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小学教育宁波市江东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状况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简称SBCD)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它的出现是对于5060年代课程改革发展的反思。1973,在爱尔兰埃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究会上,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两位学者首先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概念。1当时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学校教育工作人员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1974年,在日本东京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又被提出。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了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国际研讨会;会上
2、,学者们试图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定义达成一致意见,但最终却未能如愿。2我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注和正式提出较晚。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它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差异性。其中,“开发”是指从课程目标的拟定、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标准的编制、课程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到课程的实施与改进等一系列的课程行为。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大范围,一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3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为当代校本课程开发奠定基础的是以美国的约瑟夫施瓦布(JESEPHSCHWAB)和英国的劳伦斯斯腾豪斯(LAWRENC
3、ESTENHOUSE)为代表的课程理论专家。他们分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和英国尝试建构新的课程模式。施瓦布在总结美观“新课程运动”失利的教训基础上建立了“实践的课程模式”,发起和推动了“走向实践运动”;而斯滕豪斯则确立了与目标模式对立的新的课程开发模式“过程模式”,发起和领导了“教师即研究者运动”。两者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共同奠定了校本课程开发运动的思想基础。4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从国际比较来看,在“校本课程开发”名义下的具体做法多种多样,然而它的基本理念是共同的,那就是学校有条件地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倡导旨在问题解决的合作、探究与共享的开发策略。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将这种理念
4、付诸行动的决策方式却是不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方分权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做法,国家或州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门类,学校按照教育法规自主决定内容;另一类是中央集权国家,如俄罗斯、日本、法国等的做法,国家提供课程计划框架,并规定好大多数的课程内容,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占总课时数的1025给学校。5结合中国教育政治情况,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主动而有计划地进行变革;不断优化课程权利与资源配置;学校是课程决策的中心;校长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相互补充。6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原理(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1、明确而独特的学校教育哲学;2、民主开放的学
5、校组织机构;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的教学系统;4、学校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5、教师的工作时间与专业技能;6、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7、时间、场所和资金的最优化配置。7(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有凯利的分类(KELLY,SV,1989);埃格尔斯顿的分类(EGGLESTON,J,1979);布雷迪的分类(BRADY,L,1987);马什等人的分类(MARSHETAL,1990)8和我国课程专家的分类。而我国课程专家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结构模型比较科学、全面、合理,具体由以下三方面组成开发主体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教师全体、教师小组、教师个体。9开发范围全部课程、部分课程、单项课程、非
6、定向课程。10具体方式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和新编课程。11(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塞勒等人的程序和托马斯的程序等。主要包括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以及实施与评价。12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校本课程开发往往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教学等。校本课程的方案包括两种,一种是学校层面的方案,一种是教师层面的方案。前者为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后者称为课程纲要。这里谈的是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13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框架由于校本课程的评价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难,加上它涉及的具体学习情境千差万别。本论文
7、主要参考的是吴刚平14提出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主要集中两个方面(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一系列评价活动。根据每个阶段评价活动的主要特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以及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三种基本方式。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规划准备时就必须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状况进行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实质性评价的重点是课程的内在特征,而不是课程的使用效果。也就是说,实质性评价考察的课程特征是课程目标的合理性、目
8、标与教学材料内容间的一致性,以及内容的准确度、覆盖面和重要性等问题。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试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缺点所进行的判断。其中,弄清课程维护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对有助于提高课程续用成效的方法提出建议,是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三个不同层次。按照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重点,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学校层次的监控、用户取向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同时,各个层次的评价互动都要注意评价数据库的建立,因为校本课程开发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存档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形式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15关于国
9、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历程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教学意义上的课程建设活动是一种自发的、仅限于课或者科目层面上的课程活动,严格地说,这只是一种教学意义上的活动;陈侠是我国最早主张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学者之一,他在课程论一书中,强调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适应差异的关系”,并且预测了“将有多样化的课程,适应多样化的需要”这一重要趋势。1620世纪90年代以前即对学校一级的课程开发进行过论述过的课程论学者是不多见的。王伟廉在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一书中曾对“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作过简单的介绍。可惜未能展开,认识也过于泛化。17钟启泉则较为明确地觉察到学校一级课程开发的意义,他在
10、现代课程论一书中指出“课程开发有不同层级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学校一级的。这三者的关系各国是大不相同的。不过,今日的一般趋势是,学校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创造性的作用,开发的主体是第一线的教师。这是对以往的中央集权型课程编订的批判”。“课程不仅要有国家一级的开发,还要有扎根于学校的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开发”。18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探索是在西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影响下,少数进行了规范的、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整合实践活动;1990年以后,一些课程论学者纷纷认识到学校的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权限问题的重要问题。吕达在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一书中提出中小学课程的三级管理构想。19廖哲勋在课程
11、学一书中提出类似的见解,主张按照等级结构组成全国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全面发挥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的积极性。20崔相录在今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导论认为“课程的开发是在中央、地方、学校三级水平上进行的”。21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22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继续完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同时特别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
12、课程”。23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24作为国家政策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对前两种活动的超越,在国家政策层面对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了规定,它预示着中国校本课程开发时代的到来。笔者认为,校本课程进入我国课程政策视野的时间还很短,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确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校本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部要求的缺陷,因此它是
13、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研究一所较为典型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状况,以及对校本课程在此学校开展做些简单必要的评价,对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在其他同类学校的开发和实施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参考文献1NATIONALAND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UNESCOLEWY,A19912NATIONALAND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UNESCOLEWY,A1991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40页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5354页5谌业锋校本课程开发
14、的理念四川省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6167页7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97100页8SKILBECK,M,1976,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INJWALTONJWALTON(EDS),RATIONALCURRICULUMPLANNINGFOURCASESTUDIES,1619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108页10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107页1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108页12崔允漷略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方向J教育发展研究,199
15、9(9)1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127129页。14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1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第168176页16陈侠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316318,365367页17王伟廉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第215218页1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第325349页19吕达独木桥阳关道未来中小学课程面面观中信出版社1991第247271页20廖哲勋课程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第338339页21崔相录今日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第132140页2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2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2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