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历史学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绍兴人在近代是一个饮誉天下的名词,但这不仅仅是在文化方面,在商业方面亦如此,绍兴商人的实力与影响力,从绍兴旅沪同乡会的研究当中就可见一斑,同时,也希望此项研究,为当代绍兴人的创业发展提供一个精神支柱,为绍兴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同乡组织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如宁波旅沪同乡会的相关研究,而宁绍两地同属浙东地区,对绍兴旅沪同乡会的研究,更可为浙东商人文化赋予新的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同乡组织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同籍人士在客居地自发设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对同乡人士、客居地社会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而作为一种带自治性
2、质的组织,在近代政府力量相对薄弱的背景下,更凭借其自身特有职能产生了相当影响力。绍兴旅沪同乡会是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最有实力的同乡组织之一。在其成立之初,就确定其宗旨是“联络乡谊,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公益”,主要从事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解旅沪乡人之争议;救助旅沪乡人之损害;维护旅沪乡人之职业;改进旅沪乡人之风俗等。通过申报这个能较全面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的媒介,来细察绍兴旅沪同乡会在慈善、教育等方面所作的事业,为家乡、上海乃至全国所谋取的福利与贡献,从而揭示出一个同乡团体对社会起到的作用。行文的大体框架如下1,同乡会历史简要叙述近代绍兴商人在沪情况,绍兴旅沪同乡会之前身浙绍公所的历史,及该同乡会
3、在沪的影响力与作用,在处理各类事务上所担当的角色。11绍兴经商成风的客观因素、文化因素之思考,选择上海作为“财富地”之思考,并与宁波商人作一个异同比较。12浙绍公所的成立,以殡葬、祭祀等为主要职能事业之原因思考,以及这些事业在旅沪同乡中起到的作用。13同乡会的成立,即绍兴同乡组织之近代转型的原因、意义思考,此后,对比浙绍公所,同乡会的事业范围更为扩大,服务更为健全,具备了一定的近代色彩,这与社会的近代化是同步的,也是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的直观反映。2,同乡会事业参照申报资料,主要根据年代的先后、事件的重轻程度并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按慈善、教育、联络同乡三方面对绍兴旅沪同乡会的脉络进行梳理,
4、摘录重大事件,分析近代同乡组织的职能所在,以期呈现绍兴旅沪同乡会的历史过程,这也是本文的主要内容。21慈善对旅沪同乡,主要是以“救助”的形式,包括资助、安排工作、联系政府等;对浙江母地、上海及其他发生灾祸的地方,积极募集赈灾款物,并与其他同乡组织合作,以产生最大的作用。22教育包括办学,帮助旅沪同乡子女入学,对绍兴家乡教育事业的帮助等。23联络同乡范围稍大,除了举办联络同乡的活动、会谈,与其他同乡组织联谊外,还有参与解决浙江、上海、乃至全国的重大事件,例如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内容,体现了同乡会不仅关照同乡,也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地方、国家的事务,积极建言献策。3,同乡会作用联系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5、,论述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的作用、意义,及作此次同乡会研究的新发现、新意义。31绍兴旅沪同乡会对绍兴母地、上海社会、中国社会发挥的作用。32近代同乡组织对地方社会、国家所具有的作用与意义,特别是作为一个自治服务性组织在国家力量不强的情况下起到的补充作用,诸如在人口管理、社会治安、民主咨询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也受到了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史料的收集、整理、筛选、考证与阐述、运用。社会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2月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开题答辩2011年12月收集资料,研究考证2011年3月完成初稿2011年4月修改定稿,完成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申
6、报(上海书店影印本),1982。2,绍兴旅沪同乡会历届大会报告册。3,陶水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第1期,19993。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4,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第5期,200810。5,顾德曼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史林2004年第4期。6,于珍、金林祥对近代上海同乡组织兴办移民子弟教育的考察移民自组织的视角,教育学报5卷第2期,20094。7,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
7、年第3期。8,谢忠强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总第65期)。9,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7卷第3期,20055。10,朱杏珍越商与资本主义精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7卷第5期,200710。11,朱兰兰商会档案文献视域中的中国近代商会文化研究,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3期。12,孙善根、鲍展斌宁波商帮崛起的传统文化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10卷。13,孙善根、李政近代宁波帮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作用,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14,冯筱才乡亲
8、、利润与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历史学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研究绍兴地区位于杭州湾南侧,包括旧绍兴府属的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新昌、嵊县8县。其北部属宁绍平原,水网稠密,经济发达;南部多为山区,人稠地疏。水乡泽国、耕地不足的自然环境,使绍兴人自古多外出经商。与之相隔不远的上海,便成为了绍兴人经商的首选之地。往来沪上,络绎不绝。到清末,绍兴商帮已是上海最具实力的帮口之一。据现有史料,绍兴旅沪同乡组织始于1737年创立的浙绍公所,但该团体较为封闭,很少见诸于报。而1910年6月成立的绍兴旅沪同乡会,汇集了许多新式商人与知
9、识分子,如杜亚泉、徐鹤亭、王应栋等,并受到新思潮的影响,是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式同乡组织。同乡会成立时确定其宗旨是“联络乡谊,图谋本籍及旅沪乡人之公益”,其从事的事业主要有慈善事业;教育事业;和解旅沪乡人之争议;救助旅沪乡人之损害;维护旅沪乡人之职业;改进旅沪乡人之风俗等。从其实际活动来看,绍兴旅沪同乡会的事业可分为三项一是慈善事业,主要以“救助”的形式开展,包括救赈灾害、施医给药、救济落难同乡及有关全体同乡的公益事业。如1922年绍兴飓风、海啸、暴雨成灾,同乡会募集赈款达55万元,并协助建筑上虞海塘。1931年汉口大水,同乡会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四明公所合组宁波急救汉灾会,筹垫款项,公推人员,
10、随带粮食食品,订定船只赴汉赈救被难同乡回籍。二是教育事业,同乡会成立后不久即于1912年创设商业补习学校,专招旅沪习商的同乡子弟补授普通学科及商业专门知识(包括专修英文科)。1917年同乡会募集基本金3万元,依民国政府颁布的初等、高等小学章程创办同乡公学(后改称第一小学)。1920年又在南市创设第二小学,在闸北创立第三小学。1938年又创设绍兴七邑旅沪中学。三是联络同乡,除举办上述教育、慈善事业维系同乡外,还专设同乡晚餐会,以“联络会员、敦厚乡谊”为宗旨,每年由董事会决定举办若干次。为沟通、加强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的联系,同乡会成立不久就议决每年与浙江其他旅沪同乡团体与会,以把乡谊联系扩大到
11、全省。申报1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18721949)、影响最大的一份中文报纸,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大报。自绍兴旅沪同乡会成立后对其活动多有报道与记载。同时,绍兴旅沪同乡会从成立到1940年每年刊发会务报告,但名称、编号有所变化,1912年前称“绍兴旅沪同乡会通知”,以干支纪年编号。辛亥革命后撤绍兴府,为使通知名称与同乡会所涵盖地域相符,改名“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通知”。1916年始改“通知”为“报告”,同时用民国纪年编号。约从1920年前后改称“绍兴旅沪同乡会第某某届报告”。1940年刊发第29届报告后因故停刊,1946年续刊,编号续前,并有改为月刊、日刊的计划,但没有实施。以上两部分史料是本文叙写
12、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历史与活动重心,理清其历史沿革的主要依据。此外,陶水木先生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2一文中对绍兴旅沪同乡组织的近代转型做了一次整体的梳理,通过浙绍公所与绍兴旅沪同乡会的对比,突现近代化的意义与作用,其中提到结成同乡团体的社会因素,是由于人们普遍存有浓厚的乡土观念,出门在外时就希望能通过同乡团体形成相互保护,颇有指导意义。在绍兴旅沪同乡会整个形成发展过程中,近代著名人物杜亚泉(18731933)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他不仅是一位文理百科无所不通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北大校长蒋梦麟、近代出版家章锡琛、申报主编张梓生都曾是他的学生。陈镱文与姚远两位先生所作
13、的杜亚泉先生年谱3分上下两篇,上篇从1873到1912年,下篇从1912年到1933年,以时间为序,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的方法,较为详实地反映了杜老先生的生平事迹,对绍兴旅沪同乡会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而关于同乡会对当时社会带来的作用,或者说近代同乡组织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一般性意义,国内学者也有诸多研究成果。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系的顾德曼教授作有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4一文,专门叙述了民国时期同乡组织在公益活动方面日益增强的作用及其社会效能,包括关系网络,具有多重公共认同与组织关系的公众人物,以及该时期广泛存在的呼声,即有社会认可
14、的社会网络应该是公共的和服务于大众的。也就是在慈善事业、和解乡人争议、维护乡人利益等方面,同乡组织及其领导人物凭借广大社交网络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和带给一般乡人靠自身无法争取到的权益。陶水木先生所作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5一文依据大量史实,揭示了旅沪浙商凭借雄厚财力对旅沪同乡、浙江母地、上海乃至全国及海外的慈善事业所发挥的巨大力量。于珍、金林祥合作的对近代上海同乡组织兴办移民子弟教育的考察移民自组织的视角6叙述了上海同乡组织的办学简史以及丰硕的办学成果,这些成果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旅沪同乡的教育需求,同时也促进了上海当地的教育发展。另有宋钻友先生的民国时期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7,谢
15、忠强先生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8,从社会学的角度,各有侧重地阐明了旅沪同乡组织所具备的社会职能对上海当地的社会管理、社会发展带来的推进作用,呈现一种“弱国家、强社会”的社会姿态。不同的是,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9则是从外来人口管理这个角度反映同乡组织起到的作用,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从而不仅是沟通政府与外来人口的桥梁,同时也成为二者间矛盾的缓冲地带。鉴于绍兴、宁波两地毗邻,经济、文化等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两地的旅沪同乡会也往来密切,互为手足。冯筱才先生乡亲、利润与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1
16、0一文,对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了比较详细充分的研究,这对于研究绍兴旅沪同乡会,也有一定指导意义。注文献出处1申报为1982年10月上海书店印制的影印本。2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第1期,19993。3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第5期,200810。4史林第4期(总第79期),2004。5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200511。6教育学报5卷第2期,20094。7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8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总第65期)。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卷第3期,20055。10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主要参考文献1,申报(上海
17、书店影印本),1982。2,绍兴旅沪同乡会历届大会报告册。3,陶水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卷第1期,19993。北洋政府时期旅沪浙商的慈善活动,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4,陈镱文、姚远杜亚泉先生年谱,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第5期,200810。5,顾德曼民国时期的同乡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从政府和社会福利概念的转变中对地方、个人与公众的忠诚谈起,史林2004年第4期。6,于珍、金林祥对近代上海同乡组织兴办移民子弟教育的考察移民自组织的视角,教育学报5卷第2期,20094。7,宋钻友民国时期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社会关系初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3期
18、。8,谢忠强试论社会转型与社会整合中同乡组织的民间介入以清末民初上海地区为中心的考察,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总第65期)。9,邱国盛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37卷第3期,20055。10,朱杏珍越商与资本主义精神,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7卷第5期,200710。11,朱兰兰商会档案文献视域中的中国近代商会文化研究,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3期。12,孙善根、鲍展斌宁波商帮崛起的传统文化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第10卷。13,孙善根、李政近代宁波帮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作用,档案与史学1997年第4期。14,冯筱才乡亲、利润与
19、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本科毕业论文(20届)近代绍兴旅沪同乡会研究目录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误未定义书签。引言1一、绍兴旅沪同乡会的近代转型与组织概况1(一)近代转型1(二)组织结构2二、绍兴旅沪同乡会主要事业论述3(一)慈善公益31、救济落难同乡32、救赈灾害33、施医给药4(二)同乡公学5(三)联络乡人71、征求同乡会员72、维护地方安全83、忧心民族兴衰9三、绍兴旅沪同乡会的作用10(一)推进家乡早期现代化10(二)同乡组织对近代上海社会转型的整合作用11参考文献13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I【摘要】同乡会在近代兴起,不同
20、于以往传统的同乡组织,它打上了当时社会的深深烙印,这些特点具体反映在它所从事的活动内容上,由此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新的作用。绍兴旅沪同乡会是近代上海最具实力的同乡组织之一,为维护乡人利益,举办诸如慈善救助、同乡公学等事业,同时又担心国家命运,为时局大声呼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此项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对绍兴旅沪同乡会有一个具体的认识,也能深刻体会到那个时代给民间团体赋予的全新意义与社会责任,并希望给当下绍兴商人树以榜样,为绍兴的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关键词】越商;旅沪同乡会;同乡公学;社会整合。II【ABSTRACT】THENATIVEASSOCIATIONWASSTARTINGATTHEMO
21、DERNTIME,UNLIKETHEPREVIOUSTRADITIONALASSOCIATIONORGANIZATIONS,ITSBUSINESSESWASJUSTLIKEWHATTHESOCIALBACKGROUNDWANTEDTHEONETODOANDWASREALLYREFLECTEDBYASPECIFICHISTORICALEVENTS,THENITALSOPLAYEDANEWROLETHEMODERNSHAOXINGASSOCIATIONINSHANGHAIWASONEOFTHEMOSTPOWERFULASSOCIATIONORGANIZATIONSINTHEMODERNSHANGH
22、AI,THEYHADDONESOMEBUSINESSESLIKECHARITYANDEDUCATIONTOPROTECTPEOPLESCAMEFROMSHAOXING,ANDATTHESAMETIME,THEYWEREEVENWORRYINGABOUTTHENATIONSFUTUREANDTRYINGTOTAKEMORESOCIALRESPONSIBILITYBYTHISRESEARCH,WECANGETASPECIFICUNDERSTANDINGABOUTTHEMODERNSHAOXINGASSOCIATIONINSHANGHAI,ASWELLASWEWILLEXPERIENCEWHATNE
23、WMEANINGANDSOCIALRESPONSIBILITYWEREGIVEN,INADDITION,THEREISAHOPETOTHECURRENTSHAOXINGBUSINESSMENTHATTHEYWOULDMAKEMORECONTRIBUTIONTOTHEHOMESOCIALDEVELOPMENT【KEYWORDS】SHAOXINGBUSINESSMEN;NATIVEASSOCIATIONINSHANGHAI;ASSOCIATIONOFPUBLICSCHOOL;SOCIALINTEGRATION。1引言同乡组织带有鲜明的地缘性,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极重乡土观念是分不开的,而随着近代商品经
24、济的发展,人们大量外出经商,更直接推动了早期同乡组织的发展壮大,因为这种地缘性为商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排解纠纷、创办企业、招募员工、筹集资金等方面1都较以往容易,而那些在同乡中积聚了一定名望而做大做强的商人因此更加热心于同乡组织,这样商人与同乡组织之间逐渐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到民国初,商会及行业工会兴起,同乡组织的工商性随之减弱,加之内部成员的日益复杂和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便出现了以慈善公益、同乡公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同乡会。绍兴地区位于杭州湾南侧,包括旧属绍兴府的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新昌、嵊县8县。其北部属宁绍平原,水网稠密,航运发达;南部属四明、天台山区,人稠地疏。水乡泽
25、国、耕地不足的自然环境,使绍人自古有经商的传统。入清以后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商之风日盛。而绍兴与上海仅一苇之航,交通便捷,越商迁沪由来已久。他们在上海主营本地特产及擅长的酒业、柴炭业、钱庄业、丝绸业、染坊等,并且多是这些行业的开拓者,成为晚清上海最具实力的商帮之一。而由于越商在上海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故在著名的上海总商会,有相当多的绍籍商人担任过会董而其中宋汉章、王晓籁先后任会长之职。国内对同乡组织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如宁波旅沪同乡会的相关研究,而与宁波旅沪同乡会关系密切的绍兴旅沪同乡会,还是一片空白,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填补些许缺憾。宁绍同属浙东区域,对绍兴商人的研究,也会为浙
26、东商人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一、绍兴旅沪同乡会的近代转型与组织概况(一)近代转型绍兴旅沪同乡组织始于1737年创立的浙绍公所2。由谢姓余姚人集资首倡,并有部分旅沪越商的响应,从而得以在城北二十五保购地造屋,取名浙绍公所。1828年又在附近添1冯筱才乡亲、利润与网络宁波商人与其同乡组织,19111949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2)2陶水木绍兴商人与绍兴旅沪同乡会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9(3)312购地基,建造永锡堂,以解决旅沪绍人死后的安葬问题。随着绍兴商人的实力强大,公所的规模也与日俱增,在维系同乡情谊、加强同乡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浙绍公所的这一功能主要通过寄柩归葬、祭祀神灵、留养资谴
27、(难民)等事业得以实现。绍兴旅沪同乡会则是不同于浙绍公所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型同乡组织,主要体现在它兴慈善、办公学、联络同乡、维护乡人利益、为家国大事建言献策等活动内容上,这将在本文第二部分重点论述。1910年6月,绍兴旅沪同乡周子庆、杜亚泉、祝尧勋、王应栋、徐鹤亭等于上海天津路发起成立绍兴旅沪同乡会事务所,推举陈乐庭为事务所长,由杜亚泉草就章程。8月17日,在永锡堂召开成立大会。1912年民国建立后,绍兴府裁撤,山阴、会稽两县合为绍兴县,绍兴旅沪同乡会改称为绍兴旅沪七邑同乡会。进入20年代后,又改会名为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二)组织结构同乡会成立之初,就与当时的民主化潮流相适应,确立了具有三权
28、分立性质的体制。设议事会、董事会、会员大会3个机关。规定会员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于每年8月召开一次,有直接投票决定会中重大事件、选举议员、审查事务等职权。议事会有议决同乡会事务及审查经费之职权,由会员大会选举议员30人组成,再由议员互选产生的议长、副议长主持,任期均为2年,但每年要改选其中半数议员;议事会每季开常会一次,如有半数以上议员提议或董事会的要求可开临时会。董事会为执行机关,由议事会公举总董1人,董事3人组成,负责执行同乡会事务并向会员大会报告会务,经管同乡会财产等;董事任期也为2年,但每年要改选董事2人;董事会每周开会一次,遇有要事,由董事1人提议即随时开会;董事会设总事务所办理会务
29、,其主持人总务长由各董事轮值。此后,绍兴旅沪同乡会的内部机构不断完善。如刚成立时同乡会办事机关仅有4名董事和若干名文牍、会计员。1912年董事就增至9人,并从会员中选出参事4人,协助董事会办理会务。1916年董事会议决分科办事,计分总务、调查、会计、交际4科。1926年增至总务、经济、征发、教育、文牍、调查6科。同乡会的组织形式也有所变化。如1924年改议长为会长,议员为议董。1926年除议董外,添设理事37人。1931年根据国民政府的相关法令,改委员制,除会员大会外,设委员长、常务委员、执行委员,常务监察、监3察委员。抗战胜利后,改为理监事会制,除会员大会外,设理事会、监事会。但组织机构的这
30、些变化并没有偏离同乡会成立时确立的三权分立性质的体制。二、绍兴旅沪同乡会主要事业论述(一)慈善公益绍兴旅沪同乡会成立后,浙绍公所仍然从事为同乡施棺代葬等善举,而同乡会则主要从事“救助”的慈善事业,包括救济落难同乡、救赈灾害、施医给药等公益活动。1、救济落难同乡1911年同乡会成立后不久,就联合其他同乡团体发起成立中国救济妇孺总会,救济、收容被拐至上海的妇女儿童。按当时救济妇孺总会的事务员许默斋君所说1,经常有绍兴籍的妇女儿童被拐至外省,为遏制拐卖案件,绍兴旅沪同乡会邀请宁波、湖州等同乡会商议对策,以便共同救济浙籍被拐同乡,后又陆续联系他省同乡会,规模得以扩大。中国救济妇孺总会主要通过侦察、拯救
31、、资谴、教养等途径救助被拐妇女儿童,至1924年,共救济被拐妇孺2731名,资谴回籍及召集家族领回者1991名,由该会择配妇女120名,留养会内的有620名。此外,绍兴旅沪同乡会自身也参与资谴流亡、救济妇孺等活动。仅1928年下半年至1929年上半年一年,同乡会资谴流亡上海的同乡就达809人,如“绍兴陈渭泉夫妻二人向在汉贸易,今年来因营业失败,摒当返绍至沪后,意欲谋事,逗留多日,旅资告罄,由会资遣回籍。”2救济妇孺十余项,如“上虞妇人叶胡氏带同女孩在江湾住家,因怀孕满月夫弃不养,又在妇孺医院产生一子,无资抚养,暂送救济会留养,一面即由会向各董措资遣送回籍,与翁姑同住以免流离。”32、救赈灾害对
32、于绍兴母地的救灾事业,旅沪同乡会尤为热心,但凡突发性的天灾人祸,可谓无役不从。发生在1922年(壬戌)夏秋的水灾,对绍兴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诸嵊新上绍五县,“水入城数尺,交通断绝,漂庐溺命无算,灾情惨重,为数十年所未有,哀鸿遍1妇孺救济会开会记事N申报,191331(9)2慈善事件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十八届报告M,19303慈善事件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十八届报告M,19304野”1。8月23日,旅沪同乡会发起组织筹赈会,购运苞米棉衣,办理冬赈,前后长达9个月,收支款项在五十五万元以上。赈灾之余,也着手办理曹娥江疏浚工程。曹娥江源自天台,自南向北,流经新昌嵊州上虞绍兴四县,年久失修,
33、“砾塞满谷,泥澱成洲,河床高于江岸”2。同乡会接到曹娥乡自治委员朱兆兰等人的援助函,即会同宁波同乡会,屡次向浙江省请拨疏浚基金,又与华洋义振会一起呈报预防浙灾计划书,并联合以上两团体组织曹娥江流域防灾委员会,33名委员中就有绍兴旅沪同乡会代表15名,几乎达到一半。1933年,同乡会主席王晓籁等向浙江省政府主席鲁涤平申请疏浚曹娥江,从美国棉麦借款中,拨给二十万作为动工费用,鲁主席即下令由民政财政建设三厅查核,至此,曹江疏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抗战爆发后,绍兴地区于1940年2月初遭到日军炮击,称“钱江事变”,“绍萧、诸暨首当其冲,枪林弹雨之下,庐舍成墟,人畜流离。”3消息传到上海,旅沪同乡会立即成
34、立二九绍属急振委员会,推选职员,印发捐册,向社会劝募救灾资金,同时恳请当局拨款,并由同乡开办的钱庄及个人认垫凑成十万元的巨款,在3月1日推选出放赈主任鲁指南,委员周家声,前往实地查放。钱江事变后,绍兴、萧山两县又出现空前的米荒,情况十分凄惨,旅沪同乡会于是发起绍萧救灾会,在6月15日成立,有执行委员35人,负责日常的募款工作,到9月底,捐款已达33万7025元8角5分,陆续汇至绍兴24万元,购米2144石,分配到各粥厂,并拨助粥厂各2000元,拨助绍兴难童留养所1万元,拨助绍兴十字分会秋季水灾急振币1万元,绍兴水灾急振会1万元,资助道德会棉衣3000元。在当时,确实解了受灾地区的燃眉之急。3、
35、施医给药募款赈灾之余,上海社会各界也给绍兴地区大量的药品援助,由绍兴旅沪同乡会代为接收和发放,具体如下冯委员美学,牛痘苗二十打,转赠上虞县救济院;衡成制药社陆云荪先生,申公浦济水二百瓶,留存会中,分别施送旅沪贫病同乡;中国道德总会,雷击散三千瓶,痧药水二百打;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痧药水一万二千瓶,藿香精二千六百瓶,红花油五百瓶,疾痢散二千五百瓶,午时茶五百包,胃立康一千五百盒;中国济生会,济生丹二千瓶,十滴水一千五百瓶,点眼时痧散一百瓶,保安丹二百瓶;新亚药厂,霍乱伤寒混合疫苗二十盒,百乃定针二十盒,龙白龙针二十盒,浓福白龙针二十盒,转交1绍属各县电告灾情N申报,192295(12)2请求
36、政府疏浚曹娥江案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二十三届报告M,19353二九绍属急振委员会概略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二十九届报告M,19415绍萧救灾会分送受灾地区。位于闸北的绍兴同仁医院于1927年由绍籍旅沪同乡筹备成立,因资金短缺,该院总务董事孙吉堂报请同乡会拨助经费,经公众表决,从1929年起由同乡会每年资助该院银洋300元。医院采用国产药物,分内科、外科、针灸三科,每日上午问诊,不收诊费,仅收挂号费1角,并向穷人提供免费中药。据资料显示,仅1939年7月到1940年6月期间,接待的病人数就达到30637人,提供中药16648贴。后来,同乡会筹备成立浙绍医院,除了提供免费门诊、汤药之外,还接受重
37、症病患住院治疗,改善了旅沪同乡的医疗条件,1944年起由中医院改成西医院,规模扩大,前来求诊的人数三年间已超过5万,不仅方便同乡求医问药,更在上海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二)同乡公学“本会对于创办教育,素不后人,故已设有中小学共计四所,自问尚属无愧。”1这是绍兴旅沪同乡会成立30周年庆典公告上的一句话,言如其行,同乡会在兴办教育上一直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先后创办小学三所,分别为绍兴旅沪同乡会第一、第二和第三小学,中学一所,为绍兴旅沪中学。其办学目的,与大多数同乡组织创办学校一样,是为同乡子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绍兴同乡会更为开放之处,就是在满足绍兴籍子女入学的基础上,也会考
38、虑外籍子女的入学请求,如1922年下半届的144名学生中,有49名为非绍籍子弟。第一小学创办于1918年,3月30日开学,最初校舍为爱而近路富庆里的一幢房屋,后因学生人数激增,同年冬迁至北河南路景兴里一处较为宽大的房子。第二年改为完全小学。1930年4月,因故暂行停办,到夏天又迁新址并重开学。后同乡会鉴于旅沪绍兴同乡人数增多,就在1939年春天,把第一小学多出的学生送到文监师路上的重实小学寄读,取名第二小学。10月份,借旧法租界内茄勒路西华小学地址,创办了第三小学。中学则创立于1938年秋天,当时日军向西推进,同乡青年被迫到上海避难。“同乡会为拯青年于迷途,培国家之元气,乃决议利用会所余屋创立
39、本校”2,并推举副委员长裴云卿为名誉校长,总干事钱友兰为校长,负责筹备工作。同乡会还邀请朱公瑾、朱斯煌、朱承勋、丁开文、钟蕺崖、吴国昌、徐侠钧、黄愚山、阮伯康、戚逸影、吕绍虞诸先生为校1三十年来之绍兴七县同乡会N申报,1940111(13)2学校报告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三十届报告M,19426董,成立校董会,来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校训为诚、毅、勇,校庆日定于每年十月九日,寓意该校诞生于国家多难之秋、民族重光之日。当年9月1日正式开学,最初设一、二年级共三个班,经过所有人的努力经营和精心筹划,校务日见进步,学生也逐年增多,班级数大为扩充。到1940年春,接到教育部的准备案,声誉日著。最后达到在读
40、学生三百余人的规模,除了初中部,又增加了高中部。这些学校向入学同乡收取的费用是非常少的,而由同乡会承担了主要的开支。举例如下1922年下半届第一小学总支出银洋1532元7角5分,而由同乡会补贴了1050元7角5分;1928年下半届第一小学总支出1940元3角9分,同乡会补贴981元3角9分;1929年上半届第一学校总支出2039元7角5分,同乡会补贴1071元8角4分;1928年下半届第二学校总支出1602元3分,同乡会补贴665元7角8分;1929年上半届第二学校总支出1659元4角4分,同乡会补贴708元8角9分。同乡会通过会员缴纳、社会征求、贤达资助等方式募集的活动费用中,平均用作教育补
41、贴经费的要占到10。除了资金方面的慷慨解囊,同乡会也把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兴办教育上。首先,在同乡会的董事会(或议事会,相当于行政机构)中,设教育一科,占到两个董事名额,“会同学校董事体察各校办理情形经费状况,并筹议计划随时报告于董事会”。再者,邀请社会上颇有名望的同乡籍人士担任名誉校董或校董,如二十三届同乡会报告所列部分校董一览表1姓名王延松寿孝天何五良徐侠钧籍贯上虞绍兴上虞余姚履历现任上海特别市党部监察委员上海绸业银行总理前充商务印书馆编辑十九年现任中央信托公司股务处主任现任世界书局董事大东书局董事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余姚教育会会长现充律师职务主席副主席校董校董此外,也格外注重选用资历
42、丰富的教员,用高薪加以聘请。为照顾同乡中的清寒子弟,从1943年度上学期开始,同乡会举办大学清寒奖学金及中1学校报告A绍兴七县旅沪同乡会第二十三届报告M,19357小学贷学金,每学期都给予学费支助。到1947年8月为止,按学期共举办了9届,受惠的绍籍学子多达967人次。而从第七届开始,绍兴旅沪同乡会兴办的学校按奖贷金数额进行学费减免,不再实际给付,到第九届,其他学校如中华中学、民国中学、协和小学等,也按同乡会的奖贷金数额对获奖绍籍学生进行学费减免。同乡会的善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三)联络乡人1、征求同乡会员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又没有强有力的国家作为保证,底层人民遭受战争蹂躏,痛
43、苦不堪,绍兴旅沪同乡会常举办会员征求团,集聚资金,并将会费所得大部分用于救济遭难同乡和兴办公学,资助了一大批落魄绍人的生活,此举其实是按照地缘性对社会力量的一种有效整合,而且有助于大范围掌握在外绍人的基本情况,团结乡人友谊。同乡会不定期举办的会员征求大会,其组织如下按各省名称设若干征求队,以省名队;公推正副团长各一名,参谋长二名;每队设正副队长各一名,队员二十名;队长由正副团长参谋长邀请,副队长由队长及队员邀请。除特殊时期以外,征求期限往往为一个月。会费有四种(各届征求会因货币价值不同有所变动,这里仅以1920年6月份的第二次征求团会费标准为例)永久会员为一次性缴纳100元,以后不再收会费;赞
44、助会员为每年20元;特别会员为每年5元;一般会员为每年2元。1这就有利于吸引不同身份的旅沪绍人加入,既发挥了社会贤达的号召力,又调动了普通平民的积极性。但应该指出,尽管绍兴旅沪同乡会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自治组织,但其中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人依然占据主导作用,可看作民国初期精英政治的一个缩影。为征得更多的会员,同乡会以奖励优胜者的方式鼓励各征求队展开竞赛。以每1元会费计一分,永久会员计一百分,并以此类推。征求期满,根据各队所得会费总额进行计分,在及格分基础上(第二次征求会以1000元会费或450名会员为及格数),从高到低分别给予奖励(1)得分最多的三个队,全队可留名于大铜碑内,悬挂在同乡会以作永久纪念。
45、其中,得第一名的正副队长,赠优胜旗一面;第二三名的正副队长,各赠荣誉证。(2)各队中得分最多的三人,第一名赠优胜旗一面,第二三名各赠荣誉证。(3)得会员数最多的征求队及个人,前三名的奖品,与得分最多者一样。(4)每队中得分或人数最多的一人,1绍兴旅沪同乡会第二次征求团缘起及简章A绍兴旅沪七邑同乡会报告M,19208均赠荣誉证。(5)征求会员满100人,或者分数满200分的人,都将留名于总铜碑。(6)如果人数最多之队或个人也是得分最多者,不另行奖励。从结果来看,这样的征求方式取得了成功,吸收了大量资金。以第二次征求团结果为例1浙江队6050分,福建队2500分,江苏队2409分,吉林队2096分
46、,广东队2010分,甘肃队1612分,广西队1450分,贵州队1354分,安徽队1277分,直隶队1273分,河南队1254分,湖北队1253分,山东队1200分,奉天队1150分,四川队1002分,绥远队1000分,山西队1000分,江西队914分,陕西队650分,新疆队649分,云南队639分,黑龙江队467分,湖南队35分,总分33225分。23支征求队,有17支已经达到及格要求。同时,此结果也一定程度反映出绍兴人在外地的分布,以沿海、沿边经贸繁荣地区居多。2、维护地方安全在北洋军阀时期,绍兴旅沪同乡会便处处维护母地的安全,竭力与各方斡旋,为保障地方治安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1917年护
47、法运动爆发,宁波宣布独立,与浙军正面冲突,绍兴处在杭甬之间,一旦战事发生,必将生灵涂炭。得此消息,11月27日,绍兴旅沪同乡会联合宁波旅沪同乡会、浙江旅沪学会,以旅沪浙人的名义,向北京南京、杭州、宁波三方分别发公电,大义是浙东地区商贸繁盛,一旦发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请各方勿用武力,“以安地方而维秩序”2。28日上午9点,三团体又邀旅沪重要人物开会讨论,决定各派其会长田世泽、张美翊、毛雍祥分赴杭甬两地调解,同时致电北京同乡,从中斡旋,电文如下“北京探投汪伯棠先生暨同乡诸公钧鉴秩序危在旦夕,一经蹂躏,精华尽失,同人挽天无术,务乞呈请极峰设法维持,以挽桑梓。浙江旅沪学会、绍兴同乡会、宁波同乡会张美
48、翊、田世泽、毛雍祥同叩俭。”329日,旅沪浙省三团体又为此事紧急开会,再三讨论,认定解决此事件的唯一办法是多方调解,只有杭甬两方面军队能顾及老百姓的安危,浙江省的稳定才有可能实现。但当时的情况是,不管商人有多么雄厚的实力,依然左右不了手握重兵的军阀,最终旅沪浙商也只能感叹“虽然吾人试观今日南北之争,不且日言调和,而日从于争战乎。今三团体所希望之杭甬两方者,其调解之前途不知将以何者为条件,而结果又复何如也。”41924年11月,浙江更换第一师一、二两旅旅长,引起该师下级军官反对,致使谣言1绍兴同乡会征求闭幕N申报,1920630(9)2宁波独立之沪滨消息N申报,19171128(13)3宁波独立
49、之沪滨消息(二)旅沪浙人之恐惧N申报,19171129(13)4旅沪浙省三团体N申报,19171129(3)9四起,将有战事发生,人民恐慌。绍兴旅沪同乡会听闻消息后,联合宁波旅沪同乡会,共同致电孙传芳及新任浙一师师长陈仪(公侠),请求暂缓调换。25日,接到陈回电“绍兴旅沪同乡会、宁波旅沪同乡会诸先生鉴,养电谨悉,仪谬总师干,责无旁贷,自当竭尽心力,维护桑梓。惟时事多艰,措施非易,尚祈时锡匡襄,俾补不逮,无任感盼。陈仪叩敬。”1陈仪是绍兴人,鉴于同乡的情谊,只得作出积极的回应,出面安抚人心,由此也可见同乡组织在当时的社会地位。3、忧心民族兴衰尽管绍兴旅沪同乡会只是一个带有民主自治色彩的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也仅仅局限在绍兴、上海两个地方,但通过会员征求等形式构建的同乡网络在全国铺开,以及各旅沪同乡组织之间更为务实的沟通与合作,信息得以快速传递,因而对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同乡会能够更早得知具体情况,把对民族兴衰的忧心转换成务实的意见建议,向政府反映和表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失利,北京大学生不满政府的懦弱,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北洋政府逮捕学生,企图压制舆论,却反而激起社会上更大范围的抗议,这便是著名的五四运动。绍兴旅沪同乡会得知消息,即向北京政府发出电报,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以实际行动支援这