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养生.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8716 上传时间:2018-07-24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0.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与养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经络与养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经络与养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经络与养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经络与养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络与养生,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三、“冬病夏治”简介,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一)概述 人体经络在理论上对于中医临床有着多方面的指导作用,早在张仲景时期的伤寒杂病论中,就利用经络学说,提出了著名的“六经辨证法”,为中医后世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原则。,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一)概述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一)概述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

2、和利尿。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一)概述 经络疗法通常是指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非内服药物之外所用施术于体表或以药物、器具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刮痧、导引、推拿、拔罐以及其他一些外治法,也就是中医外治疗法。,(二)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侧行的分支。经脉以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 络,经 脉,络 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经 脉,十 二 经 脉,奇 经 八 脉,

3、十 二 经 别,十 二 经 筋,十 二 皮 部,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十 二 经 脉,手 三 阴 经,手 三 阳 经,足 三 阴 经,足 三 阳 经,(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手三阴经,手三阳经,手 太 阴 肺 经,手 厥 阴 心 包 经,手 少 阴 心 经,手 少 阳 三 焦 经,手 太 阳 小 肠 经,手 阳 明 大 肠 经,(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足三阴经,足三阳经,足 太 阴 脾 经,足 阳 明 胃 经,足 厥 阴 肝 经,足 少 阴 肾 经,足 少 阳 胆 经,足 太 阳 膀 胱 经,(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奇 经 八 脉,督

4、 脉,任 脉,冲 脉,带 脉,阴 跷,阳 跷,阴 维,阳 维,(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络 脉,十 五 络 脉,孙 络,浮 络,(三)经络系统的组成,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四)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商阳,迎香,隐白,心中,少泽,睛明,涌泉,胸中,关冲,瞳子髎,大敦,肺 中,十二经脉循环走向与衔接规律表,(四)

5、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 十二经脉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四)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1.手太阴肺经 (容易感冒找肺经),本经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四)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本经一侧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上肢掌面的正中线上,穴在前胸上部。首穴天池

6、,末穴中冲,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2.手厥阴心包经(失眠多梦找心包),(四)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3.手少阴心经(心烦心痛找心经),本经一侧9穴(左右两侧共1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掌侧面的尺侧,1穴在侧胸上部。首穴极泉,末穴少冲。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病症、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四)十二经脉,一、中医经络理论简述,4.手阳明大肠经(头面疾病找大肠),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

7、、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5.手少阳三焦经 (奇难杂症理三焦),本经一侧穴(左右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6.手太阳小肠经(吸收不好找小肠),本经一侧19穴(左右两侧共38穴),其中8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尺侧,11穴在肩、颈、面部。首穴少泽,末穴听宫。主治腹部小肠与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面、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

8、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7.足太阴脾经(疲劳透支健脾经),本经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8.足厥阴肝经(情志抑郁疏肝经),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其余2穴位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9.足少阴肾经 (精气不足找肾经),本经一侧穴(左右

9、两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10.足阳明胃经 (消化不良找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11.足少阳胆经(节结肿瘤通胆经),本经一侧穴(左右两

10、侧共穴)。其中穴分布于下肢的外侧面,穴在臀、侧胸、侧头等部。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主治胸胁、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和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12.足太阳膀胱经(颈肩头背靠膀胱),本经一侧67穴(左右两侧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头面部、项部、和背腰部之督脉的两侧,余18穴则分布于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及足的外侧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阴。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病症和热病,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四)十二经脉,督脉,本经穴,1名1穴,计28穴,分布于

11、头、面、项、背、腰、骶部之后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五)督 脉,本经穴1名1穴,计24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部位的病症。,任脉,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六)任脉,“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特殊部位。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腧穴与经络、脏腑、

12、气血密切相关。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2.奇穴3.阿是穴,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定位法,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七)腧穴,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按一定的骨度分寸在其自身测量。,1 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

13、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俗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指寸法”。,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4.简便定位法,简便定位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七)腧穴,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八)学习经络的意义,1.经络能阐明病理变化(1)经络是外邪内传脏腑的途径:外敌入侵,无论他是从天上来,地上来,还是从海上来,他越过国门后,要想往纵深发展,进入城市、乡镇,必须要有路可走

14、,这个就是经络了。(2)经络是内脏疾病互相传变的途径:甲城市的恐怖组织要向乙城市发展,必须要有一条通道,这就是经络。如肝病犯胃、犯肺;肾病凌心、射肺;都是因为他们之间有通道相连。,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八)学习经络的意义,1.经络能阐明病理变化(3)经络是内脏疾病反映到体表的途径:我们的五脏六腑都藏在里面,看不到,摸不着,如有病了,怎么办?我们总不能天天打开腹腔看看那个器官出了毛病,怎么办?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器官的经络与体表的联系,只要看体表的反映点,就可以知道这个器官是否患病。,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八)学习经络的意义,2.经络能指导诊断和治疗(1)指导疾病诊断:临床上,可根据疾病所

15、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有的器官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有明显的压痛或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如:肠痈可在阑尾穴上有压痛; 胆囊疾病在胆囊穴有反应; 肺脏有病在肺腧穴有结节或在中府穴有压痛; 消化不良在脾腧穴有变化; 乳腺病在背部有红点。 以上都说明经络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一、 中医经络理论简述 (八)学习经络的意义,2.经络能指导诊断和治疗(2)指导临床治疗: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和按摩,更具有较大的临床指导意义。在针灸取穴时,常根据经络的循行方向,进行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表里互取等。 在处方用药时,常根据药物归经的

16、理论用药,很多时候用“引经药”。引进药是在运用一大批治疗药物时,运用一味药做向导,将其他药物的功效带到你需要的地方去,这个做向导的药物就是“引经药”。,养生的定义:养:护养、保养、调养生:生命、生存、生长养生:保养生命 完整的含义: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艾灸疗法简单易行,安全舒适而无任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之一。,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来温补脾肾,补

17、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自然充盈。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该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关元穴功能:该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 强壮要穴,长期施灸可使人元气 充足,具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 等功效,能调治诸虚百损及泌尿 生殖系统各种病症。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 2030分钟。,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灸盒灸关元穴,命门穴功能:该穴位于背后第二腰椎 之下 与脐相对,是人生命力的中 心,为元气所住宿之处,可 以发挥人与生俱有的体力并 加

18、以强化的功能,具有补肾 壮阳之功,为保健强壮穴。 灸法: 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 2030分钟。,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灸盒灸命门穴,中脘穴功能: 该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 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 度,对胃部疾病的全部症 状均有非常好的效果。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 2030分钟。,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中脘穴定位,足三里穴功能:该穴位于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 前缘一横指。 常灸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驱邪防病之功效。灸法:艾条灸1015分钟,艾罐灸 2030分钟。,二、“四穴养生灸法”简介,艾条灸足三里,三、“冬病夏治”简介,三、“冬病夏治”简介,三、“冬

19、病夏治”简介,“冬病夏治”是指冬天易发生的疾病或冬天症状加重的疾病,在病情相对缓解的夏季进行调治补养以达到减缓发作乃至控制病情的一种特殊疗法。“冬病”包括呼吸、循环、消化、免疫等多种疾病,它的病机特点是阳气不足。“夏治”是在夏天或长夏炎热的时间选用适宜的中医方术加以预防与治疗,包括内服中药、中药外敷、中药外治,食疗、艾灸等多种综合手段。,三、“冬病夏治”简介,1.“冬病夏治”概念,冬病夏治方法,内调,外调,其他,中药汤剂、膏滋药,食 疗,针、灸,运动疗法,精神调摄,起居调摄,天灸贴敷,春夏养阳,三、“冬病夏治”简介,冬 病,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发作、加重。,春秋季节多发,与受凉明确相关的疾病,

20、与寒冷相关的疾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病、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三、“冬病夏治”简介,“天人相应”理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 经络学说,三、“冬病夏治”简介,.“冬病夏治”理论基础,内经理论认为:人与自然关系非常密切,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协调统一 。“天人合一”理论: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人体之生气与自然界之生机同步,这是古人在养生之道中获知的“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之理。,三、“冬病夏治”简介,2.1 “天人相应”理论, 阳气的萌动生发则在春季,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故阳之动,始于春,盛于暑;故阴之动,始

21、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三、“冬病夏治”简介,2.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三、“冬病夏治”简介,2.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要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使阳气充沛,顾护阴精;秋冬则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蓄积阴精,确保春夏生发有备。,三、“冬病夏治”简介,2.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

22、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 明确指出经脉与内在五脏依次相系,与外在六腑分别连属。 经络沟通于脏腑体表之间,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三、“冬病夏治”简介,2.3 经 络 学 说, 疾病发生后既可由表入里,又可由里出表,内外 的入里出表,多以经络为传变的途径 通过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 敷等中医的特色疗法,可以调整患者的阴阳虚实 和经络功能。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 可不通”。,三、“冬病夏治”简介,2.3 经 络 学 说,3. “冬病夏治”的作用,鼓舞正气。驱逐宿邪(寒、痰、湿等邪)。疏通经络、活血通脉。

23、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融会贯通,皮肤肌肉濡养温煦而防病治病。,三、“冬病夏治”简介,温热药贴敷,以阳克寒,扶益阳气,可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留饮”之气,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人体阳气得天阳、温热药相助,调和脏腑阴阳,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三、“冬病夏治”简介,3. “冬病夏治”的作用,“三伏”阳盛达到极点,此时,人体经络气血健旺,皮肤毛孔完全开放,用药也易于吸收,是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药物艾灸”借助性热芳香走窜药物的作用,以经络穴位为通路直达体内,补阳助阳,以消阴邪宿邪。,三、“冬病夏治”简介

24、,3. “冬病夏治”的作用,4.“冬病夏治”的常治病种,目前公认的“冬病夏治”三伏贴药效果较好的疾病: 1.哮喘(寒性哮喘疗效会更显著) 2.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 3.过敏性鼻炎 3.咽炎 4.体虚反复易感冒者 5.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三、“冬病夏治”简介,目前公认的运用冬病夏治三伏贴药效果较好的疾病有: 6.中风后遗症 7.虚寒性胃痛 8.冻疮 9.退行性膝关节炎、肩周炎 10.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呼吸科、小儿科、风湿科、骨科、神经科、消化科等配合,三、“冬病夏治”简介,4.“冬病夏治”的常治病种, “冬病夏治”的作用机制为通过药物敷贴,局部穴位发泡,药物渗透并沿经络

25、循行传导、放大、增益药效至内脏或病所。 河北武密山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不仅证实了“体表穴位经络通道络属脏腑”的客观存在,更证实了内病外治的主要作用机制为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三、“冬病夏治”简介,5.“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机制, 对免疫机制的影响 对肺功能的影响 对受体的影响,三、“冬病夏治”简介,5.“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机制,A.平素阳虚体质的人(症见面色恍白、四肢发凉、怕冷怕风、自汗乏力);寒性体质的人,疾病症状遇寒加重且持续时间长者尤为适宜。 热性体质、热病者不宜。B.有利时机:一.儿童治病时机越早越好,1岁以后即可开始治疗,因为年龄越小,其免疫功能发育越不完善,就越容易得到纠正。二.贴药时机,三伏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展开,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故用药后吸收也最好。,.“冬病夏治”的注意要点,三、“冬病夏治”简介,C.患者配合: 避寒凉,远离空调,少吃生冷食物。因为空调、生冷食物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邪凝滞,向外发散受阻,影响疗效。 适度锻炼运动,运动可鼓舞阳气的生发,增加汗液的排泄,从而使体内陈寒随汗液排出体外 睡眠充足,保持良好的心态。 要贵在坚持。,三、“冬病夏治”简介,.“冬病夏治”的注意要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