPROBLEMATICINTERNETUSEEVALUATINGTHEROLEOFSELFESTEEM,ANXIETY,FLOW,ANDTHESELFRATEDIMPORTANCEOFINTERNETACTIV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4905006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26(1)64667JANEMBURNS,LAURENADURKIN,JONATHANNICHOLAS,MENTALHEALTHOFYOUNGPEOPLEINTHEUNITEDSTATESWHATROLECANTHEINTERN

32、ETPLAYINREDUCINGSTIGMAANDPROMOTINGHELPSEEKING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2009,4595978LAROSER,EASTINMS,GREGGJREFORMULATINGTHEINTERNETPARADOXSOCIALCOGNITIVEEXPLANATIONSOFINTERNETUSEANDDEPRESSIONJ,JOURNALOFONLINEBEHAVIOR,2001,12HTTP/WWWBEHAVIORNET/JOB/V1N1/PARADOXHTML9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33、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293210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511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和青少年心理健康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12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2)21521813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3533714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1227(10)89689715陈香,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地位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34、,保定河北大学,200116郭金山,同一性的自我追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217徐红红,洪炜,188名医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4374618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19李雪平,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10410720李昊,王滨,李晏等,中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教方式的关系J,中国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106111061321陈军,樊嘉禄,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

35、科大学学报,2008,43(3)35035322吴春华,张亮,谢守付,张国臣,李奕,初中生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22122223潘琼,肖水源,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3)23724王立皓,童辉杰,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949625鲁朋举,罗乐,胡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研究现状及其趋势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7)14014426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

36、007,1596527何瑛,重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重庆师专学报,2000,19(2)353828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1996,4(1)565729谢延明,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115015730傅晋斌,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6(1)12412831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316917732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98

37、40014本科毕业论文(20届)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中的调节作用15摘要【摘要】本研究以2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使用量表、自我同一性量表、自尊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探索自我同一性对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网络使用程度和自尊、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中度负相关,对二者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2)自我同一性与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中度正相关;(3)自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关键词】网络使用;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调节作用ABSTRACT【ABSTRACT】THEPRESENTSTUDYE

38、XPLOREDTHEMODERATEEFFECTOFSELFIDENTITYONTHEASSOCIATIONBETWEENCOLLEGESTUDENTSINTERNETUSEANDMENTALHEALTH,BASEDONASAMPLEOF222COLLEGESTUDENTSTHESTUDENTSWEREASKEDTOCOMPLETETHEINTERNETUSESCALE,SELFIDENTITYSCALE,THESELFESTEEMSCALESES,THEGENERALSELFEFFICACYSCALEGSESANDTHEGENERALWELLBEINGSCHEDULEGWBRESULTSIN

39、DICATEDTHAT,1THEINTERNETUSINGSTATUSISSIGNIFICANTLYANDNEGATIVELYCORRELATEDWITHSELFESTEEMANDGENERALSELFEFFICACY,BESIDESITISTHEPOWERFULANDNEGATIVEPREDICTOROFSELFESTEEMANDGENERALSELFEFFICACY2SELFIDENTITYANDSELFESTEEM,GENERALSELFEFFICACYANDGENERALWELLBEINGSHOWEDASIGNIFICANTMODERATEPOSITIVECORRELATION3THE

40、MODERATEEFFECTOFSELFIDENTITYONTHEASSOCIATIONBETWEENCOLLEGESTUDENTSINTERNETUSEANDMENTALHEALTHISSIGNIFICANT【KEYWORDS】INTERNETUSESELFIDENTITYMENTALHEALTHTHEMODERATEEFFECT16目录1绪论1811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18111大学生网络使用概况18112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关系181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20121自我同一性概述2012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2013研究目的212研究方法2221研究对象2222研究工具22221网络使用

41、问卷22222自我同一性量表23223心理健康量表2323数据处理253研究结果2631大学生网络使用、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26311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26312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基本情况2731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2832网络使用、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2833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分析28331自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自尊之间的调节作用29332自我同一性在网络使用和总体幸福感之间的调节作用294讨论3141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314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3143自我同一性在大学生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32431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之间

42、的相关3243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32433自我同一性的调节作用3344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345研究结论34参考文献36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17附录39181绪论11网络使用和心理健康计算机互联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及使用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它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化,它已经给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11大学生网络使用概况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网络就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继电视、影碟机和电子游戏等媒体之后,互联网已经成为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媒体之一2。互联网空间构

43、成了一个复杂的、遍布全球的环境,团体和个体的价值观与自我认同在其中得以产生、构建和对话。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验和探索自我认同的理想场所,人们预期青少年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匿名的认同试验。CROOK认为青少年正在使用互联网来表征自我、构建自我、确立自我存在与获得自我认同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4月最新公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其中大学生占比108。2009年,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165个小时。在学生网民群体中,大学生网民上网时间最长,达到186个小时。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之一

44、,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和商务类应用方面,大学生群体都有较活跃的表现,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网络音乐和视频使用率分别达到946和854,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在网民使用相对较浅的商务类应用上,大学生网民群体网购比例为431,使用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比例也分别达到401和3891。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动机各有不同,使得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与方式也存在差异。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性目的,如人际交流与角色扮演等;工具性目的,如做功课、信息搜索等;娱乐性目的,如

45、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等2。112网络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网络的用途不仅仅限于学习、工作和信息检索等,而且还是消遣、人际沟通和娱乐的重19要工具。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用的人数和范围越来越广,它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它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网络心理问题也逐渐受到各方关注,关于网络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各种研究也越来越多,并且更加的深入。互联网使用可能会给用户的情绪与情感过程带来消极影响。KRAUT等人对73个家庭的169名被试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被试在上网的最初一两年

46、内,过多使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会导致他们社会卷入的减少,即家庭成员间的交流和使用者的社交规模逐渐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从而引起心理幸福感的降低。研究者据此认为,互联网使用可能取代了现实中的部分社会活动,从而降低了使用者的社会参与度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的社会心理效应3。EGGE和RAUTERBERG的研究发现,106的被试报告了互联网的负面影响,如因为化费太多的时间上网而感到内疚、互联网是唯一让人感到舒服的地方等等。此外,MORAHANMARTIN和SCHUMACHER发现互联网是某些人改变心境的工具(情绪低落时,或焦虑时上网)。STOLL与TURKLE也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因为

47、上网交友而导致社会孤立与社会焦虑4。HOKYUNGKIM和KEITHEDAVIS的研究发现,低自尊,不切实际的乐观,以及7项积极的活动(I7PA)的重要性,均对预测病理性网络使用有预测作用。个人自尊越高,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倾向性越低5。崔丽娟,刘琳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6。现有研究表明,尽管互联网可能给用户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但是它也可能会给用户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THOMPSON、VIVIEN和RAYE发现,

48、感知到的欣快感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之间是正相关。SPROULL和FARAJ认为互联网这种社会性技术可以给用户以归属感和人性支持。其他的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会使社会联系增加,也有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能让用户感觉舒服与力量感4。JANEMBURNS等人研究发现,REACHOUTWWWREACHOUTCOMAU,澳大利亚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与1625岁的美国人减少羞愧和增加求助有关7。LAROSE等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自我效能是互联网使用行为与使用者社会心理效应关系系统中的关键变量。他们基于实证调查数据建立的模型表明,互联网的高频使用和上网经验的积累等一方面可提高使用互联网的自我效能感,降低互联网对使

49、用者的压力、一般20生活压力和抑郁水平;另一方面可通过强化社会支持系统而降低其抑郁水平8。由此可知,在网络使用和用户心理健康的关系上,依然存在相互矛盾的结论。1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但青年期是形成和发展同一性的关键阶段。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良好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121自我同一性概述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最早是由ERILKSON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独一无二的“我”的主观感觉以及对自我同一的追求。ERIKSON在对自我同一性的讨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和动力的功能。它能提供过去、现在、将来的主观一致感和连续感,提供组织和整合不同行为的框架,为社会比较提供基础,给个体明确的价值观、目标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义9。MARCIA进一步提出了同一性状况理论。他设定了2个维度,一个是危机,是指个体在自我探索过程中面临茫然、困惑,需要作出某种选择时的一种体验;另一个是自我投入,指个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价值观、理想而倾注全力。根据青年期个体是否体验过危机和自我投入的程度,青年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可以分为4种1同一性完成状况;2同一性延缓状况;3早期闭合状况;4同一性扩散状况9。122自我同一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WATERMAN(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