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姥爷大家都知道一年有四季之分,但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四季是怎么划分的。所谓的一年四季其实在划分上面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可能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平时的那种说法,所以对并不是很熟悉的划分不太了解吧了。小明记得他读书时学过,一年四季的划分是这样的:春季为 3、4 、5 月,夏季为6、 7、8 月,秋季为 9、10、 11 月,冬季为 12、1、2 月,但他身边的朋友说这是错误的!他朋友小刚说正确的四季划分应为春季 1、2 、3 月,夏季为 4、5、6 月,秋季为7、 8、9 月,冬季为 10、11、12 月。问了好几个人都是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小明搞错了吗?四季由来地球好比一只陀螺,它
2、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当我们中国这里是白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逐渐向西方降落。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椭圆,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 149597870 千米,轨道的偏心率为约 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 29.79 千米,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 230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昼夜长短、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3、。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多,且白昼比黑夜长,所以北半球气温处于一年中最高的时候,为夏季;这时太阳斜射在南半球,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较少,且黑夜比白昼长,因此,南半球处于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季。当地球绕太阳再公转半圈时,太阳的直射点由北回归线移向南回归线,北半球获得的太阳热量逐渐减少,由夏季进入秋季,进而转入冬季;而南半球却正好相反,由冬季进入春季,进而过渡到夏季。不过,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圆,因此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比北半球的夏天热,而冬天则要比北半球冷一些。四季划分的依据四季的划分,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气温的高低)的变化来划分的。 四季起始时间(一
4、)天文四季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1 )中国传统四季:中国的传统四季强调四季的天文意义,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 (春分、秋分)和“二至” (夏至、冬至)作为四季的中点进行划分。每一季度,太阳在黄道上都运行 900。如春季以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 3150,春分为中点,太阳黄经为 00,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为 450。从立春到立夏,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 90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四季分别对应公历(阳历)的日期立春为
5、2 月 3 或 4 或 5 日,立夏为 5 月 5 或 6 或 7 日,立秋为 8 月 7 或 8 或 9 日,立冬为 11 月 6 或 7 或 8 日。所以也有简单的以 24 月为春季、57 月为夏季、810 月为夏季、111 月为冬季。差不多对应农历的划分法。符合“春打六九头(六九的第一天立春) ”的说法。(2 )西方四季西方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春分(3 月 21 日前后)、夏至(6 月 22 日前后)、秋分(9 月 23 日前后) 、冬至(12 月 22 日前后)作为四季的开始。春季以春分为起点,以夏至为终点;夏季以夏
6、至为起点,以秋分为终点;秋季以秋分为起点,以冬至为终点;冬季以冬至为起点,以春分为终点。这种四季的起始时间比中国的传统四季起始时间分别迟了 45 天时间。从天文意义上讲,中国以四立为标准划分的四季界限更为科学。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高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冬至里,昼最短、夜最长,太阳高度最低是冬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的太阳能量是最低的,所以,
7、把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但是,从实际气候上看,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 12 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 ,冷在三九 ”的说法。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到了数九寒天的日子 ),而夏至再过三庚才入伏(到了酷暑难耐的大热天了)。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
8、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90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天文四季的特点天文四季在每个半球是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二)农历四季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农历的 13 月为春季,46 月为夏季,7 9 月为秋季,10 12 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这是比较传统的划分,也是比较大概的划分,过去用农历纪年,所以农历四季便人们记住和掌握。而这种划分也比较接近天文四季中的中国传统四季。(三)
9、气象四季根据气候统计,一般以 1 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把 1 月作为冬季的中点。气象部门通常以公历 35 月为春季,6 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 月来年 2 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 1、4 、 7、10 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这种划分接近于天文四季的划分,划分起点介于中国传统四季和西方四季起点中间。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四季起点时间使用世界公历时间,且都是在每月开始,便于记忆和掌握。(四)气候四季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 月份已
10、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候温划分法: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 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 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 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 1022 之间为春秋季。从 10升到 22是春季,从 22降到 10是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起始
11、与终止时间也不确定。例如,北京春季有 55 天,夏季 103 天,秋季 50 天,冬季 157 天。这就是气候四季。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中国的农历四季和气象四季划分,分别用农历和公历的月初作为四季划分的起点,便于记忆和掌握,但缺少天文意义。注:该文中的划分不是逻辑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