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点拨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1. 诵读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计思想】 1. 新课标要
2、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 。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课时安排:1
3、 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 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2. 做导学案上的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内容为导学案上的文言知识点;学生做学生改;教师总结(也可以选学生总结) 。 (3 分钟)二、诵读法教学(一)读学生齐读,教师正音。(二)读教师范读,学生找“辞眼” 。提问 1:“归去 ”两字是诗眼。你能扣住“归去” 二字,准确地给这个标题来设计几个问题吗?可以设计哪些问题呢?(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1)为何要归去?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 ”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 “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
4、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 之路呢?(也可这样问:他为什么要辞官?)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2A.“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 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
5、醒悟。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应读得“气中声硬” 。教师范读后学生读。(2)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引导体会:“轻飏”、“ 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 载)“僮仆欢迎,稚子候
6、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 松”“菊”有何作用?讨论明确: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
7、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朗读指导:要体现作者的急迫欣喜之情,应读得“气满声高”。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3)归去以后,(生活、心情 )如何?(分组讨论研究)请学生找出有关语句加以回答。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讨论明确:(1)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2)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
8、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 (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提问: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3讨论明确: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
9、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F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讨论明确: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G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 ?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结合序 明确这是作者归隐之前写的,是想象出来的)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
10、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朗读指导: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谧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齐读课文。明确: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
11、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明确:“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明确:“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 2、3 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C本段最后一句“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明确:“乐天知命” 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
12、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很多人都认为陶渊明消极。其实看一个人是否消极,关键是看他有没有理想。他弃官归田,是与官场决裂的表现。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性的扭曲。追求本性、真我。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所以,不能说他意志消沉,消极处世。文中园田生活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却是充实的。可以说他辞官是执著追求自己理想的表现。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
13、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朗读指导:第 4 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时应由无奈、低沉到旷达、悠然。D.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4(三)读学生自由读,找出文章的线索。 (4 分钟)1. 思路韵脚提示 教师板书第一段:归-悲追非。 第二段:衣-微/ 奔门存樽/ 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 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2.分小组(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梳理本文的叙事线索和抒情线索.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
14、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三、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对其意义进行探讨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之志。但官场上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还得仰人鼻息,看人脸色,黑暗至极。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而不断尝试,同时又不断失望,以致到最后的绝望,最后写下归去来兮辞表示与官场的决裂。由此,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陶渊明的归隐,无异为后代世子搭建了一个精神的草屋,成了中华文人的精神港湾。在陶渊明之前,无论是屈原的以身殉国,还是阮籍、嵇康式的笑傲山林与世抗争,最终都未能摆脱悲剧性的命运。相反,陶渊明的生存策略还是比较实际的,他清高的人格,他的人生道路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封建时代的李白、高适、颜真
15、卿、苏轼、陆游、辛弃疾等,有启蒙时代的龚自珍、谭嗣同,有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的鲁迅等。学习了陶渊明,领悟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人生的痛苦将化为愉悦,内心的狂躁将化为恬静。四、课堂小结 在这节课里,我们了解了陶渊明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生活下去的思想。有人这样说,入仕为官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是陶渊明的节操,淡泊明志是陶渊明的追求,躬耕田亩是陶渊明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陶渊明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陶渊明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陶渊明人生的真悟。由此可见,读归去来兮辞 ,是了解陶渊明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作业 完成导学案上的所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