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如寺调研考察【摘要】上 海 的 元 代 木 构 件 大 殿 真 如 寺 大 殿 , 是 上 海 现 存 最 早的 木 结 构 建 筑 , 真 如 寺 位 于 上 海 普 陀 区 真 如 镇 , 旧 属 嘉 定 县 、 宝山 县 。【关键词】 建 筑 布 局 斗 拱 柱 子1.历史背景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北首,占地近 15 亩,建筑面积 1370 平方米,上海著名的佛寺,原名“万寿寺” ,俗称“大庙”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普陀区境内,历史上曾有不少寺庙,但绝大多数都已废毁,留存下来的寺庙,以真如寺为建寺最早、影响最深。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 年) ,和尚永安建真如院于官
2、场(今大场附近) 。元延祐七年(1320 年) ,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真如寺迁建以后,因香火旺盛,寺前出现市集,缘寺得名,称真如市。随着集镇的发展,位于镇北的真如寺也不断扩大。正殿(大雄宝殿)四周扩建了许多偏殿佛阁,清末时,东庑有送子观音殿、伽蓝殿,西庑有十王殿、痘司殿,寺前有韦驮殿、鄂王殿、鲁班殿、财神殿、北方殿,寺后有大悲殿、文昌殿、西方境等,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寺庙建筑群。清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军东进时,除正殿外大部分建筑被毁。建于元代的真如寺正殿,面宽、进深皆三间,内部构造极复杂,历代屡经修葺。明洪武年间(1368 年-1398 年)僧人道馨
3、及弘志年间(1488-1505 年)僧人法雷曾两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又由杨耀文、甘士霖等发起,同上海寿圣庵僧人念岸、念伦联合发起募捐修寺活动,对原大殿进行大修。现存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以及大部分构件皆为元代原物,是我国佛教寺院中为数很少保存下来的元代建筑。“文革”期间停止宗教活动,寺内佛像均被毁损。1)修建年表真如寺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间(1208 年1223 年)。原为真如院,僧永安改建。元延祐年间(1314 年1320 年),僧妙心请额,改为真如寺延祐七年(1320 年),新建大殿。现存大殿的额枋底部,有只钩阴刻“(时)大元岁次庚申延祐七年癸未季夏月己已十十一日巽无能为力鼎
4、建”二十六字,当为大殿梁完工之时。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僧道貌岸然馨重修,后渐颓圮。弘治中(14881505 年),僧法雷再修。崇祯未年(1643 年前后),僧慧云重建殿堂。至清末始衰,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僧念头岸再建。1949 年后,上海市政府曾几次拔款修理大殿。最后一次整修於 1992 年由僧妙灵主持进行。2)主要建筑真如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大雄宝殿为元延祐七年所建,历经六百余年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元朝寺院建筑风貌,极具历史价值,被列为国家级文物。观音殿的观音塑像和浮雕均雕造精美,仪容壮严。寺内藏有大正藏、字绩藏经等各种版本大藏经四部及其他佛教经典
5、。另寺内有古银杏树一株,树龄达七百年左右,老干婆娑,掩映於梵刹之间,堪为佳景。2.建筑考察2.1 真如寺大殿的布局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进深方向自南而北第一间 5.3米,第二间 5.1 米,第三间仅 2.6 米,三间进深的比值约为 2:2:1。南侧第一间为信徒膜拜地点,而第二间中央部分供奉佛像,都需要较大的空间,因而正殿的平面布局也就依照实际需要分别定出不同的进深尺寸,是宋元以来小型佛殿常用的形式。殿内梁、柱、枋、斗拱等主体结构大部分是元代旧物,为了扩大殿内整体空间,大殿的前后金柱上,筑有人字形假屋面,假屋面上施以加工粗糙的梁架。由于前、后金柱间供奉佛像使脊檩不能居中。因此,为了
6、室内的观瞻,在前后金柱上构人字形假屋一层,使自下往上不能望见真正的脊檩。假屋顶的后办部是利用原有的屋面,而前半部则利用复水椽与望砖,从前金柱的上部向后斜上,至后半部屋面相交处,仍施一檩,如一般屋顶做法。假屋顶上的梁架,大多用平直形状,施工颇草率。此部应称为“草架” ,草架是明清时期江南建筑的重要结构与特征。2.2 真如寺大殿的斗拱真如寺正殿的斗拱就用料而言,其用材宽 9 厘米,高 17.5,宽高比例1:1.93,远远大于 1:1.5 的法式比例,相当于营造法式中的八等材。笔者认为基于奇特的平面布局,产生了奇特的结构形式礼拜空间之上的后半部采用平棋斗拱。平棋斗棋的标准式样则是内外均出两跳,五铺作
7、,重拱计心造,单秒单上昂,做法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南宋做法相似;昂底面上并加桦楔以为装饰,是很华丽的。但因地位之不同,而不得不各有变化。如处于明间蜀柱缝上者,向前仅出一跳,单秒计心。位于前金柱缝上的就只剩下半面斗拱了,棋眼板之外无斗棋。两山也如此。每逢转角部分则出 450 方向的斜拱斜昂,这也是为他处所少见。另外。在真如寺正殿的 1963 年落架大修时,在构件上发现了 54 条匠人们的题字。其中一些称呼、用法和特征,独具特性。稍加梳理则一目了然,既不是宋营造法式所属,也不是明清营造之例,也不能完全纳入苏州“营造法源”之内,盖时代、地方异宜之类,或甚至与具体匠人习惯、文化水平有关。据上海文管会同志
8、整理,分成八类,即(l)柱类 5 则;(2)蜀柱 2 则;(3)梁仿 13 则;(4)斗拱 13 则;(5)平棋斗棋 14 则;(6)正脊下斗棋 2 则;(7)外檐斗拱分件 1 则;(8)另有其他 4 则,合计 54 则。2.3 真如寺大殿的柱子根据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记录,殿身共有柱子十六根,其中十根为柏木制,六根为杉木制。殿内明简用前后金柱四根,都是柏木的,前金柱仍完整,底径 40 厘米,全长 6 组.6 厘米,柱身上端有如覆盆式之卷杀,柱底有十字形通孔,柱身中部微凸二三厘米呈梭状,并向内侧 16 厘米,侧脚约当柱高的2.5%;居于东缝者,顶端之字迹为“前今东乙”,居于西缝者字迹为“前今东式
9、” 。后金柱两根下端因年久腐朽,被截去一段,居于东缝者为“后今东乙”,西缝者为“后今东式” 。 “西舍前今柱”是写在西次间山面前檐柱的卯口内的,该柱底径 32 厘米,全长 428 厘米,侧脚 8 厘米,约当柱高的 1.8%,砍制同金柱,惟其上端之卷杀秀美程度稍逊于金柱,亦为柏木制。这几根柱子都是同一手法砍制的,应属于同一时代,其规格与法式规定相符,并与永乐宫各殿实物相近,可断为元代遗物。杉木制的柱子,全部无字,其砍制特点是无侧脚、无十字形通孔、无覆盆式卷杀,当为明清时代抽换的。2.4 真如寺大殿的屋顶据刘敦祯教授考察,当时此殿是歇山重檐式,即殿身面阔、进深皆三间,而另加副阶周匝。但副阶部分与上
10、檐斗拱抵悟较甚,故鉴定为后世附加,1963 年落架大修时尽行拆除,遂成今状。如今,大殿的外观为单檐歇山顶。外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及升起,使檐口呈一缓和的曲线起翘。柱础形式下为素覆盆,上施石雕。殿内全部使用木柱,柱头有覆盆式卷杀。明间四金柱呈梭形,形制优美。后金柱二处在石雕上加二尺左右石栓一段,大概是金柱下段木质年久腐朽,截去换成了石柱。额枋断面狭而高,平板枋宽而薄,它们的前端,伸出脚柱外部分垂直截去,未雕做霸王拳形式。所有月梁皆用狭而高的断面,卷杀方法也不是很细腻。3.小结真如寺大殿是江南建筑的一处体现,其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实质上是早期建筑时代的沉淀。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已经成型,佛教建筑文化
11、并没有冲淡中国建筑的特色,只是融化在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中。笔者认为,从真如寺一小处出发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理解是十分有意义的行为。 真如寺大殿并不能被看作某一朝代建筑风格的体现,也不能被简单的定义为官式或地方建筑。在它身上折射出的是元代中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江南这一特定地域环境下,传统与新的技术的复杂关系。其上承宋代遗风,下启明清制度,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过渡时期的产物。参考文献1. 路秉杰 从上海真如寺大殿看日本禅宗样的渊源 同济大学学报 2. 刘敦桢 真如寺正殿 文物参考资料 1955 年3.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上海市郊元代建筑真如寺正殿一中发现的工匠墨笔字4. 百度百科5. 真如寺志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学院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