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 页 共 19 页【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任务德育学科性质: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2、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 p3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1.德育规律的特点: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第 2 节 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1、形成发展历史过程1.萌
2、芽阶段 论语 、 理想国大学:三纲领、八条目2.独立科学阶段1632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画 、绅士教育思想德育原理在 20 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3.真正科学阶段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2、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1)马卡连柯教育诗 、 论共产主义教育等思想: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最高目标:道德信念方法:自我教育三、20 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一)杜德海姆道德教育论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二)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理1
3、.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2 页 共 19 页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四)柯尔伯格1.认知发展阶段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方法:道德两难法第三节 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二、原则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4、三、具体研究方法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比较法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知识体系德育定义品德定义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 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的定义一、语源和词义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二、德育定义结构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一)实质是育德1. 品德小德(道德品质) 、大德(政治品质)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
5、与受教修德的统一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道德行(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2.个性*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内容*对象方法*形式(四)学校德育的定义 p26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学校德育的特征: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2.过程的组织性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4.方法的合理科学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3 页 共 19 页三、德智体美的关系1.区别本质不同2.联系 统一于人的
6、培养中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第二节 品德的定义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宗教二、品德的定义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3.品德发展顺序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联系: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区别: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第三节 品德的结构和
7、要素(一)品德的“三维结构”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二)层次结构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内外式层次结构)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知识框架德育发展历史现代德育我国德育特点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1-7 分重要程度:第一节 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一、德育产生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原始德育的特点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1.学校化组织2.阶级性和等级性3
8、.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三、现代德育【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4 页 共 19 页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第二节 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发展性德育二、功能的全面性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第三节 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二、特点社会主义方向科学民主性变革性开放性统一多样和层次性全面发展和兼容性第四节 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一、出发点和原则1. 出发点建立中
9、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科学性和民主性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德育思想和传统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全民性、利民性思想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知识提要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简答分值分布:3-7 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一、品德发展的含义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
10、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广义:出生到衰老狭义:出生到成熟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影响因素和条件: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一)生物因素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5 页 共 19 页(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3
11、.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大环境: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小环境:家庭、邻里、社区、学校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第二节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一、品德发展的内因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
12、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德育主导品德发展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p70第三节 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一)顺序和阶段性: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他律到自律)(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三)不均衡和差异性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
13、律第四节 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一、儿童年龄特征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1.乳儿期适应性2.婴儿期两义性 (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4 个关键期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6 页 共 19 页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2-7 分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4、关系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第 1 节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第 2 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制约德育目标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德育方法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五)环境和人类安全(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第二节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制约德育的目标制约德育的内容(内
15、容的选择性)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第三节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第四节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了解第六章 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选择分值分布:3-8 分重要程度:
16、第一节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一、德育目标概述(一)概念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一)依据社会需要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7 页 共 19 页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一)目标演变1952 年(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1.道德
17、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两个大纲和时间1993、1995第二节 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 定义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一)根本制约因素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
1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道德教育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第三节 基本内容的安排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一)必要性(二)可能性(三) 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直线式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3、 阶段德育的重点第七章 德育过程本章出题趋势题型:简答、论述、选择分值分布:4-12 分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8 页 共 19 页第一节 德育过程概述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在教育
19、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一、德育过程的结构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对象、主体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二、德育过程的矛盾主要关系: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主要矛盾: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20、实质:社会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第三节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品德认识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品德行为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 ,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1.一般顺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2.内部联系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
21、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遗传论、环境论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3、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第八章 德育原则本章出题趋势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分值分布:5-18 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原则概述一、德育原则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规律科学规律原则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第二节 德育基本原则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9 页 共 19
22、 页(一)含义(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二、知行统一原则(一)含义(二)依据提出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三)贯彻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三)贯彻要求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2.树立典型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一)含义(二)提出依据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23、互转化(三)贯彻要求1.一分为二看学生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三)贯彻要求1.尊重信任学生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3.对学生严格要求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集体是德育的主体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三)贯彻要求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七、因材施教原则(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三)贯彻要求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3.学生个性特点4.客观全
24、面深入的了解学生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三)贯彻要求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4.计划性和连贯性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 10 页 共 19 页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一)含义(二)提出依据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三)贯彻要求1.教育者主导2.学生主体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第九章 德育方法本章出题趋势题型:选择、论述 、简答、材料案例分值分布:4-12 分重要程度: 第一节 德育方法概述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25、性)制约因素外在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直接制约因素1.德育目标和内容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3.原理原则相关的知识: 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二、德育方法的分类常用方法:p153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第二节 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一、语言说理法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一)讲解报告法含义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优点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3.感染性(二)谈话法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2.营造良好气氛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三)讨论法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2.主题要有针对性3.做好引导和总结(四)阅读指导法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