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一、重要性学习 举什么旗 走什么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把抓意识形态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个基础工程、重大战略。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以“819 ”讲话为标志) ,也作出了很多批示。总书记说:“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同志,应该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责无旁贷承担起政治责任,绝不能让领导权旁落。 ”他还说:“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总书记强调, “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
2、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2013、2014、2015 这三年,中办先后印发了 9 号文件、30 号文件和35 号文件来通报部署意识形态的工作。2015 年,中央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 。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实施责任制,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出制度规定,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管理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近的在解放军报讲话,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讲话,更是强调高举旗帜、引领导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5 个事关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
3、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新闻舆论 耳目喉舌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管从上而下的灌输式宣传,而应更加注意信息传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流动,注意信息传播的平等性和互动性,注意信息传播的公共性和服务性,注意信息传播的卖点和炸点,注意信息传播的快发散和小圈子,也要注意信息传播的危害性和不可控13 亿人口的国度,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6 亿多的网民,这些基本条件造成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庞大、最喧闹、最感性的舆论生成市场。二、如何理解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就是维系支撑统治、执政的思想体系。合法性理论1920 年代,韦伯区分了三
4、种作为支配形式的领导、统治和权威的理想类型:1. 魅力型权威(基于家族、宗教) ,2. 封建/传统型权威(基于家族、世袭、封建),3. 官僚/法理型权威(基于现代法律、官僚体系) 。去政治化的政治 汪晖在 20 世纪, “中国”是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成为一个政治范畴的,“从中国大陆内部来讲,社会主义政治运动所寄托的是一个解放的理念,这个解放是通过阶级、工人阶级、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民族解放这一系列的政治构成来实现的。 ”而在台湾,三民主义和民族统一的政治实践也使“中国”成为一个明确的政治范畴。那时, “中国”作为一个被争夺的政治范畴,在对立双方都是明确的存在;在国际上,左翼都支持大陆解放台湾,
5、美国及其盟友都支持台湾。 但在 1989-1991 年的巨变之后,中国大陆开始发生“代表性断裂”和“去政治化” , “第一表现为工人阶级政治的衰落,工人国家的衰落,即不存在 19-20 世纪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了;第二是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衰落和工农联盟的彻底瓦解,即不存在这两个范畴了,以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形成的广泛统一战线的人民范畴也不存在了。在这个意义上展开的民族解放事业也失去它的效能了。 ” 所以,现在作为一个政治范畴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成了一个问题。 除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现代中国还代表了什么?更本质的属性是什么? 换个角度,在世界的眼中,1949 年成立的这个新中国,
6、其实始终是一个鲜明的政治符号,即使不再对外输出革命,也并未改变其基本底色。中国学者在国内强烈感受到的“去政治化”巨变,在外人眼里,也许只是很小的改变,甚至没有改变。 “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更为本质的政治价值 传统意识形态有两个特点。一是传统意识形态夺取政权所需要的舆论和巩固政权所需要的舆论可能不一致。因此,传统意识形态是断裂的,具有滞后性。比如:我国公元前 475 年,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但是,到公元前 134 年以后,董仲舒才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传统意识形态在国家权力面前,它是被动的,被选择的。二是传统意识形态具有鲜
7、明的辩护色彩。就是为暴力辩护,为国家权力辩护。因此,传统意识形态又具有明显的依附性。但是,随着资产阶级国家的兴起,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型。第一次重大转型发生在近现代,其标志是意识形态成为新的国家制度形成、建立的前提。研究意识形态史的人都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把 1776 年美国立国看成是现代意识形态时代的元年。1776 年7 月 4 日依据启蒙思想的人权原则签署了 独立宣言标志美国建国华盛顿 1783 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而同一年 1776 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标志着这一意识形态原则不仅为政治制度立法,也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了合法性。因为,它表明了现代意识形态的两个特点。一是现
8、代意识形态成为一个权力建立、政权建设、国家制度建立的先导。即是说,现代意识形态成为立国的先导。二是现代意识形态成为国家权力体系的核心。即是说,它决定了权力的合法性,决定了国家的形象,决定了国家制度变革的原则和调整的范围。比方说,很多学者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开创人,像葛兰西、卢卡奇等人认为, “十月革命”成功了,而匈牙利革命及其以后的西方国家的武装斗争却都没有成功,究其原因在于,当时,俄罗斯还是一个传统国家。因此,暴力是国家的核心。所以,在把暴力打碎以后,新的国家制度就建立了。但是,匈牙利以后的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成为了国家的核心。因此,哪怕在暴力上打碎了原来的军队,但是如果意识形态没有被打碎
9、,那么,旧的国家政权还会复活。当然,对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讨论。但是,现代意识形态无疑起着国家内核的作用。正是因为意识形态的现代转型,决定了在现代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瓦解是一个政权瓦解的最关键的内容。所以,苏联的解体从国家政权来说,首先是意识形态的崩溃。这也正是今天我们尤其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真正革命其实都是意识形态革命。第二次重大转型是 2 0 世纪六七十年代至“冷战”结束,其标志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由政治鼓动转向价值渗透、由诉诸逻辑力量转向倚重感性力量。就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而言,随着资本扩张驱动力的金钱本性显现,原来笼罩其上的“新教伦理”信仰激情逐
10、步褪去,经由消费主义、 “大众文化”和政治幻灭,其实现思想操纵的方式也就从激发未来的热情转向刺激商品消费和生活享受。这一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大致完成。这次转型表现为意识形态冲突主要由理论形态之争,向以价值观为内核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建构转化,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加速了这一转化。表现如下:(1)当代意识形态斗争的聚焦点集中到文化商品的消费以及生活方式的构建上。文化要素越来越成为意识形态的力量依托和作用方式,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逐步由主要通过政治鼓动,向以文化消费为主要表现的综合方式转变。作为意识形态内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纲领日益与文化结缘,更多地借助文化和道德的力量获得更加广泛而卓有成效的传播
11、,逐步内化到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 (2)学术话语权的争夺和学术话语的构建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方式。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标准的刚性特征正在逐步被学术研究的价值引领所替代,意识形态日益渗透到学术研究中,通过学术思潮、学术话语等加以表达,通过学科建设和国民教育体系扎根,二者日益融合。(3)网络等新传媒成为意识形态影响力的风向标。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与其传媒化的倾向是当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因而新媒体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载体。西方利用高科技的优势打造现代传媒,使得这一领域成为意识形态争夺的主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应意识形态的第二次转型,是向文化学的转向,向生活方式、话语方式、
12、传播方式的转化,这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扩大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适应意识形态转型提出的挑战,我们要扩大意识形态建设的范围。在过去,意识形态建设的部门主要是宣传部,现在意识形态建设不仅要求理论建设,还包括文化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学术话语权建设,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等。我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有三个依托:一是要依托国民教育体系,与学术话语权和学科建设相结合;二是要依托党的建设系统,党的建设系统和社会组织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空间建设等紧密相关;三是要依托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与社区建设,百姓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建设等联系在一起。这
13、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真正成为全党、全国的任务。划分:政治 大众大众领域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作为形成“大众想法”或共识的基础,而社会中大多数的人通常都看不见它。占有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而所有其他与这个标准不同的意识形态则常常被视为极端,不论到底真实的情况为何。哲学家福柯就曾经写过关于意识形态中立性的这种观念。努力追求权力的组织会去影响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将它变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政治组织(包括政府)与其他团体(比如说在议会外游说通过议案的团体)试图透过传播他们的意见来影响民众,这也是为何社会中的许多人通常看起来都有“类似的想法” (think alike) 。当社会中
14、绝大部分的人对于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类似,甚至忘记了目前的事务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就变成了哲学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所说的霸权(Hegemony ) 。政治领域(社会思潮)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宪政民主 新自由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在社会研究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组用来解释社会应当如何运作的观念与原则,并且提供了某些社会秩序的蓝图。政治意识形态大量关注如何划分权力,以及这些权力应该被运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说,20 世纪中最具有影响力与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以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学说为其基础。其他的例子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群主义
15、(communitarianism) 、企业自由主义(corporate liberalism) 、基督教民主主义( christian-democracy) 、法西斯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纳粹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social-democracy) 。相近概念: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国民的凝聚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等。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1990 年,他在谁与争锋一书中驳斥了所谓“美国衰落论” ,首次将国家的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他认为,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四
16、大因素构成硬实力,这是有限的实力,真正具有无限力量的是软实力。1999 年,他对软实力概念予以重新定义: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吸引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获得理想的结果,它让其他人遵循你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你的设想行事。2004 年,他将软实力简化为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早在 1776 年,法国哲学家德特拉西率先提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用英语表示是 Ideology,就是观念科学。现在,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主要是完成两个“巩固” ,其中一个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
17、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负面词。马克思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他指出:“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 ”而这种真正的实证科学,使“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 。按照马克思所说,马克思一生都在向有领导权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他要揭穿、削弱这种意识形态,使人们不再相信它。什么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
18、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 ”所以说,意识形态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是要倾注全部的精力揭穿、削弱、批判的。当然,马克思指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获得正面意义或者说中立意义,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负面词汇,是从列宁开始的。列宁在与沙俄斗争的过程中感觉到,光批判别人的意识形态不行,还必须要建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要让工人阶级掌握自己强大的思想武器。但列宁没有提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究竟是什么。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备战的武器,是强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发展至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众说纷纭。著名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感觉到,意识形态可能要销声匿迹了。但他在著作中又提出,科技技术、消费主义也是意识形态。他说现在政府治理靠科学,科学技术进步解决了一些问题,而年轻人已经不再信奉思想斗争这些虚无缥渺的东西了,他们更注重实际,更务实,埋头于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