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从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探析其教育思想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小学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摘要【摘要】鲁迅是儿童教育事业的倡导者,他将儿童教育与民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其笔下的儿童形象来表现他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独到见解。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他塑造了许多儿童形象,他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鲁迅的写作以批判国民性为基本主题,基于这一主题,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从整体上来说呈现出明显的黯淡意味。鲁迅意识到儿童生存的危机,由此提出了幼者本位、“爱”代替“恩”、解放孩子等儿童教育观。20世纪8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期。至今,教育事业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仍与时代的发展
2、要求存在着巨大差距。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依旧具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儿童教育思想;教育启示。ABSTRACT【ABSTRACT】LUXUN,ANADVOCATOROFCHILDRENSEDUCATION,COMBINEDCHILDRENSEDUCATIONWITHNATIONALDEVELOPMENTCLOSELY,ANDEXPRESSHISUNIQUEINSIGHTINEDUCATIONALFIELDTHROUGHTHEIMAGEOFCHILDRENHEHADCREATEDLUXUNHADCULTIVATEDMANYIMAGESOFCHILDRENINH
3、ISWORKSAND,WHICHCREATEDARICHANDCOLORFULWORLDOFCHILDRENTHEBASICTHEMEOFLUXUNSWORKISTHECRITICISIONOFTHENATIONALPEOPLE,BIASIEDONWHICHTHEIMAGESOFCHILDRENINHISNOVELSAREGLOOMYLUXUNREALISEDTHECRISISOFCHILDRENSLIFVES,THEREFOREHEPUTFORWARDEDHISOPINIONOFCHILDRENSEDUCATION,SUCHASTHEDETERMINATIONOFYOUNGER,“LOVE”
4、REPLACES“BOON”,THELIBRATIONOFCHILDREN,ETCINTHE1980S,THEREFORMATIONOFCHINASPRIMIARYEDUCATIONHADENTEREDITSKEYPERIODUNTILNOW,THEREISSTILLAHUGEGAPBETWEEN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NDTHEREQUIREMENTOFOURSOCIALDEVELOPMENT,ASWELLASTHESUCCESSITHASACHIEVEDLUXUNSTHOUGHTSOFCHILDRENSEDUCATIONHASASIGNIFICANTINFLUE
5、NCEONTHEREFORMATIONOFPRIMARYEDUCATIONPRESENTLY【KEYWORDS】LUXUN;CHILDRENIMAGES;CHILDRENSEDUCATIONTHOUGHT;EDUCATIONENLIGHTENMENTII目录摘要IABSTRACTI目录II1前言32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421儿童形象的设置4211重视社会思想环境的展现4212呈现鲜明的儿童视角522儿童形象的分类6221天真活泼型6222视觉型“我”7223被压抑吞噬型8224麻木看客型93黄金世界的虚无鲁迅小说中儿童形象总体黯淡的警示意味1131儿童形象的整体分析1132儿童形象黯淡的警示意味
6、12321民族生存危机12322文化根性的遗传144“立人”鲁迅儿童教育思想之本1741幼者本位儿童观1742“爱”与“恩”的转换19421遵循自然的伦理关系19422弘扬“爱”的天性1943解放孩子20431身体的健康发展20432灵魂的个性解放215鲁迅“立人”思想的当代启示2351重视以人为本2352倡导关爱教育2453尊重自由意志246结语26致谢3031前言自鲁迅登上中国文坛,给予人们强烈的精神震撼,鲁迅映像便在中国精神文化界显现出来,由先生引发的文化论争更是延至今日。鲁迅文本的深刻性、复杂性、现实性、尖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投身于鲁迅研究领域,极力探讨鲁迅思想的本质,将关于鲁
7、迅的研究推向更加广阔与深邃的天地。鲁迅作品立足现实,放远未来,加之白描的手法、反讽的表达方式,典型创造的写作特色,向我们呈现了一系列各形各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寄予了作者广博的思想内涵,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宝库。随着西方思想的渗透,五四时期“儿童”这一概念在中国生根发芽。在革命浪潮中,新形势促进了鲁迅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鲁迅有着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历,这使得儿童形象成为鲁迅作品中的一个闪光点。鲁迅意欲通过其笔下屡屡出现的儿童这一类形象体现其在儿童教育方面独到、科学而进步的见解,表现他对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注,对儿童发展的关切之情。基础教育是教育的根本,是国民形成并逐步发展各方面素养的必经之路
8、,它在掌握人类命运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基础教育的改革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鲁迅教育思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益凸显出不朽的时代价值,它的进步意义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作用,促使人们进一步对其作深入的研究。本论文将以前人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以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为视域,以其中涉及的儿童形象为研究对象,努力探析鲁迅儿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积极探索该教育思想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巨大推动作用。42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鲁迅先生努力探索教育问题,将儿童的发展与民族的兴旺、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1918年,这位先驱者经过长期的思想酝酿,借狂人这一精神形象终于发出了第一声呐喊“救救孩子”,儿
9、童成为鲁迅为之呐喊的对象。鲜明的童年情结是鲁迅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开鲁迅的小说,关于儿童的描写随处可见,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儿童世界。自此,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以其独特的存在价值被我们所关注。21儿童形象的设置呐喊和彷徨中将儿童作为主要人物来刻画的作品并不多,绝大部分作品儿童或者只是配角,或者只是作为作品中的背景人物出现。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儿童这一类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鲁迅的写作以国民性的批判为基本主题,先生正是从我国文化根性的负面效应出发,探讨如何让儿童“幸福的做人,合理的度日”。25篇小说读来并不缺乏对儿童生活的细致描写,在儿童形象的刻画上也颇有其独到
10、之处。211重视社会思想环境的展现鲁迅走进中国旧社会的现实生活,将中国旧社会极常见、最普通的乡间小镇带进小说,创造了鲁镇等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典型环境。鲁迅笔下的儿童有着各自的命运轨迹,但他们共存于一样的社会大背景中。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载体,环境影响着人的人格养成,典型环境的创设旨在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从而透过人们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令人讶异的社会思想环境。鲁镇等富有乡土气息的环境远离城市,即使中国封建社会已经随着清王朝的毁灭而走进历史,可是在那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受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新思想的潮流难以涌向这片土壤。从小说对未庄环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种被称为“精神胜利法”的
11、奴隶性格与未庄社会的意识形态、等级制度、身份地位及无数有“老例”、“通例”承传的文化遗产之间的深刻联系,它以取消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感知的主体性为特征,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中更为精致的“吃人”机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未庄也好、鲁镇也罢,旧道德、旧文化已经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旧生活中生存的人们总遭受着“吃人”与“被吃”的命运。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对儿童个性、兴趣、人格等方面的影响是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715十分明显的。鲁镇等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鲁迅将小说中的大部分儿童放置于类似于未庄的封闭环境中,正体现了当时儿童所处社会环境的保守、
12、封闭。在鲁镇的生活场景中,鲁迅总是将绍兴的酒店以及茶馆作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咸亨酒店”、“茂源酒店”、“华家茶馆”这些名称都是读者津津乐道的。药的故事发生在华家茶馆,以华氏夫妇购买人血馒头来医治华小栓的“痨病”为开端,以由此事展开的讨论为主体,以“华”“夏”的死亡为终结。作者选择茶馆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一定的写作意图酒店、茶馆是群众休闲聊天的公共场所,“吃茶”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聚集起来,使之成为社会的一角。因此,只有在酒店、茶馆这样的地方,民众的各种想法才能汇集,一些“风波”才会被无止尽地放大。药正是以茶馆为载体,体现出旧社会封建迷信的泛滥,抨击腐朽的封建制度,表达作者对群众不能理解与
13、支持革命者的无奈与愤懑。群众的思想在闲聊中被展露无遗,所以将酒店、茶馆喻为能够折射社会现象的多棱镜是极为形象的,以此作为小说故事展开的背景环境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思想环境。212呈现鲜明的儿童视角儿童的发现,推动了文学领域叙事学的变革,打破了成人在叙述中的主导地位。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的一种叙事策略。鲁迅小说中有许多内容是带着孩子稚嫩的思维方式来审视事物的,根据儿童叙述者的不同以及叙述内容的差异,笔者认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视角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采用第一人称
14、来回顾性叙述的儿童视角,即“迅哥儿”。这一类儿童视角多见于鲁迅的回忆体小说中。例如,在故乡、社戏中,“我”是叙述的主体,作者凭借自己的回忆讲述了童年的经历,向读者呈现了迅哥儿富有生活气息的童年图景。与其它叙事策略相比,运用第一人称进行回忆叙述,增加了回忆小说的亲和力和真实性,使读者仿佛感受到是鲁迅在向我们倾诉他的往事,为后人更好地了解、研究少年鲁迅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二是采用第一人称虚拟人物通过陈述个人经验而形成的儿童视角。这一类儿童在小说中以“我”出现,但是与鲁迅本人是毫无关联的。孔乙己正是一个十二岁的儿童通过讲述他在咸亨酒店做伙计时的所见所闻来展开故事的。文章叙述清晰明了,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
15、小伙计在二十年后依旧能够记住孔乙己,原因是“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叫上两碗酒,一碟茴香豆,被笑;孔乙己承认读过书,被笑;孔乙己脸上添新伤疤,被笑孔乙己的每一次出现都成为众人嘲讽取笑的对象。酒店里那么多的人,却没有一个真正同情吴晓东,倪文尖,罗岗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J湖南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9541516孔乙己,鲁迅正是通过小伙计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三是采用第三人称出现的儿童视角。这是鲁迅小说中最普遍的一类儿童,他们或作为独立个体出现,如阿毛、桂生等;或作为一个群体进入大家的眼睛,如兔和猫中的孩子们、孔乙己中向孔乙己要茴香豆的孩子。这些小说
16、中的儿童形象,他们的语言符合儿童特点,鲁迅正是从儿童特殊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反映生活。鲁迅小说儿童视角的选择,构成了特殊的叙述模式,使小说充满了浓厚的儿童色彩。鲁迅曾写道“孩子是可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正是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才能够在小说中塑造出一系列生机勃勃的儿童形象。22儿童形象的分类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刻画了较多的儿童形象。曾有研究者统计,两部作品其中塑造的儿童形象有姓名者就达38人之多,成伙出现的孩子们有6伙,涉及到儿童形象的作品有16篇,可见儿童形象之多,涉及面之广。根据儿童身心健康
17、的程度,笔者认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可以分为四类。221天真活泼型天真活泼应当是儿童最鲜明、最真实的特质,对于拥有这些特质的孩子鲁迅是寄予厚望并深深喜欢着的。在小说创作中,鲁迅极力展示儿童的真挚、热情、淳朴、善良这些儿童是儿童形象中的闪光点。在这类儿童形象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当推农村儿童。农村儿童一方面因家庭经济、社会教育资源等原因,受旧教育的影响少;另一方面,父母多为农民,早出晚归,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对他们的管束偏少,因此大部分农村儿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旧社会教育思想的毒害,性格显得格外自由、奔放,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被尽情地释放出来。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这一类孩子的典型代表。捉猹、捡贝
18、壳、捕鸟、管西瓜在迅哥儿眼里,闰土的心里有着数不尽、道不穷的稀奇事。除了闰土,社戏中的阿发、双喜、桂生等孩群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处处流露出他们的热情好客、爽朗直率、活泼开朗。因为鲁迅的到来,他们放下手中的活,陪鲁迅玩游戏,一起钓虾、看社戏、放牛,一切都那么与世无争,即使孩子之间因为摩擦吵起架来,打了“太公”,也决不会有一个说费城康中国的家法族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董玉玲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J辽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727“犯上”。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江南水乡少年的淳朴、诚挚、机敏能干。还有一些儿童,鲁迅并没有给他们取什么名字,但是对于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孩子,我们
19、是不会忘记的。兔和猫中的孩子们对母亲给他们买的兔子给予了家人般的关怀,对兔子的事情他们总是显得分外热情。长明灯里三个淘气的孩子不知长明灯被熄灭的“严重性”,还在大人的头发上搞恶作剧。鸭的喜剧中喜爱蝌蚪的孩子,若非喜欢,又怎么会发现蝌蚪的变化,怎么会讨厌那吃了蝌蚪的鸭子呢孩子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不仅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受到父母教育思想、经济条件等家庭因素的制约。因此,即使在旧势力下生存,鲁迅的笔下仍然不缺乏心灵纯洁的儿童形象,这类形象寄托了作者深深的希望民族兴旺的希望,国家昌盛的希望。“童年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从目前“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因此,像鲁迅小说中天
20、真活泼的儿童那样正常成长的孩子是国家继续发展的后盾,他们的存在是国家希望的象征。222视觉型“我”“我”,即迅哥儿,这一儿童是鲁迅小说中常被提及的儿童形象,他可以说是少年鲁迅的化身。迅哥儿不像阿发等农村儿童,童年由于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不用为家中的生计承担多少的负担。家道中落,使“鲁迅背着士大夫的阶级和宗法社会的过去,他和农民群众有比较巩固的联系。他的士大夫家庭的败落,使他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因此迅哥儿这一儿童形象是不同于其他儿童形象的。在母亲家乡的生活,少年鲁迅认识了双喜、阿发这些天真活泼的朋友,鲁迅早期童年生活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在社戏里,他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偷罗
21、汉豆,一起钓虾,一起放牛。在故乡里,他脑子里充满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兔和猫的回忆里,他会因为猫吵到他睡觉而恶毒地把它整顿一番,一件件小事把少年鲁迅童年生活的乐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鲁迅的一些自传性散文中,童年趣事更是数不胜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真的儿童形象。可是,鲁迅从小也受到了封建势力的毒害。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的他,受到家规、族法的制约,从小只能在家中仰望外面的天空,他的生活范围受到极大的束缚。少年闰土的生活对于海边的农村孩子而言是多么平常,可是在他的眼里却是稀奇事,因为他的户外活动是很少的,他的朋友大都和他一样,只能看到四角高墙内的那一片天空。于是,他努力找寻自己的百草园,这表现出少年
22、鲁迅对自由生活的无限追求。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8生活的束缚令鲁迅惆怅,但是与思想的束缚比较起来,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一件小事中,鲁迅曾感慨因为几年的艰苦生活,小时候背诵过的“子曰诗云”都被忘得一干二净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鲁迅从小接受的教育读物是儒家古籍。鲁迅曾经批判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读物,认为其中的文言文对于儿童的生活是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教育读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少年鲁迅接受的教育充满政治色彩,迅哥儿自小感受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社戏中,当六一公公向母亲夸起迅哥儿时,总夸耀鲁迅今后一定中状元。可见,封建教育制度已深入人心。渴望自由,崇尚自由的少年鲁
23、迅承受着封建制度的精神虐杀。迅哥儿用他微薄的力量反抗这种不合于人发展的制度进洋学堂,求学日本,弃医从文就这样在“黑暗与虚无”中,作出“绝望的抗战”。鲁迅在小说中创设“我”这一儿童形象的现实价值也在于此,道出受封建毒瘤束缚的儿童的心声,引导这些儿童站起来反抗这个不平等的社会。223被压抑吞噬型鲁迅极力呐喊“救救孩子”,不仅少年时期的他置身于被救的环境之中,更有一群孩子已经在死亡边缘徘徊,甚至有些已经走向了死亡。在旧社会,贫苦农民承受着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只有极少的土地,几乎没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只能靠租种地主或者缺少劳动力家庭的田地来维持生计。鲁迅就像他的一篇有名小说中的狂人,坚持透
24、过虔诚的词的表面,找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直面现实,塑造了一大批被压抑被吞噬的儿童形象,这些儿童的生活境况正是五四前后时期挣扎于生死线上的儿童的真实写照。对于这类儿童,鲁迅心存怜悯、同情之心。物质的贫苦使许多儿童自小便同父母一起承担生活的重担。这样的儿童形象在鲁迅小说中数不胜数孔乙己中十二岁起便在咸亨酒店干活的小伙计;示众中那顶着酷暑竭力嘶喊着卖包子的胖孩子;社戏中因为有远客到来才可以减少工作的农村孩子;在酒楼上船户的女儿阿顺从十几岁起就照顾弟妹、父亲,帮助维持家计生存的苦难折磨着这群孩子,一些孩子在这苦难的折磨中已经丧失了生命。祝福中阿毛的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死因从表面看来是被狼吃了,从深
25、层次想来并非如此首先,阿毛的年龄只有两三岁,从现在家庭观念看来,家务与他几乎没有任何关联;其次,在孩子已经为母亲承担部分家务的情况下,祥林嫂依旧无暇顾及阿毛的踪影。所以从根本来说,阿毛不幸命运的根源又回归到了物质的贫穷和社会生存的压力。上述孩子被物质的苦难压榨着,在鲁迅的小说中,更多的儿童遭受着封建思想的打压与WILLIAMALYELLLUHSUNSVISIONOFREALITYJ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69吞噬。一些儿童死于封建迷信。药中的华小栓和明天中的宝儿,一个死于痨病,一个死于呼吸系统的疾病,虽然病因不同,但却都是死于父母的愚昧。这两篇小说向人们宣布
26、了中医的无用和对人们的欺骗。鲁迅在呐喊序言的叙述中“谈到说他已经被现代医学深深地吸引,因为他父亲的肺结核未能得到治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传统中药庸医的欺骗”。一些儿童在封建礼教下生存。风波中的六斤开朗、清新,她毫不遮掩地喊着“这老不死的”,这是她对封建旧观念的不屑一顾,但最终被裹上了小脚,在“一瘸一拐”中消失了往日的童真。肥皂中的秀儿和招儿,因为男女不平等的待遇,丧失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头发的故事中,师范学堂的学生因为剪了辫子,被安上了罪名。街上观看狂人的女人虐打着自己的儿子,狂人的妹子更是被自己的大哥给“吃”了。儿童本是被关心、被呵护的对象,可是在旧生活中,却处处遭受打压。对这些儿童的打压与吞噬
27、是“灵与肉的同时消亡,他们几乎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意识的能力”,“最终在愚昧无知的父母、残酷的社会中被吞噬”。鲁迅小说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当社会的不幸已经蔓延至儿童,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造成困境时,那么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是岌岌可危的,因为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鲁迅塑造这些被打压被吞噬的儿童旨在引起社会对儿童生存现状的关注,为祖国的发展提出可以疗救的处方。224麻木看客型穷困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只是生活中表面的东西,更多的孩子面临着旧社会对他们的精神摧残与灵魂打压,心灵和精神的苦难才是生活中最深层、最本质的东西。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
28、,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在文化启蒙的道路上控诉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而鲁迅就生活在“吃人”的历史时期。儿童从降临到这个世界开始便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传统观念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成为他们思想意识的一部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在一次次的质疑中,揭露许多儿童已经走进“吃人”行列的事实,这是作者感到十分痛心的。JAMESROBINSONDYNASTIESOFDEMONSCANNIBALISMFROMLUXUNTOYUHUAEB/OLPHD,THEUNIVERSITYOFBRITIS
29、HCOLUMBIACANADA,2002171HTTP/PROQUESTUMICOM/PQDWEBINDEX26AATNQ73184HTTP/PROQUESTUMICOM/PQDWEBINDEX26DID764933171SRCHMODE1SID1FMT2VINSTPRODVTYPEPQDRQT309VNAMEPQDTS1279378072CLIENTID4689219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20罗淑芳论鲁迅小说中儿童的命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吕荧鲁迅的艺术方法J七月,1941622张佐邦,彭小燕,周华,蔡丽神圣的解构鲁迅研究的四维审视M四川四川
30、大学出版社,2008123523佐邦,彭小燕,周华,蔡丽神圣的解构鲁迅研究的四维审视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1235524李新宇愧对鲁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725高旭东高旭东讲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2826李长之,艾芜等吃人与礼教鲁迅一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9427孙玉石走进真实的鲁迅鲁迅思想与五四文化论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35028WILLIAMALYELLLUHSUNSVISIONOFREALITYJ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7629鲁迅鲁迅全集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530李怡,郑家建鲁迅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