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93610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方法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运用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是认识策略在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重要的学习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多年来,我们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了许多努力,但有时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因为不知如何学而导致的不愿学、不会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因经常获得成功,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于是,他感到学习的轻

2、松,愉快,有乐趣。久而久之,他很可能成为一名爱学,会学,学得好的学生。反之,如果没有好的习惯和方法,那么,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难获得成功,难于感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他感到学习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是一件没有意思的苦差使。久而久之,就很容易成为差生甚至辍学。我国古代就有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的精辟论述,不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现实生活中那些会学又乐学的学生不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吗?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更应成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主攻方向。但是,单纯的为教学法而教学法是行不通的,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把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整

3、个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随意组合的复合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此,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设计以“导”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此结构,语文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有机渗透学法指导。一、 明确学情,备好学法通常,教师在上课时大多都把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而很少去思考学生的“学”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传统的做法,

4、要改变观念,以“学”定“教”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就应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学生学力,明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学法指导措施、指导步骤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使每一堂课都能产生良好效益,使学生学有所得,从中不断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获得学习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学习情况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班级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课文篇目的学习情况也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我们在分析学习情况时要客观、具体地加以分析,决不可千篇一律。在确定了学生学习实力之后就可以针对实情设计课堂学法指导方案。设计时要力求使学法与

5、学生的学力相当,不可偏废。同时,也要注意指导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不能空摆架子、走过场。二、 设计预习,指点方法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课前预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通常,很多教师都易忽视这个环节的学习指导;大多学生预习时也都只限于“读一读,看一看”的方式,却不懂得采用一些较好的预习方法。这样,预习达不到预先学习的目的,课堂教学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当在课前具体地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指导,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为课堂学习作好学习预备。一般地,教师可教给学生如下预习方法:1、对全文进行整体阅读,利用工具书(字、词典)查阅生字生词,依据上下文揣摩

6、词意,并批注于文中。 “不动笔墨不读书” ,用“”标出生字、生词;用“”画出重点词语;用“”画出优美语句;用“”标示重难点和注意点;用“ ”标示自己的补充和理解;用“?”标示疑点;用“”表示文章结构的划分;用“”表示对段内层次的划分;用“”标示要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2、重点阅读,结合课文背景介绍、课前提示和文中注释,对重点内容进行反复阅读,了解作者思想。如:他想告诉我们什么?使用的写作方法、运用的表现手法,中心是什么?语言特点怎样?例如,我在对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教学时,给学生的预习指导是:(一)借助资料和参考书了解孟子生平及其思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 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

7、上序号。 2、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音。 3、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翻译全文。 4、勾画出疑难之处。 (三)思考:1、本文中梁惠王和孟子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2、孟子是用什么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3、孟子在文中阐述了哪些具体的措施?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系统地、逐步地把一些好的预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全册预习法、单元预习法、课文篇目预习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指导方法的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断地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真正达到会预习、会学习。对于预习的具体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按单元、按文体,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学习内

8、容,作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设计及方法指导。这样,只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学生就会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能力,为课堂教学作好最佳预备。三、 灵活引导,展示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要重在“导”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从中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使学生明确认知目标,也要使学生明确学法目标。其中,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实质上,只有使学生真

9、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正如达尔文说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明确地展示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确怎样学习,怎样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作这样的“学习引导”:(一)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细读全文,完成:1、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勾画、圈点文中关键词句,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作解释或翻译。3、勾画出疑难之处。 (二)细读完全文后,完成以下题目: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2、指出下列画线的词的用法并解释(三)快速阅读全文,完成:1、本文可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 1 ):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 2-4

10、 ):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 ):阐述“使民加多”的措施。2、理清写作思路,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布置学生同桌同学相互进行对话复述。教师鼓励两名学生进行对话复述) 。 (四)精读课文第 2、3、4 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 “填然鼓之”中的“鼓”字,与“一鼓作气”中的“鼓”字的用法相同吗?属哪种用法?“之”字是代词吗?(答:相同。属名词用作动词。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2、这三段文字中,含有两个成语,是:(弃甲曳兵。五十步笑百步。 )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五十步笑百步”图。解答: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

11、,只有情节或轻或重的区别。孟子用它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揭开了梁惠王搞小恩小惠笼络民心于邻国统治者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使民加多” ,必须施行“仁政” 、 “行王道” ) 。 (五)全班同学一起朗诵课文 5、6、7 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1、 在本文中,孟子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哪些具体措施?(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五幅“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话题对话”图进行解答。 ) 2、联系现实,谈谈你如何看待孟子的思想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板书。解答:本文中,孟子托言古制,提倡“五亩之宅” , “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在当时社会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

12、减轻徭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孟子积极主张“不违农时” , “不夺其时”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可惜这些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最终只能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法,巧妙引导学生按学法去领会课文,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掌握方法、用好方法、善用方法。这样,通过展示学法,使学生明确学习步骤、学习方法,在教师的灵活引导之下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四、 示范学法,点拔学法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教学过程,既是老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的“教”和

13、学生的“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是有机地、和谐地相统一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学”要以教师的示范为榜样。因此,教师的教的活动就是一个学习示范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重在学教师的方法示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时时处处点拔学法,示范学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按明确的学法,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中潜移默化,领会、获取求知的钥匙。比如,在学习古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抓住时机向学生点拔一些古文的背诵方法:“反复读背法” 、 “耳听背育法” 、 “图形记背法” 、 “理解背诵法”等。同时,当教师向学生点拔学习方法之后,教师就要适时地用一

14、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方法的运作,从而真正掌握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必不可少的“两者”学生、老师。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时间,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自始至终地给予关爱、帮助和鼓励。语文教师还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示范者,就象体育教练能够做基本的示范动作,体育教练做示范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

15、掌握要领,提高运动质量。语文教师的示范,与体育教练的示范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无非是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这种工具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包含有人文因素的熏陶渐染,并且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示范,调动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对学习对象进行研究、探究。五、 引导自悟,总结学法“教师为创造而教,学生为创造而学” 。3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挖掘潜能,创新创造。因此,在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创新,创造自己的学习方法。关于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4也深得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面对新课程,

16、我们固然要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韩愈师说中有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教师无休无止、支离破碎地讲解固然不好,而且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教师讲清楚的,也不敢讲或不愿再讲了,生怕有被认为“灌输” “接受性学习” 。在新课程实验区或在全国性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我们看到,近几年,面对新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处理课堂教学时陷入了种种误区,似乎课堂上越活跃越好,问题越开放越好,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学生表现越自由越好。有的教师反映,教了 20 多年书,现在越来越不会上课了。我们认为,至少在中学语文课堂上,

17、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学形式(包括讨论、辩论、学生的自主活动等)所无法取代的。该讲的地方,老师们不妨大胆地讲,理直气壮地讲。当然,教师的“讲” ,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拔,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内外的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修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终生受益。引导学生自悟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和“导”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创造性地学习、总结学习方法。具体地,这个过程可以针对某个学习的知识点,也可

18、以针对一篇文章、一种文体、某类知识。其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使学生大胆地创新,积极地创造。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归纳展示 “文言文五步自学法”:(一)初读了解大意(联系背景,整体感知) ;(二)细读疏通文句(借助资料,圈点勾画) ;(三)速读表述文章(理清思路,复述课文) ;(四)精读探究问题(强化知识,拓展迁移) ;(五)诵读品味欣赏(深化主题,借鉴创新)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学法指导应能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已知到未知,由认识到实践,由理解到记忆等方面的转化过程,从而更好地掌握

19、学习方法,为其它渠道实施学法指导打下基础,提供学习方法,明确在不同的情境的学习中,怎样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示,它的结构是由互相联系的几个阶段组成的,包括意向、感知、思维、系统化、巩固运用、评价与反馈等阶段,在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时,要考虑这些阶段,使学生认识和掌握这些阶段,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六、 运用学法,迁移学法学以致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和运用。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学习练习题让学生去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掌握学法、领悟学法、创造学法。同时,学习方法的运用决不能生搬硬套,单纯模仿;而要有所创新,有所拓展,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时,教师可作如下学习方法指导:“(一)跳读全文(每分钟约 1500 字) ,完成:1、葫芦僧指的是谁?什么叫葫芦案?2、有关薛蟠、英莲的人命案情是怎样的?(二)速读全文(每分钟约 1000 字) ,完成:3、文中的人命案是由谁断理的?为什么作者却要以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为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