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影孔子观后感孔子生活在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到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正值春秋礼乐崩坏之际。天下动荡,“八佾舞于庭 ”,甚至出现“窃钩者诛,窃国者 诸侯” 的现象。于鲁定公时,任鲁 国大司寇,想以礼治国使鲁国强大。但在小有效果时,因触及贵族利益而被三桓赶出鲁国。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回望中国历史的发展,变法强国之人或因作法自毙,或被仇敌所害。相比之下,孔子的遭遇已然承蒙三桓不杀之恩。但是让我们假设,如若孔子以礼治鲁如同他的道“一以贯之” 一 样能够落实始终,是否能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一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状况,使得鲁国能成为诸侯方伯,代天子而
2、治九州?大家都说历史是必然的,但是黑格尔说过, “存在即合理” ,所以我坚信,如若孔子能够用他忠恕之道从始至终地治理鲁国,天下人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那么,何必“ 戎马生于郊”。古时候的铸剑师铸造一把名锋利刃的最后一道程序,必定是以自己的鲜血祭剑,让剑有灵,方能吹毛立断。 变 法改革也是如此,一部新法的推行,必定流血千里,甚至还是改革者自己的热血。人心好逸恶劳, 对于既得利益的坚守,是历史前进中悲剧的伏笔。但是,历史上也不乏“ 舍生取 义” 的士人,更不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人,更不少“ 弃医从文,投笔从戎”的文人。大家
3、捐躯赴国难连一点眼泪都没有落下,又何必为了一些利益甘愿付出几番心血?人心叵测, 这世间 的无常,注定敢为的一身伤。“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到底是怎样的定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可是对一些答案的追求,越向往前路越找不到方向。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是君子,因三桓而颠沛,遇人不淑而流离。可试问三桓的所作所为就一定是错的吗,鲁定公对孔子的拒绝就是一切错误的开始吗?如若坚持孔子“堕三都” 的计划,想想齐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可鲁国连城都没有了,国将不国,试问谁不胆颤心惊。金戈铁马为王争天下,一将成万骨枯,而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难道 鲁定公也要随
4、孔子赴死以成就他所谓的礼法吗?有一些误会,是孔子的一厢情愿促成;有一些周全,是在幻想中坚持。孔子的功过我不敢妄定是非,这一些评说只是从我心中的疑惑而出。孔子是一个智慧高超的人,但一些刚正与不阿的态度让我不禁质疑孔子的情商。在影视里面,周迅饰演的南子对孔子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很感动,她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 ,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是啊,有一些痛, 说 出来的未必最伤人,绝口不提的才痛彻心扉。可是孔子不一样啊,他是一个不得志之人,可别人无法领悟他的境界,那么从何得知他的志向,而作为君主,对一个思想超脱自己的人,对一个无法领悟的道,试问,在那个战火纷飞,诸侯割据的年代,谁敢用一个疑人?在影视里面,孔子相继被许多个国君赶出国城,这是因为君主对儒的不屑吗?并非如此,只是“ 儒以文犯法,侠以武乱纪” ,因为他们害怕被一个不能知的 “道”扰一朝之政,害一国之治。在看完孔子后,我心中有一些解答,也有一些迷惑。天下谁是谁非到底由何人定?君子到底是从谁的口中提出?大道于天下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一些问题,“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