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2329 上传时间:2018-04-2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7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本科毕业论文(20届)从少年闰土走近真实的鲁迅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小学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摘要【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席的灵魂。然而鲁迅教学的现状却是的处于“越位”和“错位”尴尬境地。“鲁迅教学”启蒙教育的所处地位的重要性又往往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漏。本文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初识鲁迅”单元的重点课文少年闰土为例,反思鲁迅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从经典文本、编者意图以及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挣脱鲁迅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束缚,还原鲁迅经典的本真意义,从而使学生走近充满人道精神的真实的鲁迅。【关键词】少年闰土;“爱”与“诚”;走近鲁迅。

2、ABSTRACT【ABSTRACT】LUXUNISMODERNCHINESEGREATESTWRITERANDTHINKER,ALSOISOURNATIVELANGUAGETEACHINGINNOTABSENTSOULBUTLUXUNTEACHINGSITUATIONISIN“OFFSIDE“AND“EMBARRASSINGDISLOCATION“LUXUNSENLIGHTENMENTEDUCATIONTEACHING“PLACEOFTHEIMPORTANCEOFLUXUNSRESEARCHANDAREOFTENEXPERTSOMISSIONSBASEDONCENSUSGRADE6OCLOCK

3、“THEFIRSTMEETINGOFLUXUN“UNITS“THEYOUNGRUNTUKEYTEXTASANEXAMPLE,THEREFLECTIONOFLUXUNSTEACHINGTHE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FROMCLASSICTEXT,EDITORINTENTIONANDASPECTSOFCURRENTTEACHINGRESEARCHSTRUGGLINGTOBREAKLUXUNTEACHINGIDEOLOGYINBONDAGE,REDUCTIONOFLUXUNSCLASSICTHEREALSIGNIFICANCEOFFULL,INORDERTOMAKEST

4、UDENTSAPPROACHEDTHETRUEOFLUXUNSHUMANITARIANSPIRIT【KEYWORDS】“THEYOUNGRUNTU“;CAREANDSINCERE;APPROACHEDLUXUNII目录摘要I“THEYOUNGRUNTU“APPROACHEDFROMREALLUXUN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I目录I1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311“课标”人文性与鲁迅单元的关系312鲁迅思想与儿童成长的关系613小学与中学鲁迅教学的关系92鲁迅启蒙教学的现状1021教材教参10211、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标准12212、课改前后教材对比解读1422教师教学15221鲁迅教学现状及分

5、析16222鲁迅教学理解和解读18223鲁迅教学的学生接受18224教学模式与方法分析2023少年闰土教学案例分析22231少年闰土开篇艺术的比较23232少年闰土文本重点的把握283鲁迅启蒙教学的策略3131少年闰土现实意义3132鲁迅启蒙教学策略浅析324结束语34参考文献35致谢辞错误未定义书签。3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母语教学中的不可缺席的灵魂。鲁迅经典就作品本身而言便具有忧愤深广的深化情思、超拔非凡的艺术成就和文体实验的巨大功绩这三种素质。然而鲁迅教学的现状却是的处于“越位”和“错位”尴尬境地。长期以来,鲁迅教学被架在深奥难懂的意

6、识形态高度,鲁迅本人也被人们定位成现代圣人、革命斗士的民族英雄的形象。让学生走进了鲁迅除了阶级斗争的思想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思想情感。在这个担负着“鲁迅教学”启蒙工程却又被鲁迅研究专家们遗落的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意识到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如何让这位被定位为“现代圣人”的鲁迅先生真正的走进孩子的世界,让人们除去光环后体会“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去感受鲁迅的真实意图。还原一个“爱”与“诚”的鲁迅,让孩子真正的对鲁迅可亲、可近、可爱,让学生通过对鲁迅教学的影响,全面而多元化地感受鲁迅带

7、来的人文化关怀,让孩子通过学习,对鲁迅有独特、生动、鲜活又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而鲁迅作品对于教学而言,也有着巨大的意义,“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鲁迅作品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艺术品味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1。1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11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与鲁迅单元的关系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变化。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人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活动及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人文内涵。具体说,就是指贯穿在人们的思维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等。人文精神是鲁迅精神的实质。

8、鲁迅先生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文化的一些优秀成果,1张华鲁迅作品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24成为20世纪中国的文化巨人。作为民族原创性的精神源泉,鲁迅和他的作品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鲁迅启蒙教学中,只有立足现实,挖掘其中的人文因素,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及鲁迅精神的实质,从而发挥其教育作用。鲁迅的思想总是同人生、同社会血肉相连,真实深切而又细致入微地反映出现代中国的民情与民心,同时向一切堕落的人性及其社会关系施行袭击。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魂”,用民族精神培育起来的灵魂才能够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从鲁迅作品本身讲,鲁迅的作品总是极力关注和表现社会嬗变、文化转

9、型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的问题。从语文学科层面讲,母语教学、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人的精神的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科学,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无不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把学生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来对待的人文教育思想。鲁迅作品能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生命价值,其本质就是人文关怀的彰显。九年义务制课程标准语文(以下简称“课标”)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知识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其鲜活的生命力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特点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新气象。由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

10、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开始受到挑战,发展学生独特个性、引领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知识成了新课改的主旋律。在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并且“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的感染和记录,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3为阅读的要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造就学生的文化心理、文化习惯、文化气质,进行人文教育培植的重要过程。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情感经验与作品的个性、氛围、内涵相融合,由此才能潜移默化,进行文化濡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生的鲁

11、迅启蒙教学,关键是要突出鲁迅精神的实质人文精神,让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人文价值的认同,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次的、完整的、多层次多角度的认识。同时教育部颁布的“课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在新课标总目标的十条内容中,前五条都和人文性相关,分别是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5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

12、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我们可以从导语中初读感受人文化内涵和读写方法的要求安排分为两段,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理解课文相关语句的深层意思)。第一篇便是大家都熟悉的鲁迅作品少年闰土。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鲁迅以单

13、元的形式出现更加迫切地要求我们在摒弃“泛政治化”理念后,结合“课标”精神,重视鲁迅带给我们的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注意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层的直逼人性的东西,让学生走近鲁迅,亲近鲁迅与文化大师进行对话。同时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让学生以朝圣者一样虔敬的心情,接受文化的洗礼,获得人格的跃升,构筑激扬的生命。像“民族魂”鲁迅一样,自觉担负起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责任,为短暂的人生涂抹上富有意义的通透亮色。著名学者、文学史家严家炎先生也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的现象”4。然而,遗憾的是,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中,学生不爱读鲁迅的

14、现象却丝毫没有改变。因此,精神要求鲁迅启蒙教学的突出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及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生活道路的选择,还是文学创作的实践,鲁迅都始终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坚持走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鲁迅的创新精神也符合了课标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语文教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鲁迅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创新。鲁迅作品中处处闪着创新精神的火花,体现了他对中国社会、民族前途等方面的独特认识。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和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维护。鲁迅在回答青年应当向什么目标前进这一问题时,说“一要生

15、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4转引自李明军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摭谈语文教学研究,2005年第9期。6碍这前途者,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全都踏倒他。”5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鲁迅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生存和幸福的关注。小学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童年的记忆总是五彩缤纷的,对孩子鲁迅启蒙的教学,应该更加鲜活,有阳光一些。因此在鲁迅启蒙教学中突出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符合课标精神的,具体地表现在对生命意义的关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关注到生命意义、注重生命价值的作家之一,并且对人的精神自由与解放的不懈追求。鲁迅倡导的立人立国的思想,始终强调一个“人”字,鲁迅认为,追求精神自由与解放正是对人的尊严

16、和价值的捍卫。12鲁迅思想对儿童成长的关系鲁迅精神里存在着一种“生命原理”就是“诚”与“爱”的精神,它构成了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基本出发点6。文学在鲁迅那里首先不是一种实体性的文学活动,而是一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这种原理性的文学态度便是“诚与爱”。鲁迅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与爱,换句话说,便是深中了诈伪无耻和猜疑相贼的毛病”。鲁迅“诚与爱”的思想不仅仅与鲁迅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关,同样也构筑于他对民族奴役的历史认知之上。在“诚与爱”的缺失中,对“瞒与骗”的社会现实愤怒憎恶之下,鲁迅深刻的把他的这种“诚与爱”的文学态度所表现出的一种深厚而博大的生命情怀寄情于作品当中。而这,才是语文教学里应当被发

17、掘,重视的问题。使学生在成长之初的启蒙阶段,便对社会有初步的认知,构建“立人”的基本前提。“诚与爱”的态度作为一种机制性的文学原理,以启蒙之声的姿态呼唤初识鲁迅,初读经典的孩子。鲁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文学家兼思想家,以其难测深广的无边的爱施及儿童,他翻译了众多的作品,又创作了许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作品,可见于他文集中的有关儿童文学思想是十分丰富深刻。鲁迅思想博大而精深。在儿童教育方面,鲁迅亦有其科学而精辟的见解。针时封建社会压抑儿童、摧残儿童的旧教育体系,鲁迅从儿童自身特点出发,在创作和评论中,提出了许多使儿童健康成长,成为解放的人的新思想。鲁迅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的美的天使,犹如其比拟的“玩

18、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文学应该满足儿童“爱美的天性”,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义要诱导儿童“以新的眼睛和新的耳朵,来观察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世界”,让“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以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7。这一儿童文学思想统摄、5坟未有天才之前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6钱理群与鲁迅相遇,M三联书店,20037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7渗透在鲁迅先生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具体看法。狂人日记又以一声“救救孩子”的呐喊,揭开了鲁迅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舞台上奠基人的一幕。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位现代文学的开拓者,有

19、着浓浓的儿童情结。他辉煌的人生,与孩子有着不解之缘。他热烈的爱,执著地关注着儿童和儿童教育并为之做了许多实际工作。他对儿童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同时又是至始至终的。从最初以立人为本,把儿童作为振兴民族的希望所在,到后来关注儿童的自身成长,关注儿童未来人格的形成,注重儿童健全人性培养的真正的终极关怀。“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不是建立在教育哲学的思想根基之上,而是建立在人生哲学的思想根基之上8。它的产生虽然受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教育哲学以外的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更是“五四”时期文学领袖对封建思想文化、封建儿童观进行反思和批判之后所进行的创立自身价值系统的理论操作。鲁迅指出“人自

20、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约有二级。最初曰养育。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比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9在随感录二十五中又一次写道“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他们大抵有了孩子,尊为爹爹了,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晓得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提出了这样的思想“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10可见,鲁迅一开始关注儿童问题,就是把

21、儿童当作未来,当作发展,当作希望,把儿童问题由家族关系上升到人类关系。为了“救救孩子”,鲁迅先是从家庭这一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着手,主张先从父母解放各自的子女做起。封建传统观念从家庭本位出发,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属品,无视其独立的人格和新生命的价值。而鲁迅认为父子关系只是一种自然的伦理关系。从整个人类生命延续的角度来看,父既是人之父,又是人之子,每个人“只是生命的桥梁的一级,决不是固定不易的。”他认为父亲生养孩子淡不上有恩,因此,鲁迅反对那种“责望报偿,以为幼者的全部,理该做长者的牺牲”的思想。在他看来,父子关系是一种“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由此鲁迅对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孝”给予了批判,指出

22、其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8黄红春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中,J南昌大学学报,20059姜德明主编胡从经选编胡从经书话下,N北京出版社199810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一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8围绕“启蒙”、“立人”思想,鲁迅又在新的角度上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解放”孩子,光靠父母的“理解”、“指导”还不行,他在深入观察社会现实后提出“觉醒的人,愈觉有改造社会的任务”1919年10月,他在写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时已经认识到杜威实用主义中的部分错误。他觉得教孩子“锢闭”或“恶本领”都不行。鲁迅痛心地看到“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鲁迅

23、认为孩子的世界与成人不同,“他健康,活泼,顽皮,毫没有被压迫得瘟头瘟脑”。“但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鬼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看得出鲁迅是真切地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他十分重视玩具、游戏和儿童读物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在文章玩具中他极力称赞制造玩具的天才。鲁迅虽然不是儿童文学作家,但他提出的“以幼者为本位”的儿童观,赋予了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理论基点。大量的儿童文学现象的塑造又成为诸多“救救孩子”的时代呼声中的一个最强音。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崛起于“五四”前后的“新儿童观”的倡导中,以鲁迅为始作俑

24、者,而以“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实践为中坚,其所追求的为人生、重教育的文学思想,被称为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鲁迅方向。受杜威“儿童本位观”的影响以及当时从发现“人”的目的出发,鲁迅对儿童文学的重视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的儿童观的严厉声讨与抨击,这恰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纲常礼教的批判相呼应。并且在创作上,鲁迅怀着对儿童的真挚关爱和无限的希望,通过对中国现状和出路的深入思考,塑造了具有不同精神风貌的儿童形象,以此来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立人”的目的。鲁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从民族未来的起点出发,虽然一开始走进化之路,主观愿望部分地脱离了现实实际,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阶级观念的深入,鲁迅在“儿童

25、本位”寄于了希望,他找到更好的方式去爱儿童爱“人”。鲁迅对儿童寄寓着的理解、热爱和期待。对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论”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梳理五四前后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及由此开启的中国新文学的部分脉络,而目对理解鲁迅性格热情、柔和、宽容执着的另一而,更全而地把握鲁迅思想的“爱”与“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时期特别需要“爱”与“诚”的教育,正如鲁迅说他相信孩子渴望自由地阅读,快乐地阅读。因此,他十分强调自由阅读带给孩子的精神快乐。他主张儿童根据兴趣闲杂地读书,同时提倡读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边读边思,有一种批判的眼光,而不是一概盲目地囫囵吞枣。鲁迅的思想里面是以“立人”为核心的。“人立而后万事举”。“立

26、人”,也就是人的全面彻底解放,每个人都具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指向个体人格的现代化。“立人”当然9得从“人立初”始。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认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纸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都源于经验。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白板说的观点和中国的一句古话“人之初,性本善”有点相似的意思,而作为人心理的成长之初,接受鲁迅的“爱”与“诚”,对孩子心灵一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27、。13小学与中学鲁迅教学的关系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课本,鲁迅的小说、散文、杂文的数量最多,课件鲁迅在教育、文学、文化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一代又一代的教学家多么深切地期望青年学生能够认识、学习这位伟大的先驱。遗憾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读不懂鲁迅,甚至不喜欢鲁迅。就是中学语文教师,真正懂得并讲好鲁迅的,也是凤毛麟角。师生中普遍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境,在中学校园中,鲁迅是孤独的、寂寞的。更多的老师,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处理鲁迅教学,很少有认真的去探索鲁迅及其鲁迅教学的深层次内容。而学生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痛苦品读遥不可及的鲁迅。学生虽然非常努力的学习鲁迅,但总难以走近鲁迅,难以理解关于鲁迅的作品,给人以一

28、种隔膜感。甚至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现成的问题和答案,抱着这样的态度,把鲁迅作品当做一种知识来学习,自然不会主动地去接触阅读鲁迅的作品。对鲁迅产生兴趣。鲁迅,这样一位时代理论的思维高峰,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鲁迅说,他是青年们的朋友。为什么如今的青年不愿意接受这位朋友,值得我们深思。中学语文教师都拿“鲁迅”没办法,小学语文教师就更不用谈。中学生都读不懂鲁迅,小学生就更是免谈了。据调查显示中学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途径,69的同学选择了“教科书”。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小学教科书第一次接触鲁迅,第一次认识鲁迅。从阅读心理来讲,第一次的印象,对今后的学习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最

29、基本的事实,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哪个时期,无论哪个版本,无论哪个地区,“鲁迅教学”的启蒙都在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小学就开始了解这个少年鲁迅,了解温情的鲁迅,为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好“前理解”。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鲁迅,是我们扭转鲁迅教学的好时机。国民教育的基础阶段,虽然小学生的认识观还未定型,但是这个阶段的认识却为以后的思想认识奠定根本的基础。10在“鲁迅教学”启蒙工程的小学语文课堂在这样一个重视“第一印象”的环境里,必然对以后的“鲁迅教学”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让鲁迅研究专家深人小学语文课堂,关注“鲁迅”启蒙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小语界对鲁迅教学研究的加强,对孩子亲近鲁迅,认识一个“爱

30、”与“诚”的鲁迅尤其重要。2鲁迅启蒙教学的现状21教材教参教材是学校课程最重要、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历来受到古今中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课程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这就是新时期的“三维一体”目标。相较以前的大纲可以看出,过去“双基目标”中所提到的“语文能力”包含其中。这样的改动,进一步开发语文教育在实用之外的

31、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课程目标的通过三个维度方面来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总认识。首先是“知识与能力”。信息化时代,要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更是将知识转化为人际交流、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越来越重视通过语文实践来提高语文能力,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带来的乐趣,学会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再次是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

32、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这是语文教育目标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思想性强的特点。科学地把语文课程的从学理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完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元文化与优秀民族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的结合、学生主体与尊重文本并存。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在六年级上册鲁迅以单元的形式出现。力争使专题内容科学、丰富,11便于教和学。与其他专题不同的是“初识鲁迅”专题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鲁迅既可谓文坛巨匠,又可谓一面民族旗帜,能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

33、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小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中了解鲁迅。有人认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着太过高深的内涵,理解他的人格也需要相当的背景知识。小学生不可能理解他的作品,也不可能体会到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要他们了解鲁迅,会使他们误读鲁迅,甚至起到反面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不能构成小学生不能“学习鲁迅”的理由。首先,无论是谁,对鲁迅的了解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就算是鲁迅研究家,也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次,每一代中国人,都有太多的理由去走近鲁迅。小学生了解鲁迅,不在于他们能够了解的多全面、多深刻,而在于有了解、接近的机会。另外,我们以前的教材中有不少关于鲁

34、迅的课文,这些课文对小学生来说,难度适中,而且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安排一个关于鲁迅的专题,整个单元都在讲鲁迅,编排的课文能够文质兼美,切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异质性,有可教、可抓、可学之处;专题的其他内容安排精当,做到科学、丰富、有吸引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肯定。根据小学生的普遍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是我们最多考虑的因素。老师们将要看到的这一组教材,由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四篇课文组成。整组教材的编排体现着全册教材的特点,同时也有独特之处。在“初识鲁迅”这个单元,教参的解读也非常的科学在岛屿部分导语分为两段,第一段明确本专题我们要认识、了解鲁迅,第二段

35、明确了要学习的读写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让学生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即理解课文相关语句的深层意思)。而第一篇课文编排的是鲁迅的作品,大家都熟悉的少年闰土。它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这个片断与原作主题并不相同。但就节选的这部分内容来讲,无论脱离原作还是放回到原作中,主题并没有太大变化。后三篇是从不同角度写鲁迅的文章。第二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的回忆性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儿童的目光去看鲁迅,同时因为身份的缘故,课文中不乏浓浓的亲情。课文内容易于为小学生接受。第三篇课文,是青年眼里的鲁迅一面,主题是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和帮助。选入教材时对原文的文字和内容都进行了处理。第四篇

36、课文有的人对鲁迅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和评价。并且通过“资料袋”“阅读链接”“连接语”12“注释”等作了其他一些安排,在整套教材的体例之内,尽量使本专题的内容丰富起来,便于教和学。比如第一篇课文后安排了“资料袋”。资料袋的编写尽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去除常见生平简介中的冗余信息,力争对教与学均有所帮助。这里有“他一生创作和翻译了很多作品”这样一句话,但在后面列举的作品中并没有例举译作。我们有意识地对后面的课文中出现的几部作品作了注释,学生可以从侧面了解鲁迅在作品翻译方面所作的工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对表小约翰的注释,一面中对毁灭的注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安排了“阅读链接”,是两个片断,第一个片断

37、语言通俗易懂而又精炼、传神,既可帮助加深对鲁迅的了解,同时照应本专题“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这一读写点;第二个片断与课文内容照应,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阐释,又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课后练习题的编写既注意把握、体现课文特质,又注意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如,少年闰土课后题,“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该怎么理解”照应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一单元读写点。口语交际习作亦与本单元内容相关联。口语交际“留在心里的印象”,有几个要点“第一次相见时的情景”“(第一次相见时)他留给你的印象”“后来相处中发生的事”“你对他印象的变化”。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不难发现,

38、这个交际话题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是有关联的,比如少年闰土一面。习作内容有两个,可任选其一。第一个要求写人,可以运用本单元以及以前学到的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第二个是续写,写事为主体,亦可表现人。因此教参在教学目标、方法、要求考虑到了学生,教师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因素使教者有有教的激情,学者有学的热情。我们既关注内容,尽力使内容丰富多彩,也关注语言文字本身能够凸显了鲁迅的基本思想,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鲁迅单元的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鲁迅,走近鲁迅,并且使学生能够在语言文字上、在读写方法上有所获益。让小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之下开始认识鲁迅,对孩子进行鲁迅的启蒙教学,又是为后续的中学,高中的

39、鲁迅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仅在课文的只言片语,更是对鲁迅,从人的角度去认识,了解他。从情感上来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211、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按专题组织单元,力争使专题内容科学、丰富,便于教和学。正如五年级上册编排了“走近毛泽东”,希望小学生可以借助这组教材对中华13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有更深入的了解;“初识鲁迅”这个专题以人物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把鲁迅这位文坛巨匠,作为一面民族旗帜,借助文质兼美的一组课文,让小学生尽己所能地了解、认识鲁迅,其意义不言而喻。由此,人们会想了解鲁迅,不一定要通过专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将有关的语言材料分散安排到教

40、材中,学生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鲁迅。和鲁迅相关的课文,在现行非实验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中也有编排,如,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第六组分别编排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第十二册选读课文中编排了臧克家的有的人11。不过,专题学习可以产生“整体效应”。同样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放到不同的专题中,是一个个分散的点;与其他课文放在一起,可以使它们在前后关联中形成一个“整体”。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学习不同的内容,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了解鲁迅,而且可以使相关内容形成“合力”,更便于达成教学目标。其次,以专题形式编排,便于在教材中整合其他相关内容,补充相关材料,更易于使鲁迅的形象更立体

41、、更丰富。非常明显的是,六年级鲁迅单元与五年级教材相同,本册教材每一个专题都有“双专题”性质,即从人文内涵和读写方法两方面安排学习内容。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文,从课后思考题到连接语,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思考、有练习、有应用;后面有总结、有拓展,整组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具体到“初识鲁迅”单元,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编排。那么鲁迅篇目存在于小学语文的选材标准是什么呢从心理学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六年级的孩子已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且能够促进儿童抽象逻

42、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阅读较复杂的作品,并对喜欢的作品做出简要地分析。12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的成分日益增长。进而使儿童的情感的内容、深度也从不同程度增加,尤其是各种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不断发展着,在这个时候进行鲁迅启蒙教学是非常合适的,把鲁迅的人道主义关怀融入到学生的成长生活当中去,让孩子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为后期鲁迅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新课改以后,鲁迅教材以一个单元的形式,就鲁迅的相关文章进行了资源整合,收取了经典的鲁迅作品少年闰土和其他与鲁迅相关的作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儿童的需求,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更好的收到效果。11

43、封建华小学语文中鲁迅教学的反思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12封建华面对鲁迅,小学生又该如何接受J教学与管理,2009514212、课改前后教材对比解读课改前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对比。课改前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故乡的节选)、给颜黎民的信、三味书屋、在仙台(藤野先生的节选)课改后人教版大纲本(以单元形式出现)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鲁迅教学”首次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进入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初识鲁迅”单元概括中是这样阐释的“他挥着如掾大笔,投身唤醒民众、解放民众,争取科学、民

44、主、独立的革命大潮中;他终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以及附庸其上的文化礼教的黑暗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社会正义的立场,为受到损害、屈辱的弱势群体伸张正义,他就是鲁迅。鲁迅是谁他就是祥林嫂、闰土、孔乙己以至阿Q这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是一位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的平民作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既强调了鲁迅作为时代先锋的伟大,也突出了他是一个“平民作家”,小学阶段的“鲁迅教学”终于告别了传统意识形态化的僵硬解读,开始“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本教科书从书本走向儿童生活,着力探索学科结构体系的创新和教材

45、组织方式的优化,在教材设计上突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构建新的教材结构体系,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以便形成最佳结构,发挥最大的功能。这套教材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构建儿童心理化的教材结构。课改后,鲁迅作品,以一个单元形式出现在了人教版小语教材的六年级上册,化整为零,重建了鲁迅作品的结构体系,这既是和学生的心里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的结合,也能够从儿童的心里特点出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孩子接受鲁迅的启蒙教学,把鲁迅“爱”与“诚”的思想当作的重要内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

46、求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因此,让学生在学习鲁迅作品不是枯燥的知识性的吸取更是对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的认识,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不仅仅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更重要的是感受到鲁迅先15生的崇高精神,还原鲁迅的真实品格,接受鲁迅鲜活而具有人性化的“爱”与“诚”的熏陶。让学生在成长成人之初,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性引导。新教材注重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加大了拓展教材内容的来源和范围的力度,力求构筑开放的教材内容体系,提供尽量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需要发展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带来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教材内容呈现出新颖性、即时性等新的特点

47、。不必让老师拘泥于“鲁迅”之外的各种伟大的光环之中,反对教师“唯本而教”,学生“唯本而学”,“还原真实的鲁迅”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且更是应用于课堂之中的最生动,最鲜明,最感人的点点滴滴之中去13。让鲁迅与当代的少年儿童做朋友,让鲁迅这位世纪伟人也共同迈上时代的步伐。22教师教学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更多的一线老师还是积极肯定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的。并且对学生高一级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鲁迅这位“五四”以来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与文学是一份无法回避的世纪精神遗产14。然而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参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没

48、有让学生通过作品和鲁迅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自然学生没有自己的精神体会和感悟,仅仅局限在一些名词名句等知识性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鲁迅的真正伟大之处他是一个真的人。这无疑成为学生亲近鲁迅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个天真烂漫十二三岁的孩子,最希望获得,也最易被感动的,便是这种精神上的真。鲁迅曾说“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自己也不觉得。”15因此,鲁迅是恨“瞒”与“骗”,最期望“爱”与“诚”。在鲁迅教学课堂中,师与生无形中产生了许多的隔膜和抗拒,太多的假话、空话、大话。如何引导学生对鲁迅进行独立的思考,把他看作是朋

49、友,和他进行自由、平等的心灵的交流与对话,引导学生尊重鲁迅的意见、经验与传统,在鲁迅的启示下,认真地思考,真正把鲁迅的“爱”与“诚”内化为学生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个体精神。13王富仁,最是鲁迅应该读关于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114苗金燕甘超,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问题,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5钱理群鲁迅与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生M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221鲁迅教学现状及分析首先,教材教参对鲁迅教学的影响鲁迅作品主题的深邃意蕴,丰富的象征性,措辞的艰深多义及含蓄晦涩的语言风格,加之20世纪末对鲁迅的“众说纷纭”,都增加了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时的难度。鲁迅作品思想内容过于深刻严肃以致使青年学子望而生畏不易生发亲近之感乃是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建国以来,鲁迅先生的一切均为政治教育的工具,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也不例外。鲁迅教学成为政治思想的教育武器,长期以来存在着用政治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去分析鲁迅作品,去分析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