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乐雅学校 曹守明本年度我们使用了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新教材(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网络培训” 。我认真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的视频讲话,听了教育专家的讲座,学习了人教版初中政治课标修订教材总体介绍(七年级) ,受益不浅、感受颇深。现就学习主要内容与广大师生分享,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1、人教版课标教材特点1、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3、强调基础性,坚持 “四基”不动
2、摇,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4、重视思想方法,立足学生发展,提高教科书的“思想性” 5、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 6、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7、积极探索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适当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 8、体现层次性和选择性,将配套教材作为教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课程性质变化主要体现有两个方面: 1、以学生生活为基础; 2、以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三、对新课标的重要修改有: 1、彰显生命教育主体; 2、突出法制教育; 3、强化公民意识教育; 4、加强媒体素质教育; 5、增加“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尊重
3、不同文化; 6、新增“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 7、增加“增加知道人生而平等 ”; 8、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 “工匠精神” ; 9、增加“体会承担社会责任 ”; 10、重视代际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成长。 四、教材修订的实际做法 1、调整结构、增减内容,构建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教科书育人的载体,通过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学生可以看到政治思想是如何构成的,浩如烟海的政治知识是如何被选择和组织起来的。因此,教科书的体系结构构建,体现了教科书的育人价值。 从各领域内容的前后顺序、内容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政治内容与相关学科内容的
4、配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等角度,调整了不合理的内容顺序,构建更加符合教学逻辑和学生心理的教科书体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政治知识。 2、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使学生逐步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 ,加深对政治核心内容的理解 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特别注意挖掘政治核心知识蕴含的思维教育价值,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领悟政治研究的“基本套路” 。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政治的有一定深度的整体认识,从而体现政治教学的育人价值。 3、反映背景、重视过程、加强应用,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获得政治的基本思想是政治课程的重要目标,也
5、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标志。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科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究政治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政治课程教学的精髓。 概念和原理的引入强调它的现实背景或政治理论发展的背景,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发展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以问题引导学习,使学生经历政治概念的概括过程、政治原理的抽象过程,从中体会政治的研究方法;通过解决具有真实背景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政治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政治的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4、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 ”和章小结的“概括提升”作用,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引言是全章起始的序曲,是全章内容的引导性材料。好的引言,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基本思想教学、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
6、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发挥章引言的作用,修订版教科书着重从本章内容的引入、本章内容的概述、本章方法的引导等角度组织相关内容。在具体处理中,不追求“实际问题 政治问题 ”的单一模式,而是结合具体内容以自然的方式引入。 5、加强探究、重视“ 综合与实践” ,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修订版教科书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内容的呈现上努力体现政治思维规律,倡导探究式学习,给学生一条观察事物(情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 教科书从知识内容的发展脉络、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考虑,在一些关节点上设置“思考” “探究” “归纳” 等栏目,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理性思维活动,促使学生领悟政治的本质,提高政治思维能力,积累政治活动经验,培养创新意识。 面对新版教材的新变化、新特点,我们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学生也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