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心理素质.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46929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教师的心理素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一】 教师的心理素质一、教师的素质结构(一)素质 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与主体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身心特质。素质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性、结构整合性和发展潜在性的特点。 教师素质是以人的一般素质为基础,通过人与职业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是与教师职业有关的基本品质的总和。(二)素质结构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基本维度。 1生理素质 教师的生理素质主要由人的先天遗传因素决定,表现为有机体的某些解剖、生理上的特征,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特点,主要是人脑的特点,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

2、起基础作用。 2科学文化素质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科学文化素质中活的灵魂,是教师献身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对教育事业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乐于从教的敬业精神。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人本精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和严格自律的“师范”意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积极和谐的人际意识。(2)文化科学素养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深厚而系统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活的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知识。3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由先天生理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决定的,表现为心理品质,处于教师素质结构的核心层次,起中介和核心作用。教师心理素质又可分为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

3、心理素质。二、 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 教师一般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可以归纳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一)认知品质 认知品质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个体认知活动的机制和水平的人格特征因素,是教师心理素质结构的最基本的成分。教师的能力特征是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素质。1敏锐的观察力; 2准确的记忆力; 3丰富的想象力; 4优良的思维品质; 5善于分配注意力。(二)个性品质 个性品质是指人在对客观事物的对待活动中的个性心理特征。它虽不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认知的具体操作,但是具有动力和调节机能,居于心理素质的核心地位。 1

4、成熟的自我意识: (1)健全的自我认知; (2)积极的自我体验; (3)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2教师的情感特征(1)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情感(2)教师应有的情操(3)教师的责任感。 3教师的意志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现目的的坚定意向;(2)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坚定性;(3)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耐心和坚持性;(4)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 4教师的动力特征: (1)成就动机;(2)求知欲。(三)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自身或环境,使自身与环境和谐协调的能力,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是认知因素和个性因素在各种社会环境中的综合反映,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心理素

5、质之一。 21自我定向适应性:(1)生活适应;(2)生理适应;(3)职业适应; (4)学习适应。2社会定向适应性:(1)社会环境适应;(2)人际环境适应;(3)应激情境适应;(4)职业角色适应。三、教师的职业心理素质(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概述 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含义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可以界定为与教师的职业有关的心理素质的总和。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与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的关系 从总体上看,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是基础,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是教师的一般心理素质和特定职业结合的产物。 (二)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结构 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职业意识、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特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需求)和教育

6、能力。 1职业意识: 教师职业需要按其在意识中的发展水平的明朗程度,表现为职业意向、职业动机、职业理想。代表性的倾向:献身倾向、成就倾向、兴趣倾向、实利倾向(1)教师的职业需要;(2)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的职业道德;(有态度、认知、行为三种成分) (4)教师的职业气质。 2职业知识和技能:(1)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所属学科知识、相关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2)教师的技能结构。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想象力、以及思维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师职业的活动效果有的较高的相关)3教育能力:(1)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自我发展能力;(4)

7、教育科研能力。 (三)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及其培训1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特征:(1)稳定性;(3)综合性;(2)基础性;(4)发展性。 2教师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训:(1)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内容(2)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途径3职业心理素质培训的模式:(1)校本培训模式:技能型培训 实践型 评价型 理论型 研究型; (2)专业发展学校培训模式 PDS; (3)入职教育模式。 【二】 教师的自我意识一、 教师自我意识及其特点(一)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与类型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个体在对自身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的认知、体验基础上,不断调节自身行为,力求达到与环境

8、的协调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结构与类型 (1)从意识活动的特点来分析: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包括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 (2)从意识活动的形式来分析:分为知、情、意三个维度。具体包括自我认识与评价、自我感受与体验、自我监督与控制。 3(3)从意识活动的内容来分析:分为生理、社会和心理三个维度。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4)从意识活动中的自我观念来分析:分为现实的、投射的和理想的三个维度。具体包括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二)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内容及特点 1教师自我意识的作用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如提高教师的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能力;(2

9、)教师自我意识水平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师必须借助自我意识,调节和控制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时间与进度的安排、差生与优生的对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 2教师自我意识的内容 :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外,主要指向其对自身教育教学的意识,特别是对课堂教学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的明确,并始终围绕课堂目的开展教学活动; (2)教学内容正确,具有科学性与思想性; (3)教学方法适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需要; (4)教学语言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并抑扬顿挫; (5)教学安排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有条不紊; (6)教学气氛热烈,教师注意

10、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双方都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中 3教师自我意识的特点 :(1)内容具有广泛性与教育性。它不但包括自身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方面的内容,而且还特别包括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内容。 (2)作用具有双重重要性。它不但关系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的发展。 (3)水平的提高具有主体自觉性与社会期待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自我的观察与反思一方面出于自觉,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和压力。(三)提高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途径 :1通过他人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他人观察是完善自我认

11、识的重要途径。自我观察是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关键。自我观察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心向、客观性、敏感性2通过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来认识和提高自我; 3通过对自身活动结果的反思来认识和提高自我。二、教师教育效能感及其作用(一)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功能与影响因素 (1)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完成既定行为目标所需的行动过程的组织和执行能力的判断,它与一个人拥有的技能无关,但与人们对所拥有的能力能够干什么的判断有关系。 (2)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选择行为;努力的付出与坚持不懈;思维方式和情感反应;行为的产生者与预告者。 (3)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替

12、代性和想象性经验;评价与劝说;生理与情绪状态。2自我效能感和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育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个人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对教育的作用特4别是自己是否有铯力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二)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和功能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结构: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育效能感(1)一般教育效能感: 指的是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整个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 (2)个人教育效能感有两方面:一是指教师对自己在学生发展中所起的教育作用到底有多大的信心和判断;二是指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搞好教学、教好学生的信念。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功能

13、: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上。(三)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1)教师教学效能感在教龄、学历和性别上的差异。一般教育效能感随教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而个人教育效能感则随教龄的增长表现出上升趋势。随教龄的增加,教育效能感出现两头低、中间高的趋势,十年左右教龄可能是教学效能感表现的高峰期。(2)新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教育效能感的特点。 2影响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因素:因素很多,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阿什顿:宏观系统水平(指社会的信念和习俗层次) 、外部系统水平(指教师所在的社区环境) 、中间水平(指教师所在学校的主客观因素) 、微观系统水平(

14、所教学生的特征)班杜拉:对成败的体验与认知归因;替代性和想象性经验;他人的评价、劝说及自我规劝;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伍尔福克、霍伊:制度的完整性、校长的影响、关心与体恤、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辛涛:制度的完整性、工作提供的发展条件、学校的支持系统、学校的风气、教师关系和师生关系六个维度。三、 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一)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关系 教师自我意识的水平和性质必然影响其教育效能感的水平和性质,并对其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教师已有的教育效能感也会影响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1教师自我意识对其教育效能感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5、; 2教师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教师自我意识与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的培养 (1)教师自我意识水平的测量:高顿发展了一种对自我意识进行定性测量的方法“我是谁” (2)培养教师自我意识的方法:交往法(他人眼中的我) 对比法活动法(参加活动认识不足)反思法(自我观察与反思) 2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培养 P92(1)针对效能来源培养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2)培养教师教育效能感的具体方法:强化法;(班杜拉) 榜样法(费斯廷格) ;归因训练法(费斯廷格) ;两个步骤:诊断和训练。三种方式:操作、说服、转移教学策略训练法(张大均)5【三】教师的人际关系一、教师人际关系及其形

16、成(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1人际关系的结构:包括: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行为 三种成份。2人际关系的反应类型:心理学家霍妮将人际关系反应类型分为三类:(1)谦让型,特征“朝向他人” (2)进取型;“对抗他人” (3)分离型;“疏离他人”(二)师生关系 1师生交往:师生交往对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师生交往有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多向交往三种形式。多向交往分为:链式、轮式、环式在运用这三种不同的多向交往形式解决问题时,其结果为:在解决问题的速度上轮式

17、最快,环式最慢。在正确性上环式最低。群体作业的组织化为轮式迅速产生且稳定,链式慢慢产生也稳定,而环式则不易产生。领导者的产生在轮式、链式非常明显,环式则不能产生领袖。在士气上环式最高,而轮式最低。在班级中,最好的交往是将环式与轮式结合起来的多向交往。2尊师爱生: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尊师爱生。 3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1)了解和研究学生;(2)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指教师如何组织管理、开展班级工作;四种类型:专制仁慈、专制强硬、放任和民主(3)有效处理师生冲突。 (良性冲突:双方目标一致,而认识、方法、手段不同;恶性冲突:指师生双方目标的对立而造成的冲突)(三)教师间关系 1教师间关系的重要性:教

18、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达成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教师顺利工作的保障。 2教师间关系的现状:(1)教师间竞争的加剧; (2)教师之间交流的减少; (3)学校管理机制尚不完善; (4)教师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提高教师人际关系的质量: (1)互通信息,增强交往; (2)互勉共进,团结协作;(3)互相尊重,心理相容。(四)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既是一种隶属关系,又是一种同行、同事关系。要处理好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从教师方面来说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协调关系,友好合作; (2)充分理解,争取支持;(3)顾全大局,尊重服从。(五)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教师与

19、学生家长的关系是一种以同一目标为中心,建立在彼此信任、谅解、支持基础上的人际关系。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应达到以下几个角色要求: (1)作为一位倾听者;(2)作为一位沟通者;(3)作为一位协商者。二、教师威信及其形成赢得威信是老师为人师表的结果和必要条件。威信使学生敬而亲之,威严使学生敬而远之。因此,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威信的教师的教育力量是基于学生对教师的热爱、敬重之上的。(一)教师威信的构成及作用 1教师威信的构成:教师的威信按内隐程度的不同分为仪表威信、知识威信、人格威信。62教师威信的作用:教师威信对于学生和教师自身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教师的威信

20、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自觉实现教师的要求。对教师来说,威信对自身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二)教师威信形成的过程 1开始阶段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产生; 2形成阶段教师的榜样性与学生的向师性;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优秀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3巩固阶段教师与学生的长期交往和共同活动。教师威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般要经历由言到行、由浅到深、由局部威信到全面威信的过程。(三)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1客观因素: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 2主观因素: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其威信

21、形成的根本的、决定性因素。(1)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威信获得的重要条件; (3)重视第一印象,珍惜“自然威信”; (4)教师的仪表和风度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必要条件。三、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P148(一)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主要内容:(1)巩固已获得的威信;(2)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发展低水平的威信为高水平的威信;(3)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4)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二)教师威信维护与发展的策略:(1)胸怀坦荡,实事求是;(2)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威信;(3)以“艺”强威,以“情”辅威,以“宽”立威;“艺”指教师的教育艺

22、术。做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学生与知识、学生与学习“情”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宽”教师要学会待学生以宽容。宽容方式:时间空间上的宽容;态度上;条件上;认识上;处理上(4)不断进取,言行一致;(5)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发展威信;(6)长期坚持,从多方面完善自我。【四】教师的心理健康一、 教师心理问题及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教师心理问题概述 1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分为三种类型:(1)教师心理成长问题;(2)教师心理障碍问题;(3)教师心理变态问7题。 2教师心理问题的

23、现状: (1)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接受调查的教师其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 50%; (2)心理障碍在教师人群中的分布广,小学教师多于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多于高中教师,城市教师多于乡村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问题多于小学男教师; (3) 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多样化,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离,性格忧郁孤僻和逆反心理较强。 3研究教师心理问题的意义 (1)个人意义:有助于身体健康;使教师更加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等,从而使教师对教学更投入,增强教学效能感。 (2)教育意义: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深刻影响;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3

24、)社会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很大,并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有积极意义,它不但可以增强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而且对改善整个社会风貌及促进社会的发展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二)教师心理问题的特点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个性(人格)问题和行为问题四类。教师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严重性和弥散性等特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成正比。(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健康的含义:代表性的有:埃格里希、门林格尔、马斯洛、柯洛什尼克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

25、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 2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完善人格,发挥心理潜能,维护和增强心理各方面的机能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各种心理疾病,使个人的心理机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包含三层含义:(1)是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包括良好的认知品质、稳定一致的情绪状态、坚定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2)是指教师的各种心理关系,如良好的人际关系; (3)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维持良好关系,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目前我国大部分学者认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

26、: (1)认知能力正常;(2)情绪反应适度;(3)意志品质健全;(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10)活动效能吻合年龄。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内容: P193(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健全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调控; (5)意志坚强,对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强的心理韧性; (6)具有教育独创性; 8(7)对教育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五)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教师心理健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需要 2教师心理健康有利于

27、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二、 教师心理问题的矫正(一)矫正之本:心理素质培育 1心理素质的培育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1)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解决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正确理解身心关系,保持身心和谐;增强挫折承受力;善于自我调节。 (增强意识调节;善用语言调节)不断学习心理学知识,心理培训,增强自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2培养心理素质的方法:(1)纠正认知偏差。建立健康的认知模式;避免认知失真;正确归因。(2)学会控制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3)完善个性结构。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发扬

28、气质积极面;(4)完善能力结构。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高效完成教学工作;也能有效促进自我的提高。(5)学会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心态,运用各种心理效应来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锻炼坚强意志。(二)矫正之用:咨询辅导1心理咨询辅导是一种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设计和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与咨询对象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象消除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自身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咨询辅导的形式和种类:直接咨询和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门诊咨询等。 2咨询辅导的理论: (1)

29、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咨询方法:自由联想、(2)行为矫正理论;华生、斯金纳、沃尔普、班杜拉,咨询方法: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冲击法、厌恶法(3)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咨询方法:当事人中心疗法,关键是创造一个真诚、共情、尊重的人际氛围(4)理性情绪疗法;艾利斯,主要方法:非理性信念辨析、合理性情绪想象3咨询辅导的方法: (1)积极求助咨询; (2)配合诊断检查;(3)切实贯彻实施,这是咨询辅导中最关键、最有影响力的、最根本的阶段(三)矫正之术:心理自助 P2151教师心理自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消除消极的情绪,培养积极的情绪; (3)培养健康

30、乐观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是否健康是他心理健康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志。2心理自助的方法: (1)情绪宣泄法;方式:倾诉;运动;大笑9(2)身体放松法;(布格)方式:呼吸调整法;肌肉深度放松法;冥想法( 四)矫正之基:专业性发展 教师心理健康与其职业直接相关,因此,应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角度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来说,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学校的管理完善、社会的协同支持来解决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1个人的主观努力;从我做起;严格自律2学校的管理完善;给教师自由时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3社会的协同支持;全社会协同,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帮助提高教师形象,这主要针对公众对教师的误解而言。

31、三、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该以构建教师完善的心理调节机制为重点,以完善自身人格、保持平和心态、提高整体素质和体验职业乐趣为基本途径。(一)完善自身人格1完善自我意识; 2端正人生价值观; 3塑造良好性格; 4富有创新精神。(二)保持平和心态 1接受自我,学会自我调适。 (1)接受不完美的自我; (2)充分发现自己的潜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 2安贫乐道,正视理想与现实。 3坚持不懈,正确对待成功。4处变不惊,直面压力与挫折。(1)认知重组,正确地认识压力; (2)端正教学态度; (3)寻求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增强自控能力; (5)自我放松,培养多种兴趣

32、; (6)发展对压力的理智反应。(三)提高整体素质 1教师整体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如果教师素质结构和谐完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各成分能够协调有效地运行,可以认为该教师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反之,如果教师素质缺乏或者是结构不完整,就容易导致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良好地适应,甚至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P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师心理健康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2教师整体素质的自我提高: (1)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增强身体素质是塑造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2)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素质。 要博览群书;自觉将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有自我反思精神,是自我提高前提和起点(3)培养科学文化素养,完善能力素

33、质。 (4)健全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 (根本)培养出色的认知品质;树立正确教学信念;锻炼坚强的意志特征;培浓厚职业兴趣(四)体验职业乐趣 1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2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刨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104教师要增强自我效能感,张扬个性品质。教师的自我分为角色自我和个性自我【五】 教师的认知一、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 (一)认知及职业适应1教师认知及其特点概述 教师认知是一种领域性的认知它是教师以自己的一般认知能力为基础为适应教师角色规范的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认知组织和认知功能方面持久一贯的特征。

34、2教师的认知与职业适应 不同职业对其从业者有不同的认知特质和认知方式方面的具体要求。认知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认知问题的类型及表现1教师认知的结构性问题 (1)观察力偏低 (2)想象力欠缺 (3)思维方面的问题;思维方式过分简单;思维方式非对象化;思维活动过程压缩。(4)注意方面的问题;稳定性、集中性差;分配性、转移性弱;注意范围狭窄。(5)记忆方面的问题; 内隐记忆力差;健忘。2从社会认知角度看教师的认知问题 教师在社会认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认知偏差和自我认知偏差,而集中体现在人际方面。 期待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

35、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三)教师认知问题诊断的方法诊断教师认知问题的方法有:主要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标准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法、作文法、事例分析法等。1间接评定诊断法(针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偏差的方法)2认知测验诊断法;(比较客观诊断)视觉空间认知能力测验;言语连续性认知测验3综合诊断法。是针对认知机能,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于一身的综合科学分析的方法。二、 教师认知问题的成因 (一)社会因素1商品经济冲击,职业投入度不高:(1)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产生职业倦怠现象;(2)从事第二职业,教育感知能力下降。2知识经济冲击,学习步伐没有跟上。3 “应试教育”冲击,好教师、好学生标准有误。(二)学校因素1学校类型:在我国,学校有重点和非重点、公办和民办之分。2学校人际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校人际关系主要有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三种。(三)自身的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