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苏联经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篇重要文献,以此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益探索。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它概括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今天的情况和问题与五十多年前已大不相同,但我们可以从论十大关系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智慧,深刻地把握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一、论十大关系中的哲学思想
2、(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了辩证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对“实事求是”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使其内涵得到了升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问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原则,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地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的。首先,这一哲学思想在论十大关系的准备阶段得到
3、了充分体现。从1955 年12 月上旬起,毛泽东听取了34 个部委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汇报,并利用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情况,掌握材料,研究问题。同时,论十大关系的形成也吸收了其他国家领导人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看法,比如当时负责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刘少奇对经济建设情况采用的大规模调研的方法,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赞同。其作为全党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正如毛泽东1958 年2月1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的:“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四十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步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的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其次,
4、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光辉典范,突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主题。建国初期,由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故采用了“苏联模式”。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很多弊端和不适于中国国情之处。他在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强调对外国经验要进行科学地鉴别,批判地继承,他指出:“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有别于前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政治经济模式,主要是:在工业化
5、道路上,根据我国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即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以及沿海、内地工业分布的不平衡现状,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该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即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根据工人的现状和农民粮食问题上的教
6、训,提出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中央和地方上,根据“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的实际,指出“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要好得多”,即要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通过分析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指出要反对大汉族主义,要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搞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以向苏联学习为例,提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
7、,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 (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对立统一关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也存在矛盾,只是矛盾的性质、解决矛盾的方式和社会阶级不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社会基本矛盾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下得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矛盾,但“由于它的非对抗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调整加以解决”
8、。当时中国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必须根据矛盾的性质区别对待。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富有朝气的社会主义强国。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对矛盾的观点的深刻认识与把握。首先,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但同时中国的矛盾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避免教条主义,避免照搬苏联模式。论十大关系在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一个矛盾统一体的基础上,对正确处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做出深刻论述。“十大关系”,本质上就是“十大矛盾”。其次,它体现了抓主要
9、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论十大关系指明了基本方向: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着重论述了在抓好重点工作的同时又抓好非重点,以非重点促重点的新的工作方法。例如,他关于农业与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沿海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的论述,就是用了这种方法。这种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认识矛盾、用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解决矛盾的思想,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再次,论十大关系对唯物辩证法的另一典范性运用,就是矛盾转化问题。毛泽东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
10、,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对矛盾转化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毛泽东分析了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的双重态度,即虽然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实际上又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他们对于中共“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问题都是又反对又不反对。毛泽东认为:“他们是反对派,又不是反对派,常常由反对走到不反对。 ”民主党派为为什么会由反对走到不反对?这就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不是把它们当作敌人,而是视为可
11、以争取的同盟者。中共正确的政策是矛盾转化的条件,它促成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由反对转化为不反对。在当代,民主党派已经完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政党体制的基本构成,是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毛泽东明确指出,反革命是一种消极因素、破坏因素,但在我国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会有程度不同的转变。这又是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范例。这里说的我国条件下,主要是指我国有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党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毛泽东是着眼于尽可能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他说:“反革命是废物,是害虫,可是抓到手以后,却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 ” (三)用联系的
12、观点看问题,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必须坚持系统的观点,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注意整体的功能和效益。而统筹兼顾的思想,又包含着对于不同事物的特殊性,利益的差异性、相互的关联性的认识,其实质在于实现统筹全局,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坚持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规律。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的十大关系(即十大矛盾)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针对不同的矛盾,处理方法也不相同,但毛泽东始终都坚持着“统筹兼顾”的方针,并将其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
13、设问题的基本方针。首先,统筹兼顾在经济上要求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包括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城乡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与个人之间等。其次,统筹兼顾在政治上就是要实行民主,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在民族关系上,要巩固民族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在党派关系上,要实行“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在处理敌我矛盾上,要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化;在处理党内外是非上,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学习外国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最后,统筹兼顾在思想文化上,就是要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四)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
14、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当生产力继续发展、私有制消灭以后,阶级就会像合乎规律的在历史上产生一样,也要合乎规律的消灭,国家也将伴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消亡。代表阶级利益的政党也不可避免的要消亡。无产阶级的任务,就是要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灭私有制,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凡是在历史上发生的东西,都要在历史上消灭”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历史上发生的,因此,共产党总有一天要消灭,民主党派也总有一天要消灭。他说:“共产党、无产阶级
15、专政,那一天不要了,我看实在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它们消灭的早一点” 。同时,他还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专政,现在非有不可,而且非继续加强补课。否则,不能镇压反革命,不能抵抗帝国主义,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起来也不能巩固” 。 “无产阶级专政不能没有很大的强制性” 。二、 论十大关系的理论贡献(一)完善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高屋建瓴地论述了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新时期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提供给我们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中都闪耀着哲学的智慧光辉。尤其是在辩证法方面,与民主革命时期的矛盾论相比较,它充实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使之更加完善并得到了新的发展。首先,从矛盾的性质来看, 矛盾论侧重
16、分析的是对抗性质的矛盾,而论十大关系则侧重讨论非对抗性质的矛盾。1937 年, 中国面临着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殊死斗争, 民族矛盾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恢复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提到了首位。不论是此前的国共矛盾, 还是当时的民族矛盾,矛盾的性质均呈对抗性, 表现为阶级矛盾甚至武装斗争、敌我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消灭对方以保存自己的残酷战争。因此, 在你死我活严酷无情的战争环境中, 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对抗性矛盾是时代的要求, 是历史的必然。 论十大关系面临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使命就不同了。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已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改造将要基本完成,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
17、。社会的基本矛盾虽仍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但它已不再是对抗性的了, 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来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不同于革命战争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矛盾有别于战争年代矛盾的特点, 因此,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矛盾的非对抗性质, 既反映了实践的需求,也发展了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其次,从矛盾的构成来看, 论十大关系一文在矛盾论的对抗性矛盾的二元结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非对抗矛盾还存在的多元性构成现象。对于什么是矛盾, 矛盾论把它表述为组成矛盾体的双方的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把矛盾看成是 “ 两个” 对立面
18、的统一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核心思想。毛泽东在文章中列举的一对对矛盾, 如生如死、祸与福、上与下、成与败等, 其构成要素都是二元的。因此,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侧重进行了对呈对抗性的二元构成的矛盾的剖析。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补充提出了矛盾构成的多元现象。如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矛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对矛盾都是由矛盾着的三方面构成。这一方面反映了经济建设的复杂现象, 反映了经济运行规律的复杂性,另一方面, 表明毛泽车矛盾学说的新发展, 不仅看到了矛盾性质有对抗与非对抗之分, 还看到了非对抗性矛盾的构成不仅有二元现象, 还存在多元、多因素的复杂现象 , 这一发展, 开创了全面认识
19、、把握矛盾多样性的新视角。再次,从事物的发展动力看, 矛盾论和论十大关系都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 前者强调的是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后者则突出了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 矛盾论强调斗争的作用, 并且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建设以“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作为基本方针,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 论十大关系强调同一性的作用, 强调以结合、调和、兼顾矛盾各方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对于矛盾呈北对抗性的事物来说, 它的发展, 不在于矛盾各方的斗争, 而在于矛盾各方的协调、
20、配合。毛泽东这一思想,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最后,从矛盾的解决方式来看,在对矛盾的不同性质和情况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毛泽东丰富发展了关于矛盾的解决方式的思想, 把“ 兼顾” 原则提高为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一个普遍性原则, 民主革命时期 , 毛泽东的“ 兼顾” 思想限于人民内部、统一战线内部, 因为民主革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对抗性敌我矛盾, 对立的双方存根本利益上相互排斥, 只能用削弱、打击、消灭对方的力量来使自己获得发展, 其结果是以矛盾的一方吃掉另一方来达到矛盾的解决。 论十大关系就不同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 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矛盾呈非对抗性。它们是在基本方面或
21、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不需要也不应该用削弱、打击、消灭对方来壮大发展自己, 而是要用扶持、发展对方的力量来同时发展自己, 使对立的诸方面都获得发展, 因而, 就必然涉及各方面比例的调整、关系的协调, 否则必然会影响各方力量的壮大和发展, 从而阻碍矛盾的解决、事物的前进。农轻重矛盾解决的标志是三者的迅速发展, 而不是某一方面如重工业的片面发展, 真正解决国家、集体、个人的矛盾会带来三者的共同富裕;只有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都得到加强, 才意味着经济和国防建设的矛盾解决成功了。因此,遵循“ 兼顾” 的原则, 实行 “ 两条腿走路” 、 “ 同时并举” 、 “统筹兼顾” 的方针, 寻求到一种最适合
22、矛盾诸方发展的比例, 使矛盾各方面能实现最高速度的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这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解决新矛盾的新要求。提出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 兼顾”原则, 并把它提升到普遍、基本原则的地位, 是毛泽东矛盾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发展。(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胆探索的结晶。20 年后,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自己的智慧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如重点发展农业、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建立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党派合作制等。这一系列论述都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继承与发展。其继承性表现在以马克思列宁主
23、义为理论武器、实事求是,按照本国国情,总结历史经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理论、方法、政策。其发展性表现在针对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以辩证法思想,客观地分析了中国在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后所面临的新矛盾,根据这些矛盾就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动力、发展阶段、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一国两制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答复,贯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科学发展观与论十大关系也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
24、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密切结合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的新探索和新概括,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就要解决好依靠力量问题,依靠力量无疑越多越好,这就要善于运用矛盾转化观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将现阶段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25、,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为了解决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为了解决矛盾。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不断出现矛盾和不断化解矛盾的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可见,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的积极正视矛盾、努力化解矛盾的思想,不断被继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党对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矛盾问题的基本态度。论十大关系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起点,也是党的科学发展思想形成的逻辑起点。它所蕴含着的宝贵的科学发展思想,特别是关于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今天以至将来仍有着重要而长久的指导意义。我们应当深入发掘这一历史文献的时代价值,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