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2228277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集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理学习题集答案第一章 绪 论 一、填空题 1. 急性实验 慢性实验 2.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3. 反射弧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枢神经 传出神经 效应器 二、单项选择题 1.C 、 2.A 、 3.D 、 4.C 、 三、双项选择题 1. BD. 四、多项选择题 1. A B C D E 2.A C D 3 A C D 五、名词解释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胞吐和胞纳作用 2. 高度特异性 饱和现象 竞争性抑制 3. 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 需要消耗

2、能量 4. 胞吐 胞纳 主动 5.K + Na + 6.Na + 增多 K + 增多 7. 全或无定律 不衰减传导 8.Na + -K + 依赖式 ATP 酶 维持细胞内外 Na + 、 K + 的不均衡分布,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9. 兴奋性 动作电位 10. 增大 二、双项选择题 1.B C 2.B E 3.A B 4.A E 5.A C 6.B C 7.A E 三、多项选择题 1.B C D 2.A D E 3.A B C D 4.A C D 5.A B C D 6.B C E 7.B C D E 8.A C D四、名词解释 又称强度阈值或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

3、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它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 指细胞兴奋时产生的可扩布的一系列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分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指细胞安静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 是指可兴奋细胞的兴奋能力。也就是细胞或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兴奋性是以兴奋细胞的极化状态为基础的。 五、简答题 答:活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衡量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强度。兴奋性与阈强度呈反比关系,阈强度大,表示组织细胞的兴奋性低;阈强度小,表示兴奋性高。 动作电位

4、是通过产生局部电流而传导的。在兴奋部位内为正膜外为负,邻旁未兴奋区膜内负外正,两者间存在电位差而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可使未兴奋区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时,便可产生动作电位。于是兴奋就由原兴奋部位传向邻旁安静部位。 六、问答题 答:细胞膜转运物质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两种形式。被动转运又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单纯扩散是指一些脂溶性物质通过溶解于膜脂质而顺浓差扩散。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借助膜载体或膜通道的顺浓度差扩散。 被动转运形式和主动转运形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被动转运形式是一种顺浓度差转运,将物质从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而主动转运则是将物质从低浓度

5、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逆浓度差转运。第二,被动转运不需要消耗细胞本身的能量,其扩散的动力来自物质的分子运动;而主动转运则需消耗细胞的能量( ATP )。第三章 血液 一、填空题 1.7.35 7.45 NaHCO 3 /H 2 CO 3 2.NaCl 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3. 不变 不变 4. 铁 蛋白质 5. 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愈大 6. 下降 增多 7. 血容量 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 8. 促红细胞生成素 肾脏 9. 运输 O 2 和 CO 2 缓冲酸碱度的变化 10. 细胞外液 内环境 二、双项选择题 1.AD 2.AC 3.CE 4.AD 5.BD 6

6、.CE 7.BE. 三、多项选择题 1.B D E 2.A B C D 3.A B D E 4.B C E 5.A B C E 6.A B C 四、名词解释 1. 由组织损伤释放因子而开始的凝血系统。参与该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除部分存在于血浆中,还需组织因子参与。 2. 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存在的凝集原命名,临床意义最大的是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五、简答题 1. 凝血过程是一连串酶促反应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凝血因子转变为凝血酶; 凝血因子转变为纤维蛋白。 2. 答:血浆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运输功能,作

7、为载体参与体内许多物质的转运; 缓冲功能; 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参与血液凝固和生理止血功能。 六、问答题 在 ABO 血型系统中,人类的红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凝集原, ABO 血型鉴定根据红细胞膜上 A 、 B 凝集原分布的不同,将血液分 4 型。仅有 A 凝集原者为 A 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B 凝集素;仅有 B 凝集原者为 B 型,其血浆中则含有抗 A 凝集素;兼有 A 、 B 两种凝集原者为 AB 型,其血浆中不含抗 A 和抗 B 凝集素;二种凝集原均缺乏为 O 型,其血浆中含抗 A 和抗 B 二种凝集素。为防止引起凝集反应,输血时应首选同型输血,无法找到同型血液

8、,也可考虑异型间输血,但只限于小剂量输血。异型间输血选择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能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例如 O 型血液,可输给其他任何血型的人。又如 AB 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输血时必须严格遵循输血的基本原则。第四章 血液循环 一、填空题 1. 长 平台 2.Na+ 胞外 胞内 3. 快 大 4. 窦房结 心跳起搏点 5.4 期电位不能保持稳定水平,可自动去极化。 6. 房室交界 浦肯野纤维网 7. 增高 8.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9. 绝对不应期 超常期 10. 有效不应期长 收缩期和舒张早 11. 胞外 胞内 增强 12. 长 强直 13. 短 长 14. 心率 心率 15.

9、 关闭 开放 16. 心室舒张充盈期 房缩期 17. 开放 关闭 18. 快速射血 快速充盈 19. 等容收缩 等容舒张 20. 收缩初 收缩 二、双项选择题 1.B E 2.B C 3.B D 4.B D 5.A E 6.B D 7.A D 8.B C 9.C E 10.A B 11.A D 12.A D 13.B E 14.A C 15.C D三、多项选择题 1.B C D E 2.C D E 3.A B C DE 4.A C D 5.A B D 6.B C D 7.A B C 8.A B C 9.A B D 10.A B C D 四、名词解释 1. 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

10、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 搏出量心率,正常值约为 4.5 6.0 升 / 分。左、右两侧心室的心输出量基本相等。 2.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舒张,动脉管内压力发生周期性升高、降低,使动脉管壁相应地产生扩张和回缩的搏动,这种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3. 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及形成湍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 4.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成年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约为 125 毫升 , 搏出量约为 70 毫升。射血分数则为 70 毫升 /

11、125 毫升 100%=56% 。正常人安静时射血分数的正常范围是 5060% 。 5.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称为微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包括七个组成部分和三条通路。 6. 由体表一定部位引导的心脏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综合电位变化称为心电图。它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正常心电图的基本波形包括 P 波、 QRS 波群和 T 波等。五、简答题 1. 答:心室肌动作电位分 0 、 1 、 2 、 3 、 4 期五个时期,与神经或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是时程特别长,复极化过程缓慢,有平台期。 心室肌动作电位 1 、 2 期形成的离子基础

12、是: 1 期是 K + 的一过性外流形成, 2 期主要是 Ca 2+ 内流与 K + 外流引起。 2. 答:一个心动周期可分为 7 个时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期。期为心室收缩射血期,此两期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期为心室舒张充盈期,期心房收缩,心室继续充盈,这 3 期内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3. 答:动脉脉搏压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值。可使动脉脉搏压特别增大的因素主要是:大动脉管壁弹性变差,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降低;每搏输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比舒张压明显;外周阻力明显减小使舒张压明显降低。 4. 答: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都是由肾上腺

13、髓质分泌,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是都可以与心肌细胞 1 受体结合,使心肌细胞活动增强。但由于两者受体结合能力不同,肾上腺素与 1 结合的能力较强,因而有明显的强心作用,临床常作为强心急救药;肾上腺素对于血管的作用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中 受体与 2 受体的分布情况,小剂量肾上腺素常以兴奋 2 受体的效应为主,引起血管舒张,只有在大剂量才引起缩血管反应。去甲肾上腺素主要能与 和 1 受体结合,使全身各器官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明显升高,故临床上常用作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虽有强心作用,但在完整机体内,却由于升高血压而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使心率减慢。六、问答题 1. 答:形成动脉血压需

14、要四个条件:血管系统有足量的血液充盈是物质基础;心室收缩射血是基本条件;外周阻力阻止血液迅速流向外周是维持舒张压的必要条件;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弹性贮器作用是缓减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重要条件。因此,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心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管壁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使动脉血压下降的可能因素有:心肌收缩无力或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扩张。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大失血 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充盈度下降。全身血管容量增加,回心血量减少。 2. 答:心脏活动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该递质与心肌

15、细胞膜上的 1 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兴奋传导加速;心肌不应期缩短和收缩增强、增快。总的是起增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结合,可引起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和房室交界传导速度减慢等。总的是起抑制心脏功能的作用。第五章 呼吸 一、填空题 1.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 组织换气 2. 肺通气 肺换气 3. 通气功能 加温润湿作用 防御作用 4. 收缩 减少 5. 2 型肾上腺素 舒张 减小 6. 增大 增加 降低 入肺 7. 膈肌肋间外肌 呼吸辅助肌 8. 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 9. 相等 低 10.HbO 2 HCO 3

16、 - 二、双项选择题 1.A E 2.A B 3.B C 4.B C 5.A C 6.B C 7.A D 8.C E 9.A E 10.A C 三、多项选择题 1.A B C E 2.A B D 3.A B C D E 4.A C D 5.A B C D E 6.A B C D 7.A B C D E 8.A B C 9.A B D E 10.A C D E 四、名词解释 1. 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称为胸内负压。 2. 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值:男平均为 3.5L ;女为 2.5L 。五、简答题 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型上皮细胞分泌。其生理作

17、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防止肺萎缩,减少吸气阻力;维持肺泡容积相对稳定;防止肺水肿发生。 2. 氧解离曲线是指氧分压与氧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呈“ S ”形。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有: pH 和 CO 2 。 pH 降低或 pCO 2 升 高,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温度:温度升高,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 2 , 3 二磷酸甘油酸( 2 , 3 DPG )。 2 , 3 DPG 增多,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六、问答题 1. 答: O 2 和 CO 2 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都有两种: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但以化学结合为主要,物理溶解是基础。 CO2 的化学结合形式是形成 HCO 3 - (主要)

18、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O 2 的运输主要是以 HbO 2 的形式进行。肺泡中的 O2 进入血液后,通过溶解于血浆的形式不断进入红细胞。 O 2 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反应是可逆的,在肺部氧分压较高,O 2 与 Hb 结合,形成 HbO 2 而运输;所以 O 2 主要在红细胞内运输。由于在组织处氧分压低, HbO 2 迅速解离而放出 O 2 ,形成去氧血红蛋白。此反应不需酶催化,反应速度快。2. 答:临床上易出现缺氧,而不易发生 CO 2 潴留,是因为 CO 2 的扩散速度比 O 2 的扩散速度快。 根据气体扩散规律, 在 6 个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中,分压差,溶解度和分子量 3 个因素 CO

19、 2 和 O 2 不同, CO 2 和 O 2 在血浆中的溶解度分别为 51.5 和 2.14ml/100ml , CO 2 溶解度是 O 2 的 24 倍( CO 2 扩散快)。 CO 2 和 O 2 的开方根之比为 1.17 : 1 ( 1.17 倍)。虽然肺泡气与混合静脉血的气体分压差比较, O 2 分压差( 8kPa )高,但综合考虑 CO 2 的扩散速率约为 O 2 的 21 倍。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填空题 1. 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2. 迷走神经 胃泌素 3. 唾液淀粉酶 4 .5 4. 壁细胞 耗能的、主动 5. 胃运动 抑制 6.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蠕动

20、 7. 酸 蛋白 ?、 蛋白胨 8 体液 胰泌素 胆囊收缩素 胃泌素 9. 副交感(或迷走) 增强 10 脂肪 胆盐 二、双项选择题 1 C E 2 B D 3 A C 4 A B 5 B E 6 A C 7 B D 8 A B 9 A C 10 B D 三、多项选择题 1 A B C 2 A B C D E 3 A B C E 4 A B C E 5 A B C 6 A B D E 7 A B C D 8 A B C 9 A B C D E 10 A B C E 四、名词解释 1 是胃粘液与 HCO 3 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道屏障。其主要作用是中和向胃壁扩散的 H+ 而形成 PH 梯度,保护

21、胃粘膜。 2 进食时,食物刺激咽、食管、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五、简答题 1. 答:小肠的运动形式有 : 紧张性收缩,是其他运动形式有效进行的基础。 分节运动,其意义: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便于化学性消化进行;使食糜与肠粘膜紧密接触;为吸收创造良好条件;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回流。 蠕动,把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一步。蠕动冲可把食糜由小肠始段推送到末端,甚至进入大肠。回肠末端有逆蠕动,有助于食糜的充分消化和吸收。2. 答:胆汁主要对食物中的脂肪进行消化,是由胆汁中的胆盐起作用。胆盐的作用是: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乳化脂肪以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与脂肪酸等形成

22、水溶性复合物,以促进脂肪的吸收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问答题 答:进食后胃液分泌增多,按感受食物刺激部位的先后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进食时与食物有关的形象、气味、声音等刺激了视、嗅、听感受器和食物刺激口腔、咽、喉的机械、化学感受器,兴奋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直接引起胃腺分泌,还可通过兴奋胃窦 G 细胞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 G 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胃期:食物入胃后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物对胃底和胃体的机械刺激,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食物扩张胃窦,经内在神经丛作用于胃窦 G 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素,引起胃液分泌;蛋白质消化产物直接刺激 G 细胞使其释放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肠期:食糜进入小肠后引起的胃液分泌。食糜的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使十二指肠粘膜分泌促胃液素,和小肠粘膜释放肠泌酸素可促进胃液分泌。其中以头期、胃期分泌量最多,作用也最重要。第七章 体温 一、填空题 1. 肝脏 骨骼肌 2. 显汗 不显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