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方面内容:1. 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2. 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3. 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等。,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流行、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4、本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根据
2、上述所有背景思考,我们将社会心理学界定为:“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人:个体、群体社会心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普遍感受和理解(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情绪、态度、言论、习惯)社会行为: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1、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 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过程的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3、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两个学科的区分如下:1在
3、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2在研究方法上,尽管社会心理学有时也使用与社会学家相同的方法,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揭示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而社会学由于所涉及的问题经常是难以用实验进行研究的社会问题,因而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五、 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1、美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2、欧洲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两者区别,1、美国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
4、较为注重实验室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但这种实验室研究方法也使部分学者怀疑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否可以推广到现实生活中。,2、欧洲社会心理学现状与趋势 欧洲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成就在于它面对了美国的社会问题,欧洲社会心理学家则重视理论的研究探索。他们认为,理论研究不能简单依赖实验室研究,而应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二. 具体研究方法及其评价(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可靠性):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效度(有效性):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事物的程度。,(二)调查法(询问法)概念:根据调查对象对
5、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目的:收集资料、得出结果、社会政策调查法的分类访谈法问卷法,问卷调查的实施及设计过程中的问题问题要简明、清晰、集中注意术语的运用问题的长度问题不可带有潜在的威胁性、敏感性(诱导),双汇冷鲜肉不含克伦特罗,品质优良、味道鲜美,你觉得价格合理吗?,(三)实验法概念:在控制了不相干变量的前提下,由实验者任意建立自变量并对他们加以操纵和控制,激起被试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通过观察因变量,找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分类:对环境的控制程度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自然实验法,阿希实验,(四)观察法概念:
6、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被研究对象。分类一般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第一节 心理动力学理论,libido,本能,死的本能thanatos,自我本能,性本能,生的本能eros,(二)由文化引起的意识超我Id: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能+欲望)Ego:人格的意识部分,准寻“现实原则”Super eog:良心+自我理想,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强化: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 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 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 为,是因为这种行为
7、会给人带来不愉快 的后果。模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 的社会心理现象。,强化理论的评价,强化理论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获得,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注重揭示外表行为,忽视揭示主观心理状态。,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概念: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的对象,就 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符号榜样:通过语言或影视图像而呈现的榜样诫例性榜样: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
8、个 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儿童 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抽象性的观察学习: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注意和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保持过程:记住他们从榜样情境中了解的行为,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表征,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语言)。复制过程: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动机过程: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刺激。-直接强化:他人对示范行为的直接评价-自我强化:对自身行为能力的评估-替代性强化:他
9、人对示范者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概念:人们在社会交换过程中出现的基本心理过程及其与交换之间关系的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行为看成是简单实惠所驱动的结果。,自我主我(I):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客我(me):与他人交往中形成,自我把分离出来的客观我放在他人的位置上加以评价,使自我形象和他人的要求相一致,并调整自身行为。社会: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心智(mind):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度的内化过程,也是大脑赋意义予客体的外化过程。符号:能传达某种意义
10、的姿势(动作,形相、言辞),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一、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期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整合(个人独立有效地参与群体生活)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社会化是学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人的需要满足的非自足性人的未成年期,需要从家庭和其他社会群体中获得基
11、本的物质资源以维持生命和感情支持在成年期,人必须参与群体、以群体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2)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社会自身的延续需要对新加入的成员进行社会化家庭的世代继替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化一个社会要发展需要其成员有较高素质,也需要社会化,2、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发达的大脑是其基础,有能动改造自然的动力,模仿学习与创造性学习 人有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共享的文化符号,是人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传播信息的工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5、培养社会角色概念:有一定的地位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12、,是构成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它由相互关系来确定社会角色是一整套行为规范和期待行为规范是指对行为权利的规范,是社会对处在一定地位上的人提出的一种期望,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制和机构,一、社会化的机制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教化的过程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互动作用过程,二、社会化的机构家庭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
13、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影响。,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同辈群体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学校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他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工作单位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
14、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大众传播媒体积极作用: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2)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3)电视妨碍人们积极地思考。,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一、基本社会化概念:一个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的初级阶段,也是社会化的最主要内容。从个体的诞生开始到个体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活动为止,是个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本质体现过程。,少年-青年社会化遇到的问题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相对于生理上断乳的概念 内心想
15、摆脱周围的束缚,但缺少经验,从而产生 危机状况。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 概念: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现 象的价值判断,即对某一现象的好坏、优劣、正确 与否的判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知识不足、经验缺乏,却富于想象,导致缺乏对 理想的可积极性的判断,因而显得过于理想。,二、继续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概念: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 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角色转变下的继续社会化同一角色中的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概念:指一个人在一种与他原有经验不同规范与价值的环境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必须重新学习价值、角色及行为,它能导致与先前社会化过程不一致的新价
16、值观和行为。主动再社会化 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自动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参与新的社会生活 被动再社会化 是一种社会性的强迫教化,对背离当时社会规范的人,通过特别机构在强制的条件下进行社会化。,第四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一、个性及其形成个性(人格)概念: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表现在,兴趣、气质、性格等方面。个人的心理特征中的核心部分,它反应人们稳固的对周边事物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个性作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它的倾向性,选择性。,个性的形成社会心理学家一般倾向于个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不仅注意到个性的生理基础,也注意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发展相关因素遗
17、传因素:生理基础家庭因素:父母的知识水平、教育方式、和睦程度和 出生顺序个人因素: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社会文化、风俗和自 我教育人的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的,社会化过程对于人的个性的形成起着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二、社会化在个性形成中的作用社会个性概念:同一群体中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心理特质和性格特点。形成原因: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构成了不同的群体,他们都具有独特的心理和个性,即形成不同的社会个性。,雷同性格概念: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形成原因:社会的权力机构对新成员进行教化的结果过
18、度社会化在个体身上会造成内陷式性格:缺乏自信和主动精神,缺乏创造性和独立见解。一般地说来,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群体成员之间有较大相似性,同时又容纳了某种程度的差异性的状况使群体具有活力,又有利于群体的发展。,(一)客观性(二)矛盾性(三)形象性(四)独特性,三、自我意识的特点,BACK,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把自身作为个体活动的参照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调节者、发动者自我使个体活动具有一致性、独特性、共同性不同的自我占优势时,引起不同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追求,四、自我意识的作用,(一)社会经济地位(二)社会文化环境(三)家庭(四)角色扮演(五)他人的评价(六)参照群体,五、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生理自
19、我: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即个体最先对自己的身体有意识,从自己的身体知道自己的存在,包括支配感和爱护感。心理自我:个人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意识,如性格、气质、情绪、智能、行为、理想等。社会自我:被他人了解的个体,即个体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意识,主要是受他人的看法而影响。,自我概念,2、自我估价,自我估价是指通过能提供有关自己能力或品质的准确信息的任务已检验自己的自我观念的过程。自我估价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主观分析,是自我评价的主要形式。,(二)自我增强,1、向下的社会比较2、选择性遗忘3、有选择地接受反馈4、自我防御归因,概念: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
20、自己的信息的过程。,6、“自我妨碍”,“自我妨碍”是指有时人们给他们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有通过采取行动或者选择目标来提高对失败作外部归因的机会,从而避免或减轻失败的消极含义。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同时具备两种功能。行动式自我妨碍与自陈式自我妨碍,3、自我展示的策略,(1)逢迎讨好,努力让别人喜欢自己;(2)自我提升,试图向别人证实自己的能力;(3)威胁,让别人认为我们是强硬无情的;(4)榜样化,创造道义上善良正直的形象;(5)哀求,让别人相信自己是脆弱无助的。,4、印象塑造中遭遇失败时的策略,(1)解释宣称无辜重新解释合法化找借口道歉,自我意识,概念:认识自己与对待自己的统一,指个体对自
21、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与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专利。,1. 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身高、体重、容貌、性别等)2. 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能力、情绪、性格、气质等)3. 个体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于评价。,自我意识结构,自我意识的统一概念:指“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经过分析、比较、反省,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识水平出现转化,从而不断发展 主体我与客观我的统一自我与客观环境的统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统一也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和谐统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最
22、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健康人格的具体标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正确的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第一节 社会认知的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述概念: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性世界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者本身的心理特点认知的情境,社会认知的特征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防御性认知的完形特征,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及其作用图式及图式的分类概念:用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信息组织方法
23、,也称基模(schema)分类人的(个体)图式(person schema)自我图式(self-schema)角色图式(role schema)事件图式(event schema),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扫帚星效应)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后视偏差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精确的现象。个人在社会认知中不由自主地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记忆扭曲)。,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管理,印象形成的要素、特点和过程印象形成要素认知者被认知者(认知对象)认知情境,印象形成的过程累加方式:以特性价值的总和来形成印象
24、平均方式:以各种特性的平均来形成印象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人们在形成印象时,并不是同等地看待他人所有的特性,那些首先被发现的特性,往往影响着人们如何对待以后被发现的特性。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认知者不会同等地看待认知对象具有的正面特性和负面特性。往往负面特性的影响会大于正面特性。,印象管理的策略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人们都希望与自己交往的人比较稳定一致。反复无常的人会让人捉摸不定,很难相处。因此,保持一致的形象是给人以良好印象的前提。“登门槛”效应:当个体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讨好与自我提升 讨好: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记名字、聆听、谈论别人
25、感兴趣的事、真诚地使别人觉得他是重要的自我提升: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或讲述自己的积极事件来使别人相信自己能力的策略恰当的自我表露: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地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第八章 社会影响,第一节他人在场,他人在场对个体的行动既可以产生促进作用,也可以产生抑制作用。一、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 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二、社会抑制(social interferen
26、ce)与社会促进相反,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为低下的现象,称社会抑制,即由于他人在场而使绩效降低。也称社会干扰。,三、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是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的偏少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磨洋工”,“上工如拉纤,下工如射箭”与社会抑制的区别:社会抑制的主体本身是想干好,动机很高;而社会惰化的当事人是不想好好干,动机很低。,第二节 从众与服从,经典实验研究谢里夫(M.Sherif)的诱动错觉实验阿西(S.Asch)的从众实验,什么是从众?,概念: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自愿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
27、变化的现象。,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定向需要对偏离的恐惧与群体融合的需要群体的凝聚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规模肯定程度个性特征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文化差异,什么是服从?,概念:因他人所持有的权威或权力而 按照其命令做出的行为。,服从原因,合法权力:社会赋予了卷入社会角色关系的一方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另一方认为自己有服从的义务。,责任转移:没有别人在场,更容易使人们将行为责任归于自己本人,从而拒绝服从。实验者在场:服从率65%电话控制:服从率22%,影响服从的因素,他人的支持:他人的支持会导致人们对权威的藐视。,35%,90%,第三节模仿与暗示,一、模仿 (一)模仿的概念 模仿:是没有
28、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二)模仿的意义1模仿是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形成,二、暗示,(一)定义 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有三个环节,即暗示者、暗示信息和被暗示者。(二)暗示的分类 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A直接暗示B间接暗示C自我暗示D反暗示,注意区分:,从众(又称为遵从、相符):指个人由于群体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自愿采取与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服从 (obedience):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个体不得不 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
29、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作服从。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一、时尚和流言,1.时尚定义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 特点:a.短暂b.新奇c.较宽的波及面,分类: a.时髦 b.热 c.时狂 时尚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受社会风气和公众人物的影响。时尚与民俗 (时尚是民俗的变异;民俗是时尚的固定化),2.流言定义: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显示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从流言的起源看,既可
30、以是无意讹传的,又可以是故意捏造的;从它的影响看,既可能恶果严重,又可能只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从它传播的内容看,既有生活上的,又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 区分:流言与谣言:后者是恶意的攻击。前者总是发生在和人们生活有重大关系的问题上。,流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a.人们普遍关心 b.大家都没有确切消息 流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的原因(流言讹传的机制): a. 锐化:即断章取义 b. 调平:重新编排,简明易讲 c. 同化:加墨润色,二、集群行为和去个性化,1.集群行为定义:人们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种类:a.侵略性的集群行为b.逃避性的集群行为c.获取性的集群行为d.表现性
31、的集群行为特征:a. 情绪支配性b. 迅速接受性c. 容易越轨性,什么是依从?,概念:在他人的直接请求下按照他人的要求做的倾向,即接受他人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是什么影响依从行为?,“登门槛”效应与低球技术的区别“登门槛”的两步操作中间有时间间隔,而低球技术的两步操作时紧接在一起的,没有较长的时间按间隔。(时间联系)“登门槛”的两步要求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低球技术的两步要求则是直接联系的。(要求性质),影响依从的社会影响策略,依从诱导的其他策略“过度理由”效应:附加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的现象。,与服从的区别服从的引发具有
32、某种强制的特征。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存在着规定性的社会角色关系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请求者与依从者之间,并没有规定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面对请求者的请求,依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才会顺应其要求去行为。,第一节 攻击行为,一、何谓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身体的攻击、言语的攻击或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攻击行为具有三个特点:,侵犯意图和动机的存在。包括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和企图在心理伤害他人的行为;以行为被施予者和社会的判断为前提。,攻击性行为的分类:,1.以侵犯行为的最终目的为依据可分为手段性侵犯行为和目的性侵犯行为。,手段性侵犯行为的
33、目的不是为了使对方身心健康受损害,而是把侵犯行为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目的性侵犯行为就是为了复仇,教训对方,故意伤害他人,给他人造成痛苦和不快。,一、何谓亲社会行为(一)定义亲社会行为: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为。,(二)类型1、一种不指望未来酬赏而且出于意志自由的行为。,2、为了回报以往曾经得到过的他人的帮助或者是补偿自己曾使他人受损失做出的助人行为。,3、抱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动机而做出的助人行为。,(三)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1、利他行为四个基本特征目的是有益于他人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不求任何回报,无私奉献具有自我牺牲,需个人付出代价,不计较回
34、报,2、两者的关系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比利他主义的概念更加广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3、旁观者效应,含义 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产生原因 在紧急情况下,他人在场会起到抑制作用; 其他人的无动于衷会对我们产生暗示; 他人在场会产生“责任扩散”。,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一、什么态度态度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二、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从发展的角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对某一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个体的人格特点。,三、态度形成的3阶段,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3阶段说服从 同化 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