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家庭结构类型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研究【前言】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以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传统意义上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形成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及父母受教育程度等角度展开的,人们往往忽视了家庭结构类型和家庭关系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破裂的家庭结构和新的家庭模式的出现造成儿童生存环境的更改、教育方法的变化以及与父母感情的疏远淡化。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性格、品行及学业形成不利影响。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
2、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因此,动员各种力量稳定家庭结构,对于保证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家庭结构类型儿童个性形成【正文】一、相关概念(一)家庭结构及家庭结构类型自社会学在我国重建以来,家庭和家庭结构就备受关注,许多学者就对家庭结构下了定义。如关颖在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一文中就指出,家庭结构是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共同生活关系的统一体,是既包括代际结构,也包括人口结构,并且是二者组合起来的统一形式。所谓家庭结构,就是家庭成员间横竖关系的总合。横的关系,是指同代人之间的关系,如夫妻和兄弟姊妹
3、间的关系;竖的关系,是指代际之间的关系,如父子、母女、祖孙的关系1。潘允康则认为,家庭结构是指家庭分子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家庭分子间相互配合和组织,家庭分子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家庭规模、类型和家庭模式。家庭结构一般是指由家庭中全体分子和各种角色所形成的综合关系2。费孝通在1986年对自己关于家庭结构的论述进行了补充说明,认为他所说的家庭结构就是指“一个家庭里包括哪些成员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依照“有无夫妇所形成的核心,以及有多少个这样的核心”为标准,将中国的家庭结构分为四类一是不完整的核心家庭,指核心家庭中原有配偶中一方死亡或离去,或是父母双亡的未婚儿
4、女;二是指一对夫妻和其未婚子女构成的生活单位,在中国称之为“小家庭”;三是核心家庭之外还包括其他成员,这些成员都是不能独自生活的人,他们大多是配偶死亡后和自己子女生活在一起的鳏夫或寡母,也有些其他较远的亲属,甚至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四是联合家庭,就是儿女成婚后继续和父母亲在一起生活,即两代重叠的家庭,如果兄弟成婚后都不独立成家,那就成了同胞的核心家庭的联合单位,这在过去都称作“大家庭”3。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家庭结构类型通俗的讲,主要有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大家庭三种。核心家庭被认为是“传统”的家庭。核系列包括母亲,父亲和孩子。所谓“单亲家庭”是指由于丧偶、离异、分居或者构成家庭主体的成员不齐全的
5、家庭。大家庭包括祖父母,阿姨,叔叔和表兄弟。在某些情况下,大家庭来生活或在核心家庭成员的地方之一4。根据这些学者的研究和我国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分为以下四种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残缺家庭,其中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流,残缺家庭数量有所增加,联合家庭的数量有所减少。二、国内外现状分析及评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问题。儿童的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塑造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在家庭中,父母作为主要的教育者,正努力地给孩子提供一个畅心益智、悦情怡神的家庭环境。其次,以儿童为主体,做到爱
6、护儿童良好个性、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儿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倡儿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一)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家庭因素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西方较早的就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以父母教养方式为切入点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她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5。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6。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都支持鲍姆林特的结论,如韦克斯勒指出,在权威型家庭中使用“爱的收回”会对儿童
7、的社会化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起到相反作用,这与使用这种方法时是否适度有关7。20世纪70年代以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这期间,国外学者既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社会经济地位及父母体验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等家庭系统以外的层面出发,又从家庭系统内部的一些因素,从儿童特征入手,较全面地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CHAMBERLIN1974、LYTTON1980及MINTON和LEVINE1971等的研究证实,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地对儿童的需求作出应答,且更经常地提供积极而非否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力介入,
8、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8。MCLOYD1994发现,处于压力中的父母自我效能感差,对儿童的温情较少,缺乏耐心和参与,提供的帮助也较少,对儿童的消极控制较多,容易受到激惹9。MARTIN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还有研究指出,儿童的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这增加了母亲的控制,继而增加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10。同时,西方的研究并不是单从家庭结构类型入手的,也不是单纯的研究儿童个性的形成,更多的是研究多个因素对儿童甚至是青少年已产生的问题行为的影响。如杰弗里
9、吨库克斯顿在家庭监督和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在弄清楚问题行为在不同家庭结构里面发生中,非驻家父母,父母监管和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质量这三要素将会被考虑。结果表明监管力度在单亲父亲家庭最高,单身母亲家庭其次,父母双全家庭最低。结果还表明酗酒问题,毒品问题和逃课问题也是在单亲父亲家庭最高,单身母亲家庭其次,父母双全家庭最低。最后,互动之间的监督水平和参与者性别表明,同样的监管力度,对于青春期女性来说,出现问题的概率较低;而青春期男性出现问题的概率就偏高11。(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国内学者大多从80年代开始涉足家庭教养方式这一研究领域。起初或从儿童性格入手,或从儿童心理卫生入手
10、,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育形式。但其中也不乏颇具远见的学者,如卢乐珍在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中指出,有的学者探究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并从父母文化素养、职业等角度分析了家长教养态度的成因12。进入90年代,随着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些新流派、新理论、新研究模式日渐为我国学者了解和接受。在考虑与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他们逐渐将新思路、新信息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使我们的研究既紧跟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又很快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呈现出不少新的特点。在大量的文献中不难发现,学者们经过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共识。陶沙在他的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认
11、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13。雷雳、张钦等人在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中也表示赞同该观点14。近几年来,不少研究者更开始跳出父母外在的特征对其教养方式的影响的探求,进而深入发掘父母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作用。郑林科、王树秀在影响家庭教养与子女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一文中的研究更是表明,母亲血型影响其家庭教养行为15。还有研究者看到了父母意识和父母教育观念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往往体现了父母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者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养模式,并进一步探索它们的内容和结构161718。此外,研究
12、者也关注家庭环境、关注父母所处的文化背景,试图从家庭系统内和系统外的因素理解父母的教养行为。王耘在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中研究了不同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结构是影响母亲抚养行为的重要变量,主干家庭母亲的抚养行为总体上优于核心家庭的母亲19。张文新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但对孩子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20。其实,家庭中由哪些成员组成,儿童哪些成员交往较多,谁是教育的主要
13、执行者,这些对儿童个性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国内外都有不少深入的研究。我国学者吴凤岗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简称小家庭)中的儿童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组成的大家庭(简称大家庭)中的儿童。小家庭儿童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等九个方面均好天地大家庭中的儿童。三、总结总的来说,在小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容易协调,思想容易统一,有矛盾也较容易处理,父母接触子女的机会多,直接交往多,对子女实施教育,一般受外界的干扰较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更为亲近。另外,由于父母一般都要上班,这有利于培养锻炼子女
14、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大家庭中,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对孩子语言和能力发展上有一定的好处。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又因为家庭成员多,思想不易统一,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个性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在残缺家庭中,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久缺失,或因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或由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及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及学习动机的受挫,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我了解到,有许多研究均表明,在离异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的调节能力、结伴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主观控制能力
15、、预见能力及决断能力均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短或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良好的个性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子女等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幸的是人们已认识到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发展的不同影响,注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对家庭环境扬长避短,根据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调整,逐渐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空间,使孩子逐步形成独立、勇敢、好学上进、积极主动、自尊自信、认真细致、合群、恒心、坚忍性、谦虚律己等良好态度和意志特征。参考文献1关颖家庭结构的涵义及类型家教指南,2003,2,19222潘允康社会
16、变迁中的家庭家庭社会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23费孝通费孝通文集4HTTP/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FAMILYSTRUCTURE5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7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58JOANECRUSEC,HUGHLYTTON1988,SOCIALIZATIONANDFAMILY,INSOCIALDEVELOPMENTHISTORY,THEORY,ANDRESEARCH,SPRINGERVERLA
17、G9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侯静,陈会昌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1JEFFREYTCOOKSTONJOURNAL,OFDIVORCEREMARRIAGE,THEHAWORTHPRESS,VOL321/2199912卢乐珍父母教养态度的形成因素J江苏教育幼儿版,1984,72813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14雷雳,张钦,等学习不良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自我概念J心理科学,2001,215郑林科,王树秀影响家庭教养与子女性格的母亲血型气质研究J心理科学,2001,216李凌艳,庞丽娟,等26岁儿童母亲教育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1997,317桑标,杜乃芳父母意识的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18陈会昌,王莉110岁儿童父母的教育观念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19王耘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20张文新城乡青少年父母教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