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0第一章 总 则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城市建设必须服从本规划,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大政方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1.1.0 规划编制背景1.1.1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已执行到期,所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陕西省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铜川市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1.1.2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陕西“一线两带”的建设的实施、铜川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重构,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节约型社会的建立,需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精心规划,统筹安排。1.1.3 铜
2、川的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一批重大骨干项目的陆续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改善,在陕西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1.1.4 将耀州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连同新区形成南市区,新耀城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北市区亦将注重城市环境的改造提升,同时建设黄堡董家河一线的城市绿色走廊和城市近郊工业基地。在新版城市规划实施中,形成铜川新的城市形态及功能布局。 1.2.0 规划依据1.2.1 城市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文件。1.2.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的法规文件。1.2.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的道路、给排水、防洪、消防等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1.2.4 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
3、线两带”建设,实施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 、 陕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规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1函(2004)75 号关于对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批复 、 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抓住“一线两带”建设机遇,实施铜川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 、铜川市国土资源及相关的规划、计划、 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纲要等基础资料及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1.3.0 规划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社会公平;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资源节约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准则;突出区域互动,城乡协调的一体化;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努力营造山水园林城市;遵循
4、合理、经济、可行的方针,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规划。1.4.0 规划范围1.4.1 规划控制范围北起金锁关镇北界、王家河乡冯家河村;南以耀州区、新区南界为线,西起坡头镇西界;东到孙塬镇惠家塬。在新区及耀州城区以北,以关庄镇塬面北界、寺沟镇苏家店为线。桃曲坡水库为城市主要水源地,玉华宫、香山风景区是省级风景区,均划入规划控制范围,总面积约 415 平方公里。远期争取行政区划调整,扩大城市对周边县域的控制范围。1.4.2 城市规划区范围北起新、旧 210 国道交汇处、王家河铜川矿务局华峰水泥厂和小河沟沟脑;南到耀州区、新区南界;西起坡头镇;东到药王山。包括南市区(铜川新区、耀州城区) ,北市区(王
5、益区、印台区城区) ,黄堡镇区、董家河镇区、孝北、药王山、玉皇阁水库、坡头镇区、耀州窑遗址等,总面积 150 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 55 平方公里。1.5.0 规划期限基准年:2005 年近 期:2005 年2010 年远 期:2011 年2020 年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2第二章 城市发展战略构想2.1.0 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2.1.1 良好的地理区位位置;2.1.2 具有优势的矿产资源;2.1.3 有开发新型特色产业的基础;2.1.4 地域经济分工处于全省重要的地位;2.1.5 便利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2.1.6 富有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2.1.7 蕴藏着丰厚的文化
6、底蕴;2.2.0 城市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2.2.1 市域面积支撑区域面积过小,经济总量不足;2.2.2 城市工业以“挖、烧、炼”为主,且多为资源开发型,科技含量及产品深加工较少;2.2.3 城市形态带状城市组团不清,功能模糊;2.2.4 城市污染仍对投资环境有着明显地影响;2.2.5 城市科技实力不强,自主研发能力不足;2.2.6 地域特点既有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又存在着地区竞争的威胁。2.3.0 城市发展的战略构想 2.3.1 确立铜川城市竞争的新思路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优化组合城市地域空间,治理城市环境,使铜川市的经济、文化逐步增强。2.3.2 明确铜川城市发展的战略举措充分
7、利用山、河、沟、塬等自然条件,建设融山、水、城为一体的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基础设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园林城市,以开放的机制,积极参与全国及全省的经济分工,建设发展成为辐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3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陕西省中部区域中心城市。2.3.3 重构铜川城市经济发展产业路径产业发展要融于关中“一线两带”率先发展和陕北跨越发展之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造提升煤炭、铝业、陶瓷、水泥、机械制造五大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电力、食品、医药、电源、旅游五大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果、牧、药、菜四大特色农业、形成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2.3.4 新筑铜川
8、城市的总体布局依据城市布局形态,北市区重点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资源型传统产业,围绕城市分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黄堡董家河的绿色走廊,在促进特有产业集约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形成连接南北市区的环境走廊;在南市区的新区工业园积极开辟高新技术和特色经济产业园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开辟坡头镇、孙塬镇、黄堡铁龙头三类工业园区;利用“风景资源”及陶瓷陶艺文化资源,发展人文、生态旅游业,形成新的城市总体布局。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4第三章 市域城镇化发展与布局3.1.0 全市总人口预测3.1.1 现状(2005 年)84.39 万人;3.1.2 近期(2010 年)95 万
9、人;3.1.3 远期(2020 年)106 万人。3.2.0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3.2.1 现状(2005 年)城镇人口 43.88 万人,城镇化水平 52%;3.2.2 近期(2010 年)城镇人口 52.3 万人,城镇化水平 55%;3.2.3 远期(2020 年)城镇人口 68.9 万人,城镇化水平 65%;3.3.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主要沿交通干线和资源分布带发展,形成“一主二次”的城镇发展轴。即主轴沿 210 国道沿线发展,次轴分别为梅七铁路线和 305 省道沿线。3.4.0 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等级 主次结构 城市(镇) 人口规模 (万) 职能 市域中心 铜川市区 55
10、 市域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重点城镇 宜君城关镇、庙湾镇、广阳镇、孙 原镇、陈炉镇 1-2 工矿、商贸、旅游、果、药加工 中心城镇 关庄镇、金锁关镇、玉华镇、太安 镇、五里镇、红土镇 0.5-1.5 工矿、商贸、旅游、 果、药加工 一般城镇寺沟、瑶曲、小丘、照金、柳林、王石凹、阿庄、彭镇、棋盘镇、哭泉乡、高楼河乡0.5 以下 工矿、商贸、果、药加工3.5.0 城镇发展时序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5近期重点发展南市区(新区、耀州城区) ,改造提升北市区,加快绿色走廊建设。远期使城市各功能结构区一体化水平得到提高,形成 50 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并积极发展市域小城镇,完善城镇基础
11、设施,加强城镇之间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哭泉,高楼河为建制镇,使城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3.6.0 城乡一体化格局以铜川市区为核心,加强 210 国道沿线城镇的建设和培育,形成北起宜君县城,南至南市区南沿,东起高楼河,西至庙湾镇的“十”字型城镇分布及发展格局,尤其是加快工矿、旅游、商贸城镇的提升和再生,发掘资源优势,倡导一镇一品,建设全市星罗棋布的城镇发展网络和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到规划期末使城镇化水平达到 65%以上。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6第四章 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4.1.0 城市性质陕西重要的以能源、现代建材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开放型的产业
12、城市、生态城市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4.2.0 城市规模4.2.1 人口规模城市总人口:现状 39.02 万人,近期 45 万人,远期 55 万人。 (详见附表一)其中:北 市 区:现状 22.98 万人,近期 18 万人,远期 14 万人。绿色走廊:现状 5.17 万人,近期 4 万人,远期 3 万人。耀州城区:现 状 6.25 万 人 ,近 期 7 万 人 , 远 期 8 万 人 。南市区:铜川新区:现 状 4.62 万 人 ,近 期 16 万 人 ,远 期 30 万 人 。4.2.2 用地规模城市建设总用地:现状 3654 公顷,近期 4200 公顷,远期 5500 公顷。(详见附表二-
13、表六)其中:北市区:现状 1185 公顷,近期 1160 公顷,远期 1110 公顷。绿色走廊:现状 598 公顷,近期 590 公顷,远期 150 公顷。耀州城区:现 状 538 公 顷 ,近 期 538 公 顷 ,远 期 750 公 顷 。南市区:铜川新区:现 状 1333 公 顷 ,近 期 1912 公 顷 ,远 期 3500 公 顷 。4.3.0 城市发展目标4.3.1 总体目标规划期末将铜川建设成为绿色城市、节水型城市、新型建材业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的现代化城市。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74.3.2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依托铜川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
14、新兴产业,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以上,力争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130 亿元,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生活质量普遍上升。到 2020 年,全市 GDP 达到 300亿元。4.3.3 城市发展建设目标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城市形态,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南市区建设,加强北市区改造提高,注重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加大污染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棚户区、沉陷区治理力度及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建成区域经济特色鲜明,城市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力强,使城市基础设施适
15、度超前、生态环境良好、景观个性鲜明,建设融山、水、城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期末:人均居住用地:27.8 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面积:14 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1 平方米;城市综合用水定额:350 升/人日以上;大气、水环境、噪声质量达到国家规定要求;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率达到 90%以上;城市安全系数达到国家要求标准。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8第五章 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5.1.0 城市发展用地选择城市向南发展。并在西侧开辟城市工业园区,通过对新区的重点建设,及对北市区、耀州城区的改造完善,调整建设黄堡董家河绿色走廊,促进“二区一廊” (南市区
16、、北市区、绿色走廊)串珠式城市形态的尽快形成。随着华能电厂的建设,在新区西侧的坡头镇建设铜川三类工业园区。5.2.0 规划城市形态5.2.1 城市布局形态规划根据城市布局现状,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和交通线分布情况,着眼长远发展,注重城市的生长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整体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大力发展铜川新区,积极建设绿色走廊,完善改造调整老城”的建设策略,通过 “南扩北疏” ,形成 “一城二区一廊,三河六园多带”的山水园林带状组团城市形态。一城即铜川市区。二区即北市区(由王益区、印台区范围的老城区组成) 、南市区(由耀州城区、新区组成) 。一廊即黄堡董家河镇的城市绿色走廊。三河即漆水河、沮河、
17、赵氏河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绿色通道建设。六园为玉皇阁水库休闲度假娱乐园、药王山风景保健医药园、新区和耀州组团之间的沮河两侧城市生态憩园、耀州窑遗址陶瓷文化园、北市区城市综合公园、北市区翠溪城市森林公园。多带既利用城市周围的沟壑、坡塬、小溪等地带,通过山体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形成纵横交错的多条带状绿化系统。5.2.2 “二区一廊”城市远景发展战略目标铜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5-2020)9经分析研究城市远景发展趋势,城市发展到一定时限,需要跨越组团而发生质的变化,寻求支撑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载体,铜川城市最终将成为以“一城双心”并带动城镇发展的城镇带群。为适应这种远景发展模式,铜川未来城市可由新
18、区和耀州城区、坡头镇区优化组合,远期有望将梅家坪地区纳入,形成城市的南市区;董家河、黄堡、孝北优化组合,形成城市中部的绿色走廊;老城区、金锁关、玉华宫优化组合,形成城市的北市区。从而打破现有的行政区界,奠定城市“二区一廊”的远景发展模式。南市区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建设现代气息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产业支撑力强、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城市。北市区将贯彻“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升品位”的建设方针,禁止零星插建,不再建设办公和工业项目,进行成片改造。居民迁出边坡和支毛沟后,大量植树造林,增加北市区绿化面积,提高北市区环境质量。一廊以黄堡董家河两侧坡地为依托,利用河流蓄水,并加强城市植树造林,加
19、快城市化环境建设,形成铜川市区的绿色通廊。 ”5.3.0 城市功能结构5.3.1 城市门户区铜川城市有南北两个主出入口和多个次出入口,分别位于南市区(新区)和北市区(金锁关)高速路出入口处,规划根据实际形成出入口广场,进行景观环境建设。中心广场、火车站、汽车站、文化广场等大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时不仅满足其主要功能,而且做到建筑及环境造型新颖、功能鲜明、体量适宜,体现现代城市的景观风貌。5.3.2 城市中心区根据铜川城市形态特点形成“一城双心” 。规划确定了铜川南市区(新区)作为全市行政、金融、文化、信息、科技中心是城市的主中心区。北市区在红旗街至川口地带,形成城市的次中心区。5.3.3 城市九大功能组团1、北市区商贸服务居住组团;2、黄堡传统工业园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