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 页生物必修三知识点1. 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存在于液体环境中。2. 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分为细胞内液(体积占2/3)和细胞外液(体积占 1/3) 。 3.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这是因为血液中既有液体部分血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4. 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
2、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叫淋巴液。淋巴液中悬浮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5.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6. 研究表明,血浆中约 90为水; 无机盐(约 1),蛋白质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很少。概括地说,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7. 渗透
3、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8.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这两种离子。在 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 7.357.45。血浆的 pH 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HCO3 -、HPO 42-等离子有关。人体细胞
4、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9.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0.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主要是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参与11.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自身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 12.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就会出现尿毒症,最终会引起死亡。 人体维
5、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13.稳态的实现,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14.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代谢过程需要各种物质和条第 2 页 共 5 页件。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它的活性又受温度、PH 等因素的影响。 15.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与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规律性应答17.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6、组成。感受器接受刺产生兴奋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1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其特点是双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20.静息电位是膜外正电荷膜内负电荷,受刺激时由外正内负变外负内正,兴奋与未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21.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神经纤维是由长的突起及包在外面髓鞘细胞组成。神经是由相同的神经纤维及结缔组织膜组成。22.相邻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相联系,其结构包括
7、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3.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后,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将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实现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24.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25.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球状或杯状26.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小脑、脑干)及脊髓。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33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
8、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2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的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如 S 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28.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取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见。学习和记忆涉及脑见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种蛋白质的合成29.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30.沃泰默的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31.斯他
9、林和贝利斯的实验结论: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32.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第 3 页 共 5 页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促性腺激素激素、生长激素 肾上腺肾上腺素卵巢雌性激素、孕激素睾丸:雄性激素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胸腺胸腺激素等胰腺 内分泌部(胰岛):胰岛 B 细胞分泌 胰岛素 胰岛 A 细胞胰高血糖素 33.血糖的正常浓度为 80120mg/dL34.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来源 A: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B:肝糖原分解 C: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的去向 A:氧化分解为 C
10、O2、H 2O 释放能量 B:合成糖原 C: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等35.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区别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分别是: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36.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同时,在血糖调节的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像这样,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反馈调节。37.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1)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
11、素释放激素能够控制垂体,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控制甲状腺,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2)反馈调节: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 量就不至于过高。38.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所有激素的分布都是弥散全身的,但是 起作用的细胞各不相同,如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 则几乎作用于 全身细胞。39.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因此有
12、人说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一种生理活动的调节往往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完成的40.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等) ,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4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 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 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42.神
13、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通过体液运输,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43.体温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第 4 页 共 5 页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热量的散出主要是通过汗液的散发、皮肤内的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与产热有关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体温恒定是通过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体温恒定调节的中枢在下下丘脑。44.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激素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收集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 。人体水盐平衡的
14、调节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的,中枢在下丘脑。45.达尔文的实验室结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到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的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源弯曲生长46.詹森的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给下部47.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48.温特实验结论:进一步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认为是一种与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49.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
15、,从而造成弯向光源生长50.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51.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52.在胚芽鞘、芽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只能是单方向地运输,称为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53.在胚芽鞘中接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感光部位是尖端弯曲生长是的胚芽鞘尖端的下面5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55.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可受单侧光、重力、云母片琼脂块的放置、旋转等影响而分布不均匀,生长不均匀,导致植物弯曲生长
16、56.生长素促进细胞的生长,不促进细胞的分裂57.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两重性,具体表现: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受浓度、植物种类、器官种类、细胞的成熟情况的影响58.生长素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59.根的向地性(向地生长) 、顶端优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60.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 IAA 相似的生理效应61.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6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63.细胞分裂素
17、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64.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第 5 页 共 5 页65.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适应环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激素高节只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66. 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_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
18、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如果这两道防线被突破,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就发挥作用了。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67. 抗体:专门抗击这种(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由浆细胞合成。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体液免疫中,B 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 ;细胞免疫中,T 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 “作战” 。 68. 体液免疫的大致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
19、,将抗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这种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69. 病毒会侵入机体细胞,有一些致病细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而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这就要靠细胞免疫
20、。T 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这种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70. 内环境的稳态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发挥作用。71.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体的数量特征。72. 在种群密度的调查中,对于调查范围大个体数多的情况下需采取估算的方法。在植物种群的密度、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样方法,该方法是以所有样方平均值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许多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通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志重捕法。73. 种群密度的大小取决于迁出率、迁入率、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密度娈的化,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74. J 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表示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环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 K 值。在 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