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广告学基于网络舆情的网民心态研究以几件重大的民生事件为例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中国人在网络里经历了15年的巨变,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演变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凸显无疑。CNNIC发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突破了4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3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这一问题实施了一项调查,共有5674人参加。当调查参与者被问到“如果没有电视,你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吗”时,有231的人认为会。与此相对,有841的人认为“如果没有网络,生活会受到很大影
2、响”,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给公众特别是大多数不享有特殊话语权的“平民”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多样化意见扩散和融合的场所。贴吧、BBS、博客、播客、QQ、MSN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主表达的空间也越来越大。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和互动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心声。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网络已经不再只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它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对现实造成影响,更为现实提供一个有效的情绪宣泄出口。舆情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其传播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找出网民网络舆情传播时的心态,抓住其规律,为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等活动提高关注度、起到最大的效果
3、提供依据。还可以对一些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提前进行预警从而使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影响其传播过程,这对网络的净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网络舆情的概述1网络舆情的定义2网络舆情的特点(二)中国网络舆情的网民心态分析21现状(以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犀利哥、凤姐等民生事件为例进行分析)2网民关注网络舆情的差异与共性3推论网民传播舆论的意图以及心态(三)总结网民舆论倾向的深层原因(四)中国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以及解决方案1政府方面2媒介方面3受众方面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本论文为探讨型论文,将通过对网络舆情特性的
4、分析与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网民关注网络舆情的差异与共性,以及目前的网络舆论导向问题,最后通过对有关数据文献的研究,分析网络群体的本质、类型与效应,并对网络事件获得高关注度的原因总结,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查阅图书馆的期刊资料,时刻关注网络媒体上的信息,综合新浪、人民网、腾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及天涯、猫扑、凤凰网、百度贴吧等论坛社区查看热点舆情事件,热帖信息,以跟帖回帖等方式与他们在网络上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深层想法。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1、2010年11月中下旬。收集资料,确定研究领域,选定课题;2、2010年12月初。导师下达论文写作的任务书;
5、3、2010年12月下旬。撰写并上交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4、2010年12月底。初期检查。学校检查选题,指导老师,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开题论证结果等;5、2011年1月。完成论文粗细纲并着手写作;6、2011年4月前。学生继续查阅资料,完成论文的初稿;7、2011年3月。中期检查。校院督导检查毕业论文的工作进度,学生的过程纪录卡,指导教师的工作纪录卡以及论文的完成情况;8、2011年5月初。毕业论文撰写与修改,提交初稿,二稿,三稿等,并定稿打印;9、2011年5月中旬。论文答辩。3五、主要参考文献2、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3、姚伟达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
6、、成因及应对理论探索2010第4期4、毕宏因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6、彭丹、许波、宋仙磊基于网络评论的网络舆情研究现代情报2009127、王茜网民卷入争议事件的心理成因分析以华南虎事件为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L期8、宋玮、訾红被就业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209、李森、许家权从犀利哥的走红看网络集群行为网络新媒10、陈强、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情报杂志201008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广告学基于网络舆情网民的心
7、态研究以几件重大的民生事件为例本次论文的主题是基于网络舆情网民的心态研究问题,并以几件重大的引起网民广泛关注的民生事件为例进行研究。因自己知识的局限,我参考了国内外系列相关的文章著作以期能够使行文更具说服力。并且由于我的选题比较新,搜索发现与我论文题目直接相关的文章比较少,单独涉及网络文章著作很多,但是网民心态的文章著作相对较少。在论文写作的前期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也尽力捕捉这两个板块内容中关联度较高的文章。具体而言,我主要参考了杜骏飞撰写的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一书,2010年第4期理论探索中姚伟达写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2007年5月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毕宏著作的
8、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2007年第3期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张丽红著作的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2009年12月现代情报中由彭丹、许波、宋仙磊三人合著的基于网络评论的网络舆情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第30卷第1期中王茜写的网民卷入争议事件的心理成因分析以华南虎事件为例,2010年5月20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宋玮与訾红著作的被就业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网络新媒中李森、许家权著作的从犀利哥的走红看网络集群行为,2010年8月情报杂志陈强、曾润喜与徐晓林一起合著的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一书,以网络舆论为重点,以网络
9、舆情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100件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作为切入口,从公众心理、媒介素养、政治形态、社会动员等学理角度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进行了精细的研究,描述了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推论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以及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呈现出舆情事件的传播状态和规律,以全局式的实证社会调查结论展现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在我的论文中,关于网民对于网络事件的关注度以及评论、态度的倾向性分析基本参照此文,很好的支持了我的观点。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从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成因,总结政府部门当这类事件发生之后应该怎样应对
10、,构建5一个和谐的网络舆论空间。我主要参考的是文章中关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分析,如少数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部分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通过正常渠道表达,网络立法工作发展滞后,敌对势力煽动挑拨。我把此作为论文第四板块,网民舆论倾向的深层原因的一个点。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一文中,作者认为网络舆情信息交流过程中,集体心理的存在使网民个体的舆情表达受到群体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扭曲。在我的论文中,我也借此观点,对网民舆论倾向的深层原因的一个补充。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一文中,主要引用了其关于网络舆情监督对于政府公关的重要性,传统的社会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它需要依赖于一定的中介组织和
11、渠道来完成。网络舆情监督扩展了民主监督的对象和范围。为论文中最后一部分关于中国舆论的发展方向及其解决方案中政府方面的阐述提供了依据。基于网络评论的网络舆情研究中,文章选择任意时间段内网络上的热点事件曲样,绘制其评论增长曲线,进而使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方法将曲线分类拟合表各类发展规律的曲线最后利用所得结论判断突发新闻的类剐归属,预测其评论发展趋势。对我论文中研究网民舆论的差异与共性及其发展倾向,提供了研究分析方法,为我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网民卷入争议事件的心理成因分析以华南虎事件为例中,主要参考了文章结尾部分关于网民参与争议性事件的心理原因,包括宣泄情绪、猎奇心理、娱乐心理、英雄主义情节、逆反心
12、理、非理性盲从心理、自我肯定或自我成就心理。被就业事件网络舆情分析一文中,我主要引用了文章第二部分“针对网上强大的炒作力量,建立与之匹配的正面引导力量势在必行”中的观点,培育一支政治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上评论队伍和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观点,作为我的论文中,最后一部分网络舆情的解决方案中的一个方法。从犀利哥的走红看网络集群行为一文中,主要借鉴了“犀利哥”事件的分析,及其关注网民的分类以及特征分析,为我的论文民生事件提供一个案例基础,为后文的网民心态研究提供依据。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中,我主要借鉴了文中关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可以选择和使用的匿名技术也越来越高,因此网民
13、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尤其是在现实社会中因种种原因而被迫隐藏心底的意见”这一观点,作为网民舆论的深层原因。另外由于论文中所选的几件重大民生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犀利哥、李刚之子校园开车撞人事件、69圣战等等。都是人民网根据网6民对这些民生事件的关注度排行,票选出2010年最热门的网络事件的其中三个。并且,对于网民关于舆论事件的评说,没有相关文献资料参考,我参考了综合新浪、人民网、腾讯、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的新闻,及天涯、猫扑、凤凰网、百度贴吧等论坛社区的网民言论查看热点舆情事件,热帖信息,评论等,对这些评论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上这些文献资料为我本次论文
14、的完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案例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帮助,这些资料基本都是由该领域比较权威的专家所著,代表了最新最有价值的观点,非常具有参考性,再次诚心感谢以上作者。主要参考文献2、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大学出版社3、姚伟达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成因及应对理论探索2010第4期4、毕宏因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第3期6、彭丹、许波、宋仙磊基于网络评论的网络舆情研究现代情报2009127、王茜网民卷入争议事件的心理成因分析以华南虎事件为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
15、学版第30卷第L期8、宋玮、訾红被就业事件网络舆情分析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5209、李森、许家权从犀利哥的走红看网络集群行为网络新媒10、陈强、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情报杂志2010087本科毕业论文(20届)基于网络舆情的网民心态研究8目录中文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英文摘要III引言4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热点事件5(一)互联网发展现状5(二)网络舆情的定义6(三)网络舆情事件分类7(四)网络舆情事件特点8二、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民心态11(一)网民关注网络事件的特点11(二)网民关注网络事件的心态14(三)网民心态的表现形式15三、网民舆论倾向的深层原因18
16、(一)社会公信力下降18(二)隐瞒事实真相,舆情越演越烈18(三)少数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18(四)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诉求不畅19(五)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太大19四、鉴于中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0(一)加强政府部门内部监督20(二)建立政府网络舆论平台20(三)加强网络监管21(四)培养意见领袖22参考文献23致谢24II【摘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情绪宣泄出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对现实造成影响。舆情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其传播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找出网民网络舆情传播时的心态,抓住其规律,为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
17、等活动提高关注度、起到最大的效果提供依据。还可以对一些可能引发社会稳定的问题提前进行预警从而使有关部门采取一定的措施,影响其传播过程,这对网络的净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网络舆情;网民心态;意见领袖;网络事件。III【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NETWORKTECHNOLOGY,TODAYSNETWORKISNOLONGERAFANTASYWORLDITNOTONLYAFFECTSTHEREALITYTOSOMEEXTENT,BUTALSOPROVIDESANEFFECTIVEVENTONCEPUBLICSENTIMENTSEMERG
18、EANDSPREADONTHEINTERNET,THEYMUSTHAVEFURTHERINFLUENCEONOURLIFETOFINDTHENETIZENSSMENTALITYWHENTHEPUBLICSENTIMENTSARESPREADINGANDGRASPTHEINNERRULESWILLPROVIDEUSEFULMATERIALFORTHENETWORKADVERTISINGANDMARKETINGACTIVITIESITCANALSOBEAPRECAUTIONTOSOMEISSUESTHATWILLRESULTINSOCIALSTABILITYPROBLEMS,SOTHATTHERE
19、LEVANTDEPARTMENTSCANTAKEMEASURESTOAFFECTITSPROPAGATIONITISSIGNIFICANTTOTHENETWORKSPURIFIC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HARMONIOUSSOCIETY【KEYWORDS】ONLINEOPINIONNETIZENSMENTALITYOPINIONLEADERNETWORKEVENTS4引言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15年的巨变,对中国的人民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中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演变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凸显无疑。CNNIC发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
20、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突破了45亿关口,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较2009年底提高54个百分点。手机网民用户达到303亿,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从2009年末的608攀升至662,相比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增幅达186。截至201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已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这一问题实施了一项调查,共有5674人参加。当调查参与者被问到“如果没有电视,你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吗”时,有231的人认为会。与此相对,有841的人认为“如果没有网络,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由此可见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21、”2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还有匿名性,给公众提供了一个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贴吧、QQ、MSN、BBS、博客、播客、新闻跟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自主表达的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虚幻的世界,网络的开放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有效地情绪宣泄出口,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对现实造成影响。舆情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其传播势必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如“重庆钉子户”事件,一个平常老百姓不愿意搬迁,相关报道在网上出现时,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与评论,并最终受到重庆市高层领导的关注,在大家舆论的压力下得到完美解决。网民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政府的评论判断。不过
22、,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件网络事件爆发,为什么有的事情会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而有的却石沉大海,网民又是抱着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参与这些事件。本文就是以具体网络热点事件出发,研究网络舆情下的网民心态,找出网民网络舆情传播时的心态,抓住其规律,深入分析网民舆论倾向的深层原因,以及对中国网络舆情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12温羽佳、骆家烨今天你“被网络”了吗N楚天都市报2009115一、网络舆情与网络热点事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媒体已经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的发展为民众内隐的情绪和态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表达途径,形成了多样
23、化的网络舆情信息,网络舆情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真实地表达出了网民的态度和情绪,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某个突发事件在网上刚一曝光,即可迅速引爆全国,把一些地区性、局部性或者带有某种偶然性的问题,变成全民“围观”的公共话题,有的甚至会变成需要中央政府出手干预的公共事件。很多突发事件只要涉及官员、警察、司法、央企、富人、下岗工人、小商贩、农民工、房价、物价等敏感因素,很容易引发铺天盖地的舆论声浪。在这种形势下,研究网络舆情,更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和动向,找到官民对话和互动的桥梁,找到为社会“活血化瘀”的疗法。(一)互联网发展现状自1994年中
24、国正式进入互联网至今的十余年间,中国的互联网发生了质的变化,它已经不再是少数人拥有的专利,而是由全社会拥有为全社会所利用。它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与现实社会走向交融。互联网的功能从最初的信息共享,到现在的即时通信、娱乐、游戏音乐、购物、炒股等等,也是越来越丰富多彩。在这十余年中,中国网民的人数也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2002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36,2003年6月53、2004年6月为67,2006年12月份网民的人数已经达到137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10的临界点”,3“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更是达到了457亿,突破了45亿关口,互联网普
25、及率攀升至343。我国网民总数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4中国的网民总数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的公民总数。且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正在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也正在渐进的改变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格局与景观。网民是中国公民中社会参与最高的一个群体。“据统计,2009年的384亿网民中有30769亿网民看网络新闻,跟帖、发表看法等,而且部分网友回帖非常有思想深度;在这些网民中,117亿网民访问BBS,221亿网民开博客,评析热点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53汪向东中国网情报告M新星出版社200914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15
26、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6网民不仅对新闻信息高度关注,还对自主权利高度重视,特别是维权意识特别强。甚至一些网民还会把网络与现实联系起来,把在网络上的意见想法付诸于实践。如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2009年的“邓玉娇案”的现场游行,都是通过网络这一渠道发起的、以网民为主题的社会行动。这些都说明,作为新生事物的互联网在中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网民的规模会持续攀升,实现全民上网。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网络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平台,网民的舆论也将产生更严重的影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得不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互
27、联网也将成为国家治理、反映民意的重要渠道。(二)网络舆情的定义关于网络舆情的概念,国内已有一些研究对其进行了定义,但是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李昌祖和张洪生先生曾对网络舆情做过定义,他们觉得“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6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人们常常将舆论与舆情相混淆,“舆论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聚表现,是多数人形成的一致的共同意见,是单种意见的集合,即需要持有某种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人数达到一定的量,否则不能认
28、为是一种舆论。而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7这也是最容易将二者混淆的地方。当舆情产生聚集,网民的观点和意见达到高度一致时就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因而对舆情的管控就是要使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者使其转化为良性的舆论。(三)网络舆情事件分类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频频爆发,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有些刚开始只是一般性事件,最后却演变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的挑战。从2007年的“华南虎”事件、“史上最牛钉
29、子户”到2008年的“艳照门”、“范跑跑”、“三鹿奶粉”事件,再到2009年的“躲猫猫”、“欺实马”、贾君鹏、钓鱼执法事件,2010年网络红人“凤姐”、李6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分析J现代传播201097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1871917刚之子校园撞人事件、腾讯与360互相攻击等等网络热门事件,在网上都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再由网上传递到传统媒体,受到全民关注,并产生广泛的影响。网络舆情事件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有按事件性质划分的,也有按发生的地域位置划分的。以下我们是按照事物性质来划分,网络舆情事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民生事件民生可被认为是人的生存发展涉
30、及到的各方面问题,这是网民最关注和评论最多的类型。具体代表性事件如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和“被就业”事件等。2、自然灾害类事件属于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引起的相关谈论等,当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网络舆论都会紧随着时间跟进,网民的注意力在事情发生那一段时间高度集中。具体代表性事件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日本地震等。3、政法类事件法治事件就是与国家政府法律条例管理相关的事件。对于这类事件,网民的观点高度一致,主要是站在弱者一方,以为他们平反、叫不平的形式聚集。具体代表事件为2007年“华南虎”事件、2009年“躲猫猫”事件和杭州飙车案等。4、政府官
31、员腐败事件官员腐败已成为我国国内矛盾的焦点,网民对于此项特别关注,而且评论都是一片倒倾向,都是讨伐腐败官员,反过来考虑这也不妨为一道有效地政府监督渠道。具体代表性事件为2008年的周久耕事件、2009年邓玉娇案、2010年李刚之子校园开车撞人事件等等。5、文化娱乐事件文化娱乐作为现在人们生活无趣的一个调剂品,很多网友也对此乐此不彼,有的甚至就是一句无厘头的话,也会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评论,最终形成一个网络事件。不过现在有的人或商家为了炒作,有的是真实的,有的也可能是虚构的,具体代表性事件为网络红人“凤姐”、“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2010年世博会的“小月月”等等。6、国际性事件国际性事件
32、主要包括我国与其他国家相关问题的事件,或发生在其他国家但对我国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代表性网络事件有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等。(四)网络舆情事件特点由于网络热点事件的频频爆发,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每年网络都会根据各个网络事件的受关注度,网民参与度评选出年度十大热门网络事件和网络事件的排行榜。像2010年的十大热门网络事件分别是腾讯与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8李刚之子校园撞人事件、富士康员工跳楼、袁腾飞言论惹争议、北京查封“天上人间”、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唐骏“学历门”和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其中发帖超过10万条的事件有7项,超过1
33、00万条的有2项。”8然而网络每天都会出现成千上万的网络事件,大多数都石沉大海,为什么这些会浮出水面,被大家所关注呢。通过总结发现,这些网络热门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1、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常常都是偶然的,而且传播非常迅速,一个网络事件的存在再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都可以成为一件全民关注的网络热门事件。如“贾君鹏”事件,2009年7月16日上午10时59分,一网友在百度“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内容只有“RT”两个字母,意思为“如题”。就是这么一句近乎调侃的话,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烧”红网络。“随后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
34、,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截至7月17日2354,回帖数已达30万。”9大概这个时候网民已被禁止在电脑上跟帖,但仍可用手机跟帖。网民们就继续用手机盖楼。贾君鹏的迅速走红,也吸引了许多不玩魔兽的人纷纷涌到该贴吧围观,甚至还有网友杜撰贾君鹏的故事。“截止至2010年8月8日1400,该贴达到25014页,回复766431条,823598楼,点击量35676196截止到2011年1月28日20点47居然达到912563楼,共有432720篇帖子。网页量有1040万,新闻量有8310,论坛量227993,博客量44800。”10整个事件,发生的非常突然,在最短时间的时间内,聚集了30多万的人气,三千万
35、的点击量成为传说。2、传播迅速由于网络技术的支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便快捷,网民可以通过BBS、新闻点评和跟帖、博客网站等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立场以及观点,瞬间就可以将大量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例如,“当温州公款出国旅游的帖子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后,网络上对这一事件的点击率至少在百万人次以上,仅新浪网一条相关新闻的网页,在几天里网民评论就高达8098条”。11全国各地的网民虽然都不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但都同时对此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并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与评价中去。可见,在网络的环境下,群体性事件传播速度的迅速与影响的广泛。8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10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R人
36、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1169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10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11彭兰网络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93、多元性网络世界涵盖的内容丰富,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与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个网民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服务或相关资讯,或者分享自己喜爱的东西,让整个网络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不同阶层、享有不同经验的公众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从个体角度出发,无限制地过滤信息,以至于失去信息全面的收集,甚至会出现某些过于主观的观点。例如“中华女事件”,由于刚开始信息的传播不全面,再加上本来网
37、民的仇富心理,喜欢站在弱势群体一边,导致全体网民都声讨“中华女”,可是后来当事情真相大白之后,所有人又反过来声讨那位记者。所以网民发表信息很主观,还有信息的不完全公开,也会影响网民的舆论倾向。4、情绪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民可以用虚拟的身份,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再加上网络缺乏相关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发表的言论都带有自己主观的情绪,多是为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鸣不平者,人们在网络上自发形成志同道合的群体,群内同质化又引发对群外异质的疏离,在信息的选择和是非的判定上对本群体高度依赖,甚至形成偏颇
38、的“群体极化”的强势观点。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如网民自发组织的“69圣战”,网民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韩国的粉丝们,支持韩国明星的网友,被声讨的对象;另一类是声讨他们的所谓正义网友,主要由他们发起,整个事件的操纵者,这占绝大部分网友。声讨的网民,都是以辱骂、讽刺为主,言辞多粗俗。如网友“居委会副主任”发帖“NC棒粉最无耻了,自己动手打人,还诬蔑武警。就凭武警那身手,真打了你们还能上网来号丧你们自己抓挠踢打,把人家挤倒在地,还反咬一口,是个人都不能这么不要脸的”;网友“52010903”回复支持SJ粉丝的帖子回复“贵族贵族贵族贵族贵族,麻烦你去读读莎士比亚好么,装什么B啊,还木
39、瓜香,你他妈菊花香吧气死老娘”;网友“PAPARAZZIS”跟帖“可笑你看个毛看,管你P事,你闲的蛋疼了吧”;网友“四秃子”继续跟贴“啊嘞LZ发的这是什么一滩SHI吗”等等,都带有明显的情绪倾向,且有的发表评论脏话很多,略显粗俗。5、网络与现实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不仅仅是虚幻的世界,网络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网络上,而且极有可能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中,引发较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并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影10响。比如贵州的“瓮安”事件和湖北的“石首”事件都是因当事人非正常死亡而酿成的打砸抢烧事件,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大量民众通过网络对突发事件的跟进报道和热烈讨论,但是发现光
40、是评论不能解决问题,于是网民们通过网络集结在一起,演变成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标志着网络使从虚拟到现实的重大转变。网络舆论的兴起为实施舆论监督提供了新途径,更利于发挥为社会减压的功能,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聆听民意、汇集民智的新渠道,有利于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推进民主社会建设。但是当网络信息升级为热点事件,事实和舆论出现偏离,强大的网络舆论会对事态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在网民、传统媒体等多种力量的推波助澜下,舆情的发展极易出现失控局面。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对新闻传播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消极影响,加以引导。11二、从网络热点事件看网民心态(一)网民关注网络事件的特点1
41、、关注度偏向于负面新闻。“从舆情角度做简单二分法,网络新闻可分为负面新闻和非负面新闻,所谓负面新闻,主要就是曝光“权贵”如何欺压“民众”的新闻,在网友眼里,网络新闻的主干就是负面新闻。”12在负面新闻中,又有一些会被当成大热点,如“宜黄拆迁”、“宝马碾童”、“李刚门”等,每个大热点都会持续一段时间。在2010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报告也显示,“在2010年网络舆情中,征地拆迁、反腐倡廉、涉警形象的事件在网民关注度排行前三甲”。13像“重庆钉子户”、“邓玉娇”、“李刚门”事件,都是矛头指向政府等执法机关的负面新闻,网友对此发表看法都乐此不彼,趁机大肆声讨政府官僚主义,官员贪污等等不良作风。而且
42、跟着还会出现一些以批评为主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通过对时事的评论,引起网友的共鸣,从而成为网络名人,如李承鹏、时寒冰、郑渊洁等,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很一般,但是依靠声讨,却渐渐博得了美名,这些网络的“意见领袖”,一度占据了今年百度人物风云榜前十席的一半。在今日话题中,通常只要是涉及负面新闻的主题,不管内容做得好不好,好评一般在七成以上;而如果是触及宜黄拆迁这类大负面新闻,则好评可轻松攀上九成。反之,“如果主题涉及的是非负面新闻,那么不管内容做得多好,也就能拿下六成的好评”。142、评论都是一边倒的形势。网友都喜欢站在相对的弱者一方,讨伐强者,为他们抱不平。强者指的是一切未能自证清白的政府部门、官
43、员、公务员、国企、大的私企、富人、精英等。在“重庆钉子户”事件中,相对于政府,户主杨武和吴萍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网友们都是一边倒地支持户主杨武和吴萍,还有邓玉娇案中,网友们都支持邓玉娇,同情她的遭遇,并为她声讨,还有“李刚门”也是,网友一片都是对李刚之子行为的不满和愤恨已经形成一种同情弱者的心理定势,也是由于网友一边倒的态度,才从舆情转为了舆论。3、舆论领袖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上诉说的评论一边倒地形式,绝大部分的原因是舆论领袖的引导作用。所谓舆论领袖又称“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12刘彦伟2010年网络舆情总结J凤凰周刊2011113郭
44、虹、章莹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中国新闻网2011414刘彦伟2010年网络舆情总结J凤凰周刊2011112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15“识别网络的意见领袖,可以根据网络知名度和号召力来判断,其中具体包括时事关注度,原帖数、浏览数、跟帖数量和帖文转载数等等。”16对于时事的评论和评判,首先大多是都是由他们提出,再由他们传递给大众。例如2010年的网络红人“犀利哥”,当众多网友都沉浸在对犀利哥的调侃当中,一名叫“老馋猫”的网友在网上发了一组关于“犀利哥”悲惨生活的照片,讲述了他不为人知的生活,缺少与人
45、沟通,靠捡垃圾桶的食物为食等,震惊了整个论坛,网民也一改对他的嬉戏态度,转为对他的同情,并号召其他网友为他做点什么,给予他帮助。此时,跟帖的内容也大都偏向于正义的和善良的,唤起人们对于社会底层人们的同情和关爱,整个事件最终却演变成为一个公益活动。“邓玉娇案”、“李刚门”、“69圣战”也是由网络的意见领袖先发起观点,然后其他网友跟贴评论,形成的一股舆论热潮。4、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形式。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快、更新快、无地域限制、民众参与热情高、民意充分体现但是观点分散,无权威性;传统媒体具有公信力、权威性,更能将舆情传递到
46、政府或机关。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补,把网络舆情推向高潮。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互动主要有两方式。“第一种就是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17“邓玉娇案”和“李刚门”事件就是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往往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的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
47、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18“华南虎”事件、“贾君鹏”事件、“重庆钉子户”、“南京医生偷菜门”等都是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网络热门事件无一不是网络媒体与传统给的结合,才让事件达到舆论的顶峰。如果只是靠单一的一条宣传途径,传播的面相对狭窄,不足以形成热门事件。15邱素琴网络语境下“意见领袖”在理论传播中的角色与作用发挥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第5期16宋玮、訾红“被就业”事件网络舆情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7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18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M浙江大学出版社2
48、0104135、持续时间短。在发生事情的那一段时间网民群情激昂,都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但是等事件水落石出后,或告一段落之后,声音就会慢慢平息,人们又会去寻找新的关注点,这件事情就会消失在人们的眼球,以后也会很少有人提起。如“69圣战”,在开始之前,网友们都是纷纷转载,讨论,互相口头宣传,6月9号当天达到一个顶峰,等事件过去一段时间之后,没有新的进展之后,慢慢就会被人淡忘,又去关注新的热门事件。6、贴吧、论坛等是网络事件的高发地带。热门的论坛、贴吧如猫扑、强国论坛、百度魔兽世界吧等等,都是网络热门事件的高发源地。“重庆钉子户”事件、“邓玉娇”案、“李刚门”、“69圣战”和“贾君鹏”事件在网络上的
49、发起都是由贴吧或论坛先开始,再转载到其他各论坛,而门户网站等主要是以专家等的点评为主。还有近年兴起的博客微博,也是网络舆情事件聚集地。微博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一跃成为了继新闻报道、论坛爆料之外的第三大网络舆情源头。2010年9月,新浪发布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其数据显示,“2010年36月,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1万人增长到10307万人,月度有效浏览时间从76107万小时增长到303569万小时”。19“报告中称,2008年是“网络问政元年”,2009年是舆情迅猛发展的一年,2010年则是中国“微博元年”,政府机关对网络民意日渐重视,从这可以显示出,网络传媒的重要性。”207、网上网下互动。以“邓玉娇案”最为典型,网友们觉得只是网上的声讨达不到他们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也行动起来,如网友“屠夫”直接到达巴东,进行现场报道;律师夏霖和夏楠接受了邓玉娇及其母亲的委托,开始有关法律代理工作;更多的网民在街上演行为艺术、游行等实际行动。如5月24号,在北京西客站,一名女青年模仿邓玉娇展示浑身被白布层层缠裹,极力挣扎却无力挣脱的行为艺术,旁边是几个大字“谁都可能成为邓玉娇”;还有在武汉广阜屯电脑资讯广场,一名女青年面带有红色十字X的口罩,身体用白色纱布紧紧包裹,代表失去话语权与自卫能力的民间弱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