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252127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GB/T21431-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防雷装置的检测项目、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周期、检测程序和检测数据整理。本标准适用于防雷装置的检测。高压电力输配电线路、大中型高压变电所防雷装置的检测及离岸飞行器、离岸船舶的防雷装置的检测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正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7947.12000 接

2、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 1 部分 常规测量GB 18802.1-2002 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SPD) 第 1 部分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500571994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2000 年版)GB 501741993 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 503032002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 50312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IEC 610241:1990 建筑物防雷 第 1 部分 通则IEC 6102412:1998 建筑物防雷 第 1 部分 通则 第 2 分部分:指南 B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维护和检查IEC 6131

3、21:1995 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第 1 部分 通则IEC/TS 613122:1999 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第 2 部分 建筑物的屏蔽,内部等电位连接和接地IEC 6164321/Ed.1.0:2000 连接至电信网络及信号网络的电涌保护器 第 21 部分 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ITU TS K11: 1990 过电压和过电流防护原则ITU TS K31: 1993 用户大楼内电信装置的连接结构和接地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防雷装置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LPS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合。3.2 外部防雷

4、装置 ex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主要用以防直击雷的防雷装置。3.3 内部防雷装置 internal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除外部防雷装置外,所有其他附加设施均为内部防雷装置,主要用来减小和防护雷电流在需防护空间内所产生的电磁效应。3.4 接闪器 air-termination system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 、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3.5 引下线 down-conductor system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3.6(接)地 ground

5、一种自然的或人工的电气连接,使电路或电气设备连接到大地或代替大地的某种较大的导电体。注:对汽车、飞机、火箭等较大的移动体,不能与大地进行固定的接地,可把车身、机体代替大地,称为本体地(body earth) 。3.7 接地装置 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3.8 接地体 earth electrode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3.9 接地线 earth conductor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体。3.10 自然接地体 natural earth electrode利用与大地接

6、触的金属物体,如金属管道、构架、建筑物基础内的钢筋等兼作的接地体。3.11 人工接地体 made earth electrode 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3.12 共用接地系统 common earthing system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 、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和信息设备逻辑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装置。3.13 等电位连接 equipotential bonding为减小雷电流产生的电位差,而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实现的电气连接。3.14 等电位连接带 equip

7、otential bonding bar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它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3.15 等电位连接导体 equipotential bonding conductor将分开的装置诸部分互相连接以使它们之间电位相等的导体。3.16 等电位连接网络 bonding network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3.17 接地基准点 earthing reference point,ERP一个系统的等电位连接网络与共用接地系统之间唯一的那一连接点。3.18 电涌保护器 surge protective device,

8、SPD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3.19 电压开关型 SPD voltage switching type SPD无电涌出现时在线 SPD 呈高阻状态;当线路上出现电涌电压且达到一定的值时,SPD 的阻抗突变为低阻抗的 SPD。通常采用放电间隙、充气放电管、闸流管和三端双向可控硅元件作这类 SPD 的组件。有时称这类 SPD 为“短路开关型” SPD 。3.20 限压型 SPD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无电涌出现时在线 SPD 呈高阻状态;随着线路上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到一定值时 SPD的阻抗跟着连续变小的 SPD。通常采用

9、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做这类 SPD 的组件。有时称这类 SPD 为“箝压型”SPD。3.21 组合型 SPD combination type SPD由电压开关型元件和限压型元件组合而成的 SPD。随着施加的电压特性不同,SPD 时而呈现电压开关型 SPD 的特性,时而呈现限压型 SPD 的特性,时而同时呈现开关型和限压型SPD 的特性。3.22 无串联阻抗的 SPD(一个端口的 SPD) SPD without impedance in series(one-port SPD)与被保护低压配电系统电路并联连接,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没有附加串联阻抗的SPD(又称单口 SPD) 。3.23 具有

10、串联阻抗的 SPD(两个端口的 SPD) SPD with impedance in series(two-port SPD)具有两组输入和输出接线端子的 SPD,并联接入低压配电系统电路中,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有附加的串联阻抗(又称双口 SPD) 。3.24 过电流保护 over current protection安装在 SPD 外部前端的一种用以防止 SPD 不能阻断工频短路电流而引起发热和损坏的后备过电流保护(如熔丝、断路器) 。3.25 退耦元件 decoupling elements在被保护线路中并联接入多级 SPD 时,如果开关型 SPD 与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1

11、0m 或限压型 SPD 之间的线路长度小于 5m 时,为实现多级 SPD 间的能量配合,应在SPD 之间的线路上串接适当的电阻或电感,这些电阻或电感元件称为退耦元件。注:电感多用于低压配电系统,电阻多用于信息线路中多级 SPD 之间的能量配合。3.26 SPD 脱离器 SPD disconnector当 SPD 发生故障时,一个能把 SPD 从电路脱开的装置。3.27 状态指示器 status indicator指示 SPD 工作状态的器件。3.28标称放电电流 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 In流过 SPD 的 8/20s 电流波的峰值电流。3.29冲击电流 impul

12、se currentIimp流过 SPD 的 10/350s 电流波,其在 10ms 内通过的电荷量在数值上应等于幅值电流 Ipeak的 50%。3.30 冲击试验分类 impulse test classification3.30.1 级分类试验 class tests对 SPD 进行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 s 冲击电压和最大冲击电流 Iimp 的试验。Iimp 的波形为 10/350s 。3.30.2 级分类试验 class tests 对 SPD 进行标称放电电流 In,1.2/50 s 冲击电压和最大放电电流 Imax 的试验。Imax 的波形为 8/20s 。3.30.3

13、级分类试验 class tests对 SPD 进行混合波(1.2/50s、8/20s )的试验。3.31 最大持续运行电压 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 Uc可持续加于 SPD 上而不导致 SPD 动作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3.32 箝位电压 clamping voltage Uas当电涌电流到达在线 SPD,SPD 进入箝位状态的电压值。3.33 开关型 SPD 的放电电压 sparkover voltage of a voltage switching SPD开关型 SPD 击穿放电瞬间的最大电压值。3.34 残压 residual v

14、oltage Ures当冲击电流通过 SPD 时,在 SPD 端子间呈现的电压峰值。Ures 与冲击电流通过 SPD 时的波形和幅值有关。3.35 电压保护水平 voltage protection level UP一个表征 SPD 限制电压的性能参数,它可从一系列的推荐选用值中选取,该值应大于或等于限制电压的最大值,低于相应位置被保护设备的最小耐冲击电压值。3.36 SPD 的直流参考电压 direct-current reference voltage of SPDU1mA 当 SPD 上通过规定的直流参考电流时,从其两端测得的电压值。一般将通过 1mA 直流电流时的参考电压称为压敏电压(

15、U1mA ) 3.37劣化 degradation当 SPD 长时间工作或处于恶劣环境工作时,或直接受雷击电涌而引起其性能下降、原始性能参数改变的现象。也称退化或老化。3.38 泄漏电流 leakage current Ile除放电间隙外,SPD 在并联接入电网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3.39 防雷区 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LPZ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脉冲环境的区域。3.40 电磁屏蔽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3.41 防雷装置检查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

16、ck up对防雷装置的外观部分进行目测检查、对隐蔽部分利用原设计资料或质量监督资料核实的过程。3.42 防雷装置检测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heck and measure按照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设计标准确定防雷装置的使用达标情况而进行的检查、测量及信息综合分析处理全过程。4 检测项目以下检测项目内容应按检测程序中对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的规定来选取。4.1 确定建筑物防雷类别4.2 接闪器4.3 引下线4.4 接地装置4.5 防雷区的划分4.6 电磁屏蔽4.7 等电位连接4.8 电涌保护器(SPD)4.9 其他检测项目5 检测要求和方法5.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应按

17、 GB50057 中第二章和附录一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见本标准性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在设有信息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宜将其划属第三或第二类防雷建筑物。5.2 接闪器5.2.1 要求5.2.1.1 接闪器布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各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的布置要求建筑物防雷类别 避雷针滚球半径/m 避雷网网格尺寸/mm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30 55 或 64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45 1010 或 12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60 2020 或 2416 避雷带、均压环和架空避雷线应

18、按 GB50057 中的规定布置,具体指标见本标准附录 A(规范性附录) 。5.2.1.2. 接闪器的材料规格5.2.1.2.1 避雷针应用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针长 1m 以下: 圆钢为 12mm;钢管为 20mm。针长 1m 2m: 圆钢为 16mm;钢管为 25mm。烟囱顶上的针: 圆钢为 20mm;钢管为 40mm。 5.2.1.2.2 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圆钢或扁钢,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48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4 mm。5.2.1.2.3 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不小于 35mm2 的镀锌钢绞线。5.2.1.2.4

19、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金属屋面的建筑物利用其屋面作为接闪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金属板之间采用搭接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00mm ;注:IEC/TC81 新草案规定板间的连接应是持久的电气贯通(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 。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其厚度不应小于 0.5mm;注: IEC/TC81 新草案规定铁和铜板不应小于 0.5mm,铝板不应小于 0.7mm。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其厚度,铁板不应小于 4mm,铜板不应小于 5 mm,铝板不应小于 7mm;金属板无绝缘被覆层。注:IEC/TC81 新草案规定薄的油漆保护层或 1.0 mm 沥青层或 0.

20、5mm 聚氯乙烯层均不属于绝缘被覆层。5.2.1.2.5 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第二类防雷建筑物中突出屋面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外,屋顶上永久性金属物作接闪器的,在其各部件之间连成电气通路的情况下,应符合下列要求: 旗杆、栏杆、装饰物等,其尺寸符合本标准 5.2.1.2.1 条和 5.2.1.2.2 条的规定。钢管、钢罐的壁厚不得小于 2.5mm,但钢管、钢罐一旦被雷击穿,其介质对周围环境造成危险时,其壁厚不得小于 4mm。注:固定顶或浮顶金属油(气)罐,利用罐体作为接闪器时,其钢板厚度不得小于 4mm。5.2.1.2.6 接闪器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

21、,尚应采取加大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5.2.2 接闪器的检查5.2.2.1 检查接闪器与顶部外露的其他金属物的电气连接、与避雷引下线电气连接。5.2.2.2 检查接闪器有无脱焊、折断、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均匀程度,固定可靠程度及机械强度、腐蚀情况和避雷带的平正顺直。避雷带跨越变形缝、伸缩缝有无补偿措施。5.2.2.3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避雷网的网格尺寸是否符合本标准表 1 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闪器(网、线)与风帽、放散管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中 A2.1.6 和 A2.1.7条的要求。5.2.2.4 首次检测时应用经纬仪或测高仪和卷尺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

22、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5.2.2.5 首次检测时应测量接闪器的规格尺寸,应符合本标准 5.2.1.2 条的要求。5.2.2.6 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5.2.2.7 首次检测时应检查建筑物高于所选滚球半径对应高度以上时,防侧击保护措施,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2.2.7、A2.10 和 A2.15 条的要求。5.2.2.8 当低层或多层建筑物利用屋顶女儿墙内或防水层内、保温层内的钢筋作暗敷接闪器时,要对该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防止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等事故隐患。5.3 引下线5.3.1 要求5.3.1.1 引下线的布置:引下线一般采用明敷、暗敷或利用建筑物内

23、主钢筋或其它金属构件敷设。引下线可沿建筑物最易受雷击的屋角外墙明敷,建筑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建筑物的消防梯、钢柱等金属构件宜作为引下线,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例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注: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5.3.1.2 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引下线宜采用圆钢或扁钢,宜优先采用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8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48mm2,厚度不应小于 4mm。当引下线采用暗敷时,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80mm2。烟囱上的引下线采用圆钢时,其直径不应小于 12mm;采用扁钢时,截面不应小于100mm2,厚度不小于 4mm。明

24、敷引下线应热镀锌或涂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场所,尚应采取加大其截面或其他防腐措施。5.3.1.3 对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具体要求:5.3.1.3.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安装的独立避雷针的杆塔、架空避雷线的端部和架空避雷网的各支柱处应至少设一根引下线。用金属制成或有焊接、绑扎连接钢筋网的混凝土杆塔、支柱,可作为引下线;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 12m。5.3.1.3.2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大于 18m。5.3.1.3.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建筑物周长不超过 25m,且高度不超过40

25、m 时可只设一根引下线。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平均间距不大于25m;高度超过 40m 的钢筋混凝土烟囱、砖烟囱应设两根引下线,可利用螺栓连接或焊接的一座金属爬梯作为两根引下线用。5.3.1.3.4 用多根引下线明敷时,应在各引下线距离地面 0.3m1.8m 处应装设断接卡。当利用混凝土内钢筋、钢柱作自然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但应在室内外的适当地点设若干连接板,供测量、接人工接地体和作等电位连接用。当仅用钢筋作引下线并采用埋入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于距地面不低于 0.3m 处设接地体连接板。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设断接卡,其上端应与连

26、接板或钢柱焊接。连接板处要有明显标志。5.3.1.3.5 在易受机械损坏和防人身接触的地方,地面上 1.7m 至地面下 0.3m 的一段接地线采取暗敷或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5.3.1.3.6 当利用金属构件、金属管道做接地引下线时,应在构件或管道与接地干线间焊接金属跨接线。5.3.2 引下线的检查5.3.2.1 检查引下线装设的牢固程度;引下线应无急弯;检查引下线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焊接情况、锈蚀情况及近地面的保护设施。5.3.2.2 首次检测时应用卷尺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记录引下线布置的总根数,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5.3.2.3 首次检测

27、时应用游标卡尺测量每根引下线的尺寸规格。5.3.2.4 检查引下线上有无附着的其他电气线路。测量引下线与附近其他电气线路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 1m.5.3.2.5 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标准 5.3.1.3.4 条的要求。5.4 接地装置5.4.1 要求5.4.1.1 共用接地系统的要求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接地装置有独立接地要求外,其他建筑物应利用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或钢筋混凝土的钢筋等自然构件、金属管道、低压配电系统的保护线(PE)等与外部防雷装置连接构成共用接地系统。当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5.4.1.

28、2 独立接地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独立避雷针和架空避雷线(网)的支柱及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物之间的距离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中 A.2.1.5 条的要求,以防止地电位反击。5.4.1.3 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中 A.2.6.5 条和 A.2.6.6条的要求。5.4.1.4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表 2 的要求。 表 2 接地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允许值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a 电力调度通信综合楼 1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a 雷达站共用接地

29、 4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30a 铁路通信站联合接地 14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 10 铁路信号设备合用接地体 10电子计算机机房防雷装置 10a 电力配电电气装置总接地装置(A 类) 10微波中继站地网、电信专用房屋 10 配电变压器(B 类) 4综合通信大楼共用接地系统 1 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 4智能建筑联合接地体 1 卫星地面站 1a:凡加 a 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注 1: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波侵入时,距建筑物 100m内的管道,每隔 25m 接地一次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20。注 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电源线入户前两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电阻值不应大于3

30、0。属于本标准附录 A.1.2.7 条钢罐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注 3: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属于本标准附录 A 中 A.1.3.2 条建筑物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注 4: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注 5:电子计算机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4) 、交流保护接地(要求4) 、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 、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注 6:微波枢纽站地网5;无中继站地网为 2030。注 7:电力通信综合楼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接地电阻值放宽到 5;通信站一

31、般要求为5,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为10;独立避雷针一般10,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为30。注 8:雷达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 100m 时,宜1;土壤电阻率为 100m 300m 时,宜2 ;土壤电阻率为300m1000m 时,宜4;当土壤电阻率1000 m 时,可适当放宽要求。注 9:铁路信号设备(轨道电路、信号电源线、站内一般信号设备)接地电阻要求在土壤电阻率300m 时为10 ;在土壤电阻率在 301m 1000m 时为20。注10:500kV 以下发电、变电、送电和配电电气装置称 A 类电气装置,应使用一个总的接地装置,DL/T 621 提供了计算公式高压电气装置的接地不宜大于 10,高

32、土壤电阻率地区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30。注 11:建筑物电气装置称 B 类电气装置,当配电变压器在建筑物内时,其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宜4。注 12:按 GB50057 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5.4.2 人工接地体材料5.4.2.1 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应用角钢、钢管或圆钢;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水平接地体应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 10mm;扁钢截面不应小于 100mm2,其厚度不应小于 4 mm,角钢厚度不应小于 4mm;钢管壁厚不应小于 3.5mm。5.4.2.2

33、 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热镀锌等防腐蚀措施或加大截面,也可采用阴极保护措施。5.4.2.3 埋在土壤中的接地装置,其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在焊接处作防腐处理。使用铜、铁两种不同的金属材料时,在连接处应使用铜铁过渡盒或采用热熔焊接。5.4.2.4 接地线的最小截面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5.4.3 人工接地体的布置 5.4.3.1 人工垂直接地体的长度宜为 2.5m。人工垂直接地体间的距离及人工水平接地体间的距离宜为 5 m,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但不应小于 2.5m。5.4.3.2 人工接地体在土壤中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 0.5m。接地体应远离由于砖窑、烟道、供暖管道等高温影响使土壤电阻

34、率升高的地方。5.4.3.3 防直击雷的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道不应小于 3m。当小于 3m 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水平接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 1m;水平接地体局部包绝缘物,可采用 50mm80mm 厚的沥青层;用沥青碎石地面或在接地体上面敷设 50mm80mm 厚的沥青层,其宽度应超过接地体 2m。5.4.4 接地装置的检测5.4.4.1 检查首次检测时应查看隐蔽工程纪录;检查接地装置的填土有无沉陷情况;检查有无因挖土方、敷设其它管线路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首次检测时应检查相邻接地体在未进行等电位连接时的地中距离,防止地电位反击;检查第一类防雷建筑物与树木之间的净距是否大于 5m

35、。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基础钢筋作为接地装置的跟踪检测正在考虑中。5.4.4.2 用毫欧表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为检测两相邻接地装置是否达到本标准 5.4.1.1 条规定的共用接地系统要求或 5.4.1.2 条规定的独立接地要求,首次检测时应使用毫欧表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测量。如测得阻值不大于 1,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判定为各自为独立接地。注:接地网完整性测试可参见 GB/T 17949.1 的 8.3 节。 5.4.4.3 用接地电阻表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用接地电阻表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接地电阻值应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接地电阻的测试方法主要有:两点

36、法(电流表电压表法) 、三点法、比较法、多级大电流法、故障电流法和电位降法。一般宜采用电位降法。电位降法将电流输入待测接地极,记录该电流与该接地极和电位极间电位的关系。设置一个电流极 C,以便向待测接地极输入电流,如图 1 所示。 图 1 电位降法流过待测接地极 E 和电流极 C 的电流 I 使地面电位沿电极 C、P、E 方向变化,如图 2 所示,以待测接地极 E 为参考点测量地面电位,为方便计,假定该 E 点为零电位。 图 2 各种间距 x 时的电位曲线 电位降法的内容是画出比值 V/IR 随电位极间距 X 变化的曲线,该曲线转入水平阶段的欧姆值,即当作待测接地极的真实接地阻抗值,如图 3

37、所示。 图 3 各种间距 x 时的接地阻抗值目前接地电阻表型号较多,使用方法有所不同。使用时可按仪器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操作,附录 F(资料性附录)提供了部分检测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指标。5.5 防雷区的划分防雷区的划分应按照 GB50057 第 6.2.1 条的规定将需要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环境划分为LPZ0A、LPZ0B、LPZ1LPZn+1 区。在进行防雷区的划分后,可方便检查等电位连接的位置和最小截面、SPD 安装位置、屏蔽计算和电磁屏蔽效率的测量。5.6 电磁屏蔽对需要减少电磁干扰感应效应的场所,应采取电磁屏蔽措施。5.6.1 建筑物、房间以及线路的屏蔽措施要求:5.6.1.1 建筑物的屋顶

38、金属表面、立面金属表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件等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以形成格栅形大空间屏蔽。当设备需要时,可在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的基础上增设专用屏蔽室(网) 。5.6.1.2 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并宜在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5.6.1.3 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5.6.2 屏蔽结构和材料5.6.2.1 屏蔽结构可分为网型和板型两种。网型屏蔽是采用金属网或板拉网构成的焊接固定式或装配式金属屏蔽,如利用建筑物内钢筋组成的法拉弟笼或专门设置的网型屏蔽室。板型屏蔽是采用金属板或金属薄片构成金属屏蔽,板型屏蔽效果比网型屏蔽较好。5.6.2.2 屏蔽材料宜选用铜材、钢材或铝材。选用铜板时,其厚度宜为 0.3mm0.5mm 间,其它材料可在 0.3mm 1.0mm 之间;选用网材时,应考虑网材目数和增设网材层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