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239041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庄子的主要思想精髓(1)其宇宙观和认识论。庄子没有专论宇宙观的文章,只在大宗师和齐物论两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大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对道的解释,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学说继承下来。他明确地阐述了道的本质作用:“道”是“有情有信” ,但却“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 , “道”是宇宙的本体,产生万物的根源,道是超时间、空间的绝对,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道的作用特别大,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可以主

2、宰一切。他认为道的本质是物质的,是混浊状态的“气” ,而这“气”没有固定的形态,叫做“无” 。这种物质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庄周的道,实际上是指主观意识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庄子还讲到“道”可生万物,对宇宙形成进行了探索。在天运篇中举出了天地运行,日月其争,云雨转换等自然现象,提出了大量的物与物的运行问题,但最后解释为物的产生归于道了。最终把物说成了一种精神的东西。什么是精神,什么是物质,有时可以合而为一,没有什么区别。庄周还认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毁灭。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他把“物有分” ,和“齐生死”化为一体,说明了他

3、的观点的一致性。庄子在追逐游 、 秋水 、 在宥 、 天地等篇中,还阐述了“无己” 、 “无功”和“无名”的概念。 “无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虚幻的。在头脑中忘掉一切外物,连自己的形骸都忘掉。 “无功” 、“无名”就是反对人们追求功名利禄。 此外,在其哲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无为” 。具体讲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没有比无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他举例说,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无欲望,无所作为,天下财富足。君主只有运用无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说:“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不处于帝王职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质)之道也。以此退

4、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隐士) 服,以此进为(做官)而抚世(统治人民) ,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统一) 。 ”这段话说明,不绝对反对功名而把“无为”当作最大的功名。庄子书中从“无”的论点出发,进而又否认是非、大小、贵贱,有用无用的区别。所以世间也就没有了对错之分,没有客观标准判断是非。 齐物论中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这是典型的相对论观点。从上述可见, 庄子“道”可以生万物,万物最终化为乌有。从不可体察的道产生了世间不可认识的万物,最后达到“无待” ,达到了绝对的“无” 。庄子书中哲学主体“无为而治”属唯心主义范畴,是一种消极的治世思想。但在庄周所处的时代,面对丑

5、恶和污浊的社会现象,愤恨当世,找寻不到摆脱现实的道路,只好凭命由天了。(2)庄子 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为深刻,这也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首先,认为事物的变化在于自身运动。在天道篇中说:“天道运(运动) 而无所积( 停滞),故万物成(生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归附);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 ”指出天道的运动,王道的运动是时刻不停的。而运动的动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庄子中深刻地认识到了天地、王道、人、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庄子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认为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在在宥 、 秋水 、 则阳 、 齐物论中均有揭示这种规律的论

6、述, “于是乎喜怒相疑、遇智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因为矛盾双方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所以“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 则阳中又说:“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认为安与危、是与非、生与死、缓与急等都是对立的,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还说明了事物在对立统一中还可以互相转化的原理。其中条认为转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在则阳中说:“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 ”从量化的转变看到了质变。在人间世篇里又谈到了事物可向相反方向转化。且以巧斗力者(凭借智巧角力取胜),始乎阳(开始用公开办法) ,常卒乎阴(最后

7、就用秘密的办法),泰至则多奇巧(用异乎寻常的诡计) ;以礼饮酒者始乎治(有规距),常卒于乱( 饮多了乱了规矩) ,泰至则多奇乐。凡事亦然(一切都是这样),始乎谅( 诚实) ,常卒于鄙(险恶);其作始也简(微小) ,其将毕也必巨( 巨大)。 ”意思是说:以巧斗力,开始正大光明,最后是以阴谋决胜负,多用奇巧之计谋。以礼饮酒,开始饮酒有规矩,最后常以乱告终。大至多有奇乐,乐极、昏醉,则乱必生:其他事情也一样,开始于尊贵,必将以鄙弃告终。这些论述虽然还在神秘虚无主义“道”的支配下,但却具有了明确的辩证法因素。2伦理思想 庄子在谈道德时,用不少篇幅讲到人与天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继承了孔子的宿命论倾向,

8、抛弃了强调人事的思想,同时否定了老子所承认的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从而建立了自己的伦理道德观点。书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大宗师中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即天则人,人则天,两者相同相合,差不太大。因为天人合一,进而认为,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置生死于度外,因为他懂得这些全是天的远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人只能安而顺之,而不可能更改。 庄子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是不可以改变天的。只有认识了一切事物的发生,而且都是必然发生的,才可对任何事物变化,都不动激情。基于上述观点庄子提出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同乎无知,其德不高;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所说的“素朴”就是对人

9、性的回答。其内容就是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同这种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相对立的便是社会的法度、礼义、规范,这种对立的东西就是自然本性的桎梏,如同羁绊对烈马的束缚一样。于是他主张要消除对回归自然本性的干扰,复归到纯真无为的自然性中来。既然人性属自然属性,同自然没有差别,那么人就应该回归自然,应该保持内心中的宁宁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就是顺其自然,为人做事不偏不倚。秋水篇中说:“是故大人之行(指得道的人) ,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思:动不为利(举动并非有利于人),不贱门隶(但也不贱视家奴) ;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做事无须借助人) ,不多食乎力(自食其力),不多贱贪

10、污( 不以贪污为卑贱) ;行殊乎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 随俗),不贱佞谄(向人献媚)。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勉励) ,戮耻不足以为辱( 差耻);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量度) ”。意思就是要求人们做事不偏不倚,不去伤害人们,也不去施舍,不与别人争荣誉、财物,也不辞让,不凭借别人帮助,自食其力,行为与世人不同,也不赞扬古怪的人。 庄子主张的处世哲学是“中道” 。为什么采取“中道”?因为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他知道树木成材,要被砍伐,甘甜井水,先被饮完。要人们效仿意怠乌,飞行时不领先,退却时不落后,栖息时夹在中间,因此同伙不排斥它,别人不伤害它。庄子 “无为

11、”的思想贯彻于整个人生哲学中。认为人生在世“身若槁木” , “心若死灰” 。所以无所谓喜、怒、哀、乐。在天地篇里要求人们做到“寿而不悦,夭而不悲,通达不以为荣,穷困不以为丑。 ”庚桑楚中又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总之要求人们要象婴儿那样无知,忘掉自身,丢掉各种欲望,茫茫然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不过, 庄子书中追求的“中道” “无为”同庸俗的宿命论有所不问。虽然提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但不完全把人归于自然,而听天由命。他也提出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庄子最害伯的,或最深致悲哀的是精神之死,不是形体之死。宗教观念是身体已死而灵魂不死,而庄子提的是身体存在而

12、灵魂已死。所以在田子方明确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可见,庄子注重的是心死的问题,他害怕没有追求,害怕心早死于身。3庄子的无神论思想 周代,春秋时期天命神鬼的观念很深,庄子毅然发起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是特别可贵的。首先,庄子把“天”剥夺过来,赋予自然的含义,在大宗师中谈到了“天”的问题。说,知道大自然的作用,知道人的作用,是最高的知识。知道自然的作用,是懂得宇宙万物的形成;知道人的作用,即是懂得人的智慧限度,不去汲汲求知,注意养护精神,享受自然赋予的寿命,这是极高明的智慧。庄子大宗师中所说的“天”实际上是自然,而不是具有人格化的有意志的“天”或“神” 。庄子书中贯穿整体的是“天与人一体” “

13、通天下一气耳”等,这事实上已经否定了鬼的存在,其思想向着无神论迈进。在知北游中说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认为人的生死,只不过是气的聚散,没有什么灵魂存在。庄周本人临死时,提出厚葬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人从自然中分离而又最终归于自然。庄子书中也有反映神不灭的思想内容。在大宗师 、 寓言 、 知北游 、 养生主 德充符等许多篇中都提到了神不灭问题。 大宗师中说:“夫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 ,意为人的肉体会有变化,但精神没有损伤,精神可以不断变易身体,而没有真正的死亡。庄子一书中,一方面具有无神论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一方面又有神不灭的思想。一是唯物主义的。一是唯心

14、主义的。有的学者解释说,庄子思想形成和发展是有层次的,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没有取得一致。这种矛盾现象,只要我们把庄子放到那个历史时期的范围里,对社会政治,人们的观念做具体的分析,就不难解决了.“永恒”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宇宙人生内在本体的永恒是最难理解的一层,因为它非常抽象,非常“形而上” 。易经称为“太极” ,周敦颐称为“无极” ,老庄称为“道” ,佛家称为“真如本际” ,康德称为“物如” ,一般科学家、哲学家称为“本体” 。本体虽难捉摸,但它是确确实实的存在,超乎时空而遍在于时空,所谓“竖穷三际” (过去、现在、未来) , “横遍十方” ,永远如此,无有变异,而实为一切变易现象之依据。一个

15、最通常的比喻是水与波,本体喻如水,现象喻如波;波有起伏变幻,而水还是水,永不变易;然而离波无水,离水无波,水与波非一非二,本体与现象亦复如此。现象森罗万变,本体湛然不动,然而离现象则本体不可得,离本体则现象无所依,现象与本体非一非二。佛家认宇宙依成、住、坏、空之过程而循环,道家说“有无相生” ,天文学家亦认为星球之形成乃由无形化为有形,再由有形化为无形,亦即由虚空中产生微细之宇宙尘,再由无量宇宙尘相吸而生成大气团,大气团逐渐凝聚为星云,最后成为星球,星球存在一段时间,又复毁灭,归于虚空。这一由空而有,复由有而空的变化过程,虽奥秘难知,但空与有,本体与现象的不可分性,却是可以断言的。根据爱因斯坦

16、的质能互变定律,更可说明:“本体”相当于“能” ,而“现象”则相当于“质” ,质与能为一体,现象与本体亦为一体,能量不变、不灭,本体亦属永恒。然而究竟科学上说的“能” ,是否完全等于哲学上说的“本体” ,却不易断定;可以断定与理解的是,能与本体确实存在,而由科学上“能”的观念,似乎有助于指引我们对“本体”的观照。宇宙与人的本体无二无别,因此要了解宇宙的本体,只须从人自身下手即可,我是谁?真正的自我是什么?这个问题能解答,宇宙的本体如何?便不难解答。自我的追求是古今哲学家及现代心理学家共同的兴趣所在,但是许多人却把“个性”当成自我,如此便无法找到自我的本体。因为本体是纯一的, “个性”则是有差别

17、的,“个性”不能作为本体看待甚为显然。佛教的圆觉经与楞严经在自我本体的寻求上有一个非常高妙的解析,经上大意说:身体内的各种物质成分皆从外来,非我本有,皆当还诸大自然;心理上的各种记忆、经验、意识、情绪、意念、习惯亦由外界所引发,故亦应还归于外界的人事物;最后剩下来的便是自我,自我者何?即“虚灵不昧”之本性、本体。它万古常存,不增不减,清净光明,所以儒家的大学便称之为“明德” ,要人人去明“明德” 。宇宙人生过去所发生过的事实,无论其大小,都值得探讨研究,参考借鉴,因为它们都对后代产生或大或小,或间接或直接的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眼前发生的一切事件,以及各人现前的思想言行,都将成为永恒,所以都须

18、谨慎小心,提高觉悟,不可懵懵懂懂,以随便为潇洒,以任性为自由,因为即使一句不妥当的言语都可能成为心中长久不安的因素,而苟取纤芥的不义之财,也会造成人格上永恒的污点;反之,一切高贵的品行及正大的思想,将在永恒历史的时空中,成为闪亮的明珠,也在各人的心田里,成为永恒的安慰。这就是人类重视历史,注意品德的意义所在。宇宙人生复杂森罗的表象中,寓有超越时空的不易之理,我们应当深入观察透视,归纳演绎,以使心灵有所觉悟,本此觉悟,发为言论与行动,继往开来,创造个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体生命的光辉与幸福。自古以来,真、善、美一直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这三者都有“永恒”的性质,它们始终是那么超乎时空地散发着光辉,令人不厌地赞叹、述说、追求。只要一个人对于真、善、美有深刻充分地体认,便掌握了永恒的价值,同时也获得了永恒的活力,使自己活得多彩多姿,自得其乐。你可曾见过那些伟大的哲学家、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