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单位:XXXXXXXXXX作者:XXXXXX课题: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单位:XXXXXXXXXXXXX 作者:XXXXXX一、教材分析本部分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 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本章是高中化学阶段学生认识学科内容的第一章,是连接初中与高中化学的桥梁与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承上即帮助学生对九年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进行回忆性复习,启下即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高中阶段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对科学的分类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发展自身科学素养。因此,本章在全
2、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二、教学内容分析人们想要对数以千万种的化学物质进行研究,认识它们的规律,就必须先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类。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从分类这一知识点来说,学生在初中化学有过初步的学习,即纯净物的分类。本节是对物质的分类内容的细化,通过对“交叉法” “树状分类法”的提出与讲解,更进一步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分类的方法,从而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化学学习。三、学情分析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此时学生的特点是处于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过渡期。在知识基础上,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认知能力,掌握了相当水平的化学知识如纯净物、
3、混合物、酸、碱和盐的相关规律,初步了解物质分类的涵义及思想,具备了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思想上,处于从直觉型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并未将分类法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正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以科学的分类法为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开启高中化学学习新方向。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以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为主,结合本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理解分类的多样性,掌握交叉分类法与树状分类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本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其在高中化学
4、学习中占据这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仅仅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会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乏而无味,因此,本部分内容教学采取“授之以渔”的方法,充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开展师生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2)通过各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其筛选信息,收集、整理知识地能力。(3)利用课堂记录卡片,记录学生在课前、课后对教学内容认识上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复习本节教学内容,达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建立分类观,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分类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并能将其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2)体验教学过程中科
5、学探究的喜悦,增强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3)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的紧密性,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并运用理论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情境探究式教学为指导,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验探究、归纳交流等教学方法的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着重利用课堂卡片记录讲解前后学生对相关问题思维变化的对比,提高学生理解新内容、应用新内容的能力,为学生课下回顾与复习提供助力。达到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并学习与他人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合作的目的,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六、教学重点难点
6、分析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多样性并掌握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即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难点为帮助学生将常见两种分类法灵活运用到化学学习过程中。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新课程在必修 1 的第二章加了此部分内容,可见其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本节教学重点采用“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其发散性思维品质,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七、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教师活动:借助多媒体教学,以图片列举身边实例,提
7、出相关问题。1、图书馆内成千上万的图书罗列有什么规则?2、如何快速的从超市货架上找到要购买的物品?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归纳总结(板书):物质的分类定义:即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设计意图:由生活引入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感受分类法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及重要性。环节二: 引导学生 分组交流教师活动:引导:(1)通过实例,我们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分类无处不在。(2)我们对化学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分类的应用。提问:请回顾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利用学过的化学物质将酸进行分类。学生活动:(1)分组交流,结合他人的意见,将所讨论的结果记录在课堂
8、卡片上。(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讨论,将各小组讨论结果公布,在肯定的基础上针对结果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设计意图:(1)教师设计出对学生现有技能构成一定挑战性的问题,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式的导学,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想象力,促进个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环节三: 客观评价 导入课程教师活动:讨论总结:(1)从讨论结果看出,同学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值
9、得表扬。(2)通过大家的讨论,可以看出不同小组对酸的分类具有着不同的标准,那么请大思考:分类的标准是唯一的吗?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哪些?导入: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后,我们再回顾课堂卡片,重新认识分类。进入本节教学物质的分类。学生活动:思考对分类的认识设计意图:学生在此环节中,带着对上一环节的疑问进入本节课堂内容,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讲述有机的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环节四: 理论分析 举一反三教师活动:根据课堂讨论,引入教学:板块二中分组讨论的结果得出:物质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教师活动:举一反三,加深学生理解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1) 标准一: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2)
10、 标准二:标准:反应过程中是否得失氧学生活动:理解、回顾归纳总结(板书):分类的标准具有多样性。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并提问,分类的两种常见方法:交叉分类法及树状分类法(1)连线:贝克汉姆 中国运动员刘 翔 外国运动员姚 明 球类运动员田 亮 非球类运动员(2)交叉分类法应用于化学学习硫 酸 一元酸硝 酸 二元酸盐 酸 含氧酸亚 硝 酸 非含氧酸学生活动:相互交流,回答问题,理解交叉分类法。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树状分类法教师活动:提问:两种常见分类法的区别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在课堂卡片上。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板书):交叉分类法特点: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
11、间有相交叉的部分。树状分类法特点:分类标准唯一,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设计意图:通过“提问讨论思考引导归纳”的方式,使学生处于课堂主体的地位,在思考过程中理解并接受本节内容,主动性增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环节五: 回顾对比 加深印象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回顾本节主要内容,对比课堂卡片,讨论思考后,将其上不足或错误之处补充改正。学生活动:讨论思考,更正卡片并将本节重点(常见分类方法)记录于卡片上。设计思路:做 100 道会的题不如看 10 遍做错的题,这就是更正自我错误所带来的深刻印象学生通过回顾课堂重点内容,学习过程由传统的被动教育到主动认识,使学生针对自我思维的不足之处留下深刻印象,提高学生
12、课堂接受新知识的效率并为课下复习提供帮助。环节六: 课堂反馈 科学评价学生活动:思考研究(1)连线:Na2SO4 含氧酸盐KHSO4 无氧酸盐NaCl 钠盐BaSO4 硫酸盐NaHCO3 酸式盐(2)每组中都有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在分类上不同,试分析每组中物质的组成规律,将这种物质找出来。A: NaCl KCl NaClO BaCl2B: HClO3 KClO3 Cl2 NaClO3C: H3PO4 H4SiO4 HCl H2SO4D: 空气 N2 HCl CuSO4.5H2O(3)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O2、Cu、H 2S
13、O4、Ba(OH) 2、KNO 3、CO 2、空气、含镁 60%的 MgO(4)列举分类法在社会生活、经营管理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七、教学评价方式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针对本节内容学习,设计从以下方式评价教学:1、根据课堂讨论,学生、师生互评。2、通过课堂实践与练习,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八、板书设计一、物质的分类1、分类的定义:2、分类的标准:多样性二、常见的分类方法三、两种分类法区别与特点1、交叉分类法:分类角度多样,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常见分类法2、树状分类法:分类标准唯一,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