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唯识学入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節錄自寬謙法師開示佛法是佛陀教導我們認識整個宇宙人生間的真理法則,真理法則有它所現出來種種千變萬化的現象。生活上的一點一滴都是現象,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可以說是現象,其它包括色、聲、香、味、觸,乃至到腦海裡想的都會呈現出種種的現象,這些其實都是相,是我們比較有經驗的部分。唯識學擅於表達生命的現象,研究的是法相的問題。但是還有一部分比較困難的叫做性。就好像認識一個人,我們可以知道他的長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聲音柔不柔,或是粗燥的,還是凶巴巴,那都是現象,我們理解一個人的這些都還是表面的現象(相)。如果要深入理解他的個性則是比較深沉的部分,到底是忠厚老
2、實的,還是比較奸詐的,那是個性的問題,是比較不容易理解的。佛法專門談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經、金剛經等都在談空,談不,談無,談非,這些不、無、空、非都有否定的傾向,否定甚麼?自性。這不是說要否定性,而是說法性最深沉的部分叫做性空。就是說我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乃至到物質也有物質的特性,金屬有金屬的特性,木頭有木頭的特性,金屬裡的金、銀、銅、鐵也都有它們的特性,它們的延展性乃至融點、沸點也都不一樣,那都是性的部分。但是為甚麼說最深沉的部分就是性空。空其實是一個否定的符號,它否定自性的存在。甚麼叫做自性呢?它是一、独存:由單一的因緣能夠獨立的存在。二、不變:它能夠不變的存在。三、主宰:乃至我們能夠主
3、宰它的存在。其實以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要否定它。但是我們通常都會以為它是存在的,所以我們會做種種無理的要求。2好比我們很不容易結交了一個知心的朋友,對他赤誠相待,我們是不是往往也要求他對我絕對的忠誠,我們是不是會在感情方面要求對方不能變。並且我們還想主宰他。也就是所有的一言一行乃至於心中的想法都要讓我知道,一定要在我能監控的範圍系統裡面,有沒有這種傾向?父母親對孩子是不是有很深沉的主宰特性?往往是以單一的角度在思考對兒女的態度。我是你媽,永遠都是你媽媽。卻忘了這個孩子會變成人家的丈夫,會變成人家的爸爸,他是不是有很多的角色要扮演。但是我們做父母的都不管這些,只認定我的想法。所以很多的痛苦煩惱都
4、是從這裡來的,因為我們執著,執著以為是單一的,以為是不變的,以為是真實我可以主宰的,這就是非常深沉的自性妄執,所以要用空,用否定的部分去破除。唯有破除這自性妄執,我們才有智慧可言。唯有破除這自性妄執,我們才有可能深入法性,也才可以豁達了。唯識專談法相,唯識三十頌裡只有一個偈子在談性,但要談性一定要用中觀,用般若,用龍樹菩薩的思想來談法性。透過唯識可以知道整個宇宙人生間千變萬化的現象而不在於法性,這二者是不衝突的。譬如我們認識一個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者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這二者其實不相衝突,只是深淺的問題。空不礙有,所謂的空是講性空的空。所謂的有,是講相有的有。性空相有,這二者其實是
5、不衝突,不矛盾的,只是一個在談性,個(特)性的問題,最深層的性就是性空。唯有透過性空才可以透徹一切。有情眾生是性空的,無情器世間一樣是性空的,山河大地也是性空,所以透過性空可以透徹一切。但也因為性空而轉換出千變萬化的現象,那麼這些現象(相) 怎麼來的?它就是透過性空,緣生緣滅而出現的,緣生緣滅,所以叫做緣起法。般若要談的 一個重點就是緣起性空。因為性空的關係,所以能夠緣起。緣起是法則包括緣生也包括緣滅。一切現象其實是從緣生緣滅所顯現出來的現象,這二者合起來叫緣起法。所謂有緣起的法則是因為有性空的緣故,任何形成的現象都不是單一的,起碼有二個以上的因緣才合得出來,不是只有一個單獨能成 的。3什麼叫
6、修行?其實是要修到生命的層次才叫修行,如果只是生活,那都還是表面的,是短暫的。有生之年,這口氣還在的時候叫做生活,不在的時候就不叫生活,就已經面臨了生死問題。所謂生命,它不只是指活著,它還包括死亡。活著的時候,我們可能爭名、爭利、爭地位、爭種種,其實那還只是現象而已,當我們一口氣不來,到底哪一樣跟著我們去?哪一樣是我們的依靠?所以佛經有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它必然是深沉到生命的層次裡面去。我們往往會透過這樣一個方式來解釋生命,假設說我們回想我們這輩子,我生於幾年,我一歲的時候有什麼重大的事,兩歲、十歲、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然後一直這樣下去,不知道自己到底能活到幾歲,是不
7、是?每一個人都不知道,但是不管知不知道,沒有人能夠免掉死亡,生命現象有點像線性發展,從生到死這一段是我們熟悉的,我們不熟悉的,是這一生之前的,到底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這是個很大的問號。 以唯識來看,我們有眼耳鼻舌身,主要是因為我們有心,因為有心,所以知道眼睛看的色境;因為有心,所以知道耳朵聽到的聲音;因為有心,所以知道鼻子聞到的香味;因為有心,所以知道舌頭舔到的酸甜苦辣;因為有心,所以感受到身體的觸覺;因為有心,所以有自己腦海裡所現出來的種種現象,是不是這樣?我們幾乎都是忙碌於這外面的一切,因為忙碌這個,所以我們的心也跟著忙碌,對不對?因為這些都比較外在,其實我們用的心
8、很淺,很表面,都是浮在上面的,因為我們隨時都被牽制,被影響著。其實還有更深層的部分我們並不清楚。前面眼耳鼻舌身這些部分,可以說在處理我們的生活,人活著的時候有用,不但有用還管用,活的時候我才有這個眼睛可以看,有身體才有觸覺;哪一天死掉了,這個身體還有用嗎?耳朵有用嗎?眼睛有用嗎?是不是都沒有用了?所以這個部分說實在的,只有在幫助我們生活的部分,透過知識、文明和技術,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但是世間再高的學位、名份和地位,有沒有人能說:我不會死啊?其實還有更深沉的部分是我們感覺不到的,但我們可以用比喻。假設,我們把很多的重點放在這個部分(眼耳鼻舌身),舉例來說,青少年上卡拉 OK,去的時候,眼睛
9、看著電視銀幕,點歌有歌詞、有4畫面、有聲音,要唱歌又要吃東西,還要摟摟抱抱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是不是非常忙碌?於是思考能力是強?還是弱?思考能力會變得弱。如果思考要強一點怎麼辦?是不是這個眼耳鼻舌身的部份要它弱一點呢?所以,當我們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徬徨,乃至於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要寫報告、寫文章,要發表什麼意見的時候,大家是去找個比較僻靜的地方,還是找個熱鬧的地方來思考?為什麼要靜的地方?就是讓這個思考的部分單純化,是不是?這個部分不要給我太大的干擾,我才可以好好的想,是不是這樣子?我們現在問題是這個(眼耳鼻舌身)部分一直很熱鬧,我們不見得像青少年,只有放在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10、前五個心理的作用,它們不只心理的作用,它還包括生理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這些部分是生理的,外在是物理的現象,是不是會起心理作用,唯識的識在講心理的作用,所以唯識學是心理中的心理學,這個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們把它們叫做前五識,另外一個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忙於思考,嚴格來講,我們幾乎都忙於這些部分,就算我們能夠思考也要讓這個部分沉靜。就算我們能夠思考,我們還是忙這個部分,因為我們的思考還是會去思考我們曾經有過的經驗,我學習過的,曾經看過的,聽過的,去作種種的整理。我們比較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有沒有人去想到我能不能把這前六意識沉靜下來?其實還有更深沉的部分,以唯識把它做種種切割,這樣比較
11、容易解釋它的深淺問題。把它切割就有更深沉的部分,它像插頭,它的電源來自種子(第八意識它專門儲藏種子),是生命的泉源。第七意識有個特性,它是雜染,不是清淨的。為什麼雜染?因為我們一直有自性妄執的習性,只要我執著,它就是雜染的。如何將雜染轉清淨?放下執著才可能轉清淨。所以其實屬於法性的這個部分非常重要,它專門在幫助我們轉。但是唯識專門在幫助我們解釋這些現象,我們不能說我只要能轉就好,我管它什麼現象不現象。其實我們還不見得能夠轉得恰到好處,我們應該裡外運用自如,所以第七意識,也就是說把我們執著的部分歸到這個地方來。這種狀況也就是說,我們有生之年這一段,上面叫前六意識(前五識加第六意識叫做前六意識),
12、第七、八意識在下頭,死掉的時候是什麼現象?上面跟下頭間的插頭被拔掉了,5它真的很像家電,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有插頭有電源,所以我們就活蹦亂跳,我們可以思考、可以感覺,哪一天這個插頭拔掉了,就動不了了,一切停擺。六識七識八識眼耳鼻舌身你看,插頭拿掉,第七、第八意識深沉的部分跟前六識分開,也就是死掉以後,剩下第七、八意識,我們生之前是不是也剩下第七、八意識,我們怎麼來到這一輩子?其實它是經過這個層次,這個就是所謂的中陰期,中陰就是從上輩子掉了,變成這樣,然後因為上面沒有覆蓋它的東西,這時候它的能力非常強烈。現在我們沒人說,我感覺到我第七、八意識的存在,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思考來理解,第七和八意識在做什麼,
13、它提供我們循環呼吸心跳。有沒有人說,我今天來上課一定要記得呼吸,有沒有人先提醒自己,我不要忘記要心跳。我們想的都在上面(第六意識),我很忙,忙的都是外面的,我忙得事情怕忘了,趕快拿記事簿記下來,哪一件事情都是現象,人事物,是不是都比較外在的部分。有沒有人說我一定要記得呼吸,一定要記得循環。有沒有人擔心,我別忘了心跳,沒有。因為它就是這麼自然地一直在提供,屬於生命現象的部分,就一直在提供。當我們休克的時候,怎麼樣?休克的時候停止作用,視覺沒有了,連痛的感覺都沒有。發生重大車禍時,突然腦海一片空白,等到醒來的時候,旁人告訴你說,你已經昏迷了三天三夜,可是對昏迷的人來講,有沒有那麼長的感覺?他覺得只
14、是一剎那,才剛過去,竟然沒有任何感覺。所以時間不是絕對的,時間是我們感覺出來的,對昏迷的人,三天三夜只是一剎那的事,對關心他的人,每天卻都是度日如年,時間怎麼這麼久?所以透過性空要知道這個世間不是絕對的,它往往是相對出來的現象。為什麼說它是6相對出來的現象?因為性空的關係,因為性空所以千變萬化,千變萬化到我們對時間、對生命的感覺都可以不一樣。也就是說,所謂休克,上面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些部分可以暫時停止,但是下面第七、八意識的部分沒有斷,因為插頭還沒拔掉,雖然透過醫生檢查瞳孔,雖然他沒有視覺,但是他的瞳孔還在那邊收縮放大,有沒有說:我可要記得收縮放大我的瞳孔,但是它自動一直在變動著,我們的瞳
15、孔是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所以醫生根據瞳孔的檢查,判定這個人到底死了沒有。 這些都是一些現象,他的脈搏、心跳是不是還有生命現象,只要有生命現象,他就不代表死亡,是這個部分還在提供生命泉源。休克跟彌留的差別是:休克還回得來,還能夠甦醒過來;彌留,就是一去不回頭,掙扎了半天,插頭還是拔掉了,我們拔插頭會有一段時間耽擱,因為第七意識它非常執著,第七意識的特性就是執著,它會執著這個部分,它會爭取,會盡一切可能,除非上面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都已經逐漸壞死了,就算它不斷充電也沒用,機器本身已經壞掉,就算插頭存在也沒用,只好拔起來,沒辦法,那時候它才離開。離開之後,比較起來,其實它在這個地方,當上面沒有覆蓋的時
16、候,它的力量很大,因為它完全沒有覆蓋,所以它下面第七、八意識裡會有大量的種子成熟,這個時候種子是不是隨時有可能成熟?你說我業障現前,那是惡的種子成熟。我怎麼那麼有福報,那是善的種子出現、變現,所以福報業障是結果,而且你會覺得莫名其妙,奇怪我怎麼這麼有福報,那是善的種子成熟。當我們煩惱很多的時候,業障很容易成熟。為什麼?物以類聚?我們起善念,會去引善的種子成熟;我們起煩惱,會讓惡的種子緣生、緣滅、緣生、緣滅。但是我們在中陰期的時候,就是這些種子開始在那邊大量的變化,很像在化學實驗室裡,突然開始給你那麼多的元素,要你去做實驗,它會變成怎樣的結果。這些元素如果很複雜,你看了頭很大,你就說:這個需要很
17、長的時間演驗,才能夠獲得結果。所以一般人來講要四十九天,大約如此。這很像什麼?很像我們懷胎大約要九個月、十個月。可不可能因為科學進步,三個月、四個月就可以讓它成熟?死亡也不會因為科學進步,所以它的中陰期就縮短。但是現在會因為科學進步,大家忙碌,所以中陰佛事都縮短一半,二十一天就完畢,簡直是騙死人(其實是騙活人),也大約需要四十九天。這是沒辦法因為科學進步而縮短,就像懷孕不會因為科學進步,而懷胎三個月胎兒就能形成嬰孩,沒有人這麼厲害,因為那是生命成長的必要過程,必須經過7因緣合和,所以中陰期等於在裡面做大量的整理,然後大量成熟,這時候它的力量非常大,它會去找跟自己因緣特別深的人,來當自己的父母,
18、因為它必需經過父精母血等物質來讓它成長。所以我們說,這是受精卵,是因為有意識去投胎,它才開始有生命現象,才開始長大,是因為有識去投胎,這些識就是說跟父母有共業,八識田裡的種子,我們會匯集在這裡,物以類聚,都有佛法上的善根因緣才匯集在這裡,不然我們到街上去看,那麼多人為什麼他不走進來,比較缺乏相應的因緣,所以我們才說有緣有緣,為什麼有緣?因為在種子裡面有一些同質性的東西,對佛法、對真理的一份追求,所以我們就會匯集。人的相聚也是,因為因緣的關係,有善根因緣就會匯集在一起。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不過只是緣生緣滅的現象。為什麼會緣生緣滅,因為性空的關係,一旦緣生,不可能不緣滅,所以當我們理解性空的時候,
19、我們就能接受緣生緣滅的現象。當我們看到人的生之後就一定要接受人的死亡,我們的痛苦、難過,是因為我們拒絕接受,我們不願意接受。當我們理解佛法之後,我們會知道,不管這個人再有成就,不管這個人如何,他終歸會一死的。所以這個種子是因,在這裡它會成熟果報體眼耳鼻舌身,然後又轉回來,等到這些都成熟的時候它才出胎。所以每一輩子長出來的樣子都不一樣,為什麼?因為種子不同。種子雖然在流程當中,但第七、八意識都存在,因此當我們從來到走之間,種子也不同,因為又多了一些佛法的種子,對不對?但是我們在裡面,是不是也一樣在起心動念,不是大家都一樣?所以我們隨時都在進進出出(INPUT,OUTPUT),它就像電腦的硬碟,儲
20、藏了很多資料,這些資料經常在 INPUT,OUTPUT,但是到它生死的時候,會是一個比較龐大的,而且是比較看得見的果報。這些都是果報的部分,然後這個部分再出現,我們的生命現象就是這樣,一段一段地來來往往,這個是我們的現在世,那個是我們的過去世,所以當我們在思考,我的上輩子到底長得什麼模樣?有沒有人說,我想起來了?因為我們從這個凹凸的路線走,此路不通,過不去。但是有機會通下來,下到第七、八意識就有機會8通。前世今生這本書透過催眠。為什麼要催眠?讓我們的前六意識沉靜下來,透過下面通到上輩子去,不只上輩子,上上輩子都有可能。如果理解這個,我們還可以做未來,無盡未來的生涯規劃。催眠是被動的,我們透過禪
21、修打坐禪定,禪定裡面也有一種通叫宿命通,為什麼叫宿命通?就是因為這個部分會沉下來,往前追,追到上一輩子。這個部分只要能夠沉下來,我們都可以往前追。主動的,我自己能夠去做這樣的處理,這個是起碼從理論打通思想。佛法不只有理論,還必須去實踐,所以我們一直說,要到生命的層次,生命的層次比較深遠,生活的層次只是解決我們有生之年而已,但是生命的層次,我們可以接受無始劫來的過去世,所以它是一個數線上面的,是一個箭頭,沒有終點,無始劫的過去到現在乃至無盡的未來,這有沒有終點?沒有。但是為什麼我們一直有終點的感覺?因為我們有自性妄執,我們一直落在單一上面,所以這個叫做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唯識學入門(二)再把它轉
22、到十二因緣法。我們經常在講十二因緣法,所謂的十二因緣法,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其實它就是在講三世因果的觀念。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現象是怎麼形成的,簡單的說:惑、業、苦不斷的循環。我們因為很多的疑惑,所以我們就不明事理,善業也造,惡業更造,然後這些業成熟的時候,就變成苦果。然後愈嚐受苦果,是不是愈疑惑,愈沒智慧,就是愈愚痴,愈愚痴就愈造業,愈造業就愈受苦果,就這樣惑、業、苦,惑、業、苦一直不斷再循環。所以從這個也可以知道所謂的因緣法,它不是單一的,整個循環起碼三個因緣。我們說會有生命流轉的現象,但是如果說它能夠切斷的話,就好像我們的一串念珠,如果我們能夠剪
23、一刀就好,珠子會不會散掉?只要一刀就行,只是這一刀真的很不容易,要找對地方切。在這裡,這之前的都切不斷,因為都成為過去,我們能夠切的是現在,所以要切在這個地方。那些都屬於過去的苦果,所以我們可以看惑、業、苦,然後惑、業、苦,也就是說我們的現在世是怎麼開始形成的?我們剛才講一定要有 個識來投胎。識來投胎到父精母血的時候,我們說它只是個名色而已,甚麼叫名色呢?它不是只有物質,它已經有生命9的現象,叫做名,它是血肉糢糊的,但是它是殼,它是不是有生命現象的?它不是一灘血水在那個地方,它是不斷在成長的,成長出身軀來,頭、手、四肢,愈成長是不是愈明顯?愈是前面流產的機會越大,它如同朝露,它如同油脂,它有很
24、多形容詞,愈是早期它流產的機會越大。逐漸,逐漸它不斷地緣生,它不斷緣生,緣生到不只頭、手、四肢、身軀之外,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是不是愈來愈明顯,所以這個叫做六入。剛才也講六入,就是說在這個時期裡面,它只是一個識,這個識雖然畫是畫一個樣子,但是它是無形無相的。這裡面的種子就是過去的無明跟行所殘留下來的,有一些殘留還沒有成熟變現出去的種子留到這個地方。也就是說無始的過去世總說都是因為惑而造業,而受到果,但是這輩子是不是也是如此?這個部分也等於是可以拿到這裡來,也是一樣不斷循環。對於無始的過去世總說就是因為無明、行,惑、業、苦。一直都在無明當中然後不斷的造業,然後就一直不斷的感受這一輩子的果。我們
25、現在是把它放大來看,用識、名色、六入,六入完畢以後,這個時候它就會又變成這樣子了,它是不是六入?所以它在上面就是在做六入的工作,然後他生下來了。生下來的觸,必須有甚麼?觸要有三個條件,就是它必須根、境、識,也就是根要長成,在九個月、十個月裡面就是在長這些根,因為有這些根也才會有識,而且它出胎是在這個地方,生在這裡,它跟外觸境結合在一起,就是剛才講的色、聲、香,味、觸、法,然後它的根身,還有它的心理作用,物理、心裡、生理全部結合在一起叫做觸。所以我們這一輩子生命的開始是不是出胎那一剎哪?不是。是受精的時候,這部分要九個月、十個月的時間,縱然科學文明再進步,有沒有人說可以縮短?是可以讓早產兒存活的
26、機會大一些,但是他起碼也要七個月以上,起碼他根身要長全,如果少一個頭實在也很難活下來。所謂的生,我們的生,這一輩子生下來,其實不是我們這輩子的開始,應該說是在這個地方,我們是經過懷胎十個月而來的,所以這裡的種子跟那裡的種子是不一樣。這裡會少一些,它這裡大量變現出去,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因為六入還沒全,五根還沒長全,第六意識的能力也沒有,所以沒有人說我記得在媽媽的肚子裡面是甚麼景象?有沒有人這樣記得?沒有。因為六入還未完成。我們現在記得是因為我們透過眼、耳、鼻,舌、身、意才記得的。所以說10觸,觸也就是生下來以後才觸得了,因為跟外在的外塵接觸了,之後會有受。受本身,我們說它還是歸在過去,這個很像
27、甚麼。我常舉例說,有的人神經線很大條,有的人神經線很小條,同樣一對父母,他說我這兩個孩子個性可不一樣,有的動不動就不得了,小事也變成大事,有的天大的事對他來講也沒甚麼重要,也不大要緊,那就是他宿世,跟他的習慣性有關,他的神經線比較大條,他很多事比較無所謂。有的纖細得不得了,这种人很難過日子,動不動都覺得是很大的事,人家瞪我一眼也可以難過三天,有的人是你生我的氣,我都不知道,生了一個禮拜都白生了,他也不覺得。所以我們要盡量在這個部分要能放,當然不容易,因為這個都會是天生如此的,但是我們所謂的天生如此,不是說他就不可變,因為性空的關係,樣樣可變,沒有絕對不變的。沒有哪一個點說他是可以單獨存在說,他
28、可以不變,有沒有這樣的特性?所謂的性空就是在否定這個部分。如果我們透過佛法來引導眾生,我們引導眾生不是說,我的情緒如何,我的看法如何,不是。我們是說透過佛法的原理原則,佛陀如是的告訴我們,一切都是性空的,沒有絕對不可改的。不是固定不動在那裡的,絕對不是,我說這樣的心念開始改,當然會有很多外在的條件,但是我們的心念一動,是不是也就在動?你只要趕快起善念,多做一點善事,還有就是你的那種囂張的脾氣要趕快改,要收攝。不然,你都還搞不清楚,你以為都已經窮途末路,又繼續囂張,你繼續被抓去,你起碼要知道,你不可以那麼囂張,你的種種作風行事就要開始變。你一變的時候,其實週遭對你的看法就開始不一樣,是不是可以改
29、?可以改。透過那一件事情,我能夠很肯定的告訴他,不是我們多有智慧,或是多能夠如何,而是我們因為有佛法的原理原則,根據佛法的原理原則,根據性空,一切都可改,沒有絕對不變的事情。所以這些都屬於過去的,但是我們的問題就出在愛、取、有。愛、取是我們的惑,因為我們一旦有觸就會想愛,愛了之後就要取,取了之後就又開始造業,其實我們要下的功夫要在愛、取這個地方。這個還可以再往前到觸、受的話更好,但是如果再往前其實就沒有太大的意義。能夠到愛、取之間有所取捨,就是有所取跟有所不取,那就開始改變了,我們可能本來沒有去想那麼多,我愛的就是要取,但是透過佛法我們知道這個取之後,可能會有種種的後果,所以我們就會開始有所受攝,或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