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毕业论文(20届)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浅探所在学院专业班级小学教育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I摘要【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新定义的提出,如何深化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认识、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成为了我国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了语文与人文教育的科学定义以及当今语文人文教育的实施现状,论证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人文内涵,得出了其对实施语文人文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语文新课标。ABSTRACT【ABSTRACT】ASTHENEWCHINESECOURSESTAN
2、DARDOFCHINESESUBJECTNATURENEWDEFINITIONSPROPOSED,HOWTODEEPENTHEKNOWLEDGEOFTHELANGUAGECOURSESOFHUMANITIES,APPLYINGSCIENTIFICTHEORYTOGUIDEPRACTICEOFHUMANISTICEDUCATIONINCHINESETEACHING,REFORMANDDEVELOPMENTOF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IN21STCENTURYONEOFTHEMAJORPROBLEMSTHISARTICLETHROUGHLITERATURERESEAR
3、CH,EXPOUNDEDTHESCIENTIFICDEFINITIONOFLANGUAGEANDHUMANITIESEDUCATIONANDHUMANITIESEDUCATIONINTODAYSLANGUAGEIMPLEMENTATION,DEMONSTRATINGTHEHUMANISTICCONNOTATIONOFYESHENGTAOSCHINESEEDUCATIONALTHOUGHTTOCOMEUPWITHITSPRACTICALSIGNIFICANCEOFCHINESEHUMANITYEDUCATION【KEYWORDS】YESHENGTAO;CHINESE;HUMANEEDUCATIO
4、N;NEWCHINESECURRICULUMSTANDARDII目录1引言12语文与人文教育121人文教育122语文与人文教育223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和任务3231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新的价值取向3232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生更新学习观念3233有利于促进知识观念的更新324小学教育阶段语文人文教育实施现状325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人文教育43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浅述431“以学生为本位”的语文人文教育核心理念4311“学生本位观”的人文情怀5312“学生本位观”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5313“学生本位”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532“以习惯为本旨”的语文人文教育实践策
5、略6321“听、说”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6322阅读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7323写作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733“为生活、为人生”的语文人文教育目的观7331生活之用8332重在“立人”84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841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的指导意义9411提倡“人文性”,不能弱化“工具性”9412“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割裂942对正确理解和实践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9421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9422教师应启发与引导学生自求自得1043对实践语文“生活之用”的指导意义11431在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11432在语文课堂中实现“生活化”125结语12致
6、谢13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1引言20世纪末,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一场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大讨论。在讨论中,对语文教学“唯工具论”的批判和对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倡导逐步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200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使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成为了理论界大部分人士的共识,也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应渗透人文性、加强实施人文教育。然而,实施新课标以来,当下的语文课堂上出现了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教学的“非语文、泛人文”的倾向。王文彦教授明确地指
7、出了“非语文、泛人文”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弊端“目前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都出现了泛化人文性的倾向,这造成了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异化,教学过程的表演化,教学评价的世俗化,教学主体的表象化。”因此,如何纠正语文教学中的“泛人文性”倾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地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是亟待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极其丰富,涵盖了语文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叶圣陶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工具论”是其基本语文教育观点之一。从字面上看来“工具论”是重视语言教学,弱化人文精神的思想。其实不然,叶圣陶是反对把语言和情感、工具和人文割裂开来的。他说“咱们决不能作二元论的想法,一
8、方面内容,一方面形式,咱们只能够作一元论的想法,内容寄托在形式里头,形式怎么样,也就是内容怎么样。”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人文性”应当如何实现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有益的启发语文的“人文性”应当蕴含在语文之中,而不是附着在语文之外;语文的“人文性”应当在语言学习(包括语文活动)中实现,而不应游离于语言学习之外。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的语文人文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的丰富内涵、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纠正“非语文、泛人文”的错误倾向来说,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2语文与人文教育21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当今
9、教育理论界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术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一词在学术中的使用非常普遍。然而,通过文献的对比查阅,笔者发现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并不一致。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的学者主张“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这种观点认为,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外在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崔志坚语文教育应避免“泛化人文性”N光明日报,20090515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
10、开明出版社,199815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2教育活动实现人文向受教育者的内化。也有学者把人文教育理解为人文科学教育的简称,主张“通过传授给学生人文学科知识,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同时也使他们在心理、观念、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受到培养和熏陶,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生存,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目的。”还有学者对他人的诸多观点加以整合得出“人文教育在本质上乃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以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以发展学生正确处理本我和自我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能力为
11、目的,指导学生的行为朝着合人道、合规律、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笔者所理解的人文教育是将人文科学通过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内化为人的人文素养与品格,进而净化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为思维品质良好、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来探讨语文与人文教育。22语文与人文教育从学科上讲,人文是许多学科都要体现的共性特点,人文教育则是这些学科都要共同承担的责任。在这许多学科之中,语文具有其实施人文教育独特的优势,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于漪老师说得好“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育不仅应注意语言工
12、具性,还应贯彻人文教育思想。”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学科性质的定位就使理论界大部分观点以国家法规文件的形式得到了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已成为理论界大部分人士的共识。新课标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突出强调了其人文性。这一方面赋予了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语文具有实施人文教育的优势。“人文性”指的是社会规范与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的统一,通常它也包含了我们常说的社会性、思想性、情感性等含义,基本宗旨是培养学
13、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重指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首先,语文本身就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结晶。再加上语文作为母语基础课程,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及中高等教育阶段中,长期不间断的累积,使其更具有了强化人文意识、陶冶情操、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可能。其次,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的运用和发展,与个人的文化素养、社会的精神风貌有着极大的关系。因而,语文教育在我们的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学科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一门学科
14、。笔者是这样理解语文人文教育的语文人文教育是指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活动。杨德广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J教育研究,1999,231陈正行知识经济呼唤人文教育J江南论坛,2002,1026蔡鸿彬基础教育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与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13于漪于漪文集第1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78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柳玉桓语文学科人文性内涵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9192323语文人文教育的作用和任务目前,国
15、内新课改倡导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把人文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231有利于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新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渐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颁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
16、,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课程全新的价值取向。显而易见,作为语文课程编制和教学活动基本准则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在向广大教师们传达着时代对人文教育的呼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人文教育,正是对语文课程标准新的价值取向的积极落实。232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生更新学习观念正确把握并实施人文教育,有利于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局面,使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讲授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促使教师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有利于教师营造民主、和谐、富于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教师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
17、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熏陶作用。正确把握并实施人文教育,这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人”,是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是有着个性心理特征和独特情感体验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人文教育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将受到鼓励,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受到尊重。233有利于促进知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的强化巩固,往往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方法及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正确把握并实施人文教育,将有助于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偏差,使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联系,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有助于打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实用主
18、义”观,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24小学教育阶段语文人文教育实施现状新课标实施近十年来,各地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们,抱着对青少年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课标在培养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审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片面追求人文性,课堂自由散漫,脱离文本做许多拓展与延伸,但语文课却失却了“语文的味道”;有的教师忌讳“讲”,在教学中不敢分析,不敢训练,甚至连基本字词都回避,将较多的时间
19、、精力都用在感悟上,而造成课堂教学收效甚微;更有甚者,将语文课演变成了“思品课”、“历史课”、“地理课”。这些缺憾都是“非语文、泛人文”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由于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文教学“泛人文、非语文”的症状。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语文教学的“文化含量”。于是,在课上同学们都沉醉于欣赏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像,忙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谭庆蕾语文教学“泛人文性”批判J许昌学院学报,201014于正反辩论、又或
20、者是课本剧演出。看起来既花哨又热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对课文仍然不甚理解。问题的严重性尤其在于,这种包装亮丽、华而不实的课目前正在作为“成功的范式”而被广大教师仿效着。这种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非语文化”、“泛人文化”的非理性倾向,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语文基础知识被忽略,教师作用被弱化,课本的作用被淡化,教学内容失却了科学性。这样的课堂教学缺少明确的目标,课上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自由讨论,课下一无所得;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导致对课文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满足于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困惑中的老师们很想从一些研究语文教学
21、的论著中找点启示,却又跌入理论的“迷魂阵”,结果是越找越糊涂,语文人文教育亟需寻找正确的指导性教育理论。25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人文教育叶圣陶是我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有长达七十六年的时间直接从事、热情关注着语文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语文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引领着过去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而且对当前的语文课改及今后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吕叔湘先生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里面说“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借阅读这本集子的机会来对照检查我们自己的工作。有许多现在还常常有争论的问题,事实上圣陶先生多年前已经遇到,并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22、。”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这一问题,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叶圣陶先生博大精深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从中寻找我们行动的指针。只要我们细加考察,就能够发现叶老的许多论述都蕴含着丰富的语文人文教育思想。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论既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也具有明显的科学色彩。叶圣陶语文教育的科学性首先表现为他对语文学科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正确而恰当的定位。用语文,是叶圣陶语文科学观的基本立足点。用,即使用、运用,掌握语言文字的意义就在于能使用它来帮助生活。通过言语能力的发展达到或实现人的发展,这正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人文主义立场,也是其人文性的基本出发点。正是在要使学生获得生活中必须的运用言语的能力这
23、一点上,实现了语文学科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人文教育思想是在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注中建立起来的,对语文人文教育的实践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3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浅述叶圣陶在其从事语文教育的几十年中,编撰过大量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写出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专著、书简等。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虽然散见于他各种体式的文章之中,但综合起来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我们在其中没有发现直接论述语文人文教育的观点,但是只要细细地研究其所提倡的学生本位、生活本源、习惯本旨等语文教育思想,就能体会到在其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中所蕴含着的深切的人文情怀。31“以学生为本位”的语文人文教育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位
24、”是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他的现代学生观的核心。叶老认为,教育的总目标是要把学生“造成健全的公民”。所以,一切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即以学生为本位。这是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叶老在语文教学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所坚持的施建林全面检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J语文教育,2010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5出发点。叶老“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是与人文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一致的,是人文教育的实践性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不再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令学生敬而远之,而是在民主平等的人文教育精神氛围中,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
25、中,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得到了尊重,同时也拥有了表达自我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311“学生本位观”的人文情怀早年,叶老指出“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此后,在他论述学生、教师、教材、目的、方法等众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尽管出现过诸如“学生第一”、“学生为主体”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本身来说,就是要学生自觉地做学习的主人,真正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从教师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要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启发与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在“以学生为本位”的核心思想指导
26、下,一切教育制度、教育措施、教师、课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人”,体现了对学生人格和自我意志的尊重。学生无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学生为本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叶老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学生一辈子着想”,“养成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良好习惯”等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盖源于此。312“学生本位观”与“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叶老提出过一条著名的教育原则,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思想体现了叶老对学生将语文知识“内化”为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的要求,与人文教育所提倡的“人文教育就是通过外在教育活动实现人文向受教育者的内化”是相一致的
27、。他指出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于达到学生能够自求自得,“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叶圣陶在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中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写,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学理念阐明了课堂教学中
28、教与学的辨证关系,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当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应是启发引导;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到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313“学生本位”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根据“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思想,叶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强调首先,要依据“学生本位”观确定教学目标,不应该只着眼于“个体本位”,而应着眼于“群体本位”。不仅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更要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落到实处。第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
29、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3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176相信学生有能力学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一厢情愿,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还要真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处于本位的学生了如指掌。第三,要依据“以学生为本位”确定教学方法。叶老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教师必须为学生着想,通过自己教法的实施,令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实践,主动求知;主动练
30、习,自主学习。”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于给以学生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32“以习惯为本旨”的语文人文教育实践策略叶老曾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都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用的事,也就是一辈子需用的事。大凡一辈子需用的事情最需养成好习惯”。可见,语文教育也应该是“以习惯为本旨”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基础,这基础就是有关的知识。拿语文学科来
31、说,只有通过学习真正掌握了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进而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叶老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这是对“知识”与“习惯”之间关系的具体阐释。“能力”和“习惯”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它们的关系,叶圣陶说过“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养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只有经过反复的历练,直至养
32、成习惯能够自然纯熟地运用语文知识的习惯,才算是真正地把知识内化为了自己的能力。“习惯本旨”观作为叶老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人文性体现在“终身以之”、“随时需用”和“一辈子需用”这几个关键词之中。它强调通过习惯的养成,从而将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得教育深深地“嵌入”到生活中去,以产生教育的效果。语文教育以习惯为本旨,但好习惯和坏习惯对于学生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叶老对于两者的看法是这样的“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因此,唯有养成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要求。对于如何在“听说读写”这四项语文实践
33、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叶老曾提出过一些常规的要求,这些要求其实正是如何在语文人文教育中践行“习惯本旨”观的具体策略。321“听、说”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在听说的习惯方面,叶老要求做到“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他指出“名副其实的讨论”应该做到“听取人家的话、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学生事前既有充分的准备,平时又有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才会人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84398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1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
34、出版社,199425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7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77人发表意见,不至于老是某几个人开口;所发表的意见又都切合着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分析得出三个要点第一,在讨论之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够使讨论有目的、有重点地展开。第二,认真的“倾听”是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养成随时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留意自己和他人说话的习惯。第三,在倾听和发言的过程中,不能听了说了就算完事,还要比较、要归纳,也就是说要养成在听
35、说过程中思考总结、从而有所收获的习惯。322阅读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在阅读习惯方面,叶老多有论述。他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预习讨论练习。这三个阶段中,预习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端;讨论则是师生集体阅读过程,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学生通过吟诵文本、参读相关文章、应对教师考问等练习方式,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应该是在这三个阶段中养成的。“默读”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养成的习惯。作为是一种重在思索和理解的读法,默读尤其适用于精读的书籍。通过默读,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体味文章的人文内涵,从中汲取人文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
36、文素养。在默读过程中,一些最基本的阅读习惯如“翻查”、“参考”、“分析”、“综合”等等都可以养成。因此,叶老说“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习惯,一辈子读书,一辈子受用。”“诵读”对于学习一些名篇佳作是很好的学习方式,也是必须养成的习惯之一。通过反复吟诵,可以使学生的语言习惯日臻完美,这也正体现了人文教育所强调的知识内化要求。叶老是这样阐释“诵读”潜移默化的功能的“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于完美。”323写作教学中的“习惯本旨”要求关于写作习惯的养成,叶老用两句话作了概括,他说“国
37、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第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第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养成这两种习惯的目的,第一是使学生“喜爱写”,第二是要求学生“认真写”。先是有兴趣、喜欢写,一旦动笔之后又总是不肯马虎、斟酌再三,这样的习惯当然是让人一辈子受用的。“喜爱写作”、“不肯马虎”这也正体现了人文教育在情感和品格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和熏陶。具体到写作各个阶段习惯的养成,叶老也提出了一些要求。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需要“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仔细认识的习惯”;“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还有,“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在写作的动笔阶段,一定要养成“想清楚
38、然后写”的习惯;为了力求“想清楚”,要养成“先写提纲”的习惯。在写作后的修改阶段,则必须养成“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的好习惯。总之,养成叶老所指出的这些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写作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叶老论述中有关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当然远不止上述各项。这些“以习惯为本旨”的要求,是叶老在“听说读写”教学实践中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包含着他丰富的经验和深切的感受。因此,看似寻常却意义非凡,是他语文人文教育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33“为生活、为人生”的语文人文教育目的观人为什么要受教育这是教育学理论中的一个本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作了具体阐述“受教育的意义
39、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898教育以“学会做人”作为宗旨,那么语文教育在其中又肩负着怎样的职责呢叶老进一步指出“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更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换一种说法就是,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
40、为一个善于处理生活的普通公民。叶老“为生活、为人生”的语文教育目的观,体现了语文教育所承担的重任“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也正是人文教育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331生活之用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说到“语文是什么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用来达到某个目的。工具不是目的。”“工具不是目的”,那么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叶老给出的答案是“学习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更具体的说来,学习语文为的是在生活中运用它,满足生活的需要。“尽量运行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仅
41、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倡导“生活之用”的主张,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人生尤其是对个体人生的重大关注。“教育的目标,不外乎给予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知识,养成学生处理生活的一般能力,使他能够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叶老的这种现代语文人文教育思想与“为功名利禄而读书”的传统语文教育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它强调要善于运用语言这一种工具来“应对生活”,从而充分发挥语文对于个人以及社会的作用。332重在“立人”人,是教育的主体,“立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活动培养人的过程,也就是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成为了社会的人和文化的人。所以,人文教育的实施,首先应该明确人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究如何在教育中“立
42、人”,从而才可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得到培养、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与人文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生存”的目标相呼应,叶圣陶从人的发展人的更高的需要出发,阐发了合乎人的高层次需要的语文教学目标,这集中体现在“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理念上。叶圣陶坚持以“人”为立足点,认为语文教学是以实现人的解放、人的觉醒,使人真正拥有人的生活为目标的。叶老说“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他认为,旧式的语文教育把人培养成了“活橱柜”、“人形鹦鹉”,这是与“教育重在立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的。通过对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他总结得出“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
43、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叶圣陶作为我国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我们当前的语文人文教育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探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对语文人文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正确把握并深化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实质的理解,有效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所赋予语文课程的使命和要求,实践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真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4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研究的现实指导意义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6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
44、086叶圣陶叶圣陶集第L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4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3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54654669在叶圣陶语文人文教育思想体系框架中,自得是其核心,点拨是方法,生活是内容,习惯是本旨,素质是关键。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对当下的语文人文教育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41对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性质的指导意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抹杀语文课程特点,过分强调语文思想因素,抑或一味追求语文工具性,放弃语文人文内涵都是不妥的。目前,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文学教育强调过了头,出现了主次倒置,追
45、求形式的倾向,严重削弱了语文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在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个“度”的把握上,叶老所作的有益探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是值得我们珍视的。411提倡“人文性”,不能弱化“工具性”新课改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人们的新认识往往是对原有认识的否定,但并非全盘否定。千万不能一提改革,就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在纠正语文教学过于重视“工具性”偏向的同时,要防止产生另一种偏向。叶圣陶先生曾告诫人们不要忘记语文的工具属性,不要脱离“文”空讲“道”。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过语文课只注重思想层面而忽略语言文字训练的倾
46、向。针对这种错误倾向,叶老指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412“工具性”与“人文性”不可割裂众所周知,语文工具观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核心之一。语言“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但是,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从来都没有把语文视为纯工具。他认为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各种思想是附着于语言的,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学语言和学思想的过程。他说过“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来说的一个人。
47、咱们不能抛开了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机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向;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讲人文性,就背离了语文课,步入另一个误区。二者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没有阅读、写作技能的提高,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也就得不到落实。人文性不是在教学中凭空添加的,它隐含于语言之中,借助语言在听、说、读、写之中感悟人文,这才是“统一”真正的意义。42对正确理解和实践师生关系的指导意义叶圣陶先生极力主张在语文学
48、习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这种尊重学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正确理解和实践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421教师应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2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38于漪于漪文集第1卷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6810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视“备人”,叶老“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告诉我们,备课时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
49、中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创造情景、组织活动。叶老的这一观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这在当下语文教学中有着许多生动的实例,具体案例如下例1小学语文蝙蝠与雷达的教学片段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充分了解,某教师分析得出这篇课文涉及到的“超声波”知识,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体验。而单纯讲授、阅读文本教材,则又过于抽象,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为此,某教师采取了如下教学形式(1)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坐下;(2)选出一位学生,让他蒙上眼睛,站在中间,充当“蝙蝠”,再选出七、八名学生充当“蛾子”,也让他们站到圆圈中间;(3)开始游戏蝙蝠一面不断地呼叫着“蝙蝠”,一面尽力去逮蛾子,并规定,只要蝙蝠一呼叫“蝙蝠”,蛾子便一定要回应一声“蛾子”;(4)游戏告一段落后,老师向大家解释在真实世界中,蝙蝠的视力非常差,几乎看不清东西。因此,要飞行或捕食,就必须靠嘴巴发出一种特殊的,我们听不见的“超声波”来探测物体。就像刚才的游戏那样,每次你们听到蝙蝠的呼叫声“蝙蝠”时,就表明它发出的“超声波”撞上了你,而一当撞上你之后,就会马上反弹回去,这相当于大家刚才呼叫的“蛾子”。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