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2137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ok.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金张从正,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156-1228),睢(su)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金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成的儒门事亲。,张氏认为外邪是致病之因,邪去正自安,因而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该书注重阐发邪实为病的理论,倡导攻邪三法治疗诸病。书中以六邪归纳诸病之因,以三法治之,名之为“六门三法”,此即为该书创立的“攻邪论”的主要思想。,儒门事亲凡15卷,主要介绍了张氏运用汗下吐的理论和经验,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创见,并附有200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效。该书将病证分为风、寒、暑、

2、湿、火、燥六大门类,以执简驭繁,并加入内伤、外伤、内积、外积四类,而赅其馀,统称为“十形”。内容比较丰富,识见有其独到之处,在临证上仍有参考价值。,历史背景,秦汉以后,方士多以长生、房中之术惑人,因而炼丹服石、温补之风大为盛行。金元战火连年,热病恣行,但俗医嗜补,凡有疾病者,不问虚实,滥投补剂,庸工以此为悦,病者昧而不觉,以致邪气稽留,为害不浅。,本文概述了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吐下三法,集中反映了张氏的医学思想。这对于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于攻补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朗读】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

3、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後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现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过:外乎。表实:谓表邪盛实。经实:谓经脉邪盛。常:指一般规律。,【原

4、文】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也。,或:有时。幸中:侥幸治愈。 “有时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或治其实”,是为分承。实实虚虚:使实证更实,使虚证更虚。 使动用法。后“实”和后“虚”为前“实”和前“虚”的宾语,用作名词。即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攻法。,【原文】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纯:完全。渠:他。指

5、代庸工。终老:年老;到老。论衡无形:“终老至死。”,渠,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峡江方言中,渠依然为第三人称代词,渠人(他人;其他人),渠伊(方言。他,他们),渠辈(他们),渠侬(方言。他,她),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文】夫粗工之与谬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鲧(gn):夏禹王的父亲。号崇伯。传说舜命鲧治水,鲧用水来土湮的筑堤防水之法,历经九年而终无效,后来舜将其杀死于羽山。湮(yn):堵塞。本义:埋没,不被人所知道。此以喻庸医滥用补法,越补越坏事。,【本段译文】,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

6、实。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疾病的常见现象啊。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的时候。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效。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只有平庸的医生治疗疾病,一概补其正虚,不敢攻其实邪,所有的人都说(他们)稳妥,贻误病人而见不到他们的过错。他们也不知道自我反省过错,即便老死也不知道悔过,并且说:“我用的是补药,有什么过错啊?”病人也说:“他用补药补我,他有什么过错啊?”

7、即便病死也不知道庸医的过错。粗浅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平庸的医生贻误病人最重,就像鲧用阻塞的方法治理洪水,不懂得五行生克的道理。,【朗读】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

8、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騖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馀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原文】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恶,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者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凭藉耳。,诠:解释,说明。此用作名词,指文章。该:通“赅”,包括。庶几:希望。,【译文】,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

9、啊!世上没有正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原文】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可乎?虽愚夫愚妇,皆知其不可也。及其闻攻则不悦,闻补则乐之。今之医者曰:“当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世间如此妄人,何其多也!,诸:于。介词,到。揽:持。广雅释诂:“揽,持也。”,【原文】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騖而不可制矣。惟脉脱、下

10、虚、无邪、无积之人,始可议补;其馀有邪积之人而议补者,皆鲧湮洪水之徒也。,颇:稍。真气:(肾的元气+自然界清气+饮食水谷之气)。是维持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后世亦泛称其为元气。交驰横骛(w):谓邪气盛实扩散。驰:本义指车马疾行,文中指狂奔。骛:本义指纵横奔驰,文中指乱跑。脉脱:谓脉息微弱欲绝。始:方才。,【朗读】今余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况予所论之三法,识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

11、。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接下页,内经散伦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非一阶也。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于补论条下,如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若此之补,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至其统论诸药,则曰: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者归于汗,涌者归于吐,泄者归于下。渗为解

12、表,归于汗;泄为利小溲,归于下。殊不言补。乃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接下页,然则,圣人不言补乎?曰:盖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末由也已。,【原文】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水、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

13、出之者亦三也。,水:“冰”的异体字。“处之”二句:周易系辞上:“或出或处。”处之者三,处,居止。即上文所言天邪、地邪、人邪发病,分别多在于上、下、中三部。出之者亦三,即下文所言在表之病,汗而出之,在上之病,涌而出之,在下之病,泄而出之。,【原文】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於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走注:风痹的别称,又叫行痹。 北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有风走注疼痛诸方。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不仁:谓肢体丧失感觉或感觉迟钝。拘挛:证名。表现为四肢牵引拘急,活动不能自如。汗:

14、用汗法。状语。下文的“涌”、“泄”用法同此。,【原文】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泄而出之。内经散伦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非一阶也。,风痰:痰证的一种。素有痰疾,因感受风邪或因风热怫郁而发。宿食:指饮食停积於胃肠的病症。固冷:即痼冷。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症。散:分别。下文“流”义同。阶:道。,【原文】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此多有言及,如:“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15、之,以淡泄之,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断,分别。,【原文】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於补论条下,如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若此之补,乃所以发腠理,致津液,通血气。,具:陈述。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篇.辛补肝: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因作者认为“有馀者损之”也属补,故云。下文“咸补心”、“甘补肾”等仿此。,儒门事亲卷三补论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馀而阴

16、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原文】至其统论诸药,则曰: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者归於汗,涌者归於吐,泄者归於下。渗为解表,归於汗;泄为利小溲,归於下。殊不言补。乃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至:至于。统:概括。以下七句本素问至真要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殊:完全。广雅释诂:“殊,绝也。”,【原文】然则,圣人不言补乎?曰:盖汗下吐,以若

17、草木治病者也。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然则:这样,那麽。若:此。近指代词。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若,犹此也。” 草木:指药物。“补者”二句: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口体,偏义为“体”。,德教:道德教化。已:完了;完毕。及:如果。过:素问五藏生成论:“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明代马莳注:“过者,病也。凡内经以人之有病,如人之有過误,故称之曰过。”,【原文】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原文】病之去也

18、,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未由也已。,治:正常。刑措:谓刑罚弃置不用。瘵(zhi):说文疒部:“瘵,病也。” 未由:无从。,【译文】,现在我阐述汗吐下三法,首先讨论攻法祛邪,邪去则元气自然恢复。况且我所讨论的三种治疗方法,琢磨应用了很长时间,非常精准熟练,只有取得疗效,没有错误失手,因此才敢对后人讲解。天有六种气运:风、暑、火、湿、燥、寒;地有六种气运:雾、露、雨、雹、冰、泥;人的食物有六种性味:酸、苦、甘、辛、咸、淡。天的气运异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上部;地的气运异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下部;人的饮食不调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中部。这是

19、发病的三种情况。病邪侵入的途径有三种,驱除病邪的途径也有三种。,风寒之邪,结聚在皮肤之间,藏匿于经络之内,留在体内不消除,有可能发生游走性疼痛,麻木不仁,以及四肢关节肿痛不适、拘急挛缩等(多种病证),可以用汗法祛邪外出。风痰宿食,滞留在膈或上脘(的病证),可以用涌吐的方法祛邪外出。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等在下部的病证,可以用泄下的方法祛邪外出。内经分别阐述各种病证,并非一种症状表现;分别论述各种疾病的治疗,并非只有一种方法。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讨论运气(异常)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分别确定用酸苦甘辛咸淡(等不同方法治疗),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中讨论补法的,偶尔见到一两处;,然而内经(所说)的补,

20、不是现今所说的补,相关论述在补论(注:儒门事亲卷三中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中,比如辛味(可以)补肝(注: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张从正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因此说“辛补肝”。以下“咸补心”等仿次),咸味(可以)补心,甘味(可以)补肾,酸味(可以)补脾,苦味(可以)补肺。像这样的补,是用以抒发腠理,敷布津液,畅通气血的。至于其概括论述各类药物(的性能),则说: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味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的方法(可以)归类于汗法,涌泄的方法(可以)归类于吐法,泄下的方法(可以)归类于下法。渗是解表,归类于汗法;泄是利小便,归类于下法。完全不说补。,由此

21、可知圣人(注:“圣人”指编写内经的圣明之人)(治疗疾病)只有三种方法,没有第四种方法啊。难道圣人不用补法吗?答:汗下吐(三种方法),(是)用这些草木(之类的药物)治疗疾病的啊。补法,(是)用谷肉果菜(之类的食物)满足口味滋养身体的啊。谷肉果菜之类(的食物)就像君主的仁德教化;汗下吐之类,就像君主的刑罚。因此说:仁德教化,(是)兴盛平安(所必需)的粮食肉类;刑罚,(是)治理乱世的药物针石。如果人体没有疾病,粮食肉类就可以满足;到人体有病(的时候),应当先攻击其病邪。病邪去处之后,(再用)粮食肉类调补他,就像世道已经平安,刑罚(就可以)置而不用。怎么可以用药物作为补益(的物品)呢?一定要治愈重大疾

22、病,除非(用)吐汗下(三种治疗方法),没有其他方法了。,【朗读】然今之医者,不得尽汗下吐法,各立门墙,谁肯屈己之高而一问哉?且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蹻,有揃有导,有减有增,有续有止。今之医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傲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黄、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术,从而诬之,予固难与之苦辩,故作此诠。所谓三法可以兼众法者,如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然予亦未尝以

23、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法所当才一二也。,然今之医者,不得尽汗下吐法,各立门墙,谁肯屈己之高而一问哉?且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蹻,有揃有导,有减有增,有续有止。今之医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傲笑曰:“吐者,瓜蒂而已矣;汗者,麻黄、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而已矣。”既不得其术,从而诬之,予固难与之苦辩,故作此诠。,门墙:指师门。揃(jin):揃搣。即按摩。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导: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谓呼吸吐纳,屈伸手足,使血气流通。傲笑:嘲笑。 可参阅儒门事亲三法六门,所谓三法可以兼眾法者,如引涎、漉涎

24、、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漉涎:使唾液渗出。漉,渗出,润湿。 嚏(t)气:将药吹入鼻孔取嚏,以通气开窍。 追泪:将药吹入鼻孔取嚏。追,逐出。,然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法所当才一二也。,相(xing),视,观察。率(l):一定的标准和比率。此用如动词,意为比例。,“各相”句:儒門事亲有八不可吐(见“凡在上者皆可吐式”)、七不可下(见“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和“表虚亡阳,发汗则死”(见“

25、凡在表者皆可汗式”)之说,可知其并未滥用三法,而是“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译文】,然而现今的医生,不能完全领会汗吐下三法(的精髓),各自拘于门户之见,谁愿意屈己之尊而询问一下呢?况且我说的(汗吐下)三法,能够包含很多治疗方法,用药的时候,有按法,有蹻法(注:类似牵引的治疗方法),有揃法(注:按摩颊旁的一种方法),有导引(注:指呼吸吐纳,屈伸肢体,使气血流通的方法),(根据病情)有时候减少用量,有时候增加用量,有时候连续服药,有时候停止服药。现今的医生,没有掌握我的治疗方法,全都高傲的仰面朝天嘲笑说:“吐法,(不过用)瓜楴罢了;汗法,(不过用)麻黄、升麻罢了;下法,(不过用)巴豆、牵牛、朴

26、硝、大黄、甘遂、芫花罢了。”既不了解我的治疗方法,又贬低我的治疗方法,我固然难以和他们苦苦争辩,因此写作这篇文章。,所以说(汗吐下)三法可以包含多种治疗方法是因为,像引涎、漉涎(注:引涎、漉涎都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唾液渗出的治疗方法,前者用于痰湿证,使唾液渗出较多,达到引邪外出的目的;后者用于燥火证,使唾液渗出较少,达到敷布津液,湿润口腔的目的)、嚏气(注:将药粉吹入鼻孔取嚔,通气开窍)、追泪(注:将药吸入鼻孔取泪),凡是上行的方法,都可以归入吐法;炙、蒸、熏、渫(注:除去污垢)、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凡是解表的治疗,都可以归入汗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是向下行走的方法,都可

27、以归入下法。然而我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三种治疗方法,就放弃其他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后者疾病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十分作为比率,(使用)这三种治疗方法(的时候)占十分之八九,而其他治疗方法所占才十分之一二啊。,【朗读】或言内经多论针而少论药者,盖圣人欲明经络。岂知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条药之轻重寒温于左。仍于三法之外,别著原补一篇,使不预三法。恐后之医者泥于补,故置之三篇之末,使用药者知吐中有汗,下中有补,止有三法。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之谓也!,条:分条列举。 左:下面。原补:儒门事亲卷二中的一篇,全名为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预:参与。一言:一句话。引文见

28、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译文】,有人说内经讨论针刺的多,讨论药物的少,那是因为圣人希望(大家)熟悉经络啊。哪里知道针刺的原理,就是用药的原理啊。现在编写汗吐下三篇,分别阐述药物(用量的)轻重、(属性的)寒温於下。另外编写补论一篇,不让它与三法并列,是担心后来的医生拘泥于补法,所以把它放在(汗吐下)三篇的后面,使用药的人知道吐法中有汗法,下法中有补法,只有三种治疗方法。内经说:“知道其精要的人,一句话就可以明白。”说的就是这啊!,【 目的要求 】,领会本文“祛邪所以扶正”的医疗思想与汗下吐三法的理论根据。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同形词语。 了解文章的辩驳方法。,重点词语,词语活用,【文意理解】,第一段在赞扬“良工”的同时,抨击的重点是哪一类医生?为什么? 文中自“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至“非吐汗下末由也已”两个自然段,是如何论述“攻邪的方法都可以归入吐汗下三法”这一论点的? 如何理解“吐中有汗,下中有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