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262895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习红旗渠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习红旗渠精神,做模范党员2018 年 3 月 28-30 日,省直机关党校,组织我们第 43 期处级干部进修班赴河南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学习。到达红旗渠时,虽然过去通过各种渠道,对红旗渠有所了解,但当亲眼看到从崇山峻岭中陡峭的悬崖峭壁上蜿蜒而来的红旗渠时,我依然被深深地震撼了。红旗渠,是 30 万林县人民为了彻底解决全县人民的用水问题,在林县县委带领下,于 1960 年开工建设,用 10 年的时间,在巍峨的太行山险峻的悬崖峭壁上,自立更生修建的引漳入林水利工程。整个红旗渠工程共削平了 1250 座山头,架设 151 座渡槽,开凿211 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 12408 座,挖砌土石达 22

2、25 万立方米,红旗渠共有干渠、分干渠 10 条,总长 304.1 公里;支渠 51 条,总长524.1 公里;斗渠 290 条,总长 697.3 公里;农渠 4281 条,总长 2488 公里。据计算,如把修红旗渠挖砌的土石垒筑成高 2 米,宽 3 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 56.7 万人和 37 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 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红旗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创造的奇迹。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

3、 “新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 ”红旗渠精神的忠实记录者,著名摄影家魏德忠说, “红旗渠是在一个不可能的时间,不可能的地方修建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工程。 ”林县人民建设了红旗渠,同时也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一起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红旗渠精神,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情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共产党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

4、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县委书记杨贵同志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解决林县人民吃水用水问题当作县委县政府头等大事来抓。他们带领全县人民开渠、打井,修水库、塘坝,建起了一批水利工程,缓解了了林县人民的吃水用水困难问题。但彻底解决林县人民缺水问题,一直是压在林县县委心头的一块巨石。(二)全心为民,勇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基本素质。1959 年,林县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县委为彻底解决林县人民缺水问题,组织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调查发现,山西省境内漳河水源丰富,如果“引漳入林” ,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缺水问题。当时,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

5、时期,国家经济条件根本不可能给予很大的支持。跨越险峻的崇山峻岭把漳河水引入林县,不管是从当时的财力、人力、技术条件和工程难度来说,都堪称天方夜谭,梦想神话。工程成功的可能性在一般人来看微乎其微,工程开工建设,一旦功败垂成,作为决策人,必将身败名裂。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林县县委一班人,全心为民,勇于担当。 “引漳入林” ,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人民为解干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为了全县人民的福祉,个人的荣辱早被他们置之度外。所以,被后来命名为红旗渠的“引漳入林”工程,奇迹般的以惊人的速度立项开工,充分体现了林县县委一班人全心为民,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

6、。(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政治品格。以杨贵同志为首的林县县委,是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1958 年,我国进入了大跃进时期,在这场运动中,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在大跃进过程中,各地农村出现了很多放卫星、虚报粮食产量的事情,国家依照上报的粮食产量下达征收粮食指标,严重超出实际产量,这也是导致后来灾荒地重要原因。这股风也刮到了林县,但杨贵同志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在 1958 年夏收后召开的小麦产量汇报会上,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如实上报林县的粮食产量。这也为后来红旗渠工程的建设打下了粮食基础。红旗渠刚开工建设时,林县

7、人民喊出口号,“大干八十天,引来漳河水。”,全县三万多民工在七十多公里的总干渠上全线铺开。但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实际情况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山上只留下了一些 坑坑窝窝,通水的日子却依然遥遥无期。林县县委深入工地调查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林县县委在盘阳村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针对建设工程和施工队伍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改变当初不切合实际的进度目标和施工策略,调整为“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建成一段,通水一段”,后来实践证明,这一决定,成为红旗渠建设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次会议,也被林县人民誉为红旗渠工程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林县县委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四)自力更生、艰

8、苦奋斗,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 6865 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 1025 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 14.94。正是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用 10 年的时间,建成了震惊世界的红旗渠。没有钱,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不要一分工钱;没有粮食,群众自带口粮,再不够,吃糠咽菜;没有住的地方,群众住山崖,睡山洞,挖个山槽就当家;没有工具,群众自备、自造工具,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炸药,自己造,没有机械,自己手抬肩挑。10 年建设,没有请客送礼,没有贪污挪用,没有挥霍浪费,共产党员与群众同吃同住,艰苦同享,危险共担,带领林

9、县人民,用一双手,一锤一钎创造出人间奇迹的红旗渠工程。今天,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严治党,就是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牢记使命,为以杨贵同志为首的林县县委一班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修建红旗渠,国家经济困难,不管是财力、无力上,都不可能给予很多的支援,林县人民出工按受益面积分配,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不足部分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整个工程总投资六千八百六十五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一千零二十五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 14.94%。干部群众同

10、甘共苦,亲如一家,多快好省,群策群力。所有这些事情,当时林县干部群众都觉得是理应如此的。修建红旗渠十年,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建渠物资。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红旗渠建设模范;还涌现出一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顶着压力、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是红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林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当时的林县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群众为解干

11、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县委分析了自身的实际困难,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工程的胜利。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 500 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 10 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激情满怀,124 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

12、,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红旗渠建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 6865 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 1025 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 14.94。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 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五)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

13、制胜的法宝。红旗渠是上世纪 60 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 10 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 1969 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1700 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 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 162.4 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红旗渠的确是一个奇迹,它奇在哪里呢?第一,跨省跨县跨流域引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

14、优越性。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耕社会,水是生存的命脉。历史上因水利纠纷,省与省之间,县与县之间,甚至鸡犬之声相闻的邻里之间,时常发生争斗,有的还开枪动炮,造成死伤悲剧。河南省林县与山西省平顺县相隔巍巍太行山,将平顺县浊漳河的水引进林县,是林县人民千百年的梦想,这一梦想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变成了现实,而且主干渠有 20 公里建在平顺县境内,施工三个月。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体现了山西人民顾全大局的崇高精神和风格。第二,劈山填谷,工程艰巨,改变了河山旧貌。红旗渠从 1960 年 2 月动工,到 1969 年 7 月建成,历时 10 年。总投工 3740.2 万个,总干渠长达 70.6 公里,干

15、渠、支渠和斗渠总长度 1520 多公里,削平了 1250 个山头,打通了 211 个隧道,挖土石方 1818 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 3 米、宽 2 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 48 座,塘堰 346 座,各种建筑物 12408 座,架设渡槽 157 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等,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山水水。第三,困难时期办大事,展示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上马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当时,新中国成

16、立只有 10 年,尚属“一穷二白”,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任何现代化施工手段,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期间还历经了“文革”十年的曲折及影响。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建成红旗渠如此宏伟的工程,实在是可歌可泣的壮举!第四,结束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小旱薄产,大旱绝产,人畜吃水十分困难。红旗渠的建成,功在当代,造福千秋。不仅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红旗渠的建成,铸造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我们回顾总结

17、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

18、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 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 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平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

19、。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 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 3.7 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40 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

20、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二、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1、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建成红旗渠。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创造。杨贵同志多次深入山区,既了解各地严重缺水的状况,又总结群众因地制宜创造的新鲜经验。他在下乡调研中发现,地处深山区的桑耳庄和马家山劈山修渠解决了人畜用水的经验;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修建的爱民渠,解决了几个村的用水问题。在许多典型经验的启发下,他逐步形成了劈开太行山、“引漳入林”的思路。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只有参与群众的生产活动,才能掌握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在红旗渠的建设中,每一寸渠道、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渡槽、每一座桥梁,都饱含

22、着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建渠 10 年间,参加建设的民工约 30 万人。领导、群众、技术人员同心协力,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遇到问题同群众商量,相信和依靠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期间,人民群众也表现出了巨大的牺牲精神,危险中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令人无比感动。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在一个隧洞施工出现塌方时,明知有危险,但为了民工安全,他和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一起入洞查看,不幸牺牲。除险队长任羊成,每天腰系大绳,飞崖除险,为崖下修渠民工的安全开路。有一次从半崖上掉下来,掉到荆棘窝里,浑身扎满了枣刺,还被磕掉了三颗牙,仍不下火线。建渠的 10 年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

23、,先后有 81 位同志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将永远受到人民的敬仰。修建红旗渠中惊心动魄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它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被发动和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可以改天换地!领导干部要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成功的法宝。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要世世代代发扬光大兴建红旗渠的年代,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是干还是不干?是早干还是晚干?当时的林县县委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早干早受益,晚干多受苦,全县群众为解干旱之苦,迫切要求早干、大干、快干。县委分析了自身的实际困难,提出用精神凝聚力量,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

24、、艰苦奋斗的精神,保证了工程的胜利。任村公社承担渠首截流任务,指挥部派出 500 名强壮劳力组成突击队投入战斗。截流筑坝需要大量沙石,队员们在羊肠小道上迅跑如飞,脚上磨出血泡,肩膀压得红肿,也不停歇。一个月内平均每人穿破四双布鞋,磨烂六个垫肩。最后截流的10 米工程,河水翻滚,奔腾咆哮。人们喊着口号把一块块巨石、一筐筐石渣、一个个沙袋同时投向龙口,但随即被激流冲走。几个人将几百斤重的巨石抛下,亦无踪影。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激情满怀,124 人组成了三道人墙,手拉手,肩并肩,挺立在寒冷的河水里,在人墙的掩护下,垒起了一块块巨石,贴上了一个个沙袋,填上了一筐筐石渣,终于使大坝合拢,截流成功。红旗渠建

25、设中,群众按受益面积出工,自备工具,自带口粮。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造,节约每一分钱。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 6865 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 1025 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 14.94。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在红旗渠建设的10 年中,没有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人挪用建渠物资,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不就是我们党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吗?这不就是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的传承吗?四、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不讲假话,就会无往而不胜求真务实,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是红旗渠成功的又一关键所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同志作为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

26、的意见。当“引漳入林”工程开工 20 多天后,在工地上参加劳动的杨贵同志,发现战线太长,力量分散,工效很低。他随即与民工、技术人员座谈,听取意见;紧急召开县委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把主要力量集中摆在山西境内 20 公里长的渠道上,既可尽快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又可减轻山西人民的负担。这样调整力量后,只用 3 个多月就把 20 公里的渠道建好。1958 年,许多地方刮起了“五风”,不少领导干部被吹得东倒西歪,杨贵同志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1958 年夏收后召开小麦产量汇报会,不管上级怎么施压,怎么诱导,他始终说:单产 114 斤。1958 年秋种时,地委要求深翻 1 米,

27、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样深翻,必然耽误播种,在受到严厉批评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二年小麦获得丰收。大办钢铁时,没有矿石的南乐、清丰两县也来林县炼铁,地委要求每县 5 万人上阵。结果,炼出来的只是一些含硫很高的铁疙瘩。期间,毛主席路过新乡在专列上召开座谈会。杨贵当着省委、地委同志的面汇报了大炼钢铁砍了不少树,铁的产量很低、质量不高,影响秋收等问题。毛主席听了汇报后说:“毁了林又炼不出铁,劳民伤财啊!”“粮食是农民的血汗,那么好的庄稼没人收,烂在地里,农民要骂娘的,那我们就对不起农民喽!”当杨贵向毛主席汇报,大炼钢铁中自己也有浮夸时,毛主席说:“这不怪你。是一股风啊!风吹草动,风旋树摇哇。

28、风来了,你不顺风走,风会把你吹倒,甚至会把你吹到大峡谷里去的。”第二次郑州会议时,毛主席就公社规模,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办食堂等问题召开座谈会,杨贵同志也参加了。他把看到的问题如实地向毛主席汇报,再一次受到毛主席的赞许。还有两件事也充分反映了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最终能够坚持真理、纠正错误。1961 年 7 月,在一次会议上,一位领导同志批评红旗渠建设是“左的阴魂不散,死抱着红旗不放”,“杨贵是个死官僚”,要撤销他的职务。小组讨论时,林县县委组织部长路加林说:领导同志对林县的批评不符合实际。这位领导很生气,确定撤销他的组织部长职务。随后,通知各县县委书记参加会议。杨贵同志到会后即找到地委书记

29、提出三条意见:第一,组织部长的意见是对的;第二,不同意撤销这位组织部长的职务,如果修建红旗渠是错误的,责任在他,由他承担;第三,请地委将他的意见报告省委和党中央。在第二天的会议上,杨贵同志介绍了林县缺水的历史及修建红旗渠的意义,并表示不同意撤销组织部长的职务;提出对当前农村出现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不能只责备下边。他的发言得到与会同志的理解。这位领导同志在派人作了调查之后,承认自己批评错了,不久就恢复了那位组织部长的职务。1962 年 11 月,上面派人来调查林县银行行长路明顺同志“违规”动用退赔款用于建设红旗渠的问题。杨贵和县里其他领导同志共同向调查组汇报,说明动用的是退赔以后的余款,是

30、县委决定用于红旗渠建设的,与路明顺同志无关。调查组要处理分管书记,撤销路明顺职务,县委不同意,最后给了路明顺一个党内警告处分。事情报到分管副总理李先念那里,李先念说:“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也不要把它看得过重了。动用这个钱合情合理,只不过有点不合乎当时的规定。”1970 年财政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向党中央报告,肯定了林县当年的做法是正确的,终于分清了是非。红旗渠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要做到实事求是,其最核心、最关键的是不计较个人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为标准。只要有这样一种精神,就可以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同样,任何错误都是不利于

31、人民、不利于党的事业的。执行上级指示,要把坚定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就会无往而不胜。五、加强党的工作是完成好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县委首先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带领群众前进的坚强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杨贵和县委一班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优良传统,把党的基本理论与林县的实际紧密结合,抓住了干旱缺水这一主要矛盾,大搞水利建设,因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杨贵同志是修建红旗渠的举旗人,但在这一旗帜下前进的是县委领导集体,是全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千百万群众。由于始终把坚持民主集中制摆在重要位置,所以他做到了

32、既大胆负责,又集思广益,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从不个人说了算;尤其是注重发挥每一个领导成员的作用,从不包办代替,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创造性。红旗渠兴建伊始就注重发挥党团员、党团组织的作用,加强思想教育,使党员、干部正确认识修建红旗渠的意义,自觉成为修渠的宣传员、工作员、战斗员,成为走在前列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团员都充分发挥了先锋战士的作用,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吃苦在前,艰巨任务在前,危险在前,是每个党团员的自觉行动。24 岁的女党员李改云,是姚村公社第一营妇女营长。有一次她检查施工情况时,忽然看到崖壁上有碎石滚落,判断崖壁要坍塌,立即呼喊大家赶快躲开。有一青年姑娘吓得不知所措

33、,她急步向前将其推出。就在这时山体崩塌了,李改云被压在了乱石下,救出来时她已不省人事,人们火速将她送进医院抢救。她稍一清醒,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还有人压在下面吗?”她身体好转后说:“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流点血算得了什么?为了水,就是把一腔热血都洒了也值得。一个人的鲜血和生命,哪有全县人民的水重要和宝贵呀!”英雄说人民之水贵如血,人民说英雄之血浓于水。水与血,血与水,其中的深情厚意,比山高,比水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立足点林州市原名林县,历史上长期困扰这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缺水。可是,历代的反动统治者只顾压迫榨取人民血汗,却不管群众的死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

34、出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五六十年代,林县县委“一班人”深知全县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很贫困,仍在受干旱缺水的煎熬。改变林县山区面貌,让农民脱贫致富,关键是引水进村、引水上山。建国初,全县九十一万八千亩耕地,只有一万两千亩水浇地。全县五百五十个村庄,长年远道取水吃的就有三百零七个村,其中跑三公里左右的有一百八十一个村,五公里左右的有九十四个村,十公里左右的有三十二个村,真是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林县县委“一班人”抱有一个共同的想法,要让全县人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必须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他们组织群众打旱井、挖山泉,修建英雄渠、抗日渠、淇南渠、淇北渠、天桥

35、断渠、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要街水库、石门水库等许多中小型水利工程。1957 年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党代表郑重宣誓:“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林县县委把党代表的誓言刻成纪念章,奖给党员干部和水利模范。这充分表明了林县县委对解决干旱缺水问题的决心。1959 年林县大旱,全县境内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县委、县人委的领导成员到邻近的山西平顺县考察“引漳入林”工程,山西省委和平顺县委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林县县委于1960 年 2 月决定开工修建红旗渠,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懂得,修建红旗渠是全县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只要

36、坚定地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解决难题,真正打成一片,拧成了一股劲。领导一心为人民,赢得万众一条心。全县各级党组织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诚意依靠人民群众,从而创造出人间奇迹,形成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修建红旗渠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也不可能靠奖金和物质刺激群众建渠的积极性。广大群众在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中懂得了为谁修渠,怎样修渠,宁愿苦干也不苦熬;宁愿眼前吃苦也要换来长久幸福;宁愿自力更生、群策群力也不等靠要,不单纯依赖国家。党组织实实在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修渠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

37、卒,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工地上民工营、连建有党、团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先进,争上游,同甘共苦,没有怨言。事实充分证明,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积极主动地领导群众、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地创建社会主义事业。贪图安逸享受的人,只为自己升官发财的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安乐官”的人,绝不会去干修红旗渠那样艰苦的事。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共产党人应该不惧艰苦,不畏风险,顽强拼搏,勇于实践,真正把党和人民交办的事情办好。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的大胆创举。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内连续遭受三年

38、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既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困难,又面临着一些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严峻考验。县委“一班人”靠着彻底的唯物主义态度,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靠着全县干部群众的坚强团结,无私无畏,迎难而上,坚持到胜利。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相辅相成,坚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坚持实事求是。在浮夸风、瞎指挥、高征购一度盛行时,林县县委注意从实际出发,在最困难的时候,全县还有一部分储备粮和资金,这是敢于和能够修建红旗渠这样大工程的基础。同时,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林县县委还注意灵活决策。比如,最初修建红旗渠的三万多民工在

39、七十多公里的总干渠上全线开工。县委深入工地调查研究,学习毛主席抓主要矛盾和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实事求是地将全线开工的决策,调整为“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建成一段,通水一段”,这是决定修建红旗渠最终取得胜利的关键措施。一是先修山西境内的二十公里,六个月完成任务,缩短了工期,减少了两地矛盾,既节省了劳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大大鼓舞了群众修渠的积极性。二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红旗渠工程既没有全部停工,也不是撑着硬干,而是实事求是,正视困难,留下数百名技术好战斗力强的民工凿通了“青年洞”等,这对在困难时期建成总干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是提前修建原定总干渠第四期工程,提前发挥南谷洞水库的效益,使得

40、全县粮食产量于 1964 年在全省第一个达到纲要指标,这就进一步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推进红旗渠建设。红旗渠的总干渠修了五年时间,于 1965 年 4 月建成通水;三条干渠原定两年完工,结果一年完成。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红旗渠配套支渠于 1967 年就可全面竣工。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气节,不向别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着自己的钢筋铁骨一双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共产党人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得辛辛苦苦

41、出力,精打细算花钱。修建红旗渠,林县人民出工按受益面积分配,群众自带工具,自带口粮,不足部分从生产队储备粮中补助。修建红旗渠的石灰自己烧,水泥自己产,每一分钱,一袋水泥,一个钢筋头,一根锤把子都做到了物尽其用,整个工程总投资六千八百六十五万多元,其中国家资助一千零二十五万多元,仅占总投资的 14.94%。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亲如一家,多快好省,群策群力。所有这些事情,当时林县干部群众都觉得是理应如此的。修建红旗渠十年,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建渠物资。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涌现出像马有金、路银、任羊成、王师存、李改云、郭秋英、张买江、韩用娣等一大批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红旗渠建设模范;还涌现出一批坚持真理、实事求是、顶着压力、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党员、好干部。他们是红旗渠精神的人格化身,林县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红旗渠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