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83241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考研333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绝对重点 333 教育综合考点(最全)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 ,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3、教育学的意义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

2、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加深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5、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关系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

3、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6、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4、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7、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种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一种更为通常的解释是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人的发展特点:(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对于儿童来说,他们不仅处于未完成状态,而且处于未成熟状态。

5、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2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它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这些规律性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是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律性。8、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人的

6、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与建构而形成的结果。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能动性等方面因素: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二)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个体的能动

7、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生理前提、制约、差异性、可塑性)环境决定论: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外部条件、给定性选择性、内在动力、影响)9、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价值。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二)知识的能力价值(三)知识的陶冶价值(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认识、能力、陶冶、实践)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

8、大,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10、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

9、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1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a、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2 现3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3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b、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政治社会化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方面。2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3 教育通过

10、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4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c、教育的文化功能:1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2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3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d、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

11、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教育的纵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其社会层级地位与作用。1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2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

12、与连续性。13、教育目的的概念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1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教育目的选择上有两种典型的价值取向,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

13、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

14、无其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41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一)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二)坚持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可以从分类和分层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

15、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如根据人的现实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如劳动能力) 、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如自我评价能力) ,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层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办与外界和人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 (三)培养独立个性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坚持全面发

16、展,培养独立个性。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 ,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 说的是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事实上,全面发展在不同的受教育者个体身上必然会有不同的组合,呈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而不会是千人一面。受教育者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不同的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经历与经验和不同的智慧品质,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等方面也不完全一致,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全

17、面发展必然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16、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17、体育、智育、德育、美育普通中小学教育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组成部分。1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非常重要,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和幸福生活都需要强健的体魄作基础。所以,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

18、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德育: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它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政治性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所以,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处于引领的地位。4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它在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热爱和追求美

19、好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5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自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活动,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教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同样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普通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上述教育的五个组成部分,既各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因此,我们必5须考虑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

20、育并举,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18、学校教育: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9、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20、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一)双轨学制:在 18-19 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

21、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 、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重大变化,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

22、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 20 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三)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但它和美国的单轨制也有区别。因为它进人中学阶段时义开始分叉。就是说,苏联型学制前段( , J 、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 ,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21、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

23、动态的教育存在。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为了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应有的育人资源与蓝图的作用以及对育人活动的引导与规范作用,就必须抓好三件事,编制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本,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常称这三个文本为“三本书” 。22、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亦称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

24、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做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但是,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做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学生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等弊端,值得我们警惕和改正。2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

25、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6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特点是: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以及儿童在学习中的自我指导作用与内在动力;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通过探究、交往、合作等活动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因人而异的弹性,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但是活动课程不重视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和严格而确定的目的与任务的达成;过于重视灵活性,缺乏规范性,其教学过程不易理性地引导,存在较大难度;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施与落实,

26、也极易产生偏差,学生也往往学不到预期的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24、在 20 世纪 40 年代,泰勒就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课程内容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1)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直线式和螺

27、旋式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逻辑方式,它们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低的学科知识、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则直线式较适合。其实,即使在同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中,直线式和螺旋式都是必不可少的。(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比较地看,纵向组织注

28、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而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这也许是两种适合于不同性质知识经验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同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一样,都是不可偏废的。(3)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现在人们一致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结合起来。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统一,实质是在课程观中把学生与课程统一起来,在学生观方面,体现为把学生的“未来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统一起来。25、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1 学生认识的主要

29、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1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 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3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三)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1 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2 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有效教

30、学的普遍规律。2 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3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26、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7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31、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4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正

32、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木要求如下。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人 3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 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 抓主要矛盾,解

33、决好重点与难点问题 3 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 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贯彻发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2 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

34、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27、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8、教学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学方式常常是指构成教学方法运用的细节或形式。广义的教学方式外延很广,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甚至涉及教学内容的组合与安排。29、教学手段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配合某种教学方法而采用的器具、资料与设施。30

35、、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指导性的简约理念和可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1、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83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一)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2)要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3)要讲究语言艺术。(二)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

36、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智能发展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谈话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善问。(3)善于启发诱导。 (4)做好归纳、小结。(三)读书指导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四)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

37、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l)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五)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作好演示前的准备。( 2)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3)讲究演示的方法。(六)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可分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实验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作好实验前的准备。( 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

38、与做法。( 3)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4)作好实验小结。(七)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l)作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2)作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3)作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4)作好实习作业总结。(八)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3)作好讨论小结。(九)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研

39、究法的基本要求如下。( l)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2)提供必要的条件。( 3)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4)循序渐进、因材施教。33、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了以下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个别教学制是教师面对个别或少数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个别教学中,每位学生所学的内容和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教师对每位学生教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区别,自然每位学生学习的成效各不一样,甚至差距极大。因此,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包括天赋、接受能力和努力程度而因材施

40、教,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比较充分地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长和个性。 (二)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在班级9上课制中,同一个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三)分组教学制: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

41、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两种形式。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来分组教学的,外部分组则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来分组教学。34、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教学评价进行不同的分类,常见的分类有以下三种。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

42、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l)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2)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3)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2 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1)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43、的要求,故相对性评价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2)绝对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故绝对性评价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3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1)教师评价。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评价。(2)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35、德育的任务和内容现阶段

44、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1998 年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对中小学的德育任务作了这样的表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中小学的德育内容: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在不断变化。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

45、观教育。2006 年 10 月 11 日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0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这就为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设计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36、德育原则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贯彻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2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哇,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称为循循善诱原则。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

47、持正面教育。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他们的道德成长。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一分为二 ”地看待学生。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尊重和信赖学生。2 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

48、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深人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 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

49、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2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3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37、德育途径(一)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三)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四)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五)心理咨询(六)班主任工作(七)校园生活38、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 (一)说服: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