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施工总体筹划1.1 总体目标及目标保证措施、施工接口界面处理与协调1.1.1 编制依据1)编制依据(1)苏州市轨道交通 4 号线及支线、2 号线延伸线工程土建施工项目(第三批)IV-TS-02/08/10/14/15 标、II-Y-TS-06 标招标文件(通用卷) 。(2)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延伸线工程土建施工项目(第三批)II-Y-TS-06 标招标文件(专用卷) 。(3)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延伸线工程招标设计图纸。(4)苏州市轨道交通 4 号线及支线、2 号线延伸线工程土建施工项目(第三批)招标澄清答疑文件 IV-TS-02/08/10/14/15 标、II-Y-TS-06 标
2、。(5)我公司现有的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及机械装备能力。(6)我公司地铁施工及其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和科研成果。(7)现场详细踏勘资料。2)遵照的部分技术标准及规范如下:质量管理体系 (GB/T 19001-2008)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GB5015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2006 版)结构钢设计规范 (GB50017-2003)地下铁道、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GB50308-19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建筑基坑支护工程技术规程 (JGJ/120-99)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 (
3、JGJ18-200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0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 (TB10204-200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YBJ9258-97)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规范 (GB50086-200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 (JBJ/T111-9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工程测量规范 (附条文说明) (GB50026-200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施工验收规范 (GB50299-1999) (2003 版)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8-2002)国家、行业、地方颁发的相关
4、其他规范和标准。1.1.2 编制原则1.1.2.1 全面响应招标文件的原则认真阅读、领会招标文件、施工设计技术规定、设计图纸、地质勘查报告及补遗书,明确工程范围、技术特点、节点工期、安全、质量等要求,全面响应招标文件。1.1.2.2 安全第一的原则以安全工作为工程部署的重中之重,在施工准备阶段做好各项安全准备工作,包括管线路调查、改迁;地面建筑物调查,地质情况调查,地面沿线的设施调查等;施工过程中加强安全监管及监测预警,防止出现险情;将安全检查融入工序作业的必要时间之内,保证施工安全顺畅进行。1.1.2.3 质量优先的原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工程质量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做到施工稳扎稳打不停
5、留,保持施工作业稳步有序,安排合理;做好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工作,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部位提前进行质量筹划,在施工中加强各项监控量测,对出现的质量隐患及时进行整改,保证工程质量处于可控范围之内。1.1.2.4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贯彻文明施工,争创文明工地;千方百计减少扰民;尽力创造良好的施工、生活环境,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及身体健康。1.1.2.5 确保工期顺利完成的原则合理进行工作分解,以工序作业为基本作业单元,正确确定工序作业时间,以关键线路作业流程为工作核心,各项工作围绕作业流程开展,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正确确定节点工期,并根据出现的偏差及时对节点工期进行
6、纠偏或调整,确保工程在合同工期内完成。1.1.2.6 技术创新的原则在做好各项技术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学习改进、提高,加大科研投入,研究、推广新技术,勇于创新。1.1.2.7 环境保护的原则充分调查工程周边环境情况,施工紧密结合环境保护进行。施工中实施文明施工,减少空气、噪音污染、杜绝排放污水、丢弃垃圾等行为,维护交通运输。施工过程实施 ISO14000 标准,进行环境管理。将施工工地建设为“绿色环保生态工地”。1.1.3 工程概况苏州市轨道交通 2 号线北延伸线呈南北走向,线路起于太平车辆段西侧太东路站,向南与 2号线苏州高速站站相连;东延伸线总体呈东西走向,线路
7、起于吴中区迎春南路站,沿线经过京杭大运河、郭新路、园区启月街、创苑路、新庆路,终点位于园区星华街站。2 号线延伸线由北延伸和东延伸线组成,总长 15.595km。其中 2 号线北延伸线长 1.825km,设站 2 座,分别为太东路站、西公田站,全部位于相城区境内;东延伸线线路长从原 2 号线终点迎春南路站引出,向东穿越京杭大运河,经过规划的汽车东站,沿郭新路、园区启月街、创苑路向东行进,终于园区星华街站,全线长 13.770km,设车站 11 座,分别为尹路路站、通达路站、邀湖路站、尹山湖中路站、东方大道站、独墅湖南站、月亮湾站、松涛街站、金谷路站、新发路站、星华街站,全部为地下站,东延伸线尹
8、山湖中路站、松涛街站分别与线网中的 5 号线、8 号线形成换乘,终点与规划的通苏嘉城际铁路换乘。本标段工程为两站(太东路站、西公田站)和四区间(太东路站-西公田站明挖区间,太东路站-西公田站盾构区间、西公田-苏州高速站站明挖区间,西公田-太平车辆段明挖区间) ,所有站点与区间,均为一次围挡施工,详见施工总平面图。1.1.3.1 太东路站工程概况1)太东路站工程简介太东路站为北延伸线第一个车站,位于太东公路南侧、太平车辆段西侧南北向设置。车站周边为自然荒地、存在部分河道与大量鱼塘,塘底标高约-1.00m。车站北端存在两条既有河道,常水位 1.0m 与 1.20m,河底标高-1.77m 与-0.5
9、0m。车站用地范围内地面标高为 1.0-1.5m。本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 BYDK0+115,设计起点里程为右 BYDK0-011.500、设计终点里程为右BYDK0+334.250.车站主体结构外包长度 345.75m;标准段侧墙外包宽度 20.7m。本站地下一层为矩形箱式框架结构,采用放坡法施工;车站北端为地上四层框架结构;车站出入口与风亭均设置于地上框架结构内;车站两座四层框架结构单体之间,在四层楼面处采用钢结构人行天桥沟通客流。车站中部框架结构,设置两座钢结构人行天桥与既有车辆段上盖平台衔接。车站标准段基坑开挖深度约为 7.5m,北端放坡开挖,坡面采用 100 厚 C20 网喷砼+土
10、钉防护;车站南段邻近车辆段机动车坡道一侧基坑,采用 850600SMW 工法桩围护(密插型钢悬臂开挖) ,基坑另一侧采用放坡开挖。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主要为层人工填土、 1粘土层、 2粉质粘土层、 2粉砂夹粉土层;基地落于 2粉砂夹粉土层。结构主要构件尺寸如下:地下一层主体结构(上部有框架段)地下一层顶板:厚 400mm,标准段纵梁 8001000mm(双柱段纵梁 700900mm) 。地下一层底板:厚 800mm,标准段纵梁 10002000mm(双柱段纵梁 8002000mm) 。中柱: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单柱段尺寸为 800900mm,双柱段尺寸为 700900mm。侧墙:厚 700
11、mm。地下一层主体结构(上部无框架段)地下一层顶板:厚 800mm,标准段纵梁 10001900mm(双柱段纵梁 10001900mm) 。地下一层底板:厚 800mm,标准段纵梁 10002000mm(双柱段纵梁 10001900mm) 。中柱: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单柱段尺寸为 800900mm,双柱段尺寸为 700900mm。侧墙:厚 700mm。2)太东路站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1)地基土层特征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层人工填土:属第四系新统(Q4)近代人工堆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0.204.50m、层底标高 1.19-3.70m、揭示层厚 0.204.50m;一般呈灰
12、黄色灰色,以耕植土为主,含植物根茎、粘性土等,部分勘探孔以杂填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和碎砖块。 1层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3 23 )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4.505.40m、层底标高-3.04-4.60m、揭示层厚 0.904.80m;褐黄草黄色,偶呈暗绿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硬塑可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a0.1-0.2为 0.21MPa-1,压缩性中等。 2 层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3 2-3)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6.107.20m、层底标高-4.85-6.00m、揭示层厚 1.402.20m;草黄色,尚均匀,含
13、铁锰质结核,夹有少量粉土;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7MPa-1,压缩性中等。 2 层粉砂夹粉土: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3 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 11.5014.80m、层底标高-10.53-13.41m、揭示层厚 5.408.40m;草黄灰色,欠均匀,含云母、贝壳碎屑,层顶夹较多粉质粘土,局部为粉土;饱和,实测平均标贯击数为 14.2 击,稍密中密,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16MPa-1,压缩性中等。 1 层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3 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
14、16.5022.80m、层底标高-15.53-20.84m、揭示层厚 3.909.00m;灰色,欠均匀,局部夹粉土薄层,含云母、有机质,偶呈粘土;软塑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3MPa-1,压缩性中等。 1 层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世(Q3 2-1)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26.0028.20m、层底标高-24.94-26.85m、揭示层厚 4.106.30m;暗绿灰黄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条纹、少量泥钙质结核,夹薄层粉土,可塑硬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
15、.21MPa-1,压缩性中等。 2 层粉质粘土:草黄灰黄色,局部为暗绿、灰蓝、灰绿或青灰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9MPa-1,压缩性中等。 2a 层粉土:草黄灰色,欠均匀,夹薄层粉土,局部为粉砂;摇振反应中等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9MPa-1,压缩性中等。 2 层粉土夹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 2-1)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 33.2039.60m、层底标高-32.14-38.80m、揭示层厚 6.1012.80m;草黄灰色,欠均匀,夹较多薄层粉
16、质粘土,含云母、有机质及钙质结核;饱和,实测平均标贯击数为 23.5 击,中密,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5MPa-1,压缩性中等。 1 层粘土:暗绿灰绿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斑点,局部为粉质粘土,夹少量粉土;硬塑可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0.22MPa-1,压缩性中等。(2)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工程沿线场区内分布较多大小不一的鱼塘、明,此类地表水体水深一般不超过 5m,多在1m3m 之间。 地下水工程沿线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的含水空间介质、水理和水
17、动力特征、赋存条件,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浅层孔隙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A 潜水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土层的孔隙中,其富水性受土性和厚度控制,通常表现为差;其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及邻近湖(河)网体系,以大气蒸发及向邻近湖(河)道的径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由于区内水网化程度较高,潜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在各河间地块中均表现为较完整的系统;工程沿线场区内潜水位埋深为 0.20 1.60m、标高 0.86 -0.80m;据区域水文资料,苏州市历史最高潜水位为 2.63m,近 3 5 年最高潜水位 2.50m(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最低潜水位标高为0.21m,潜水位年变幅一般为 1 2m。B 微承
18、压水工程沿线场区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砂层、2 粉土夹粘土层中;2 层顶板埋深6.17.2m、顶板标高-4.85-6.00m,2 层顶板埋深 16.518.3m、顶板标高-15.53-16.95m;微承压水含水层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上部潜水的垂直渗流,以民间取水及向周围湖(河)网的侧向径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根据抽水试验孔实测资料,工程沿线场区内微承压水的水位埋深为 1.241.52m、标高为 0.15-0.19m;根据区域观测资料,苏州地区近35 年最高微承压水水头标高为 1.60m 左右;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 0.8m。C 承压水工程沿线场区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土夹粉质粘土
19、层及t 粉砂层中;2 层顶板埋深26.0028.20m、层底标高-24.94-26.85m,t 层顶板埋深 44.3046.50m、层底标高-42.95-45.11m;其补给来源为上部松散层渗入补给、微承压水与之联通补给、越流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及其对下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和侧向径流排泄;根据区域资料,承压水水头标高一般在-2.50m-4.0m。 水土腐蚀性评价工程沿线场区地下水环境类别为 II 类。根据现场踏勘调查,工程沿线场区及附近未发现环境污染源。工程沿线场区浅部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
20、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工程场地地震烈度为 6 度,工程按照 7 度设防。1.1.3.2 西公田站工程概况1)西公田站工程简介西公田站位于太东公路与太平车辆段南侧、富乐路北侧的地块内,车站东北侧为工地,西南侧为大片鱼塘,周边无建筑物及管线。既有地面标高 0.73m-6.94m(1985 国家高程基准) ;鱼塘底标高为-6.15m 左右,水位线标高 0.29m。车站顶板覆土深度 1.552.65m。本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右 BYDK0+955.000,设计起点里程为右 BYCK0+914.081、设计终点里程为右 BYDK0+884.200。车站主体结构外包长度 263.40m。采用明挖顺作法施
21、工。本站南端区间为明挖区间,北端为盾构区间,左、右线均为盾构接收井。车站结构方案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双层双跨的矩形箱式框架结构,部分双柱段为钢筋混凝土双层三跨的矩形箱式框架结构,框架柱距纵向为 8.5m。主体基坑围护结构形式采用放坡开挖+1000750/850600SMW工法桩围护,内支撑体系:一道 800X900 混凝土支撑+两道 609 厚 16mm 钢支撑的围护结构方案,其中盾构段增设一道钢支撑。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主要为层素填土、 1粘土层、 2粉质粘土层、 2粉砂层、1 粉质粘土层;基地落于1 粉砂夹粉土层。结构主要构件尺寸如下:顶板:厚 800mm,标准段纵梁 10002000m
22、m。中板:厚 400mm,标准段纵梁 7001200mm。底板:厚 900mm,标准段纵梁 10002300mm。中柱:为钢筋混凝土矩形柱,尺寸有 7001200mm、700900mm 等。侧墙:700mm。 2)西公田站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1)地基土层特征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层人工填土:属第四系全新统(Q4)近代人工堆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0.204.50m、层底标高 1.19-3.70m、揭示层厚 0.204.50m;一般呈灰黄色灰色,以耕植土为主,含植物根茎、粘性土等,部分勘探孔以杂填土为主,含少量碎石和碎砖块。1 层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3)冲湖积相沉
23、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4.505.40m、层底标高-3.04-4.60m、揭示层厚 0.904.80m;褐黄草黄色,偶呈暗绿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硬塑可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a0.1-0.2为 0.21MPa-1,压缩性中等。2 层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3)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6.107.20m、层底标高-4.85-6.00m、揭示层厚 1.402.20m;草黄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夹有少量粉土;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7MPa-1,压缩性中等。2 层
24、粉砂: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11.5014.80m、层底标高-10.53-13.41m、揭示层厚 5.408.40m;草黄灰色,欠均匀,含云母、贝壳碎屑,层顶夹较多粉质粘土,局部为粉土;饱和,实测平均标贯击数为 14.2 击,稍密中密,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16MPa-1,压缩性中等。1 层粉质粘土: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16.5022.80m、层底标高-15.53-20.84m、揭示层厚 3.909.00m;灰色,欠均匀,局部夹粉土薄层,含云母、有机质,偶呈粘土;软塑可塑,稍有光泽,无摇
25、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3MPa-1,压缩性中等。2 层粉土夹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仅 QB2CZ3 和 QB2CJ8 勘探孔有揭示,层底埋深 21.1022.40m、层底标高-20.13-21.05m、揭示层厚 4.104.60m;灰色,欠均匀,含云母、有机质,夹较多薄层粘性土;饱和,稍密,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0MPa-1,压缩性中等。1 层粘土:第四系晚更新统(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26.0028.20m、层底标高-24.94
26、-26.85m、揭示层厚 4.106.30m;暗绿灰黄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条纹、少量泥钙质结核,夹薄层粉土;可塑硬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2MPa-1,压缩性中等。2 层粉土夹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 沿线均有分布,层底埋深 33.2039.60m、层底标高-32.14-38.80m、揭示层厚 6.1012.80m;草黄灰色,欠均匀,夹较多薄层粉质粘土,含云母、有机质及钙质结核;饱和,实测平均标贯击数为 23.5 击,中密,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0.
27、2为 0.20MPa-1,压缩性中等。3 层粉质粘土: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32-1)冲湖积相沉积物;QB2CJ2 孔以南勘探孔有揭示,未钻穿;灰色,较均匀,含云母及少量有机质,夹薄层粉土;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2MPa-1,压缩性中等。1 层粘土: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2)冲湖积相沉积物;QB2CJ2 勘探孔以北勘探孔有揭示,层底埋深 44.3046.50m、层底标高-42.95-45.11m、揭示层厚 6.708.80m;暗绿灰绿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斑点,局部为粉质粘土,夹少量粉土;硬塑可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
28、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3MPa-1,压缩性中等。t 层粉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2)冲湖积相沉积物;SB1CZ3 孔以北勘探孔有揭示,层底埋深 51.2053.50m、层底标高-49.81-52.15m、揭示层厚 6.709.20m;灰色,较均匀,含云母、有机质、少量腐植质,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饱和,实测平均标贯击数为 30.1 击,中密密实,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13MPa-1,压缩性中等偏低。2 层粉质粘土: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2)冲湖积相沉积物;SB1CZ1、SB1CZ2、SB1CZ3 等勘探孔有揭示,未钻穿;灰色,较均匀,含云
29、母、少量腐植质,夹薄层粉土;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7MPa-1,压缩性中等。(2)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工程沿线场区内分布较多大小不一的鱼塘、明浜,此类地表水体水深一般不超过 5m,多在13m 之间。地下水工程沿线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的含水空间介质、水理和水动力特征、赋存条件,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浅层孔隙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A 潜水: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土层的孔隙中,其富水性受土性和厚度控制,通常表现为差;其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及邻近湖(河)网体系,以大气蒸发及向邻近湖(河)道的径流为其主要的排
30、泄方式;由于区内水网化程度较高,潜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在各河间地块中均表现为较完整的系统;根据本次勘察实测,工程沿线场区内潜水位埋深为 0.201.60m、标高 0.86-0.80m;另根据区域观测资料,苏州地区历史最高潜水位标高为 2.63m,近 35 年来最高潜水位标高为2.50m,潜水位年变化幅度为 12m。B 微承压水:工程沿线场区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砂层、2 粉土夹粘土层中;2 层顶板埋深 6.17.2m、顶板标高-4.85-6.00m,2 层顶板埋深 16.518.3m、顶板标高-15.53-16.95m;微承压含水层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上部潜水的垂直渗流,以民间取水
31、及向周围湖(河)网的侧向径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根据本次抽水试验孔实测资料,工程沿线场区内微承压水的水位埋深为 1.241.52m、标高为 0.15-0.19m;根据区域观测资料,苏州地区近 35 年最高微承压水水位标高为 1.60m 左右;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 0.8m。C 承压水:工程沿线场区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及t 粉砂层中;2 层顶板埋深 26.0028.20m、层底标高-24.94-26.85m,t 层顶板埋深 44.3046.50m、层底标高-42.95-45.11m;其补给来源为上部松散层渗入补给、微承压水与之联通补给、越流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
32、采及其对下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和侧向径流排泄;根据区域观测资料,承压水水位标高一般在-2.5-4.0m。水腐蚀性评价工程沿线场区地下水环境类别为类。根据现场踏勘调查,工程沿线场区及附近未发现环境污染源。工程沿线场区浅部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1.1.3.3 太东路站西公田站盾构区间工程概况1)太东路站西公田站盾构区间工程简介区间隧道从太东路站南端盾构井出发,向南穿过太平车辆段西侧地块,以 450m 半径到达西公田站北端。线路中心线间距为 13.4m14.8m。本次设计盾构区间左右线总长 62
33、4.137m,区间在里程右 BYDK0+735.500 (左线左 BYDK0+741.382)设置联络通道,联络通道与废水泵房合建。区间隧道北端为太东路站南端明挖区间盾构井,南段为西公田站(为地下两层岛式车站) ,线路出太东路站先以 28.0坡度下坡,然后继续以 3.80缓坡上升到达西公田站。区间隧道纵坡为“V”形坡,区间最大坡度为 28.0,线路竖曲线“V”形坡底采用 5000m 半径,其余为 3000m 半径,区间线路埋深范围约 4.9m11.8m。盾构推进范围内分布的2 粉砂层,透性较好,在一定水头压差作用下易产生流砂、管涌。工程沿线场区分布的1、 3 等粉质粘土层,多呈软塑状,是影响工
34、程建设的相对软弱土层。本区间工程共有 2 个盾构始发洞门、2 个盾构到达洞门。洞门处设置内径 5500mm,外径6700mm 的钢筋混凝土环形圈梁,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40、抗渗等级为 P10。圈梁宽度应位于400mm800mm 之间。盾构区间主要结构尺寸概况隧道内径:圆形隧道净空内径为 5500mm。衬砌厚度:350mm。衬砌形式:单层装配式衬砌。管片形式:钢筋混凝土平板形管片。衬砌拼装方式:错缝拼装。衬砌环类型:楔形衬砌环与直线衬砌环的组合。衬砌环分块:采用 6 块模式,即 3 块标准块,2 块邻接块,1 块封顶块。衬砌环宽度:环宽为 1200mm。管片接缝连接:弯螺栓连接。2)太东路站
35、西公田站盾构区间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 地形、地貌及气象概况 地形、地貌区间勘察区域地貌类型单一,属长江三角洲冲湖积平原,场区内地势平坦,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太东路站西公田站区间地面标高一般在 0.801.96m 之间。 气象条件苏州地区属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多年平均气温 15.7;1 月最冷,平均气温 3.1;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8.9;极端最高气温 40.1(1934 年 6 月 26 日) ,极端最低气温-12.7(1931 年 1 月 10 日) ;一般自 11 月中旬至翌年 3 月下旬为有霜期,有霜期达 230 天左右。苏州地区降水量比较充沛,年平均降
36、水量 1128.9mm,最大年降水量 1611.7mm;一年中降水量不均匀,主要集中与 69 月份,约占全年的 50%左右;1 月份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的 3.9%左右;春末夏初多霉雨,夏季受台风影响多暴雨,夏末秋初多雷阵雨,秋末冬初多淫雨。苏州地区平均相对湿度在 76%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达 1322.6mm,蒸发量变化受湿度、气温、气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 工程地质条件场地标高-42.18m 以浅范围内揭露的地基土除表层1 和2 层为人工堆积物和淤泥外,其下均为晚更新统的冲湖积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物,岩性主要为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土等。根据土层结构、埋藏深度、性状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等
37、,共可划分为 12 个层位。现对各土层的埋藏特征、土性描述自上而下概括如下:人工填土1 层:属第四系全新统(Q/4)近代人工堆积物;一般呈灰黄色灰色,土质不均、松散、成分复杂,以素填土为主;成分主要为粘性土,含植物根茎、贝壳碎屑、有机质和少量碎石等,局部为杂填土,含碎石、砖块、建筑垃圾等。QB1XZ6 号孔层底揭示有灰黑色粉质粘土,含有大量腐植质和有机质。粘土1 层: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2-3/3)冲湖积相沉积物;褐黄草黄色,偶为灰黄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和氧化铁条纹,局部为粉质粘土;可塑硬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4MPa-1,压缩性
38、中等。粉质粘土2 层: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2-3/3)冲湖积相沉积物;褐黄草黄色,偶为灰黄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和灰色条纹,夹有薄层粉土,偶为粘土;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0MPa-1,压缩性中等。粉砂夹粉土2 层:第四系晚更新统(Q2-3/3)海陆交互相沉积物;草黄灰色,欠均匀,含云母、贝壳碎屑,夹薄层粘性土,层顶以粉土为主,局部为粉土;饱和,稍密中密,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17MPa-1,压缩性中等。粉质粘土1 层:第四系晚更新统(Q2-2/3)冲湖积相沉积物;灰色,欠均匀,局部夹粉土薄层,局
39、部较多,含云母、有机质,局部为土;软塑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34MPa-1,压缩性中等。粘土1 层:第四系晚更新统(Q2-1/3)冲湖积相沉积物;暗绿草黄色,局部为灰蓝、灰绿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斑点,局部为粉质粘土;可塑硬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1MPa-1,压缩性中等。粘土2 层:草黄灰黄色,局部为暗绿、灰蓝、灰绿或青灰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条纹,夹层状粉土,局部较多,偶为黏土;可塑为主,局部软塑,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平均
40、压缩系数 a0.1-0.2为 0.29MPa-1,压缩性中等。粘土2a 层:第四系晚更新统(Q2-1/3)冲湖积相沉积物;草黄灰色,偶为灰黄色,欠均匀,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条纹,夹薄层粘性土,局部为粉砂;饱和,平均空隙比为0.833,中密,无光泽,振荡反应中等迅速,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0.21MPa-1,压缩性中等。粉土夹粉质粘土2 层:为第四系晚更新统(Q2/3)海路交互相沉积物;灰色,欠均匀,含云母、有机质和贝壳碎屑等,夹较多层状粉质粘土,局部夹粉砂;饱和,平均孔隙比为 0.821,中密密实,无光泽,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平均压缩系数 a0.1-
41、0.2为 0.25MPa-1,压缩性中等。粉质粘土1 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2)冲湖积相沉积物;灰绿青灰色,偶呈灰黑色,尚均匀,含铁锰质结核、氧化铁斑点,夹薄层粉土,局部为粉质粘土;可硬塑,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高,平均压缩系数 a0.1-0.2为 0.22MPa-1,压缩性中等。粉砂层: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1/2)海陆交互相沉积物;青灰色为主,偶呈灰色,欠均匀,含云母、有机质、少量腐植质,夹少量砾石,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饱和,密实,压缩性中等偏低。(3)水文地质条件 地表水苏州市地处江南水网区,属长江流域太湖水系,区内地表水系极其发育,主要有太湖、阳澄湖群及大小规模不等的河
42、渠组成。太湖水域面积 2250km2,总蓄水量 90 亿 m3/(临界量) 。区内河网主要有京杭大运河、山塘河、胥江、元和塘、玉和塘、香水溪、越来溪、楼江、吴淞江、黄天塘等。太湖、阳澄湖湖群及河网,构成一个整体,其三者的水位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地处上游的太湖水位最高,其次为河网,而阳澄湖湖群水位最低,呈同步升降,但幅度依次相应递减,大体反应了苏州地区地表水体运动、变化规律。从整个水网化体系看出,工程沿线场区的地表水源头为太湖水,水位的高低主要受太湖水位升降的影响。工程沿线场区内分布较多大小不一的鱼塘、明浜,此类地表水体水深一般不超过5m,多在 13m 之间。据苏州市枫桥水文站观察资料,枫桥站多年
43、平均水位 2.95m,汛期(510 月)多年平均水位3.11m,历史最高水位 4.50m(1999 年 7 月 1 日) 。苏州市区防汛警戒水位 3.5m。 地下水工程沿线场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地下水的含水空间介质、水理和水动力特征、赋存条件,场区地下水可分为松散浅层孔隙潜水和松散岩类孔隙(微)承压水。A 潜水潜水主要赋存于浅部土层的孔隙中,其富水性受土性和厚度控制,通常表现为差;其补给主要为大气降水及邻近湖(河)网体系,以大气蒸发及向邻近湖(河)道的径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由于区内水网化程度较高,潜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在各河间地块中均表现为较完整的系统;根据本次勘察实测,工
44、程沿线场区内潜水位埋深为 0.201.60m、标高 0.86-0.80m;另根据区域观测资料,苏州地区历史最高潜水位标高为 2.63m,近 35 年来最高潜水位标高为 2.50m,潜水位年变化幅度为 12m。B 微承压水工程沿线场区微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砂层中;2 层顶板埋深 6.17.2m、顶板标高-4.85-6.00m;微承压含水层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上部潜水的垂直渗流,以民间取水及向周围湖(河)网的侧向径流为其主要的排泄方式。根据本次抽水试验孔实测资料,工程沿线场区内微承压水的水位埋深为 1.241.52m、标高为 0.15-0.19m;根据区域观测资料,苏州地区近 35
45、年最高微承压水水位标高为 1.60m 左右;地下水年变化幅度约为 0.8m。 C 承压水工程沿线场区承压水主要赋存于2 粉土夹粉质粘土层及1 粉砂层中;2 层顶板埋深26.0028.20m、层底标高-24.94-26.85m,t 层顶板埋深 44.3046.50m、层底标高-42.95-45.11m;其补给来源为上部松散层渗入补给、微承压水与之联通补给、越流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主要是人工开采及其对下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和侧向径流排泄;根据区域观测资料,承压水水位标高一般在 -2.5-4.0m。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工程沿线场区地下水环境类别为类。工程沿线场区浅部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具微腐
46、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4)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苏州地区地震活动,从地质背景、新构造运动、历史地震分析表明,本地区地震活动频率低,强度弱,为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5)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注意事项本次勘探施工过程中,各勘探孔孔口均未发现有浅层气溢出现象,但结合土层分布与特征情况,工程沿线场区具备了浅层气赋存的条件,故工程建设过程中仍应重视浅层气的不利影响。工程沿线分布有众多大小不等的明浜、鱼塘等,其浜底分布有一定厚度的淤泥;此外,工程沿线部分早期的明浜可能会被填埋形成暗浜。明浜淤泥、暗浜、厚填土对本工程基坑围护和盾构掘进
47、会产生不利的影响。1.1.3.4 明挖区间工程概况1) 太东路站西公田站明挖区间本段线路始于太东路站南端,向南到达西公田站北端,区间在里程右 BYDK0+575.00(左BYDK0+576.746)设置盾构井一处;太东路站西公田站明挖区间设计起点里程为右BYDK0+334.250,设计终点里程为右 DK0+575.000;左线长度 242.496m,右线长度 240.750m;本区间沿线大部分为鱼塘、珍珠养殖基地及未开发地块,未见历史文物古迹,区间线路相对简单。区间结构形式分为三段,具体如下:(1)区间为地下一层双柱三跨矩形箱式结构,共 44.780m 长,具体范围为:起点里程左BYDK0+3
48、34.250左 BYDK0+379.030;右 BYDK0+334.250BYDK0+379.030;(2)矩形双洞隧道,左线长度为 185.116m,范围为左 BYDK0+379.030左 BYDK0+564.146;右线长度为 188.370m,范围为右 BYDK0+379.030右 BYDK0+562.400;(3)区间为地下一层双柱三跨(端头井为二层)矩形箱式结构,长度均为 12.6m,具体范围为左 BYDK0+564.146左 BYDK0+576.746,右 BYDK0+562.400右 BYDK0+575.000。2) 西公田站苏州高速站站明挖区间本区间为西公田站苏州高速站站区间明挖暗埋段,线路总体为南北走向。区间右线设计起讫里程:右 BYDK1+148.850右 BYDK1+653.398,区间右线隧道全长 504.548m;区间左线起讫里程:左 BYDK1+148.850左 BYDK1+652.059,区间左线隧道全长 503.209m(含短链 1.057m) ;区间左右线总长 1007.757m。在右 BYDK1+539.762 处设置联络通道。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出车站处为单层三跨的框架,随着线路延伸变成三条单层单跨箱型) 。本区间沿线大部分为鱼塘、珍珠养殖基地及未开发地块,未见历史文物古迹,区间线路相对简单。3) 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