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诗歌分期的几个界线沁园春 长沙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现在正值初秋,我们能感觉到早晚的瑟瑟秋风透着些许凉意。秋,似乎总带有一点伤感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但秋特有的诗意是让人着迷的。每年秋天,我都会拿出诗词集坐在秋风中读诗,那种感觉特别美妙。现在,就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背一背咱们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吧!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饮酒结庐在人境、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著名诗人刘禹锡也写过一首题为秋词的诗,内容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同样是写秋,有人写出了悲愁,有人写出了欢乐;有人写
2、出了伤感,有人写出了壮阔。那么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写出了什么呢?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二、解题沁园春:词牌名。来由: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风格体例: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中解道:“沁园春又叫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全词一百十四字。”我们最熟悉的就有一首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除此吴伟业的沁园春观潮也很不错。一起欣赏这三首词,感受一下这个词牌名的特点。(读完之后让学生谈对这几首词词风的感觉。明确:豪迈、奔放、雄壮等,意思对即可。)长沙:标题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
3、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3、初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读 读完抽查对字词的把握理解之后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听示范读(让词中内容在脑海中转换成画面)四、梳理文脉过
4、渡:听完范读,大家脑海中都有哪些画面呢?(学生自由作答。)引导梳理:(一)第一个画面:“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三个句子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告诉了你哪些信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时令、地点、人物)2脑海中的画面: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来到橘子洲,看着面前的湘江向北流去。我们把这幅画面取名“独立寒秋图”吧。(课件展示:独立寒秋),这幅画面由一个立字引领。(2)第二个画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第二幅画面由哪个字引领呢?(看)词人看到了些什么?(课件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用自己的话把画面介绍出来。(绵延的群
5、山因枫树都成了红色,茂密的树林像被染过一样,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的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天空中展翅翱翔,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我们把这幅画面叫做“湘江秋景图”吧,课件展示:湘江秋景。)结合前面的画面内容给“湘江秋景图”加两个形容词吧。(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用毛泽东通知的话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由这大好秋色,词人发出什么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作者又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看到如此壮丽的大好河山,不禁开始思索祖国未来的命运到底应该谁来主宰。)(3)第三个画面:“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
6、由眼前的秋景联想起了那段时光?(峥嵘岁月。画面就叫“峥嵘岁月”吧。)在这峥嵘岁月,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热情奔放。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军阀,视他们如粪土。课件展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4)第四个画面:“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给这幅画面取一个名字,可以是“中流击水”,课件展示:中流击水。下阕对上阕末尾的问题有没有作答呢?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还记得昨天课上我们脑海中有那几幅画面吗?明确: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7、、中流击水。你对那几幅画面印象深刻。明确:一般同学会答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二、重点突破过渡:很多同学对湘江秋景图印象非常深刻。一起把这部分背一下吧。(一)湘江秋景是一副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自然图景。一般自然图景都由很多意象合成。那么什么叫做意象呢?精讲 1:意象语言“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
8、“枯藤、老树”等 11 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作者抓住哪些关键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图的?明确:山、林、江、舸、鹰、空、鱼、水抓住关键词品味意象特点。(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品味景物特点)抓意象、细分析:“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
9、成一样的壮美景色。3“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船只的昂扬奋进的,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秋景图。联背景、重整理:“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千帆竞发,让人想到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矫健的雄鹰在广阔的长空博击,轻快的鱼儿自由地在清澈的水里游泳,让人想到拼搏,想到解放和
10、自由。沿思路、品情感:表达了作者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一切景语即情语”,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抓要点、理答案:作者通过俯仰远近多角度观察,抓住山、林、江、舸、鹰、空、鱼、水等意象,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湘江秋景图。作者寓情于景,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有心人、善总结:一般出题“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上阕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联系背景、注重意象、抓取关键、利用手法。 精讲 II:关于描写(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
11、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五)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
12、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雨巷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 年出生于杭州。1929 年 4 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 年 8 月出
13、版了望舒草,1948 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 92 首。雨巷写于 1928 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一、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2、全班一起朗读4、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
14、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15、(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号张投影片)明确:一共是 6 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 8 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
16、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附全诗)全词: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17、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 6 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
18、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5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
19、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2雨巷的音节特色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总体节奏:舒缓悠扬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20、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
21、节奏显得整齐和谐。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2诗歌的押韵雨巷共 7 节,每节 6 行,每行押“ang”2 到 3 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
22、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3诗歌的用词。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23、。再别康桥一、 导入设计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6康桥。让我们来看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看看他是如何理解离别的。 二、作者介绍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早年留学英
24、国剑桥大学。1931 年 11月 19 日,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从南京回北平,不幸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 岁。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等。 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没有结果但是他灵魂的伴侣的才女林徽因;他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太可惜了,是吧?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
25、者在 1928 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1928 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徐志摩曾在 1921-1922 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 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诵读(老师不提任何要求),诵读后谈感受。 很美。意象包含“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
26、、“星辉”。别离诗,但离而不伤,别而不愁。语言华美,算得上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作品,尽管这是一首现代诗歌,但却处处流淌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韵致。 四、研讨文本: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轻轻地、悄悄地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4 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 常言“花红柳绿”,
27、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 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 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
28、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句?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2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7一条水草!13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五、整体鉴赏:反复诵读
29、,体会形式美。抓住意象,欣赏意境美。深入分析,领悟主题美。(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
30、,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
31、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
32、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导入新课:追忆历史的光阴到 1933 年 1 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 ,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挥笔写
33、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涵了浓浓深情的诗歌,是一首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1.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中国诗坛上一颗明亮的星。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 :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 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
34、心的。 三初读8四整体感知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年就离开了人世。感受:这首诗不仅坦露了诗人深沉的内心积郁,而且为我们中国的农村妇女树立了一尊朴素庄严的塑像。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五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 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
35、堰河与自己的关系;第 1 节。提问: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大堰河的身份、地位以及作者“我”的关系。)第 2 节。提问:这里的“我”是两个人的儿子,一个是地主的儿子,一个是大堰河的儿子,这两个“儿子”的含意有什么区别?(前者“地主的儿子”,这是在血统意义上说的;后者“大堰河的儿子”,这是在抚养意义上说的,进而具有感情的、阶级的意义。)第二部分(3-8 节)集中刻画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质,抒发诗人对大堰河的怀念与尊敬。第 3 节。提问:为什么看到雪使作者想起了大堰河?(作者幼时是在一种被冷漠的环境中生活的,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得到温存,希望回到
36、亲人的身边。正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看到飞雪在铁窗外飞舞,作者自然想到了曾给自己无限温暖的母爱的大堰河。) 第 4 节。齐声朗读,体会诗中的深情。这一段集中写了大堰河的勤劳朴实的形象。诗中运用了“在之后”这一状语格式,而且反复使用,多次强调。在每个状语中都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大堰河辛勤劳动的情景,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请同学们一一找出。这些词语所表示的劳动情景,给我们一个什么印象或感觉呢?一是大堰河什么活儿都得干,从吃到穿,里里外外处处操劳;二是大堰河十分繁忙,从早到晚,一时也不停闲。(由她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可以推知夫儿们已脱下衬衣入睡,她还在忙碌。) 提问:诗中为什么不
37、这样写:“在你吃饱了饭之后,在你睡了一觉之后”(这样写就不能表现大堰河的艰辛,也就不能体现大堰河对乳儿的关心爱护之情。) 同学们想想,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干了那么多活儿的手能是细嫩的么?不是,那是十分粗糙的手,厚大的手。可是本节的最后一句,却有一个表示细微动作的词-抚摸!正是这个词,浸透了大堰河对“我”的疼爱,干了那么多粗活的手,此时居然能轻轻地“抚摸”,不是伟大母爱的生动体现吗? 第 5 节。简单交待“我”的阶级出身-“地主的儿子”,但与大堰河结下了深厚的母子之情。提问:哪个词表明“我”不情愿离开大堰河?(“被”“领回”) 第 6 节。提问: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自己出身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优越?(“
38、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钮扣”“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这么优越的家庭条件,作者“我”又是怎样一种心情呢?(“忸忸不安”一词不仅表明“我”在保姆家生活惯了,进而表明“我”与地主家庭的疏远与隔阂,因此本节的头尾两句重复了相同的一句话,“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明明自己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却说成是“新客”,正表明了对大堰河深厚的感情。) 第 7 节。提问:本节开头“大堰河为了生活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与此诗第 2 节中哪一句相照应?(“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大堰河在地主家劳动的项目有哪些?(洗衣、洗菜、切萝卜、掏猪食、扇炉子
39、、背团箕、晒粮食)大堰河从事这些劳动时的神情又怎样?(始终是“含着笑”) 讲解:这节诗里所描述的大堰河,不是像第 4 节里那样给自家干活,而是到地主家(即“我”的家)干活,从而9取得报酬养活自己一家。劳动是极繁重的。多样的,更是艰苦的;然而她却总是“含着笑”。对常人来说。那些劳动没有一样能够使人笑。到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把结着冰屑的萝卜切开,在那冰冷剌骨之时能够笑吗?面对着猪吃的麦糟,嗅着那刺鼻的馊味儿,扇着呛人的炉烟,常人在这时能够笑吗?然而诗中却始终写大堰河“含着笑”,这表明她的勤劳与善良。不仅如此,如果联系第 5节所写“我”离开大堰河家时,她居然“哭”了,那么在这一节中反复写她“笑”,就
40、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表明大堰河对乳儿的深深的爱,为能够和乳儿在一起而“笑”。这种爱是超越了功利关系的伟大而无私的爱!是真正的母爱! 第 8 节 。通过为乳儿切冬米糖和梦中吃乳儿的结婚喜酒这样两个细节,表现了“大堰河,深爱她的乳儿”。第三部分(9-10 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遭遇。 第 9 节。写大堰河死时还念着乳儿,同时表现作者因未能最后看一眼乳母而内疚悲痛的心情。 第 10 节。写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与死时葬敛之薄。提问:这节运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找出来,说说这些修饰语的作用。(“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表明大堰河一生凄苦之沉重,“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一手把的”表明安葬之菲薄
41、。其中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也含着对大堰河深了的悼念与歉疚。)第 11 节。提问:在这一节里写“我”与大堰河的后代的感情上的联系,你能找出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吗?试作分析。(“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一句,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世界的憎恶;“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一句,表明诗人与被压迫遭痛苦的阶级兄弟心连心。) 讲解:当“我”飘泊回到故土时,及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了,诗中把这说成是“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而在第 6 节中写“我”回到自己家中,却说成“做了新客”;且看着“不熟识的妹妹”,一切都感到“忸忸不安”。第四部分(12-13
42、 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献诗。六、体会感情诗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这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全诗 13 个诗段,概括每个部分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第 1 部分:怀念与痛悼 第 2 部分:眷恋与感激 第 3 部分:同情与控诉 第 4 部分:讴歌与赞美七、大堰河的形象1.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2.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了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养乳儿,时时给
43、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3.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她以自己的双手换取闰自己和一家最低的生活需求,她为此感到满足-她对生活的要求就那么低!这是一种在苦水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心理状态。)4 作者一方面表现大堰河的勤劳、淳朴、宽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尢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正面写大堰河对乳儿挚真的爱,在年节里,大堰河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把他乳儿画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邻居夸奖她的乳儿。这些描写,已经尽至了,但作者又深挖一层
44、,把大堰河心底里的深情展示了出来: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说的梦在梦里,她吃着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描写绘声绘色,栩栩如生。“诗人应该是典型的事物之敏锐的直观者”,艾青正具备这种敏锐性。透过大堰河宽厚善良的一举一动,发现了她的心灵。大堰河对她乳儿的爱原来如此深切真挚,就连梦中也念念不忘!她乳儿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这个梦,把大堰河对乳儿的爱推向了高潮,倾注了她那慈母10的深情。但是这个梦是不能说的,因为这个梦对大堰河来说是非份的,是一种执着的明知不可能实现却始终不能忘怀的期待。5.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命运所给予她的,却有贫困和苦难。她活着,对于世界是无私地赠
45、予,不停的劳作,毫无保留的贡献她的一切-从血汗、乳汁、到赤诚的心,而直到她死,世界给予她的,是什么呢?(朗读)大堰河,含泪的去了6.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技术“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她死后,丈夫也死去,儿子除了做土匪当炮灰,便只能做伙计当奴隶。真实的笔触,包含着控诉的心声。诗人自己,终于彻底背叛了他出生的那
46、个阶级,而与养育他的那个阶级结成了真正的兄弟。所以大堰河不仅滋养了诗人的身体,更重要的是滋养了诗人的精神。7.(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紫气东来”、“紫禁城”。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是因窒息而死的人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8.艾青正是通过对大堰河勤劳、善良、宽厚、淳朴的形象的塑造,写出了整个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不是吗?正是这些像大堰河一样的人类社会的保姆,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人类世界,
47、创造了供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享乐的物质财富,用宽厚、善良的心给人以温暖;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挤干了乳汁,流尽了血汗,养活了别人,自己却一无所有,过着悲惨的生活。所以,诗人把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就使诗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八、分析诗歌表现手法。 1、是抒情诗,但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感情:如第 4、7、8、11 小节的叙述,抒发了同情、怀念、赞美、爱戴的感情。 2、修辞手法: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堰河的勤劳、善良的品
48、格与她的悲惨的命运就在这对比中凸显出来,从而显示诗人对大堰河的赞美和对不合理的世界的诅咒。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抒情效果。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 1段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 3段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 段中,也都采用了的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49、。 (排比的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一、二、五、十一、十三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与句式相关。)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附:艾青的诗作在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自由奔放的诗体。也有人把它称为“散文化”而加以指责。但是,应该说,这并不是缺陷。艾青也曾尝试过各种形式,尝试的结果证明,对于他来说,这种带有“散文化”的倾向的自由诗体比较得心应手,他用这种形式写出了成功的诗作。他的诗脱去了格律的外壳,不押严密的韵脚,但是并没有抛弃诗的内核。在这首诗里,诗并没有因散而失去诗味,而是诗意更浓,抒发的更自由,表达的更充分。用排比、反复来体现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