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叙文知识点汇总1、段落作用:答题格式:内容(段意+与主旨的关系)+结构该段写了(段意) ,表现/抒发/ 赞美了等(中心、情感、特点等)结构作用开头总领下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渲染气氛等)中间承上启下、作铺垫(衬托、对比、埋伏笔等)结尾点明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呼应标题、突出中心、引人思考等)2、人物形象:1、运用了的描写(肖像、语言等) 2、概括描写内容 3、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或处境或身份地位等,表现他是性格或品质的人 4、表现了人们对他的的态度。 5、同时照应了上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注意:分析人物的方法:(1)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情境中去
2、分析;(2)看别人对人物的反应;(3)看作者的概括评价;(4)分析时可以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揣摩人物的心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3、标题基本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行文线索,贯穿全文 3、巧用修辞,新颖独特4、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环境 5、交代主要内容(主要事件) 6、点明(暗示)文章的中心 7、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标题的含义:浅层含义+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结构+内容4、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拟人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反问的作用:增强语势(气),加强语气,强调了+对象+ 特性;夸张、对比的作用:强调(突出)了+对象+特性;设问的作用: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
3、的)注意和思考,突出某些内容。 5、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1、交代背景(时代背景、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交待了)2、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了心情) 3、渲染气氛(渲染了气氛 )4、突出文章主旨(突出表现 揭示了)结构:引出下文(引出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作铺垫、前后呼应等等6、记叙的三种顺序及作用顺叙的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的作用: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引起阅读兴趣。2、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开篇点题,使结构更紧凑。插叙的作用:1、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2、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3、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7、小作文:扩写、改写扩写:
4、1、含义:是对原文进行扩展和充实,即将内容比较简略的原文扩展成符合原文题旨、内容较为具体的文章。2、题型:一般是要求把某些句子进行扩写,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简单的句子扩展成为具体生动的有细节的描写。3、要求:A、把握原文的主旨和基本内容,这是扩写的依据。B、在原文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通过想象,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适当细化,增加具体细节,适当增加景物描写)C、想象要合情合理,不违背原文的主旨,不违背生活常识。改写: 题型:改变体裁;改变人称;改变角度;改变表达方式A、正确把握原文主旨和主要内容,尽可能地对原文作仔细地研究,做到真正读懂原文。B、根据要求,改写原文。如果改变原文的文体,必须根据文
5、体的特点,对原文作改动,同时发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增删内容,改变文字表达的形式;其他如改变人称、改变角度、改变结构等,必须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对原文从表达形式到某些内容作必要的删改。C、改写后的文字应当层次清晰,语言通顺8、提炼文章主旨:答题方法:1、精炼地概括全文情节:可用“本文通过讲述一个的故事”(经过)等句式2、写出文章传达出的情感、哲理、作者贯彻于文章中的写作目的或由文章的话题引申出的感悟等。3、套用句式: “表达出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 “歌颂了” 、 “告诉我们” 等9、详略安排:能突出表现主题的则详写,次之则略写,不能表现主题或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则不写。材料必须服务于主题。 方法
6、归纳:1、概括出详写和略写的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中心、2、答题格式:略写(概括略写内容),为了突出(概括详写内容),从而表现(文章中心)10、内容概括:方法归纳:1、找到相关内容 2、划出关键句 3、筛选关键词 4、用简洁的语言组织成句套用格式:何人+做何事+ 结果如何1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叙述1、 描写:人物描写: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见前)2、议论: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情的意义,评价人物,突出中心思想,统领全文,承上启下,表达作者的感情。3、抒情:突出中心思想,感染读者,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表达作者对人、对事的思想感情。12、关键语句的含义A、
7、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和言外之义。 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B、 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浅层、深层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2)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 ,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解题思路与技巧: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13、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可以作线索的
8、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14、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原文中找,找到的内容要放到代词的位置上和上下文连读,读得通就对,否则不对。要注意提示语,要认真读原文,要把答案放在所分析词语的位置上,看看是否通顺。15、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称要写的人为你或你们,抒发强烈的感情。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的角度自由的叙述。16、句式: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一般
9、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一是句式的变换;二是语气的分析;三分析其作用。议论文主要知识点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一、论点:是作者要议论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句型: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判断的陈述句,一般不用比喻句、反问句) ;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的若干思想观点。主要题型:(一) 找论点方法:1 找标题 2、找开头(不仅仅第一段)3、找结尾 4、中间承上启下的句子(二)归纳论点方法:概括段意概括层意 归纳中心论点(或找出分论点归纳中心论点)从字数、句型、修辞等方面模仿已给分论点二、论据:定义: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理论论据
10、分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数字、图表等证明论点的依据。理论论据: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如经典性的著作、名言、科学原理、定律、公理、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等证明论点的依据。(一) 论据的作用:论证了观点(就近原则)(二) 补充事实论据:方法: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三)归纳事实论据方法: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格式:何人做何事(侧重点注意论点)(四)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方法:1、概括论据 2、分析是否证明论点 3、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三、论证:是作者阐明观点、分析观点的过程。论证方法分为: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说理、比
11、喻说理、类比说理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等主要题型:(一) 论证方法的判断:方法:在五种论证方法中选择,一般前三种居多。(2)论证方法的作用方法:找出直接论证的论点格式:论证了(3)论证结构方法:分析论证结构涉及的各层关系特别注意层进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先分析为什么(why),再分析怎么样( how)(四)段落能否互换位置方法:1、判断两段的论证结构(层进的不能换,并列的可以)2、注意是否有前后照应的句子四、首段在文中的作用1、写了(内容概括)2、引出论点或论题(写出论点或论题) 。3、论证(写出论点) (如果首段是论据)2、尾段在文中的作用:1、提出希望 2、论证(写出论点) (如果尾
12、段是论据)五、议论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果修辞手法句子是论据,要加上论证了)排比:加强语势,强调(概括内容) ,设问:论证了(论证的论点)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喻:形象生动地(句子内容)六、指代的三种情况:1、抄原句 2、选取原句部分内容 3、需要自己概括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掌握破折号、引号、省略号、冒号、感叹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5 种)破折号-用来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或表示语义的转换、中断、延长等。破折号和括号用法不同:破折号引出的解释说明是正文的一部分,括号里的解释说明不是正文,只是注释。一般用法: 1、表示解释说明:如: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
13、他。 2、表示意思的转换。 “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3、表示语音的延长。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的呼唤:周总理 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我倒问过,可是(表示说话中断) 4、表分项列举如:根据研究对象不同,环境物理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5、用在副标题前。如: 火刑 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注意:破折号前的标点,如果是句号或逗号,可不用。如果是问号或感叹号,则保留。如: 人人都知道他是雷锋式的人物心中只想着他人的好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引号的作用:1、直接引用2、强调,着重指出3、有特殊含义,或是反语,起讽刺作用;或是特定称谓。感叹号的作用1、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2、很强烈的祈使句也用叹号。3、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叹号。4、语气强烈的独词句、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也都用感叹号。省略号的作用:1、 引文的省略 2、列举的省略 3、用于说话中间,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或表示说话含含糊糊、支支吾吾冒号的作用 1、提起下文,常与引号连用;2、表示解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