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语言.doc

上传人:dwx****52 文档编号:2229758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教语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佛教语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佛教语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佛教语言哲学专题 阅读心得与问题报告台大哲学所博三 赵东明 D91124001 2004/9/23Paul M. Williams: SOME ASPECT OF LANGUAGE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MADHYAMAKA ,PP1-15.一、龙树中观论颂的写作目的:根据保存在清辨(Bhavaviveka) 般若灯论 (Prajba pradipa)中的提婆设摩(Devawarman,天寂、贤寂?)之注释残片, 中观论颂(Madhyamakaka rika)写作之目的有两个:一、是破坏对语言的执着;二、是破坏对语言所指涉对象的执着(to destroy adher

2、ence to language and secondly to the referents of language) 。 1二、萨婆多部的实有和假名有:dravyasat(实有) primary existents prajbaptisat(假名有) secondary existence 对萨婆多部(Sarva stivada,说一切有部)来说 prajbaptisat(假名有 ,第二位的存在)之意义,是由和其对反的 dravyasat(实有 ,最初的存在)而来的。语言的角色在决定和组成第二位的存在是基础的。最初和第二位的存在,都是语言指涉的对象。第二位的存在是没有自性的。对萨婆多部来说p

3、rajbaptisat(假名有)实体是真实存在的。就字词言,如pot 这个字没有终极的指涉对象,它的指涉对象是 prajbaptisat(假名有)的存在,所以只是经验上的真实。所有名字都有指涉的对象。(大智度论:复次有有三种:一、者相待有 。二、者假名有 。三、者法有 。 2)三、阿毘达摩佛学对语言的看法:samvrit-satya 世俗谛 paramartha-satya 胜义谛对萨婆多部来说,不存在没有名字的事物。不可言喻的事物,无法给予命名。这种不可言喻的无条理性,不只存在于萨婆多部,亦在大众部的文献中发现,似乎是阿毘达摩佛学的显著特征。觉音(Buddhaghosa)认为没有事物可以逃出

4、被命名的范围;我们说某事物是无法言喻的,这个事物就被命名为不可言喻的 。无法言喻的事物是没有意义的,这在阿毘达摩的系统中是不存在的。1 Paul M. Williams, Some Aspect of Language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Madhyamak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8,1980,p1.2 见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 卷十二;引见大正藏册 25,页 147 下。2四、对 A.K.Warder 的批判:关于pa bbatti(Pali word, 假名 ) ,一词的探究,已有 Genjun Sasaki(佐佐木现

5、顺)和 A.K.Warder 的相关研究。其中 A.K.Warder 将pabbatti翻译成concept ,他指出即使在最早的佛教时期,也可以认识到某些每天出现的词汇(如 self 自我)缺乏指涉对象。Paul Williams 认为 Warder 的说法和南传论事 (Kath avatthu)的说法不同,Warder 的说法会造成佛教徒的困扰。而 Warder 认为的:所有佛教学派对pabbatti一词的用法皆相同,是错误的。五、极微(atom) :在归属于龙树的大智度论 subtle(wei 微)只是相对于特别架构下所附与的项目(对某物为粗大的,相对于某物为微小的) 。护法(Dharm

6、apala)的大乘广百论释论 (对提婆(Aryadeva ) 四百论 (Catuhwataka )的注释)中说明如果一个极微(atom)不可见,那么极微的组成也一样不可见。大智度论:问曰:亦不必一切物,皆从因缘和合故有;如微尘至细故无分,无分故无和合。叠麤故可破,微尘中无分,云何可破?答曰:至微无实,强为之名;何以故?麤细相待。因麤故有细,是细复应有细。复次若有极微色,则有十方分,若有十方分,是不名为极微;若无十方分,则不名为色。复次若有极微,则应有虚空分齐,若有分者,则不名极微。复次若有极微,是中有色、香、味、触、作分;色、香、味、触、作分,是不名极微。以是推求微尘,则不可得,如经言:色若麤

7、、若细、若内、若外,总而观之,无常、无我,不言有微尘,是名分破空。 3广百论本:若一分是因,余分非因者;即应成种种,种种故非常。在因微圆相,于果则非有;是故诸极微,非遍体和合。于一极微处,既不许有余;是故亦不应,许因果等量。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要取前舍后,方得说为行;此二若是无,行者应非有。极微无初分,中后分亦无;是则一切眼,皆所不能见。若因为果坏,是因即非常;或许果与因,二体不同处。不见有诸法,常而是有对;故极微是常,诸佛未曾说。 4六、关于名言与指涉对象:清辨以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方式,说明语言(胜义谛一切皆空 ,然世俗名言有自性) 。根据入中论释论 (Madhya

8、makavat arabhasya)月称(Candrakirti)认为所有事物都只是假名 (prajbapti) 。玄奘所翻译的成唯识论指出,所有都是假名 (prajbapti) ,而且假名只发生于(prajbapti )某事物是真的时。根据法国学者 Poussin 的注解,窥3 见姚秦鸠摩罗什译, 大智度论 卷十二;引见大正藏册 25,页 147 下-148 上。4 见唐玄奘译, 广百论本 ;引见大正藏册 30,页 182 中-下。3基认为这是指完全的虚无主义者(total-nihilist)清辨。清辨的掌珍论 (Chang-chen-lun )认为一个指涉的指涉对象也许没有自性,因为他源自

9、于依靠别的事物。七、唯识学派的三性说:1、遍计所执性(parikalpitasvabha va):玄奘译 解深密经:谓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2、依他起性(paratantrasvabhava):玄奘译解深密经: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 3、圆成实性(parinispannasvabh ava):玄奘译解深密经:谓一切法平等真如。 5成唯识论:此三性中,几假几实?遍计所执,妄安立故,可说为假;无体相故,非假非实。依他起性,有实有假:聚集相续分位性故,说为假有;心、心所色,从缘生故,说为实有;若无实法,假法亦无,假依实因,而

10、施设故。圆成实性,唯是实有,不依他缘,而施设故。 6八、总结中观学派对prajbapti (假名)的看法:中观学派(Madhyamaka )认为praj bapti(假名)所指的是并不存在的一个实体,和理论上假设之字词所指涉的事物是分开的。 (the wordprajbaptiin Madhyamaka designates the status of an entity which has no existence apart from that postulated to fulfill the requirements of verbal reference.) 7prajbaptisat(假名有) ,对中观学派来说,是观看经验世界的真实方式,它本身和空相关连。语言只是现象的或经验的活动。5 见唐玄奘译, 解深密经 卷第二;引见大正藏册 16,页 693 上。6 见唐玄奘译, 成唯识论 卷八;引见大正藏册 31,页 47 下。7 Paul M. Williams, Some Aspect of Language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Madhyamak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8,1980,p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