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生活与哲学全册教案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
2、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
3、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
4、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名言题化:(结合课本 P2 名言)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 D 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A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
5、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
6、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3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名言题化:(结合课本 P3 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B 解析:A、D 两项说法有误,C 项不能反映题意。(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
7、指导思想不同。(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 B、聪明的人 C 真理 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答案:D 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哲学的任务: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
8、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名言题化:(结合课本 P5 名言)马克思说:“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9、(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 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答案:C 解析: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 A、B 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D 项的说法过于绝对。第二框题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课堂练习:哲学( )A
10、、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 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D 解析: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A、C 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B 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 都是整个世界。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
11、确的是( )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5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B 解析: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 项排除。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 项可排除。世界观人人都有, D 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
12、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
13、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1、具体知识的内容 自然知识 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文艺、伦理、政治等思维知识 心理学、逻辑学等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 )6A、自然科学知识 C、思维科学知识 B、社会科学知识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答案:D 解析:注意此题的关键字 “不”,此题为反向选择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
14、)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富有生机和活力,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以不断丰富的具体科学知识为基础,从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结论。离开具体科学知识,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课堂探究:(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
15、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 ?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本课小结:在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本课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哲学的概念。从知识逻辑上讲,围绕哲学概念,主要讲了三个关系: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
16、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 (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分析: (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 (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3、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 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
17、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
18、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第一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19、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观点认为有两个方面。其中,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8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
20、所证实。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 ?为什么?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
21、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
22、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9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
23、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七课时)(一)、唯物主义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
24、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 ?(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5、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0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
26、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二)、唯心主义(第八课时)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27、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 (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 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本课小结:本课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而分析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并对其全面看待,然后分析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式,最后揭示在哲学发展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大派别的。第九课时:本单元 1、2 课练习。第十课时:讲评练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