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生物必修 3 各节内容的教学反思3.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反思一:本节内容的知识性目标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是指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教材中的一幅图片却给学生理解细胞外液三种组分的物质交换造成了困惑,图中显示,淋巴中的物质可进入组织液,其实这个问题在老版教材有人提出质疑及建议,建议图中除去从淋巴到组织液的箭头,可新版教材还是再次出现,不知是何缘故!反思二: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显著的认知特点,思维也比较活跃,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和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懂得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
2、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必修 1 和必修 2,学习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节课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作为选修生物的学生,他们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浓厚性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知识。学生课前学案完成得较好,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语言概括能力很欠缺。又由于一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虽然教师适时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尽量让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以便于学生领会,但在思考用连线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时,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知道细胞内液跟组织液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在课堂知识
3、小结时,又再次把这部分的课件回放了一下,加以点拨。反思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这一课是必修三的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体液的概念,在课程开始时先引入了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 ,让学生尝试回忆必修里学过的有关水的知识,从而引出体液的概念。从草履虫生活的环境引出我们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当讲到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时候学生就有点茫然了,对于一些涉及到课本外的知识就一时不能反应过来。当讲解完毛细血管壁的结构后部分学生就立刻能理解到,但再问氧气从血浆到线粒体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分子,发觉学生都以忘了什么是磷脂分子层了
4、。当讲到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直接相关的系统前,复习了人体的八大系统便于学生理解。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发觉学生对当下的知识还是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已经学过的就忘记的很快,我觉得需要通过加强练习来得到巩固。整个教学的过程觉得有些平淡,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在教学设计上再下功夫。反思四: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每个老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创设情境,并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识,了解其中的生物学道理。例如,在探讨“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
5、这个知识点时,我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清水慢慢变红的过程,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之中。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究细胞膜的作用时,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细胞膜比作蚊帐,对人类有用的氧气能够进来,而对人类无益的蚊子则不能进来,使学生了解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还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这个知识点,我采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资料,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
6、侧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抽象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3.1.2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反思一: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在这一节教学中,比较不好处理的知识点是:空调病的概念和发病机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没有听说过空调病,甚至家里贫困的学生就没有用过空调。所以提到空调病很多学生不清楚病症表现,就更加没法推理空调病的稳态变化。所以在教学中得向学生现解释清楚疾病特征,再引导学生讨论。不足:1、本课应该准备学生体温调查结果表,通过观察使学生总结规律,年老和年轻人,男性和女性,同一人不同时间体温的动态变化规律 2、还需更简洁,主
7、要知识点主要生物学观念更明晰。3、演示实验呈现方式可以改成表格试,将 ph 试纸放到表格固定位置,这样观察现象更明显。时间允许可分组。4、宏观与微观,系统与局部关系需要 ppt 演示,最后制定学生构建内化境稳态模型。下次课可用经验:1、P7 材料分析,指导学生学习信息获取方法 2、稳态概念核心思想分三点提取(动态平衡观念渗透)3、调节机制总结 4.演示实验结合教学反思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非常接近生活实际。这是我备课时想的最多的问题,如何设置问题?如何选择教学材料?主要考虑接近学生的生活,尽量是学生熟悉的,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认为,知识点再完备
8、,如果学生对这些不感兴趣的话,学习效果也不可能很好。特点二,本节课收集材料很丰富。如血液检验化验单、PH 值测定后的数据及图片、温度调查数据表、航天服、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等。特点三,突出重点 内环境稳态概念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体验很多感性材料,最后归纳总结出概念,水到渠成。不足之处我认为教学设计还可以更加新颖更加创新点,如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或者利用实验进行探究等。反思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对体温的日变化的调查导入,通过学生自身分析,得出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酸加碱后血浆酸碱度的变化探讨内环境的 PH 的相对稳定,通过学生联系实际举
9、例说明(多饮多尿,输液必须输生理盐水等)得出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通过上述的一些观点,使学生总结出稳态的概念,老师强调稳态的相对性和变化只能在一定的范围。然后通过学生利用图讲解营养物质的来源与去路,阐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通过学生举例说明稳态被破坏后的一些疾病,介绍稳态的重要意义。课堂的内容环环相扣,要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需要学生提前做好本节的预习,做好日体温的变化情况调查,做好相关内容的准备工作。由于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非常多,那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的对问题进行删减,既保证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同时又要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本节的重难点,也就是稳态的概念的理解上。而
10、我们很多时候却把重点放在了稳态的调节上,过多的介绍血糖、渗透压、PH、体温的调节,在对课本内容处理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另外,由于学生本身认识限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举例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的形成配合,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自问自答反思四: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本节课是“20XX 年高中生物优质课展评活动”中的课题之一,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有所得,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对该课题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分析、课前对学情的简要调查(例如,安排学生课前完成“ 体温的日变化规律” 的调查报告等) ,制订了比较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
11、标。然后在参赛学校上课前,又和南溪一中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见面和对话,对原订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再次进行了适度的调整。3.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的教学反思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复杂。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知识引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适当增补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发现过程,及时而有效的突破教材的难点,突出重点,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我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深化设计思想,从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策略设计,设计重过程,鼓励创新,有利于学生的可持
12、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科学方法教育。设定知识、能力、态度观念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进程设置各种类型的形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 、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最后分层设置一些经典练习题,强化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测试表明,建立起来的概念是形象生动的、深刻的。对于本节重点和难点,利用 flash 动画效果会好得多。3.
13、2.2 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现象导入,引出本节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促胰液素的发现史,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发现的历程中,体验科学发现过程,培养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认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的观点。通过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并总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熟悉机体维持血糖平衡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生动形象地演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过程,以及它们间的拮抗关系和反馈调节机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实例的列举引出反馈调节这种调节机制在生命系统中的普遍意义。3.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学反思1要重视概念与
14、陈述短句:神经调节、体液调、神经调节体液调、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细胞外液渗透压、体温恒定的调节、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2要系统总结建立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概念图:pH 稳定机制、血糖调节模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体温恒定的调节、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3如何理解教材中的 “体温高于正常体温” 、 “体温低于正常体温”这一提法?免疫调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 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
15、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至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反思过程则更为重要。3.2.4 免疫调节的教学反思我通过本堂复习课的教学,收获还是颇多的。 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以下三种方法: 1、激发求知法:通过“AIDS”的多媒体展示,采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2、观察对比法:观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并比较两个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3、推理归纳法: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归纳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如病原体与抗原,对于出现这
16、种情况的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明确。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解不够: 第一:第三道防线的是如何进行特异性免疫的; 第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起关键性的细胞(物质) ; 第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对比归纳,学生自主讨论,老师从多方面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内容。3.3.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教学反思反思一:1、本课主要运用了 “假说-演绎”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
17、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实验,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默默地听,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了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后,教师通过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景、平等融洽的人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由单纯的信息表达者转变成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是被动地
18、接受知识,而是走进科学家的探究历程,在观察和思考中,愉快地学习,处于主体地位。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课改理念得到了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挖掘了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反思二:本节课由于充分挖掘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玉米胚芽鞘重现科学家的部分实验探究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活跃,通过严
19、密的逻辑推理,由浅入深地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课前的分组实验,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了兴趣,对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结论的理解更深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水平上的差异等原因,有些探究问题需要教师提示才能进行下去,也会出现学生讨论效率低的问题,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控制课堂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知识巩固的时间还不很充足,这需通过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3.3.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反思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1 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内容的考试等级要求为
20、B 级,近年高考试题主要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的实验设计。本节课中,首先结合达尔文、温特和郭葛等科学家的实验和结论介绍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借助于胚芽鞘的相关实验,明确了胚芽鞘的感光部位、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训练了学生对实验变量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接下来简单总结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知识,并由学生设计实验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然后从含义、影响因素和典型事例等方面重点复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由于这部分知识经常结合曲线图进行考查,所以借助于两重性的曲线,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中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正确含义,并在不同实例中分析了生长
21、素浓度的具体范围,从巩固练习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当堂掌握情况较好。最后在复习上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研究生长素相关特性的人工实验方法,再次明确了“ 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 这一基本思想。由于本节课涉及大量的图形和曲线,如果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会更加直观、精确,并节省教学时间。反思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努力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探究内涵,充分利用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既包含了科学家持之以恒的宝贵品质,又反映了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思
22、维过程(将胚芽鞘进行各种处理) ,通过这些,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品质。本节教学中,能较好把握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我认为还可以结合生长素发现的内容让学生做一些课外探究,以学生亲身体验实验的过程,撰写实验报告等,体会科学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本课主要运用了“引导探究”法进行实验的探究,通过生生合作,教师指导制定探究方案,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及过程,同时训练了严密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在教学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但是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弱,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设计时间长的问
23、题,同时也会出现生生讨论效率低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的来说,本人所设计的这节课有如下新颖之处: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以学生亲眼见到的一些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按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一个一个问题地解决,并在每个问题学生解决之后,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加以验证,为保证教学的有效性,生长素发现各时期的关键实验都适当进行了改进。这样,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
24、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的意志。2、用 Flash 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以及习题结果的动态变化过程,变静态为动态,弥补图形静止不动的缺陷,更加直观。3、授课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知识的得出都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掌握知识就变得非常地容易。反思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通过设置一系列有效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网络。切实落实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
25、线”的教学模式,较好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2、本节第一个亮点体现在曲线图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回忆曲线图分析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曲线获取信息,原本我预期学生可以得出:(1)不同器官的最适浓度不同;(2)同一浓度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3)不同浓度对同一器官的作用也不同(促进或抑制) ;(4)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5)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而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获得的信息远多于此,其中不乏有价值的信息如:(6)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增强,在达到最适浓度之后,则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减弱;(7)在最适
26、浓度两侧相对应的点的促进效果相同;(8)位于在纵坐标上 0 的位置水平线上的点表明此时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既不起促进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位于 0 位置水平线以上的浓度起促进作用,以下的浓度起抑制作用等。这些信息的提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促进了其他同学的思维,拓展了知识面,同时也极大的触动了我,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曲线图所隐含的信息一经剖析得一览无余了,后面得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特点,解释顶端优势现象,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3、本节第二个亮点体现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我在学生知道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插枝生根后,引导学生回顾顶端优势现象得出芽能产生生长素,所以在制作插枝时要带
27、芽,这时自然就生成了第一个问题带几个芽为宜呢?为什么 3-4 个芽生根数比带 1-2 个芽多呢?于是学生就会想到可能与生长素浓度有关,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如何确定插枝生根的生长素浓度范围?而浓度范围的确定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短时间内学生陷入困境,我此时提醒学生回归曲线图和黑板上板书的信息,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设置一系列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测定,又有学生提出用什么作对照呢,很多同学就说可以用清水作对照,因为清水就相当于纵坐标上位于水平线上的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3.3.3 其他植物激素教学反思反思一: 1、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体现
28、出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在班级教学中可以分多个小组,有助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争论来交流信息和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合作学习探究活动过程中,同一组的同学之间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深入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
29、的能力。4、生物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使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以此同时,做好观察实验,加强直观教学,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首要途径。5、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又容易理解,联系生产实际紧密,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活动。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提前布置学生做“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收集资料的准备。并给学生自由分组,每组设组长一个,以便教师更好的了解各组的进度。这样联系生产实际
30、紧密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同时学生更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反思二:其他植物激素教学反思 1.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又容易理解,联系生产实际紧密,比较适合进行探究活动。因此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做“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上的应用”相应的准备。学生可自由分组,但分组名单需交一份给老师,要设组长一个,并留下联系方式,便于教师了解各组的探究计划和进度。结果表明联系生产实际紧密的探究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让学生自由分组,学生自由度大、组长的作用很大。有采访小组的学生向我反映,他们的组员大多数住校,因此我允许个别小组将采访地点放在校内。2.探究形式多样化。在了解学生的探究计划后,我适当
31、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探究活动。如,实验、采访、网络探究、情景剧表演等。探究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同时可以训练同学在不同情景下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3.开展探究活动感觉是耗时较多,经常开展的话,学生的时间可能会不够用。我认为: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次探究活动就可以了。4.探究活动要考虑学生、学校的实际。我校处在珠三角较发达地区,李同学带领全组同学在校园内进行的“采访”,要用数码相机录像,在偏远地方的有些学校就可能行不通。另外,探究活动结果的展示要用到彩色多功能演播器和多媒体网络系统,在偏远地方的有些学校就也可能行不通。5.展示探究结果的阶段必可少。课堂上“展示探究结果” ,既能让老师
32、较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这样,学生就有可能爱上生物课。当然,展示探究结果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一些,如利用墙报、校园网、校广播站进行展示等。6.开展探究活动争取实验教师的大力支持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些探究活动是拓展性的,学校实验室不一定有相应的试验材料,这个时候需要实验教师报给学校,由学校购买。总之, “探究教学法” 的优点很多,如学生感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等,缺点是耗时多,容易造成和其他科目争时间,有时候探究材料也难找。但只要我们努力去做,相信能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发挥“探究教学法”的众多优点,让自己
33、的课越来越被学生喜欢。反思三:其他植物激素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这种新型教学法的尝试学生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比较理想。一、备教材其他植物激素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与前面学过的生长激素什么联系?等等。查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植物激素就在我们生活之中。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应该如何处理,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二、备学生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了解多少,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基础在于只对生长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植物激素。三、课堂情况 1、师生交流充分,互动性强,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充分得到表现。2 、导语联系上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前后知识的链接。通过“问题探讨” 让学生了解成熟的水果可以释放乙烯催熟
34、。3、学生对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作用能够进行图表的转化。4、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给与学生直观的印象。5 、课堂气氛和谐民主、轻松愉快,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树立了自信心,打开了思索之门。四、整节课中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多,但仍然有欠缺。1、课前准备中,提到的“课件、录像和图片”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出示的过程和内容说明的不够。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其中,在每个学生精彩的讲解、和准确的回答后面我的点评相形失色,缺少画龙点睛的语言。这也是我要迫切提高和学习的地方。3.4.1 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反思一:这节课讲授完毕后给我
35、的感受就是有很大的挫折感啊。备课时间长达 3 天每天大体 5 小时以上,看了 2 位老师的视频教学,再加上暑期培训的一点材料。总体上是很失败的。 (当然,领导们听完后感觉很好,我觉得他们对我要求也许很低吧)1、我大体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去设计模拟草地,用 word 作,讨厌的画布是个长方形,不过一点心得就是把三角形和圆形剪贴到 powerpoint 中,它能查出有多少个图形。最后放弃了,原因是我想给老师们一个示范是:如何不破费,利用现有材料, (同步学案和基础训练) 。组长倒是心很好,说是用他的打印机,我放弃了这样的设计方案。2、样方法的讨论是我下力气最多的,想好了很多个该注意的地方,很可惜,互
36、动不是很好,学生们自主学习的时候真是很自主啊,一点也不讨论,也许,我的幻灯片中写的只有自主学习,他们很老实。3、标志重捕法,我觉得没有讲清楚,但是后来又想了想,按照别的版本的教材增加个抓豆也许好些。4 、时间上的处理,这节课想搞好活动,当然还是只进行 2 个方法,但是我又害怕领导说没有完成教学进度,矛盾。5 、公开课-真是很折腾人的事情。小组内讨论的时候,大家真是很搞笑啊,老领导说的完全是优点,年轻点的说的完全是缺点(我可不接受,本节课本来就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涉及,要是讲细的话,我知道该如何处理) ,刚来的教师、教研员、校长倒是给了我不少鼓励,我倒是不好意思起来了。最大的收获:1、开始一定要
37、有个很好的导入,我的导入是把前三章做了个总结-个体水平上的稳态的维持;本章开始进入群体水平的稳态维持。2 、自学环节:左侧展示学习目标,右侧展示学习方法,也就是把目标细化。我讨厌用什么填空,因为我教的学生最讨厌做没有挑战性的事情。3、学生展示:提前分了小组,不过,也许有人来听课,小伙子们和我一样都很紧张,平时上课他们都很大胆且有些放肆。4、小结:概念图填空,我在空隙的时间段内在黑板上绘制,最后找了个学生填。然后我用三种不同颜色粉笔和学生们一起强调不同特征的意义。5、小测:5 道选择题很快就做完了,全班只有 2 个学生做错了一道题目。年龄组成:我用了模式图、曲线图、统计图、条形图多个侧面总结了一
38、下做题的方法。6、看着时间没有到,正好准备了本节课的反思,提出一个问题,现在人口-70 亿,没想到有个同学知道,讨论完了以后刚好下课。最遗憾的就是忘记很好的评价学生们的回答情况了。也许紧张吧。反思二: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 1、优点在本节生物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述种群的年龄组成时,将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学到的知识,充分意识到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述性别比例时,引用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实验,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并且从中体会到性别比例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如
39、:在讲解样方法时,在确定样方大小时,要考虑到调查对象,这样联系实际,对大树作为研究对象时,样方的面积就不能用 1 平方米,这样就便于理解。在讲解性别比例时,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何来减少病虫害,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雄虫,这样来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使得很多雌性害虫得不到交配的机会,这样使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用这样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好生物知识不但会做题,更主要的是可以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在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时,我利用 2007年江苏省高考题来讲解,让学生体会一下高考题的难度,也让学生感受一下高考题。本节课做到了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机结合。用多媒体来补充板书不能体现的内
40、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用板书将课本的重点和内容完整的体现,突出实质性的东西,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2、缺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间把握有些前松后紧,这就说明了在备课过程中忽视了备学生的重要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真正的做到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学校印发的教案板块,细致到每分钟的教学活动。 (二)板书与多媒体的结合二者在某些方面知识重复,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板书与多媒体的关系,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做到相互协调,但是应该简洁不重复。 (三)学生活动的把握在教学中存在随意性,即兴想出的问题占据了不少时间。应该更加心中有数。反思三:种群的特征教学反思今天第一节课,跟学生
41、一起学习了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首先通过再现高一学习过的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引入种群和群落的定义。以种群是个体的集合、群落是种群的集合界定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种群作为个体的集合,其最基本的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了是个体的数量,引入到种群密度顺其自然。首先通过“如何测量大兴安岭针叶松的种群密度” 这个问题,学生意识到逐个计数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可取,进而引入到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学习,以结合课本上的方法介绍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助,效果不是太好。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特别是样方法,学校有草坪,只要带上尺和绳子,记录本,就可以进行,可是我工作至今也没有带学生去做过,可能
42、是因为懒惰成性,怕麻烦,这真的是值得反思的问题。学生三年的高中生物学习,可是真正学到的“生” 物并不多,多是课本和练习试卷上的“ 死”物。立此为据,下学期一定要带学生去室外操作。在排除外界干扰的因素下,对种群数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回答出是繁殖和死亡,由此顺利引入出生率和死亡率。很简单的一组概念,结合课本上的举例学生较容易掌握了,并且能够与种群密度变化联系上。 种群的特征第一节课就上到这里,远远没有完成预想的教学任务。究其原因:一是自己仍然没有改变罗嗦的习惯,不能够彻底地放手给学生,对自己所认为的重要内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强调,其实推己及人,我们自己在学校工作会议上,对于领导反复
43、强调的所谓重要内容也是很不感冒的,由此可见,也许我们所着重强调的东西甚至会成为学生反感的内容,这是可悲也是可怕的;二是对于教学难点“样方法” 的突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各个概念和步骤的解释上用去了大量的时间。3.4.2 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种群的 S 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
44、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 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 K 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45、,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 J 型曲线、S 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 30 年间蝗虫数量变化” 、 “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 “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
46、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3.4.3 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反思一:本节课的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式教学,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激活了学生思维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根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概念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化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思维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采取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策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感知生物学事实,通过创设一个互动和探讨的环境,自我建构生物学核心概念,在此过程中达成预期的各项教
47、学目标。反思二: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利用教科书“问题探讨”中的素材,领会群落的概念。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群落是从比种群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在学习种间关系时,要注意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注意曲线图的识别与分析。结合植物与动物、水生与陆生等丰富的具体事例来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并注意群落成员间的联系与制约。反思三:群落的结构教学反思跟岗学习期间,我们上的汇报课是同课异构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当时准备的比较仓促,把自己以前贮备的一些材料加上网上查找到的一些,物尽其用地都用上了。课堂
48、上有些处理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也存在不少的遗憾。导师苏红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知识点落实到位;群落的概念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都处理的比较好,能充分利用池塘群落的图示,导问题的逻辑性较强,课堂上学生能顺利生成、建构;种间关系部分,概念与概念、特点与特点之间的比较处理的比较好,对重要知识点的对比分析比较到位。不足的地方是细节的处理不够细致,如讲高斯实验时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分析问题所需的关键信息,但反馈时没有落实到位;知识点之间的过渡有些地方显得不够自然,需要仔细琢磨、设计;寄生关系的资料呈现和讲述出现重复;种间关系的小结处理的虽然不错,但建议可以放给学生完成或由学生完成一部分等。除了苏老师指
49、出的这些问题之外,我自己对这节课觉得遗憾的还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过分追求细致,拓展的内容太多,把新课上出了复习课的味道;二是在时间把握上不准确,课时小结和课堂练习都没能正常进行。跟岗学习告一段落,带着诸多遗憾回到自己学校,正好教学进度也到这一节,我根据苏老师的评课意见和自己仍觉得不满意的方面,调整教学方案,再上了一次群落的结构 。再次上这节课,自我感觉,原有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课堂教学的不可复制。改善的方面:1.控制了知识拓展的深度,关注知识点之间的链接。特别是种间关系的分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拓展。2.关注提出问题的落实。高斯实验布置学生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之后,直接由学生根据关键信息得出结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是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的结果,并进而共同概括出竞争的概念。3.增加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比例,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放开由学生进行讨论后,再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学生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利用概念进行辨析。如种间关系辨析提问的“蚊子与人的关系属于哪种种间关系类型”,是学生意见分歧最大的问题,有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