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 ,包含三个层面:1 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 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节 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1、美学发展的三
2、个阶段(或三个层次)1 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2 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3 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 ,他于 1750 年出版美学一书。第三节 美学的哲学基础1、中国当代美学
3、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2、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
4、的存在。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依据。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践中的自由
5、,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自我的超越。第四节 审美与人生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1 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 ,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
6、觉解又与情感不可分离。2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的情境)首先,在一定意义上,审美境界是完全熔化、溶解在情感中的人生觉解。其次,基本条件是眼球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再次,审美境界有高低不同的层次。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是一种诗化了的人生境界。第五节 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美学研究的五个方面: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2、审美关系:从属于人与世界的存在论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多样关系中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使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首先,审
7、美关系不是理智的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其次,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再次,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第四,审美关系在逻辑上陷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3、审美活动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其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并且有需求、有目的、有凭借。其目的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其凭借体现在审美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客体) ,是一种内在的交合融一、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审美活动作为审美关系的展开和生成,在逻辑上是先于审美主、客体。4、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是人与世
8、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5、美感(审美经验):指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快感。6、审美对象作为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的特点:其一,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式。其二,它是主体能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其三,它是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其四,它是能唤起主体的联想、想象,使主体从有限的存在向无限的存在意义的超越形象。7、审美经验的
9、特点:首先,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其次,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是一种美感。8、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到艺术作品再到艺术接受三缓解循环往复的动态流程中,这也就是艺术活动的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艺术就不能存在。9、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10、艺术活动的构成和展开首先,它必须有作者,作者是作为人工制品的艺术品的所从由来者。其次,作者对艺术品的制作、生产是独特的。第三,艺术品从结构
10、上来说是多层次的,其内在意蕴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有待接受者的填补和确定。第四,艺术品必须被人审美地接受,进入具体、特定的审美关系之中,方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11、艺术本源在人的生存实践之中。艺术以感性的形式,表征、创造和开显着不同的人生境界。艺术的旨趣是,塑造完美的人性,推进人生的美化,提升人生的境界。12、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的审美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的精神风貌。13、广义的美育: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即精神丰满的人生成。14、美育的独特性: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
11、使之和谐运动,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独特性质根本上是由作为其实践基础的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15、审美活动是一种独特的人生活动1 以“感性” 的方式最为丰富、全面的初级人生真相,打动人的心灵。2 提升人,在审美活动中,生活在片面性中、异化状态中的人得到了解放,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揭示,随着审美境界的获得与递进,人的神明境界也得到了提高。3 求真、求善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第一节 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1、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等构成的动力机制建筑了审美活动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台。1 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
12、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其特征是: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其次,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而不仅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2 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其作用是: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作出的审美判断,具有导向性
13、、规范性。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3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及倾向。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其特征是:首先,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影响主体审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它所面临的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2、判断一种审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标准:首先,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的审美对象,看看依据这种趣味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其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3、审美活动的特殊性:1 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
14、交流。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往与对话,是一种最符合人性尊严、也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生命活动。2 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动,它所建构的是一个距哟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是超越现实功能和物质需求的一种自由的心理体验。3 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审美活动无功利是说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为目的,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的为前提,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的、根本的功利性,这就是它把人向着完整的自由存在状态提升。4 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他律性是说审美活
15、动并不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的世界。首先,审美活动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的决定和制约,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的审美对象的范围,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物质媒介,也决定着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能力;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的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的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种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生成和演变,实质上不过是人的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一种审美凝聚和反映。4、异化劳动: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扭曲和蜕变。在异化劳动中,人不是自由地表现自己的生命,而是用摧残生命的方法来维持生命,
16、人本身的力量对人说来,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异化劳动的产品,也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而成为人受奴役的一种表征。5、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1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审美活动本身所展开的是一个属人的世界,并且这个世界也仅仅只为人才存在。不管审美活动所指涉的具体对象之间有多大的区别和差异,然而这些对象之进入审美的世界,却无不关系着人。这些对象一旦进入审美的领域就成为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成为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充分确证和肯定。2 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首先,审美活动与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的、为趋向的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
17、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 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首先,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满足人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其次,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着的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的特殊世界。再次,审美活动所追求的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4 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的主
18、体与对象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再次,就审美对象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总之,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育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2、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这就决定了主体在审美中主要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谓人在审美中是一种精神性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审美中,人主要发挥自己精神性的本质力量,人是通过精神性的劳动在从精神上占有对象的过程中
19、来确证自己的现实存在的。3、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1 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审美惊异: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特点:一是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二是审美惊异的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2 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体验方式,与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的人生体验之间具有
20、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是因为人在根本上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具体性、集中性、整体性)和根本性。审美体验的整体性:是诸种人生体验的浓缩和凝聚,是各种实际的人生体验在审美情境中其实用意义被悬浮之后的一种升华和整合,表现在它是对人生整体价值和根本意义的一种领悟和玩味。3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审美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与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之间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一种光亮无蔽的澄明之境,一种最高的生存状态。4、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1、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任何一种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
21、物质基础,都必须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作为其现实存在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审美对象的物质因素主要是指构成具体事物的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属性,这是由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精神观照活动所决定的。1 色彩: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质料之一,对于人们辨识物体是不可缺少的。其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和象征性两个方面。 (视觉对象)表情性:色彩能直接唤起人的某种感受和情感。象征性: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的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义。2 线条: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做的一种抽象,并赋予其某种观念意义,从而成为造型艺术的
22、一种特殊语汇。一定的线条之所以会具有某种情感意味,是因为这些线条所附着的客观事物本身在生活中就实际上使人产生过类似的经验。 (视觉对象)3 形状:是事物在空间中具体的存在形式,其构成事物的轮廓,是一切审美对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层次,具有具体可感性和一定的表情性。 (视觉对象)4 音响:声音的节奏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发生某种对应关系,使其带上情感意味。 (听觉对象)5 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审美条件的各种物质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组合规律,其中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多样:审美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统一:审美对象各个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
23、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融合的内在关系。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内在的血脉的一致性。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的现实转化1 具备审美价值的事物首先必须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个具有实在性的事物,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主体相联系并实际地处在一定的活动中时,它才获得了作为某种具体对象的现实规定性。2 审美价值属性只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的条件,而只有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性才转化为具体的现实性,审美对象只是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才现实地生成并显现出来的。3 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既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的分析,而得以如其所示的显现自身,才带
24、着它鲜活的生命力和本真性向主体敞开和呈现,审美对象也就得以现实的生成。4 审美活动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仅使事物对象的审美价值充分绽露出来,而且把一个活的充盈生命的真实世界叶即审美对象向人拓展出来,获得现实的存在。3、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1 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具体地生成。2 审美对象之所以不同于替班活动的对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实体性与开放性的特征。A 非实体性:审美对象不仅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且也不是精神性的实体,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它就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具备
25、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非实体性,是因为审美活动并不是一种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过程。审美对象从它所依存的客观事物中被抽离出来的过程,既是外在事物从实向虚的能动转化过程,也是审美主体内在本质力量充分对象化的过程。在这种主客融会的双向互动中,就必然使审美对象超越原来客观的实在物,变成了一种主客统一的新的精神客体。B 开放性:即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有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它依存于具体的“物” ;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又绝非仅仅表现为一种有限的单纯的物,而是具有
26、某种深刻的内涵。审美对象的无限性就寄居在他的有限的个别存在中,审美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就根源于它那既与过去沟通又向未来开放的生成性结构之中。第三节 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1、游戏说1 产生与发展古希腊 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的类似之处18C 德国 康德判断力批判 :“ 自由游戏”18C 德国 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产生了深远影响2 席勒的“游戏说”A 简介: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它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嬉戏玩耍之类,也不是人想入非非的懒散的幻想活动,而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和道德必然性的强制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
27、由的活动,其显著特征在于,它只是对事物的纯粹外观产生兴趣,也就是只对事物的形象本身无所而为地进行观赏和玩味。因此,所谓游戏,其实也就是一种审美活动。人之所以会产生游戏的冲动,是因为生命力的盈余。这种冲动甚至可以追溯到动物那种无目的的本能活动中。B 评价:首先,它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内在的必然关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他也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
28、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探讨。同时,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可以看成是同义词,这样,说审美产生于游戏,无异于说审美发生的根据就在于它自身,这显然是难以成立的。2、生物本能说1 产生和发展古希腊 德谟克里特:从人的自然天性来说明审美的发生18C 英国 博克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 :把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的本能,另一类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的本能。由前一种本能产生出崇高感,由后一种本能则产生出美感。这样一来,人类的审美活动其本源出九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在这一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达尔文:通过对动物生活的实际观察和研究,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的观点,其结论
29、是“人和许多低于动物的动物对同样的一些颜色,同样美妙的一些描影和形态,同样一些声音,都同样地具有愉快的感觉。 ”这“愉快的感觉” 无疑是出自本能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的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性本能。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在平常都被社会所压抑,这种压抑使得人的本能欲望只能通过移置与升华的方式以求发泄。审美与艺术活动,就是人的性欲升华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种活动中,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想象的替代性满足。2 评价:这种研究,不仅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深远的生物性基础的。它们的缺点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
30、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3、巫术说1 产生和发展20C 英国 泰勒原始文化 :最早奠定了巫术说的理论基础20C 英国 弗雷泽金枝 :对原始巫术活动作了极为行进而细致的研究 相似律、接触律、交感巫术2 评价:用巫术说的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是它具有更可信的说服力。但是,一方面艺术与审美并不能完全等同,艺术只是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把艺术起源的理论无条件地看作就是审美发生的理论, ;另一方面,巫术活动虽然是促成艺术发生的一种因素,却决不会是唯
31、一因素。4、劳动说1 产生和发展1896 德国 卡毕歇尔:研究了劳动、音乐和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俄国 普列汉诺夫:对劳动与艺术和审美之间的关系作了更加深入、系统的阐发:第一, “劳动先于艺术。 ”第二,从人的心理本性上说,他潜在地包含某种审美的要求,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在人的具体审美趣味中,总是蕴涵着由特定社会生产力所必然决定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第三,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的。2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劳动对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是十分深刻的。但是,作为一种审美发生理论来看,却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它只是揭示了审美
32、赖以发生的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直接肉体需要的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却不能完全等同。二、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根源于人所独有的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因为:第一,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与固定性。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第三,人类只是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识。第四,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创造
33、的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第五,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2、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1 一定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条件2 芬兰 希尔恩:导致艺术起源和审美发生的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六种:a 知识传达;b 记忆保存;c 恋爱 ;d 劳动;e 战争;f 巫术3 审美是人所独有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就其成熟的和典型的形态看,其显著特点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
34、的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4 从审美的内在发生机制来说,只有当人的精神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为审美发生提供直接的条件,就是说,在劳动与审美之间必然存在某些中介性因素。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术礼仪活动应该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的一种中介因素。5 马林诺夫斯基的考察:首先,巫术活动植根于原始人类渴望实际控制自然的强烈需要。其次,巫术活动由一套独特的仪式行为组成,它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再次,巫术活动中的行为动作与巫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是用情绪来沟通,而不是以观念来联结。6 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巫术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识与意志等主体精神能力。第二,
35、巫术活动独特的礼仪化功能,推动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第三,巫术活动的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的发生。7 卢卡契:巫术为模仿艺术的形成所做的准备首先,在巫术中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就必须对达到这一目的的实际过程中进行逼真的模仿。这种模仿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高超的技艺力和想象力。其次,巫术中对生活过程的模仿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种实际的生活过程,而是与实际生活过程的暂时中断。因此,巫术实际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艺术才能和随之而来的艺术感受能力。(三)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1、判断审美活动业已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2、审美需要与审美意识具有十分密
36、切的关系,只有当审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识到,并转化成一种自觉的精神追求时,它才真正构成推动审美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审美需要是审美意识的内在驱动力,而审美意识则是审美需要的心理表现。3、审美意识:人们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4、对于真正人类意识的产生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类的远古祖先开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产劳动活动,它开始把动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为一种观念形式,从而最终使人的活动具有了自觉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类意识发生的根本条件和显著标志。5、原始意识的主要特征:首先,原始意识在具体性中包含着抽象性。其次,原始意识在蒙昧性中渗透着真实性。
37、再次,原始意识在神秘性中凝聚着创造性。6、原始意识之中的抽象性、真实性、创造性就是构成审美意识的基本因素,当这些因素逐渐分化出来之后,就可能诞生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就是伴随着原始意识这种解体和分化的过程而缓慢地显现出来、确立起来的。审美意识从人的一般意识中分化的过程,就是人的审美需要从人的实用需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也即人类逐渐超越自己原发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文化的层次并赋予其一定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变过程。审美需要一旦进入人的自觉意识,就会成为人永不熄灭的一种精神追求。只有当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后,才意味着审美活动的真正发生。三、原始审美
38、活动的基本类型1、原始审美活动:主要是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人类的发展进化过程: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距今约 300 万200 万年) 、直立人(晚期直立人,距今约 300万200 万年) 、古人(早期智人,距今约 30 万5 万年) 、新人(晚期智人,自距今约 5 万年始)2、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创造1 装饰的发明,为原始人在物质生产领域施展自己的审美创造才能提供了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2 装饰:在不改变生产工具或生活器物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精心的修饰和打扮,从而使实用器物充满灵气和富有情趣。3 装饰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装饰化的器物造型,一是器物装饰。 (大多是陶器)A 装饰化的器物
39、造型:经过装饰化的处理使产品具有了一定的审美特征,但又并不妨碍其使用功能的器物造型。B 器物装饰:在器物既定造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刻纹绘饰。3、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人的自我修饰与美化,是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一种重要标志,原是人的自我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固定装饰与非固定装饰两种。固定装饰:原是人通过刻痕、刺纹、凿齿、穿耳、穿鼻、穿唇等手段局部地且永久性地改变自身的自然形态,以期达到某种观念目的的装饰活动。非固定装饰:主要特点是利用某些天然的或经过人工制成的物品,通过不断变化的方式使之或附着或悬挂于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从而达到美化自身的目的。(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1、雕刻1 迄今为止
40、,世界上所发现的最早雕刻作品是在叙利亚西南部戈兰高地的贝雷克哈特拉姆遗址出土的刻有凹痕的卵石小雕像,距今大约为 23 万年前。2 就史前艺术的发展来说,雕刻艺术的成熟是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的。3 雕塑与器物的巧妙结合,是中国原始雕塑的一个显著特点。2、绘画1 绘画的出现要晚于雕刻。目前世界所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作品,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作品多以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活为题材,所描绘的几乎全是动物形象。2 绘画有岩画、壁画、 、彩画、陶器彩绘等。3、音乐与舞蹈1 音乐在史前时代已经发生,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种乐器是在法国的比例牛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支长约 108 毫米的骨制笛管。2 史前舞
41、蹈我们能通过一些文物资料获得较为直观的认识。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1、广义的审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狭义的审美形态则包括各种风格、品位、体裁等。2、审美形态的核心内涵与人的存在实践息息相关,它是基于人的存在的人生样态、人生境界的形象反映。3、审美形态集中表现为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和荒诞等主要类别。第一节 审美形态的内涵和特征1、审美形态: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以复杂的人生样态、自由的人生境界为核心的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的对象化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的逻辑分类。A 人生样态:由个人的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人
42、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的审美理想。B 自由人生境界: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的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的悦乐情怀和情境,也就是审美境界。C 审美情趣:在审美实践中,不同的审美样态与主体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D 审美风格:强烈而鲜明的审美个性特征。2、审美形态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活动进行的反思和总结。3、审美形态的五个代表性观点1 美的形态。美的形态包括美的类型说、美的范畴说、美的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完全是外在于人、与人无关的客观实体(存在物)或客观实体的固定不变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和审美经验知识对美的形态的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的形态,就等
43、于解决了审美形态问题。2 审美风格。审美风格的观点将审美形态看作是一种文化大风格,但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3 审美类型。审美类型包括美的类型说和审美类型说。基本认识原则是从形式上划分审美形态的类型,而不去顾及审美形态的真实内涵,显得过于宽泛,又囿于形式,甚至是外在形式的尺度,既不利于对审美形态作深入了解,又容易对美学学科的建构止于较浅表的层次。4 审美范畴。审美范畴包括美的范畴说和审美范畴说。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关系的逻辑概括,包含两种含义:一是把范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即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基本思维形式;二是把范畴看成历史地、动态的,是人认识世界过程中的各种形态的“梯级”。5 人生
44、境界说。人生境界要作为审美形态表现出来,首先离不开特定的审美样式,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审美样式,人生境界将只是一个美妙的设定,而不具有任何实在的意义。其次,人生境界本身是一个多质多层次的生成系统,只有那些具有审美意义的层面才具有审美形态的素质,而不是所有的人生境界都天然地构成审美形态。4、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的基本标准:首先,广泛性或普适性。即不仅在某一种类或某一体裁中使用,而且还在其他一般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的审美中使用。其次,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第三,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的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而持续的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的识别标志。二、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生成
45、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1、生成性一是指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二是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生成。审美形态并非生而有之、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人生样态的丰富、艺术种类的增多和审美经验的改善、人生境界的提高而不断生成发展的。就历时态而言,人类的许多审美形态就是在人类文明高度发展后才出现的。就共时态而言,在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要成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审美形态,就必然有个历史的顺应和同化过程。就个体审美经验的生成来说,审美形态往往以主观相对性形式表征着美在审美中生成的规则。2、贯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哲学思想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审美形态,从表面
46、上看,往往只是特定的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但在这种体裁和风格的背后,实际上潜藏着文化,尤其是哲学思想的制约性,这种在制约性导致了审美形态的贯通性。3、兼容性是指审美形态是多种审美因素构成的有机体的感性凝聚,是以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和人生境界为底蕴,以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4、二重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第二节 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特定的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形成,是一定社会时期审美实践的历史积淀,反映的是特定时期的审美理想。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1、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
47、段的产物。审美形态是人们审美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它紧密地联系于人们的审美实践。2、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的。由于每个时期审美理想和审美人士都在发生变化,对特定的审美形态的理解也在不断发生变化。3、中国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诗性与音乐性的,西方早期的审美形态的实质是戏剧性与雕塑性的。二、审美形态与思维1、审美形态的形成发展中,与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在实践活动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思维活动也有了许多不同特点,对审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也会有不同。2、中西思维方式比较1 中国古代思维主要是一种象数思维,没有从原始思维中完全分离出来,主要特点是天人合
48、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和整体把握,最基本的思维单位是物象与数的结合体,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触类旁通、神与物游。2 西方古代的思维方式经历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最基本的思维单位适概念,最主要的思维方式是逻辑归纳和演绎。3、其他a 数是象的性质,象是数的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和观念性。b 抽象:一是把客观存在的物态化的对象与该对象所具有的树形相分离,二是在事物众多的属性中提取出最本质的属性。c 概括:把从特定对象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延到具有同类属性的一切事务,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d 逻辑思维的基
49、础是对于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它的起点是概念,终点还是概念。e 原子主义和还原主义是西方思维的主要模式,透过客观事物的现象认识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是西方思维的目标,以概念和逻辑形式为思维的工具。三、审美形态与语言1、语言是意义的载体,语言符号的意义分为能指和所指(索绪尔) ,同样的事物,语言表述可能会千差万别,这些差异不同程度的也影响到审美形态的差异。2、中西语言文字的比较1 以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属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能指和所指结合的都很紧密,每个汉字都可以称之为一个意象,它本身已经融合了人作为主体的感觉、体验和想象。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是完全随意性的,是理性的产物。2 汉语高度重视词汇,西方语言高度重视语法。重视词汇的结果是通过思维中丰富的想象力来凝聚语言,重视语法说到底把西方语言引向了哲学本体论,即定义世界之中的万事万物,凝聚语言的力量是逻辑性而非想象力。3 在句子形态上,汉语多数是简单句,句子与句子中间富有跳跃性(诗性) ,西语主要是冗长的复句,句子与句子中间粘连得很紧,充满逻辑的力量。 (汉语可以称之为抒情语言,西语则长于叙事和论证。 )4 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和审美性,西语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思辨性。3、其他a 世界上的语言文字简要的可以分为表音和表意文字。b 鲁迅、闻一多、鲁枢元四、审美形态与文化1、审美形态与文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